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与体育课程建设_课程评价论文

全民健身与体育课程建设_课程评价论文

全民健身与体育课程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民健身论文,课程建设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体育课程是学术前沿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将以运动为中心的传统体育课转变为以健身为中心的体育课,这是全民健身对体育课程建设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以此为线索,本文对体育课程的含义及其研究意义,我国体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体育课程建设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关键词 体育课程 全民健身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课程评价

1 前言

体育课程(P.E.curriculum)是指为实现体育目标而规定的体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P.E.teaching)有别,这是显而易见的。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以传授和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过程,体育课程则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包括身体锻炼这一重要部分,而身体锻炼这一部分是“教学”这个专门用语所不能概括的。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为终生健身打基础的重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学习苏联,我们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代替了“课程”、“课程标准”。现在看来不妥,因为“教学计划”一词有时也指一节课的教案,容易引起误解;“教学大纲”一词也不含有规定的目标的意思。港、澳、台地区及欧美发达国家都采用“课程纲要”这一国际标准用语。

体育领域对课程的研究可以说在八十年代才起步。四十多年来,我们侧重研究的是体育教学,以教学研究代替了对体育课程的研究。究其原因,是从50年代起沿用苏联体育教学计划有关,习惯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习惯运用内涵扩大了的“体育教学”概念,便难以自觉从课程论角度研究体育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过去在体育教学论研究中,对体育课程问题所摆的位置是不妥当的。应该让体育课程论从体育教学论中脱颖而出,建立专门的学科,以便于进行独立的深入的研究。

2 对我国体育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当前体育课程建设及体育教学改革仍存在突出问题:理论上确立了“增强学生体质”在学校体育中的首要地位,而实际上仍以运动技术的教学为主线。因为形式上把应用身体运动等手段来健身的事纳入运动教学中,而实际上否定了应用身体运动来健身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体育课程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2.1 “升学主义”、“金牌主义”思想的障碍

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尖锐地指出,当前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升学主义”(指轻体育、重智育)和“金牌主义”(指忽视全体学生的体育,只注意少数尖子)。

“学校体育运动技术中心论”是“金牌主义”的具体表现。一些同志认为学校运动代表队在什么比赛中得了什么名次,拿了什么奖牌就以为学校体育搞得不错。甚至有的学者指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应当绝对以运动技术为主。

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使得学生既学不好运动技术,又没有足够时间锻炼身体。北京第四中学一位高级教师指出:“在一般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障,”据我们对272名老师的调查,每周课外体育活动不超过1次的学校占70.22%。重运动教学,甚至认为运动教学就是锻炼身体,这是忽视学生身体锻炼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认为,不能用运动教学主义来指导教学改革和体育课程建设。在运动教学这种思想的桎梏之下,一些体育教师,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忙于多种多样的运动教学,体操、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舞蹈、游泳、滑冰等几十种运动项目无所不教。

其实,体育课之所以从幼儿园开到大学,这不是因为运动的知识技能难教难学,而主要是出自锻炼学生身体和实现增强学生体质这个目标的需要。把运动教学教得更好一些,也是一种改革。运动技术是不可少的,但长期以来运动教学的效果并不好,运动技术教得越多则实际学到的越少,很多时候大学生们的运动技术教学还得从头教起,有的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仍没有学好蹲踞式起跑。

2.2 忽视培养学生健身的兴趣、能力和锻炼的习惯

学校体育的一个致命伤是学生学了十几年的体育,在他们走出校门后,竟然与体育永别了。这与体育课程忽视培养学生健身意识、能力和锻炼习惯直接相关;与我们把体育理解成运动有关;与在体育课堂没有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关。

2.3 把体育课搞成运动教学课所产生的弊端

现在,体育课程结构主要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对于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适当安排各种丰富多采的健身活动不够重视;体育课(运动教学)不能具体地反映学校体育的目标,也不能很好地反映社会需要。

2.4 体育课运动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教材内容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这是学生所接受不了的,也不是健身所需要的。

对学生需要的健身和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内容安排不够;教材中多以技术动作描述为主,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也给学生的自学带来了困难;教材重复率高,有的大学还在教“站立式起跑”;缺乏灵活性,统一的体育教材已不能适应不同学校的要求;课时安排不妥,不仅中小学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就是目前大学一二年级的体育课,因为有20多个项目,每项又有若干具体内容,大体平均有些内容只能上22.5分钟,仅教学任务也是远远不能完成。

2.5 体育课效果的检查、评价缺乏一套与健身相关的科学标准与办法。

传统的体育课评价以运动技评、达标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身体锻炼效果的检查与评价。

3 现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

体育课程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体育课程发展指导思想变革,二是体育课程目标、内容、计划、考核等全面的变革。

3.1 各国现代体育课程发展指导思想的共同特征

东西方国家在体育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方面有如下共同特征: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培养学生对健身的兴趣、习惯和从事健身活动的能力;掌握健身知识、技能;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美育;传授保健卫生知识等。

3.2 体育课程建设的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进行体育课程评价的根据,也是体育课程实施的结果。

当前国内外体育课程目标发展的共同趋势是:

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重视传授卫生保健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健身文化素养;

重视培养学生的终生健身的意识和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对健身的爱好和习惯。

3.3 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

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当代体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它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3.3.1 体育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科学性、实效性

科学性:是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的突出表现,它要求体育教材要以健身的知识技能为主。

我国从1989年9月开始在广东省湛江市和天津市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验,现已取得良好效果:它有利于学生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同学们增强卫生保健和科学锻炼的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

美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之所以在理论上强调让学生学会长期进行锻炼的运动知识方法,是美国在50年代通过与西欧青少年体质的比较研究,发现自己的差距之后,在学校广泛推行健身运动处方的结果。美国学者认为,从90年代进入21世纪的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建议增加体适能要素,促进心肺耐力、肌力、柔软度、适宜体重等的发展。

实效性: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体育课程教材要有实用性,要使学生掌握那些现代社会最需要、最有用、最基本的健身知识技能,为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身体锻炼打好全面的基础。

3.3.2 体育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多样化

体育课程内容是服从于体育课程目标的,为此,体育课程内容要综合、多样。福建陈智寿副教授的体育课程整体改革实验中的内容安排就比较注意这一点,其内容包括:

(1)健身知识:小学低年级2-3学时,小学中高年级为4-6学时,初中开始为6-8学时;

(2)运动教材:锻炼素材不可能永恒不变,因此教学要全面,不能偏向某些项目。在具体一节体育课上,其内容安排既有运动教学,又有锻炼内容,项目多样、生动,按这种组织,体育课效果非常好。

日本人认为运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他们在学校广泛应用健身运动处方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

3.3.3 体育课程内容弹性化、乡土化

世界发达国家现代体育改革中普遍形成了一种观念,就是发展个性观念。

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体育课程内容弹性最大的一个国家,他们在选编教材时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加大教材的选择余地、加强教材与社会、生活的紧缩密联系;灵活性强,教材选修项目多、自己选择余地大,高二、三年级全是选修课。其余象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弹性方面都有类似做法。

3.3.4 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化

竞技运动是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素材,对它的加工就是所谓的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化。这种转化的前提是是否有利于学生健身,而不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它是体育老师备教材的要点、难点。体育老师要学会从各个角度对体育课程内容素材的竞技运动进行加工改制:

(1)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重视民族运动文化内容和乡土内容;

(2)比赛规则是为高水平运动员制定的,不论什么情况都按这个规则活动就不切合学生实际了,要根据学生身心特征,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这首先要求老师有很强的适应、应用能力。

(3)全国一些地区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体育课程组织方式可根据需要给予简化:只要能达到发展腿部力量、行动敏捷的目标,不仅高度可以由学生量力选择,运动的形式也可以因人而异,矮个子跳不上,可以爬上去跳下,运动技能好的学生在空中可以加转体或落地接滚翻。

(4)体育课场地器材的转化:如一些地方把篮球架改为升降式,足球场设四个门,联合锻炼器械与游乐器具组合,校园内空地上画上可供活动的图案,运动场边设置多功能墙板等,改变了器材的竞技化、成人化状况。

3.4 体育课程编订的改革

在体育课程设计上,首先是围绕体育课程发展目标设计体育课程内容,其次是体育课程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国内,湖南提出“两结合一贯穿”,较好地说明了现代体育结构的特点;福建把体育课分为教学与锻炼两大块,在实验中取得较好成绩。他们认为在实践课中,学生锻炼时间要占到50%左右。

第三是重视选修制体育:目前普遍的发展趋势是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使课程体系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要学好所有项目不可能的,所以,欧美国家很早就开始选修制体育,日本采用选修制有12年了。选修制体育是通往终生健身的一个桥梁。

在体育课程计划与标准方面,当代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体育课程计划与标准的制定。

美国近二十年来,学生的体质严重下降,为此,在1987年通过的第97号两院决议中,鼓励各州和基层为所有1-12年级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日常的体育教学。国家和社会做出相应规定:五天教学周中必须每天有体育课,每节课不得少于30分钟;体育课中,每班学生不得超过35人;体育课不得用其它形式的教育课替代。

3.5 体育课程评价的改革

当前在体育课程评价方面,世界许多国家侧重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只从最后的运动成绩来衡量体育教学,这种衡量实际意义不大。应该注重从健身角度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的幅度,这就是体育过程评价。

把二种评价结合起来是体育课程评价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若只采用第一种评价方法,就将降低学生积极性,因为评价结果往往是片面的。

4 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学校体育文献及问卷调查,对我国当前体育课程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体育课程目标、内容、计划、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围绕当代学校体育发展趋势及育体与育人相结合的终生健身思想,揭示了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4.1 在指导思想上,要使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线的运动教育向完善人的身体为目标的健身育人教育转变;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健身意识,使学生养成身体锻炼习惯,提高他们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

4.2 在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增加体育教材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

在体育教学应紧密结合身体锻炼;

体育课程特别要增加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的生理效果、运动的健身效益等知识应该周密计划并安排在体育课程之中,以适应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在运动技术技能教学方面,要切实提高效果,必须注意做好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化的工作,避免教得越多学生会得越少的现象;

体育课应该是体育教学与身体锻炼的有机结合,在体育教学的同时,不仅要重视达到掌握与巩固运动技术技能目的的“练”,更要重视达到锻炼学生身体这一目的的“炼”。

4.3 在体育课程编制过程中,注意增加选修内容,将学生课外健身、健美活动纳入到体育课程中,并按全面发展身体的原则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增大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要改革运动教学大纲,编写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程大纲,重新组织运动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

4.4 改革以运动技评和达标考核体育成绩的体制和做法,建立以增强体质实效为中心的成绩考核制度,在体育课程评价中,注重将体育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紧密结合起来。

标签:;  ;  ;  ;  

全民健身与体育课程建设_课程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