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蛋禽业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论文,我国论文,蛋禽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经济所受到的影响是近期各界所关注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8)的研究报告表明,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将起到促进作用。对于中国农业,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受到的影响也有一系列的研究(黄季焜等,1999;谭向勇、辛贤,1999;朱泽,1999),这些研究表明: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应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大多数的看法是: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因国内资源成本较高,将可能受到国外进口的较大冲击;猪肉、牛肉、羊肉等畜产品和园艺作物的比较优势一般要强于种植业,会有较为有利的影响。但以上研究中具体到蛋禽业的很少,就禽蛋生产来说,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化挑战为机遇,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目前禽蛋的国际贸易
带壳的禽蛋作为鲜活产品,世界进出口范围和进出口量都不算很大,每年在90~95万吨,占世界禽蛋总产量的2%左右(1998年世界主要进出口禽蛋的国家及进出口数量见表1)。大部分禽蛋贸易在欧盟内部进行,这些国家的购买量大约为50万吨,德国是主要进口国,其购买量占欧盟各国购买总量的一半以上。另一个主要购买地区是亚洲,其购买量大约34万吨,其中约8万吨由香港购买。进口量较大的还有新加坡和亚美尼亚。美国在90年代中期是世界上最大的禽蛋出口国,但1998年上半年,美国鲜蛋出口比1997年同期减少了近1/5,主要原因是对香港出口的减少。90年代以来中国禽蛋出口增加迅速,1998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带壳蛋出口国,这与近几年中国禽蛋在香港市场上的份额稳定增加有关,这一比例已从1995年的22%增加到1997年的44%。另外,亚洲的马来西亚的禽蛋出口量也有较大的增加。
世界各国禽蛋加工品的进出口量也不大。液体蛋的世界贸易量近两年为11~12万吨,其中8万吨的贸易量是在欧盟成员国之间进行的。欧盟以外的另一个重要市场是日本,日本1997年购买液体蛋产品1.6万吨,1998年减少到1万吨。这是由于1997年日本家庭对带壳蛋需求减少,日本国内生产的禽蛋更多地被用于加工液体蛋产品,导致日本进口液体蛋减少约4%,估计1999年日本的进口量还会进一步减少。美国是一个出口液体蛋的大国,1997年液体蛋的出口量为2.1万吨,1998年减少到1.5万吨。干蛋产品如蛋黄粉、全蛋粉、蛋精粉等国际贸易量为2.8~3.0万吨,同液体蛋的贸易情况类似,欧洲内部的贸易量占了一多半。美国是主要的出口国,1998年出口量为0.6万吨;日本是主要进口国,1998年进口约0.5万吨。
我国是禽蛋净出口国家,虽然出口量也居于世界前列,但与产量相比,出口量并不大。90年代后期我国的带壳蛋出口量不超过总产量的0.5%,其中鲜蛋出口量所占比重最大,约80%,种用禽蛋和各种加工蛋,如咸蛋、皮蛋等的出口量所占比重约为20%,因此,本文对我国禽蛋出口量的分析主要集中于鲜蛋出口数量上。80年代以来,我国鲜蛋的出口数量在总产量中所占比重呈大幅下滑的趋势。从出口量上来看,1987年之前鲜蛋出口量的变化比较平缓,年出口量在10亿个以上,但其后出口量却出现了大幅度下滑,90年代初期鲜蛋出口量稳定了4年,1995年降至近20年出口量的最低位,为3.58亿个,仅为80年代前期的1/3,近两年鲜蛋出口量有所增加。我国液体蛋和干蛋产品的贸易量很小,1998年液体蛋出口2627吨,而干蛋粉出口量仅有101吨。
表1 1998年主要进出口带壳蛋的国家、地区及进出口数量 单位:万吨
出口国及地区出口量 进口国及地区进口量
中国 7.1 德国 27.2
美国 7.0 香港
8.4
德国 6.0 法国
4.4
法国 3.8 新加坡 3.9
马来西亚 2.9 加拿大 3.8
资料来源:根据《FAO Trade Yearbook》资料整理。
二、加入WTO的影响
WTO的农业协议明确了世界农产品贸易的规定和准则,其涉及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准入,二是出口补贴,三是国内支持,四是卫生及动植物检疫。总之,WTO的农业框架协议对可能引起贸易扭曲的政策都进行了限制,目的是实现农产品贸易的平等竞争。
我国目前没有对禽蛋贸易的出口进行补贴,过去有过的对大型国有蛋禽场的支持政策已经取消,禽蛋生产的国内支持政策也很少,因此WTO的农业协议对我国蛋禽业的影响不大。我国目前带壳鲜蛋的进口关税税率是25%,关税税率的降低是否会对我国国内的禽蛋生产形成冲击,需要进行分析。
除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外,中国和美国是两大重要的禽蛋出口国,也是主要的出口竞争对手,通过对不受关税影响的中美两国带壳蛋出口平均价格的比较(见表2),可以发现我国禽蛋价格的国际竞争力。
表2 带壳蛋价格比较
年份 美国带壳蛋出口价格
中国带壳蛋出口价格 美国带壳蛋出口价格与
(美元/公斤)(美元/公斤)中国带壳蛋出口价格之比
19851.81 0.74 2.44
19871.54 0.81 1.90
19891.76 0.96 1.83
19911.64 1.12 1.46
19931.35 1.04 1.30
19951.40 1.29 1.09
19961.55 1.15 1.35
19971.74 0.54 3.22
19982.05 0.49 4.18
资料来源:根据《FAO Trade Yearbook》计算。
由表2可以看出,1985~1998年,美国的带壳蛋出口价格先降后升,由1985年的1.81美元降至90年代初的1.35美元,又升至1998年的2.05美元;而我国的带壳蛋出口价格变化趋势正好相反,由1985年的0.74美元升至1995年的1.29美元,后又降至1998年的0.49美元。因此,美中两国的带壳蛋出口价格之比也呈现由高到低再到高的过程,到1998年比价高达4.18,说明我国的带壳蛋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就目前情况来看,即使加入WTO后带壳蛋的关税降为0,美国禽蛋在价格方面也不是我国禽蛋的对手,而对方国家关税的降低也有利于中国禽蛋的出口。
单纯对价格指标的测算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例如近年来我国禽蛋价格大幅度下降,与国内禽蛋供过于求有关,也与国内物价持续走低有关,并不一定表明禽蛋的生产成本下降或相对别国的贸易优势增加。在测算双边贸易的比较优势时,通常利用相对贸易优势(RTA,Relative-Trade Advantage)指标来计算,其公式如下:
RTA=(X[,ce]/X[,ae])/(X[,cn]/X[,an])-(M[,ce]/M[,ae])/(M[,cn]/M[,an])
式中,X[,ce]代表中国出口带壳蛋的价值;X[,ae]代表美国出口带壳蛋的价值;X[,cn]代表除带壳蛋以外中国出口所有其它商品的价值;X[,an]代表除带壳蛋以外美国出口所有其它商品的价值;M表示进口,脚标的含义同出口。计算结果列表3。
表3 我国相对于美国带壳蛋的RTA值
年份 1986 1987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RTA 6.77 5.01 4.48 3.08 1.96 1.73
1.42
1.09 0.79 1.16 1.01
资料来源:《FAO Trade Yearbook》、《中国统计年鉴》、《世界经济年鉴》。
RTA指标为正值表示我国出口带壳蛋具有比较优势,值越高表明优势越大;RTA为负值则表示不具有比较优势,值越小表明越不具有比较优势。由表3可知,我国出口禽蛋相对美国而言,具有比较优势,但优势已逐渐减弱,RTA值已由1986年的6.77减少到1997年的1.01。这主要是由近年来我国带壳蛋出口量虽有增长,但出口价格偏低,出口价格增幅远比美国带壳蛋出口价值增幅小所造成的。
综上所述,加入WTO后,由于我国带壳蛋相对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禽蛋出口量有增加的可能,而进口蛋不会对国内蛋形成冲击;玉米的进口有可能降低饲料的国内市场价格,增加禽蛋生产的成本优势。但是,在看到禽蛋生产发展存在机遇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相对美国的贸易优势在逐渐减少,禽蛋生产与出口其实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禽蛋产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挑战。尽管最近我国市面上也有一些带菌少、胆固醇含量低、碘含量高的保健型禽蛋出售,但也只是处于试点阶段,产量并不大,我国禽蛋生产的“绿色意识”尚未普及,大多数禽蛋生产者还是处于追求数量阶段,而生产“无污染、营养、安全、卫生”的禽蛋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此外,我国的禽蛋检疫标准与国际检疫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国际上禁止使用的一些药物与添加剂在我国并未停止使用。质量问题将成为困扰我国禽蛋出口的因素之一。
我国禽蛋出口市场单一,基本上都集中于亚洲,其中95%的出口量集中在香港、澳门、越南等几个地区与国家,而很难进入欧洲与美国等地的市场,其主要原因很多,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卫生质量不过关。加入WTO,我国禽蛋生产者受益或者所受冲击不大的前提,是蛋品符合国际卫生质量标准。如果卫生质量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国禽蛋产品不但会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还有可能失去国内的一部分市场份额。
其次是国外种类繁多的蛋加工品的挑战。我国禽蛋出口品种单一,主要以带壳鲜蛋为主,而液体蛋、干蛋粉等深加工蛋品的产量有限,出口数量就更为有限,价格与质量方面也不占有明显优势。目前我国对液体蛋、冻蛋、干蛋粉等蛋加工品征收30%的较高关税,如果加入WTO,关税必然要降低。若国内这方面的需求再增加,则蛋加工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的可能性将大增。
再次是对出口经营秩序的挑战。我国政府鼓励农产品出口生产经营者开拓国际市场,但缺乏一致对外的协调机制。大部分禽蛋生产经营者缺乏出口经营权,不能直接参与出口贸易和了解国际市场信息,而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又对生产经营缺乏指导和信息沟通,生产与贸易脱节。这种信息闭塞、行业分割的出口经营秩序与加入WTO后,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如果不加以改变,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现有的市场份额都难以保证。
三、对策建议
我国禽蛋由于价格较低,具有相对贸易优势,加入WTO后,有增加出口量的可能,生产者有受益的机会;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挑战与机会并存,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风险,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推行“绿色蛋品”,加强检疫工作。引导生产者注重蛋禽的生产环境,注重饲料质量,生产符合“无污染、安全、卫生、营养”标准的高附加值的“绿色禽蛋”,不仅有利于改变国内市场鲜蛋品种较单一的现状,也有利于扩大鲜蛋出口。另外,要制订和实施在我国具有权威性的、与国际接轨的检疫标准体系,加强检疫工作,提高出口禽蛋的检疫、安全和卫生水平,促进我国“绿色蛋品”标准的形成。
2.促进蛋品深加工,优化出口结构。针对目前我国禽蛋主要以鲜壳蛋出口的单一结构,应增加卤制蛋、液体蛋及干蛋粉等的出口,这就要求改进蛋品加工工艺,改进保鲜、包装及运销手段,努力扩大蛋品的运销距离和范围,推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另外,企业还须注意改善营销策略,做好营销工作,组织力量选择适合的区域市场和细分市场,建立国际性运销网络,从而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3.力争降低禽蛋生产成本。前文已指出,美国与我国带壳蛋出口比价增高,并不一定表明我国禽蛋生产成本的降低,因此生产者仍应重视降低生产成本,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管理效率。这一方面对育种、设备以及防疫等技术手段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对企业管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无论是小规模蛋禽养殖户、较大规模的饲养场,还是采用一体化形式的“公司+农户”,都应实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化经营,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发展外向型养殖业,推动禽蛋出口的产业化进程。加入WTO,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蛋禽业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饲养技术、管理技术,提供了新的机遇。加强中美两国在农业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也是1999年4月签订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之一,抓住这样的机会,正可以实现我国禽蛋产量增长方式的转变。
4.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为扩大禽蛋出口创造良好环境。禽蛋出口与我国众多鲜活农产品出口具有类似的特点,需要政府改革畜牧业的现行管理体制,打破畜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国内流通主管部门以及国际贸易主管部门各自为战的现状,促进各部门协调合作。要加强信息体系的建设,搞好禽蛋国际市场的信息咨询和生产经营指导工作,政府机构及外贸管理部门要把各国经贸政策和制度变化以及国际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国内生产经营企业,以便生产者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另外,要提高各专业协会或出口商会、协会的内部协调性,抑制盲目恶性竞争,改善出口秩序,形成协调一致、统一对外的局面。
5.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加大国内支持力度。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业协议规定,属于“绿箱政策”的财政性支出不需削减。“绿箱政策”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政府用于支持科研、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补贴。依据“绿箱政策”的有关条款,我国对种植业、畜牧业的支持仍有很大的空间,继续采用并加大属于“绿箱政策”的农业支持措施,并合理分配这一资金,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就蛋禽业而言,可利用这一资金以提高育种、防疫水平,加大检疫力度,加强环境保护等。
标签:wto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