人权外交的新版本--默克尔的价值外交_默克尔论文

人权外交的新版本——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交论文,人权论文,新版本论文,价值观论文,默克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55(2009)03-0068-74

一、默克尔价值观外交与人权外交的关系

2005年德国基民盟和社民党联合组阁,原基民盟主席默克尔担任总理。上台伊始,她便推行注重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外交”,强调在对外关系中“必须不遗余力地确保价值观在外交中的地位”,把维护“人权”和推广西式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作为德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她以价值观为突破口,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德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以期修正施罗德时期德国的对外关系。默克尔将价值观上升为政府外交政策指导原则的做法,在联邦德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所谓“价值观外交”是一个与“现实利益外交”相对的概念,也称为“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外交政策”,意指一国采取对外行动的直接出发点不是(或不全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本国的价值观体系,以及扩展本国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①“价值观外交”的内涵可以归结为一个关键词:道义。在很大程度可以说,欧洲或欧盟自认为是世界上一种道义力量,甚至是最重要的道义力量,因此最有资格开展“价值观外交”。②默克尔根据某种理念的价值标准而进行主观判断,按照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制定外交政策,以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为标准定义“合格的战略伙伴”,以此对其他国家定亲疏。默克尔要推行的价值观是西方传统的价值观体系,其中的核心部分就是要保护人权。默克尔希望德国不仅要保障本国人民的人权,还要走出国门到世界上去当“人权警察”。如果某一国不接受德国所宣扬的、或是其行为在德国看来违背了自己所理解的价值观,她就会用“人权”为外交的手段和工具而简单化地攻击和敲打别人,“人权外交”无疑成为推进德国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默克尔政府强调德国的价值观,并让其他国家重视并接受德国的价值观。可以想象,当各国都接受以西方为主导的价值体系时,德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就会占据思想的制高点,德国的综合影响力无形中就会得到提升。德国的“硬实力”比较有限,通过“价值观外交”可充分发挥其“软实力”的作用。具体做法是:①要与具有“共同的民主价值观”的国家结为伙伴;②要增强与民主国家的关系;③民主国家要合作起来对付非民主国家。以共有价值观为切入点,力图结交新的盟友,扩展德国的外交空间。

默克尔之所以如此热衷推广她的价值观体系,大搞人权外交,主要思想根源是冷战后西方流行的一种“民主和平论”和“人权高于主权论”。“民主和平论”认为,民主国家之间不打仗,因此民主制度是和平的保证。在外交政策实践中,民主和平论体现为西方国家频繁对外进行人道主义干预,对外输出西方民主价值观,扩大所谓的“民主国家阵营”。在经历了冷战结束、两次海湾战争、“9·11”事件后,以人权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主义在美国对外政策上逐渐占据主流。在美国的影响下,“人权高于主权”、“民主超越国界”等“价值观”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的外交准则,德国也不例外。

默克尔认为,致力于国家间合作同维护人权等基本价值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也并不影响友好关系的发展,关键是要进行坦诚的对话。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默克尔这几年在国外访问中,如访问印度、非洲、中国、美国等时都大谈人权,在全球掀起了德国人权、民主外交风潮。在双边和多边的场合中,她也不再忌讳公开地对别国人权政策的批评。默克尔的做法打破了原西德的外交传统。在二战后,西德在国际政坛上一向奉行的是贸易立国的理念。对外关系着重经贸多于政治,在民主、人权等“别国内政”上,只会默默地紧跟美英等西方国家集体立场,但不会自己亲自高调地作“出头鸟”。现在默克尔奉行价值观外交不仅改变了德国外交一贯低调的风格,也对德国的对外关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二、默克尔价值观外交的主要特点

1.以民主、人权画线

诚如前文所说,默克尔搞“价值观外交”实质上就是以意识形态和人权观画线来处理国家关系,以其自身的价值观来界定立场。在实际操作中其具体表现为“亲美疏俄”,“拉印制华”。一方面整合相同价值观体系下的既有同盟,另外一方面大打“价值观”牌,拉拢印度和非洲国家等所谓的“民主政体国家”,牵制中国,疏远俄罗斯。

默克尔具有“亲美”情结。她把改善德美关系放在议事日程首位,将这一关系定性为“西方价值共同体”。她认为,德国和美国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如人权、民主等等。共同的价值观构成了双方交往的基础,共同的价值观决定了关系要“紧密”。默克尔希望能通过强调“价值观共同体”把对美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使美国和德国步调一致地在国际舞台上翩翩起舞。默克尔为了避免给外界造成德国人权外交搞双重标准的印象,也对美国的人权政策进行了一些批评。比如在首次访美活动之前,默克尔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就说美国的关塔那摩监狱违反人权,应该关闭。在访美期间,她还就该问题当面对布什表示明确的异议。默克尔这样做不是真的想强硬反对美国,而是为了迎合选民的口味,赚取舆论的好感,为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创造机会。她的批评都只是隔靴搔痒,对德美关系升温的主旋律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默克尔要拉的另外一个伙伴就是印度。2007年10月访问印度时,默克尔不仅大谈“民主与人权”,还明确表示,要改变其前任施罗德在亚洲政策上“侧重中国”、“忽视人权和民主”的做法,同其他亚洲“伙伴国家”展开更迅速、更务实的合作。她强调要更加重视印度,称印度为“亚洲最大的民主国家”,德印有“共同的民主价值观”,要加强和印度的合作,提出要改变德国以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政策”的亲华立场,要在很多问题上拉开和中国的距离。

默克尔在外交上又拉又打。拉的是美国和印度,打的是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主的广大新兴国家。例如在默克尔访华的议题中,人权与法治对话被安排在最前面的位置,超过了经贸合作、知识产权保护,至于原来施罗德政府重视的高速磁悬浮铁路的谈判则被放在了最后。除此之外,默克尔还多次公开批评中国的人权。她对俄罗斯也是直言不讳,经常对俄罗斯的人权问题大加评论,在访俄时还接见持不同政见者。对于其他的中小发展国家,默克尔更是不客气。2007年12月8日,默克尔在第二届里斯本欧非首脑会议上公开批评津巴布韦人权状况,指责该政府进行独裁统治,压制新闻自由,迫害民主进步势力,伤害了“新非洲”的形象,③遭到非洲一些领导人反唇相讥,结果适得其反。

默克尔高调推行人权外交,大力宣扬价值观,除了意识形态的原因,背后还有深刻动机,主要还是为了应对新兴经济体的挑战,维护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是在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关系领域一个新的负面动向。它是为德国的战略利益服务的,也反映了西方世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其有所下降的影响力、重振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垄断地位的需要。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在世界格局和国际体系的调整过程中,加强对新兴国际力量的规范与制衡,扩展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最终将“不民主、不自由”的新兴经济体纳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④在西方国家眼里,一切价值观和同其利益相悖的国家,一切不是亦步亦趋以追随者面目出现的国家,均是危险的、非民主的和落后的国家,必须以一切手段来予以打击。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仍然奉行欧洲的小集团思维,走的是人权外交的老路。

2.认为社会主义同民主、人权是背道而驰的

默克尔之所以拉一派,打一派,这和她对世界格局的认识是有关系的。虽然以意识形态对立为标志的冷战已经结束,但默克尔的头脑仍然明显带着意识形态的紧箍咒,本质上还是冷战思维,或者是冷战思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故态复萌。

默克尔不承认民主的多样性,认为社会主义同民主、人权是背道而驰的。默克尔在2007年9月28日基社盟党大会上,批评社民党基本纲领中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表达方式,认为社会主义和民主这两个概念不适合在一起。她表示:“民主和社会主义自相矛盾,这不符合思维逻辑。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就是极权主义。”⑤对国内的其他政党尚且如此,默克尔对世界上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的敌视情绪就更强烈了。

3.突出人权,经济利益未必不可以让位

默克尔不满前任总理施罗德搞的“沉默的人权外交”。她认为人权不允许成为经济和政治的傀儡。尽管经济上会有损失和退步,但是为了民主的变化,这一切是必要和值得的。她最近明确重申:“在对外关系中,人权应优于经济利益,贸易问题也应该遵守(价值观的)的基本原则。”⑥

默克尔一向把中国和俄罗斯划为另一价值体系,在处理与这两个国家的双边关系时,默克尔的基本思路是:“人权政策和经济利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不能相互对峙。只有能够坦诚谈论问题的伙伴才是可信的伙伴。”⑦她认为只有把中国和俄罗斯变成了所谓的“民主国家”,这两个国家的强大才不会威胁西方的发展。虽然德中、德俄关系因为默克尔的外交政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退,但默克尔仍坚持自己的立场。对于接见达赖,她说:“作为德国总理,我有权决定在什么地方接见什么客人。我们的外交原则与经济利益并不相互抵触。”又称,“人权问题是原则性问题,不应该在这上面讲究策略”,“德国十分重视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但需要人权外交和经济外交相结合的‘第三条道路’来解决。”她坚持德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应建立在价值观上。她说,不论在中东、伊朗或科索沃等外交事务上,德国正是因为采取这种“价值导向”的策略,才赢得国际声望,值得所有国民骄傲。⑧

她这种以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为标准定义“合格的战略伙伴”的做法,背离了德国“贸易立国”的理念,引起了国内企业界和社民党的不满。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在《人的权利》一文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同儒教和伊斯兰教国家的经济交往中考虑输出人权是不道德的”。⑨为了安抚民众的情绪、争取下届总理连任、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默克尔近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立场,改换调门,从突出人权改为人权和经济并重,强调人权和经济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尽管如此,默克尔内心还是偏向搞人权外交而不是经贸外交的。

为了减少中德两国之间愈演愈烈的外交摩擦,2007年12月2日默克尔在《德国之声》广播电台公开强调,希望与经济大国中国维持亲密的伙伴关系。“我们需要友好的朋友似的接触,朋友间总是会出现意见分歧,但德国愿意与中国维持良好的伙伴关系。我深信,价值外交和经济外交可以很好结合起来,我将与外交部一起寻找这样一条路。”⑩

4.联合应对中国新发展模式的挑战

默克尔搞价值观外交,矛头直指社会主义国家。在对社会主义的打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2008年默克尔以及其他西方一些国家利用西藏事件对中国制造了一系列事端,他们不进行客观、公正、平衡的报道,而是张冠李戴,颠倒是非,指责中国侵犯人权。他们打着人权的旗号用尽各种手段干涉中国内政,显示出了西方所谓保护人权的阴暗心理和目的。

从当前西方的反华或惧华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模式感到害怕,他们想牵制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影响力,阻碍中国前进的步伐。美国思想家弗朗西斯·福山冷战后还高呼历史的终结,可是最近又主编了一部新书《出乎意料》,在书中福山称美国霸权结束,世界转向中国式社会主义和谐世界。人们将许多不平等现象归咎于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全世界对这些不平等现象的不满,可能会将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结束美国的霸权地位。中国的崛起证明了东方文明可以吸收西方文明进而转化为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能力,而西方文明却因为一直对东方文明或不得要领或蔑然视之而显著地缺乏一种包融整合的能力。中国的崛起,是西方文明有史以来第一次面临真正意义上的挑战。这种挑战直逼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直接冲击西方文明的价值基础。默克尔本人是很认同这些观点的,所以才拿出人权、民主当挡箭牌,希望以此能联合其他国家遏制中国的发展。

除了意识形态方面的挑战,中国的崛起还对德国的利益形成了冲击。德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大搞人权外交、以价值观统一作为发展经贸关系和提供经济援助的前提条件,引起了第三世界国家的不满。中国不拿意识形态压人,积极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友好往来,形成了政治、经济双赢的局面。对此默克尔非但不检讨本国对外政策失误,纠正德国在对待发展中国家时的傲慢、偏见与无知,反而指责中国为了经济利益有意纵容侵犯人权的行为,甚至表示“西方不应该把对非洲的责任拱手让给中国。”

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体现出当今的西方国家正把“人权外交”话题集中用于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反对派上,集中用于掩盖分离主义目的和破坏这些国家领土完整上。在这种形势下,人权成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与德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争论的一个焦点。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人权外交战的复杂性、长期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必要的应对措施。

三、对默克尔价值观外交的分析

1.对默克尔价值观外交形成要素的分析

默克尔为什么会坚持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思维,为什么会这么热衷于“人权外交”?本文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要素进行分析考察。

(1)个人要素

默克尔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出生于前东德的总理。默克尔曾是东德的反对派,对当时的德国统一社会党(共产党)政权非常反感,对社会主义带有天然的偏见。她对东德的生活经历没有留下什么好印象,当选总理前曾多次表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厌恶。默克尔对共产体制向来持否定态度,因而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怀有主观偏见。在“人权”和“民主”价值观上,她比西德政治家更激进,这和她对“自由主义”充满幻想的偏执思维有直接关系。另外,默克尔出生于牧师家庭,作为“牧师的女儿”,她怀有浓重的“宗教情结”,盲目支持那些表面追求“种族独立和认同的宗教人士”。早在2005年,还是反对党主席的默克尔曾经在联邦议会接见过达赖喇嘛。

(2)政党要素

默克尔是联盟党的主席,而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一向强调自己的政策是建立在基督教原则基础之上,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基督教原则”、“民主多元主义”和“欧洲一体化”,它信奉基督教原则,这与整个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传统相吻合,意识形态上的认同使得联盟党的外交政策易于表现出亲近西方的倾向。(11)基督教联盟党在德国比较保守,属于右派党,在人权和民主问题上奉行西方的价值观,在意识形态上与布什的新保守主义有点“沾亲带故”。

美国《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了默克尔身边的高级智囊斯特凡·弗里德里希。他说:“默克尔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人权问题上,长期以来有自己的立场和底线,这与她的信仰和出身东德有关,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党内右翼以及公众舆论的影响。”(12)

(3)国内要素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默克尔大搞价值观外交也是内政的需要。默克尔利用德国人普遍对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存在误解和偏见的心理,大打人权牌,打出了“宗教”牌,接见达赖喇嘛,兑现了其竞选时推行人权外交的诺言,演出了一场政治秀,显然是想树立和提高自己的威望,搞“橱窗外交”,以此博得某些人的支持,争取选票,实现连任,也是想缓解国内改革举步维艰、经济停滞的压力。她的做法也的确令其在短期内得到了一些喝彩,迎合了某些民众及媒体的需要,为自己赢得更多人气和选票,从而帮助默克尔暂时摆脱国内民众的指责。

另外,默克尔作为新一届政府总理也想和以往的政府有所区分,体现出一些新意。德国外交政策协会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就曾说:默克尔之所以敢于突破底线会见达赖,就是要把自己与从阿登纳到科尔,再到施罗德的德国政治家们区别开来。所有的政府首脑,她都要超越。德国波鸿大学政治学教授辜学武也认为默克尔要做切割,要同她的前任做强烈的切割,所以她的行为是一种政治青春期时期躁动的反应。(13)

2.对默克尔价值观外交的评价

(1)默克尔价值观外交是冷战思维的表现。

前任总理施罗德在一次演说中说,他有一种印象“冷战的时代又回来了”。(14)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执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通过的亚洲战略文件大谈特谈的所谓“价值观外交”,实际上是一种冷战思维,表现出部分德国政客对中国的心态失衡。他们一方面想利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和投资环境,一方面将中国视为意识形态上的竞争者,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报告对中国人权、环境、能源消耗等具体问题的指责正表现了德国的这种心态。担心“与亚洲大国相比,所有欧洲民族国家越来越成为影响有限的‘小伙伴’”。(15)

在近代的国际事务中,推动“人权外交”并无建设性,也没有成功的案例。历史经验证明这是一条走不通的路。90年代末美国“价值观外交”的破产已经很好地表明,逼迫别国接受本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去改变别国的政体,终是不得人心的。这对默克尔来说可谓殷鉴不远。现在默克尔重拾已在美国等国试验失败的人权外交,实在显得不合时宜。更何况,中国和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加快民主政治改革,进行法治社会建设,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实现自由、保障人权方式。默克尔的偏见使她对这些发展视而不见,这必然会造成其外交决策的失误。

(2)默克尔价值观外交是国际上一个“不和谐音符”

默克尔推行价值观外交,把“人权”当作敲打别人的棍子,片面地把本国政治模式及价值观强加于人,从而采取一些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做法,成为一种无风起浪、引发国际纠纷和麻烦的源头,影响了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和正常合作,毁坏了国家交往的互信互利的基础。

默克尔访华期间受到了中国政府的热情接待,可是她在访问期间丝毫没有提到她要接见达赖喇嘛,结果从中国回去不久不顾中国的抗议,一意孤行在总理府会见达赖喇嘛,首开德国总理会见达赖的先例,破坏了双方信任的基础,引起中德关系严重倒退。由此可见,片面推行“价值观外交”而自我画线,自我树敌,只能限制自己朋友的数目,限制德国的外交活动空间,是很不明智的。

凡主张“人权外交”者,内心恐怕都有一种潜意识:即自己的价值观是世界上最高明的,或代表“上帝的意志”,或代表“历史正确的一方”。这种潜意识极易导致一种虚妄的道德自大,一种道德优越感,对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凡主张“人权外交”者,都有一种按意识形态画线的偏好,试图搞精神上的“党同伐异”。凡主张“人权外交”者,在现实的国际事务中,往往在实际中根据自己的国家私利大搞双重标准,多重标准,将“价值”虚伪化,使“人权”成为政治的玩物。周恩来曾经主张国家之间要“求同存异”。笔者认为这个方针也同样适用德国。优秀的政治家应该冷静地看待各国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求同存异,谋求共赢,在平等的基础上增进各国的对话和了解。而默克尔的外交是“求同排异”,如果国家之间价值观不一样,就疏远,就排斥,如对中国和俄罗斯,这就是她的问题。狭隘的“人权外交”缺乏的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的大国风范。德国应该抛弃这种狭隘的观点,要登高望远,用对话合作的方法“妥善处理国家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3)默克尔人权外交是一把双刃剑

默克尔的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外交政策,使得其政府内部的不满情绪不断升温。在此前后,基民盟和社民党联合政府内部由于默克尔接见达赖喇嘛引发的外交分歧,也逐渐公开化,双方各借媒体及公开场合发声。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也公开批评默克尔“愚蠢的外交政策给德国国家利益造成损失”。(16)他在2007年10月份汉堡召开的德国社民党代表大会上批评默克尔总理领导的德国基民盟利用人权政策在外交上做政治秀。“人权政策不是做给人看的橱窗外交”,他说,人权政策不是“橱窗秀政策”,(17)“人权政策不需要到处自吹自擂,真正好的外交政策不需要把德国装扮成一个道德超级大国。好的人权政策应该是有长期生命力的,并且明确制定这样的政策是为了谁。”(18)他还抨击联盟党出于党派利益试图否定施罗德在德国外交上的贡献。(19)他说:“过去,我们同中国的关系比现在要好得多。”他指出,过去与中国领导人的对话来之不易,现在他必须要想办法如何来修补德中关系的新近裂痕,与中国重新建立正常的政治友好关系。他为德中一系列高层会谈特别是财长访华计划被中方取消而感到遗憾,称“不能听任事态这样发展下去”。(20)用施泰因迈尔的话说,德中关系“就像一个被打碎的瓷器”,默克尔把这个破碎的瓷器交给他去收拾。德国经济界人士批评默克尔的外交政策牺牲了德国的经济利益。德国巴斯夫公司总裁尤根·哈姆布莱希特就默克尔接见达赖批评说,见达赖是“不明智的”,“这种方式对待中国很不公平”。(21)

随着默克尔在价值观问题上“渐行渐远”,国内民意也发生了变化。2008年1月27日,黑森州举行州议会选举,在这场被视为德国主要政党2009年大选彩排的选举中,默克尔领导的保守党派——基督教民主党在关键的黑森州下院选举中失利。德国媒体认为这样的选举结果,已向默克尔敲起警钟。到了该多听听社民党和民众的意见的时候了。默克尔如果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她必定在即将到来的大选中处境堪忧。

(4)默克尔人权外交不符合全球化的趋势

现在的国际关系属于多元复合的结构,各个国家的利益复杂交织,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淡化了意识形态,全球化要求使价值观外交淡化。默克尔的外交政策没有适应当今全球化的趋势,没有准确地认清主客之势易位的现状,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认识不足,从而错误地高估了自身的影响力。就中德关系而言,默克尔错误地以为中国是可以用压力使之屈服的国度,却忘记了自己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尚需中国鼎力相助,德国经济增长有赖于中国迅速增长的经济作为支撑。这个世界并不是跟着默克尔的笛子跳舞,默克尔对于中国政府所可能采取的反击行动产生了严重的误判,结果是人权外交遭到了迎头痛击,德国外交处于相当被动的局面,伤害到了德国的国家利益。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就说:“我们不能认为西方—欧洲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作为一种普遍有效的准则而被接受。……德国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亚洲正在上升的国家不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需要西方来教训自己。”(22)

四、结语

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在国际社会和德国国内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德国政府应该明白,世界上并不需要一个道德牧师,世界各国也不会统一在同一个价值体系之下。面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社会和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价值取向以及习惯等各方面的异同,德国应该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而不应划分优劣。德国用自己的价值观来作为“普世标准”,推行所谓的“价值观外交”,最终很可能是作茧自缚。再说,一国的价值观影响力是与该国的综合国力成正相关的,如果国力强盛,别国自然会仰慕和效仿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不需再刻意兜售自己的“价值观”,搞什么“价值观外交”。而今日的德国,其经济、政治、文化实力远没有达到超级大国的高度和影响力,想在全球推行“价值观外交”,只能说是妄自尊大,自不量力,最终只会是重蹈美国的覆辙。德国要想真正提高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还是应该尽快回到正确的外交轨道上来。

最后,默克尔对人权问题认识的局限性和无法驾驭人权外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造成了她在推行价值观外交上的摇摆不定、自相矛盾。在现实中,德国人权外交经常要面对愿望和现实的落差。德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一些所谓的“人权卫士”已经忘掉了《世界人权宣言》中提到的人权的相互依存和不可分性的原则,他们在推行人权外交中喋喋不休的几乎都是公民权和政治权,把这些权利视为基本人权,却把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丢掉到了九霄云外。所以在实行人权外交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理智与荒唐的有规律或是无规律的轮转和摇摆。

国际关系实践反复证明,人权问题是重要的,但不能靠对抗来解决,只能靠对话,要跨越意识形态的不同。国与国之间只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才能增进信任和友谊,保持牢固的友好合作关系。不尊重别国,随意干涉别国内政,就是损害别国的内政和主权,就埋下不和与敌对的种子,就可能发展为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对抗。西方思想界对世界各国的共处有着一个崇高的理想,那就是由哲学家康德首先提出的“永久和平论”。这种政治文化重视全球的共同利益和双赢(多赢)结局,注意发掘合作的潜力和抑制麻烦的滋生,是一种真正的“求同存异”哲学。德国是康德的故乡,是这种崇高思想的发源地,当今的德国政府理应继承和发扬光大这种理想,促进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和谐共处。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地保障全人类的权利和尊严。

收稿日期:2008-10-17

修改日期:2009-03-22

注释:

①Wilhelm,Andreas,Auβenpolitik,Grundlagen,Strukturen und Prozesse,München Wien:Oldcnbourg Verlag,2006,p.257.(安德烈·威廉:《外交,基础,结构和进程》[M],慕尼黑/维也纳:奥登伯格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页。)

②刘立群:《欧洲的“价值观外交”》,周弘主编:《欧盟是怎样的力量》[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4-96页。

③Merkel,Angela,Afrika ist in Bewegung(安格拉·默克尔:《非洲在行动》,德国联邦总理网站),http://www.bundeskanzlerin.de/nn_4802/Content/DE/Reiscberichte/et-afrika-bk-au.html,2007.

④王有明:《评析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第55页。

⑤《默克尔在党代会上自我表扬》,德国之声网站:http://wwww.dw-world.de/dw/article/0,2144,2985130,00.html,2007.

⑥德国《南德意志报》2008年4月17日。

⑦Merkel,Angela,Regierungserklrung zur Unterzeichnung des Vertrags von Lissabon und zum Europaeischen Rat(安格拉·默克尔:《就签署里斯本条约致欧洲理事会的政府声明》,德国联邦总理网站),http://www.bundeskanzlerin.de/Content/DE/Regierungserklaerung/2007/2007-12-12-regierungserklaerung-merkel.html,2007-12-12.

⑧Streit in der Groβen Koalition über Auβеnpolitik Steinmeier verbittet sich Kritik aus der CDU,in:Süddeutsche Zeitung,63.Jahrgang/47.Woche/Nr.269.(《大联合政府内部的外交分歧,施泰因迈尔拒不接受来自基民盟的批评》,《南德意志报》。)

⑨Herzog,Roman,die Rechte des Menschen,in:Die Zeit,06.09.1996,in:http://www.bundespraesident.de/Reden-und-Interviews/Reden-Roman-Herzog-,11072.12400/Artikel-zum-Thema-Die-Rechte-d.htm? global.back=/Reden-und-Interviews/-% 2c11072% 2c7/Reden-Roman-Herzog.htm%3flink%3dbpr_liste%26link.sTitel%3dDie%2bRechte%2bder%2bMenschen%26link.sDateV%3d1996.(罗曼·赫尔佐克:《人的权利》[N],《时代报》1996年9月6日。)

⑩邵京辉:《默克尔改口强调希望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12/03/content_7191888.htm,2007年12月2日。

(11)参见车正光、张楠、王海涛:《德国外交:结构性调整还是暂时的利益需要》[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32页。

(12)聂立涛、时翔:《智囊解析默克尔对华态度》,http://www.sinoth.com/Doc/web/2007/8/31/2719.htm,2007.

(13)邱震海:《震海听风录》之《中德关系德基民盟文件视中国为战略挑战者》,2007,http:///phtv.ifeng.com/program/zhtfl/200711/1129_1687_315824.shtml,2007。

(14)Kurbjuwelt,Dirk,Gerhard Schrβders russische Agenda,Der Spiegel,Nr 421.1.08.p.32.(德克·库布尤威尔特:《格哈德·施罗德的俄罗斯议程》,《明镜周刊》。)

(15)许立、青木:《对中国指手画脚默克尔对华政策受质疑》,http://www.huanqiu.com/www/115/2007-11/24693.html.

(16)张沐:《中德关系亮红灯 谁是伤害者?》,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2007-11-25。

(17)Lohse,Eckart/Wehner,Markus,Zwist um Auβenpolitik,http://www.faz.net/s/Rub594835B672714A1DB1A121534F010EE1/DocE9D13A0879F97434088599BBOC84A4C4DATplEcommonScontent.html,2007.(埃卡特·罗泽/马库斯·魏纳:《外交纷争》,法兰克福汇报网站。)

(18)Schmiese,Wulf,Steinmeier kritisiert Merkel.Ein lauter Streit über die leise Diplomatie,http://www.faz.net/s/ Rub594835B672714A1DBlAl21534F010EEl/DocECCCA4CA370704518A521C1C1DD27EAA3ATpl-EcommonScontent.html,2007.(伍尔夫·施密泽:《施泰因迈尔批评默克尔,对静默外交的严重分歧》,法兰克福汇报网站。)

(19)王怀成:《德外长批评默克尔总理在外交政策上做秀》,http://world.people.com.cn.cn/GB/57504/6523407/.html,2007.

(20)Glaubenskrieg zwischen Merkel und Steinmeier? http://www.welt.de/politik/article1364075/Glaubenskrieg_zwischen_ Merkel_und_Steinmeier.html,2007.(《默克尔和施泰因迈尔之间的信仰之争》,世界报网站。)

(21)Beste,Ralf/Neukirch,Ralf/Schepp,Matthias:Die teuren Menschenrechte,Der Spiegel,Nr.4322.10.07, 2007,p.46.(拉尔夫·拜斯特/拉尔夫·诺伊基希/马蒂亚斯·施普:《昂贵的人权》,《明镜周刊》。)

(22)Beste,Ralf/Kurbjuwelt,Dirk/Lorenz,Andreas/Neukirch,Ralf:Auβenpolitik,Süβsauer,Der Spiegel,Nr.48/26.11.07,2007,p.22.(拉尔夫·拜斯特/德克·库布尤威尔特/安德烈·洛伦兹/拉尔夫·诺伊基希:《外交,酸甜苦辣》,《明镜周刊》。)

标签:;  ;  ;  ;  ;  ;  ;  ;  ;  ;  

人权外交的新版本--默克尔的价值外交_默克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