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发展问题研究-基于改革开放40年的思考论文

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发展问题研究-基于改革开放40年的思考论文

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改革开放40年的思考

□文│梁徐静

[摘 要]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术期刊事业突飞猛进发展,在数量、质量以及产业化、集群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新时代,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学术期刊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秉持新时代“四个统一”的新要求,促进学术期刊制度性建设、品牌建设、新媒体平台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乃是转型发展的四个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 学术期刊 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40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进程,社会各项事业迎来了发展新篇章。中国期刊事业历经40年沧桑巨变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这40年成为中国期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规模最大的时期。期刊种类日益齐全、期刊结构日趋合理、期刊出版体系逐步形成,能够高质量地服务党和国家的需要,在数量指标、质量指标、经济指标、文化指标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及民生等事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奠定了我国新时代期刊事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术期刊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学术期刊总体呈现出百废待兴、日渐向好的趋势。从数量上看,期刊种类日益多元化;从质量上看,期刊品牌效应日益彰显;从经济效应上看,期刊产业化极具规模;从文化效应上看,期刊的文化使命与精神担当凸显。

1.学术期刊种类日益多元化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共有930种期刊;40年后,期刊总量已经过万,增长10倍之多。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各类期刊的数量突飞猛进地增长,期刊品种不断丰富。在中文核心期刊基本保持稳定的同时,其他各类期刊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期刊数量增长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结构优化,基本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艺术等多个门类,其中自然科学占据近50%的比重,显示出极强的发展潜力;人文社科类占据27%左右的比重,也是我国期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同种类别的学术期刊根据不同的主题设刊,同时增加发行量,为广大学者提供多元化的学术研究平台。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切除是治愈肺癌的主要方法,但大多患者在肺癌确诊时早已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时机[11]。特别是当前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目标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率及延长生存时间[12]。

2.学术期刊品牌效应日益彰显

我国学术期刊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在质量上也日益彰显出品牌效应,其舆论引导性与传播力与日俱增,市场的竞争氛围也逐步形成。近些年来,我国开始注重学术期刊的品牌与质量建设,不断提高期刊发行门槛,围绕中文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期刊,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高质量品牌期刊,代表着我国学术期刊的前沿水平。在科技期刊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在全球科技期刊排名中具有较高的位次,奠定了我国学术期刊在全球学术界的地位。另外,我国学术期刊同国际期刊的合作愈发紧密,提高了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地位,期刊的被引频次与日俱增,夯实了我国期刊事业腾飞发展的重要基础。

3.学术期刊产业化发展极具规模

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我国学术期刊产业形态也在发生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逐步深化,学术期刊产业化发展已具规模,经济指标也成为了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志。历经40年,我国学术期刊产业规模急速增长。1978年全国期刊总印数7.62亿册、总印张22.74亿印张;2017年这两个指标分别达24.92亿册、136.66亿印张,总印数增长了2.30倍,总印张增长了5倍。[2]当前,我国期刊出版经营收入额达近200亿元并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市场经济为学术期刊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土壤与保障,形成了庞大的市场链条与数量级。

4.学术期刊的文化使命与担当精神凸显

眼下他最要命最焦急的是,司令部几部电台已全都被鬼子炸毁,现在他与外界彻底失去了联系,既收不到三战区指令,也不了解城外的各友军战况,成了一头眼瞎耳聋的蠢驴。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在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2](P48)方志敏等带着强烈的求实和实践精神,他们不等不靠、不照搬照抄,而是从革命斗争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思考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创建工农武装,建立赣东北根据地,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摸索出军队、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红色政权建设“三位一体”的经验模式。实行“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3](P554)波浪式地发展政权,使红军和根据地不断扩大。苏区处处有“活跃跃”的创造。

二、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压力与挑战

文化繁荣需要文化品牌与文化特色作支撑。我国学术期刊在新时代面临转型发展,品牌建设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构筑品牌期刊需要以质量提升为前提,同时需要进行差异化发展,找准自身的办刊特色,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扩大期刊功能、提高便捷程度,不断满足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品牌建设是新时代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背景下,树立良好的品牌与口碑至关重要。品牌建设不是工具性的,不能为了营造品牌效应不择手段,需要牢固坚守学术底线,严格把握学术成果质量,将品牌建设与学术底线相统一。

1.科学化发展导向增加转型压力

学术期刊从性质上讲应具有公益性与服务性,它提供一个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媒体融合平台,便于科研工作者展示与分享科研成果。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一般都秉持社会公益性质,只有部分期刊过于重视经济效益。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发展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注重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会导致办刊经费短缺,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则违背了期刊的本质属性,两者合理兼顾、相互支撑是新时代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一般体现在其社会影响力方面,包括研究成果质量、推广应用程度、下载量与阅读量等。新时代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在重视社会效益的同时要重视经济效益,维持期刊生命力与发展力,但要规避学术期刊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期刊办刊质量的行为。新时代学术期刊要通过打造品牌,形成办刊特色;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创多种阅读方式;以期刊为根本,打造精品会议;规范发展协办单位等方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6]

2.学术期刊同质化现象严重

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等国外索引数据库建立的初衷是对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影响因子校对发布学术期刊的排名,以此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3]当前,在我国现有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过于崇拜SCI/SSCI等期刊的地位,在项目申报、项目验收、绩效考核等方面对其过度神化,甚至出现了“唯SCI/SSCI论”现象,引发了优质稿件的激励竞争。因此,国内大批优质学术成果涌向国际期刊,以此彰显国内科研工作者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地位,甚至还形成了论文造假的产业链条,并不利于国内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也造成了国家巨额科研经费外流。究其根源,不尽合理的科研评价与标准体系造成了学术研究的导向歪曲与学术期刊的畸形发展。许多国内学术期刊受到了严重冲击,影响了中文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国内学术期刊以学术认定与职称评价标准为导向,形成了同质化发展竞争的局面,扭曲了学术成果创新性、科学性、应用性的价值取向,个别期刊完全以经济利益为重。这成为了转型发展的一大阻力。

学术期刊作为学者的研究平台与建言献策的重要载体,在关注当前社会发展热点与要点问题的同时,更要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净化文化环境,凸显当代学者的社会担当精神。当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学术期刊的职能日臻完善,尤其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已经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学术期刊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了期刊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办刊,打造我国学术期刊独特的品牌效应,同时能够对多元文化元素进行传承与发扬。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学术期刊的传播与运营方式也日趋便捷与多样,搭建了学术期刊应用的新媒体平台,这为学术期刊文化使命与担当精神的践行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3.传统媒体体量过大造成的转型困境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智慧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新媒体以及大数据技术促使学术期刊必须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办刊与传播方式,突出学术期刊的新技术优势,为科研工作者思考和研究重大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问题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通道与数据源,打造学术期刊转型发展新范式。但是,传统媒体体量过大,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不情愿投入大量资金及人力成本进行改革,难以触碰改革的深水区,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取经济收益,这便导致新媒体技术无法与学术期刊的优质稿件、特色栏目有机结合,难以突出刊物特色、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自我矮化的落后僵化思维,在推动期刊由传统纸质出版向新媒体出版、由文献生产者向学科与社会集成型知识服务转变过程中存在着较大挑战。[4]

新时代,面对一系列新要求、新变化,学术期刊要进行自我转型、自我调整,但并不是将行业规则、行业特质及行业操守全部摒弃,而是要在好的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无论媒体融合带来传播形式的何种变化,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内容质量都应放在第一位”。[7]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术期刊积淀了一定的文化底蕴,传统的工匠精神与学术思维必须继承与发扬,理性地、科学地、系统地审视学术成果是新时代亟须的工匠精神;较高的政治素养、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素养。在此基础上,学术期刊要勇于创新,具备互联网思维与市场思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动态走特色发展之路,同时打造创新编辑团队是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这首诗是乐府旧题,意在送友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的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咏叹蜀地山川壮秀,显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真是文人相惜,贺老头次日就迫不及待地向唐玄宗大力推荐,惹得皇上有些不快:本皇圣明,野无遗弃之贤才啊,怎么又冒出个李白呢。但贺知章看起来并不糊涂,他把李白吹嘘的神乎其神,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

4.转型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保障性不足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建设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编辑提出了较高的政治要求。编辑要有良好的政治信仰与政治敏感性,严格把握学术成果的意识形态倾向。帮助科研工作者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乃是新时代编辑的职责所在。同时,我国学术期刊在新时代还要注重文化传承功能,尤其是通过文化传播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感人环境与机制,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的担当者与践行者。政治信仰与文化传承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关系。只有秉持良好的政治信仰才能保障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这也是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重要使命。

三、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四个统一”

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要克服挑战与压力,实现转型发展,应遵循如下原则。

1.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相继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及学术期刊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孵化器,要求提高办刊质量,增强知识创新能力并要求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正式开启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新时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从道德操守与诚信评价的角度,加强对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管理,强化对科技人才的评价与监督方式。同时,《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颁发,进一步加强了党中央对出版事务的管理。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学术期刊向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客观上迫使学术期刊加快结构转型、方式转型。

2.坚守传统与创新发展统一

一些旅游开发者对旅游地设施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没有建立旅游地应该配置的设施[2],如垃圾池、排水设施、旅游步道等,旅游地呈现出杂乱无章的景象。这些情况制约了旅游业健康发展。

3.品牌建设与学术底线统一

当前,我国学术期刊事业在步入新时代的同时,也存在着转型发展的压力与挑战。

4.政治信仰与文化传承统一

采用新媒体技术、促进传统学术期刊升级改造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媒体融合的关键不仅是技术的运用,核心是理念的更新与思维的转换,新媒体的引入关键在于人。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引发了国内学术期刊的变革,但取得良好成效的并不多见,主要是缺乏媒体融合思维与意识。部分期刊仍以纸质期刊为主,只是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编辑与通信,并没有充分挖掘新媒体的潜力与价值,除了资金、技术因素,最重要的是技术人才保障不足。“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才作为参与传播市场竞争的潜能资本和中坚力量,成为媒体占领市场的关键因素”。[5]学术期刊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人才压力较大,缺乏具有全新理念、懂期刊业务,能够保障期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具有全媒体理念、灵活运用新技术手段、促进学术传播的人才严重匮乏,成为了目前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瓶颈。国内学术期刊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存在缺位现象。非系统化的培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如何激发编辑自身的学习和研究动力,对学术期刊而言也是新的挑战和要求。

四、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发展路径

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依赖于多元要素协同推进,围绕转型发展的新要求,探索保障性、耦合性、创新性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各层次之间通过统一的接口进行通信,确保各层次间的独立性,从而实现低耦合高类聚,确保系统具有更好的独立性、稳定性和高扩展性。

1.保障性路径:推进学术期刊制度性建设

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是由存在的问题倒逼产生的,而推进改革的过程则需要政策与制度的外在推动。我国学术期刊面临着深化发展与自我重塑过程中的利益分割与结构性矛盾的困扰,在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需要具有清晰的功能定位,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坚持国家的政策导向,巩固学术期刊在文化交流传播与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载体作用。例如,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国家提倡在学术期刊领域同新媒体相结合,实现期刊与科研工作者更为紧密的双向互动,这是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的政策导向。我国学术期刊要积极利用政策导向优势,强化学术期刊办刊的制度建设,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坚守学术研究的制度底线,强化和落实中国特色学术理念,构建中外学术界对话机制,增强中国学术界在世界的影响力,以制度的方式推动学术期刊全面转型发展。

2.耦合性路径:强化学术期刊品牌建设

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亟须在国际上打造品牌影响力,增强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学术文化软实力实现质性飞跃。因此,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发展亟待实施品牌建设战略与对策研究,这符合新时代学术期刊建设的价值需求与现实意义。首先,学术期刊品牌建设要以精准定位为前提,根据期刊的读者定位、作者定位、内容定位、发行定位等明确自身的优势所在并进行市场调研,打造别具一格的办刊特色,寻找错位发展优势,这是树立品牌期刊的重要前提。其次,学术期刊品牌建设核心是要提高办刊质量。无论如何转型发展、如何树立品牌形象,都必须着眼于期刊质量,包括研究成果质量、编辑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等,从策划、组稿到收稿、编辑、出版发行,学术期刊应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办出特色栏目、精品栏目,紧跟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追踪社会热点研究问题,从供给侧寻求优秀的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从源头把好质量关。最后,学术期刊通过品牌建设实现转型发展,离不开新科技的支持,尤其是对新媒体平台的充分应用,但重要的是人才的作用,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品牌建设的关键,所以学术期刊在办刊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良好的薪资待遇以及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增强编辑人才的岗位舒适度与满意度。

3.创新性路径:搭建以新技术为支撑的媒体平台

学术期刊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亟待促成多媒体融合发展,利用新技术手段搭建媒体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与传播。一是要促进思维理念的转变。传统媒体单一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多元化信息需求,而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给予客户全新的体验,但要克服人的习惯性选择障碍,必须进一步强化客户意识,引导其多尝试新媒体个性化产品,增强跨界思维观念。二是促进多元媒体技术的融通。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要将多元媒体技术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各媒体优势,不断加强网站建设,增加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学术专栏,实现媒体间的互动与合作,既发挥传统媒体便于保存、研讨等优势,也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三是探索新媒体平台的产业化模式。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要求,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付费订阅、广告植入、增值服务等项目,形成产业化运营,能够有效保障学术期刊的经济效益,增强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力。

4.可持续发展路径:打造复合型的学术期刊团队

打造复合型的编辑团队是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术期刊复合型编辑团队建设主要依靠引进与培养两种方式,确立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引进是培养重要补充的总体基调。引进复合型的编辑人才,需要一定的薪酬和品牌形象为吸引力,提供一定的优势条件。优秀人才的引进要基于办刊的需求状况,有职业道德、学术底线、钻研精神是基本前提,要有创新意识、编审能力及新媒体操作能力,真正地扮演复合型编辑的角色。学术期刊打造稳定的编辑团队必须强化人才队伍的内在培养,通过培训学习、实践锻炼等多元化的方式提高编辑的综合能力并激发其工作的创新性与主动性。一是强化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培养编辑与时俱进的适应能力,面对新事物能够及时钻研,提出应对策略,尤其是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不断更新与改进学术期刊建设。二是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促进期刊编辑掌握更多的技能,包括研究与分析事件的能力,既能够形成全局意识,同时还要把握事件的核心问题。[8]三是构建期刊编辑长效培养机制,将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有效调动编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并形成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积极意识,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2017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8-07/31/c_137358534.htm

[2]吴尚之.中国期刊业40年发展成就与展望[J].中国出版,2018(23)

[3][4]许家伟.新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的倒逼转向与自我救赎[J].新媒体研究,2018(18)

[5]齐烨,等.科技期刊在新媒体时代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J].天津科技,2018(8)

[6]裴鸿.论新时代科技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J].传播与版权,2018(9)

[7]郭旭.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坚守与创新[J].科技传播,2019(2)

[8]刘琳琳.新媒体时代高校期刊编辑能力的创新性培养[J].新闻传播,2018(21)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9YJA860007)资助

(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标签:;  ;  ;  ;  ;  

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发展问题研究-基于改革开放40年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