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论文

健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向颖羿

余庆县通过探索创新,按照“大党建+大治理”的思路,以“1133”( “一核一约三会三团”)为载体,探索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余庆”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处黔中腹地的遵义市余庆县,辖8镇1乡1街道,70个村(居、社区),总人口30.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30万人,总耕地面积28.74万亩,是典型的西部山区农业县。如何搞好乡村治理,一直是余庆县面临的大课题。

(1)基于油茶花期构建的产量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为19%,增减差准确率为75%,产量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出实际油茶产量的变化趋势,利用花期产量模型能很好地预测来年油茶产量,为油茶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余庆县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社会治理创新区为目标,以解决社会治理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优质高效服务为举措,通过有效服务实现有序治理。同时,通过探索创新,按照“大党建+大治理”的思路,以“1133”(“一核一约三会三团”)为载体,探索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余庆”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核”“一约” 党建引领村风建设

2014年以前,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是一个交通极为不便、经济较为落后的省级一类贫困村。“岩门坡,穷窝窝,一年才收几撮撮,养个媳妇要挪窝。”这是红渡之前的真实写照。穷则思变,2014年以来,红渡村村委会、党支部、监委会按照念好“三治经”、实现“苦变红”工作思路,着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

2016年,红渡村党支部被遵义市委组织部授予“遵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讲台上多了一个瓶子,里面插了一朵开得特别灿烂的栀子花。我不记得那节课我教给了学生什么,我只记得,他们给我上了一节课,那是我教师职业生涯中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一节课,也正是从那一节课开始,我的消极情绪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永无止境的耐心和热情。

智能路灯不涉及PSM和eDRX,对寻呼要求较高,建议开启精准寻呼方式。另外,由于智能路灯存在大规模并发业务,会对NB-IoT网络侧产生信令和数传冲击,故需根据客户方案具体采用不同的接入和传输控制。具体说明如下:

而“一核”(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三治融合”的核心)、“一约” (村规民约)的实行,正是红渡村转变的重要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强市场和疫情预警信息,引导养殖户加强生产管理,防控疫病;二是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屠宰企业压价行为,减少养殖户损失;三是推广疫病保险,减少养殖户的损失,如安华保险推出非洲猪瘟保险(育肥猪和母猪分别支付保费5元和10元/头,赔付500元和1000元);四是强化疫区尤其是主产区屠宰能力,减缓疫情发生时出栏压力;五是完善调运监管方案,通过大区域划分等形式实现种猪和仔猪的点对点调运,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

近年来,余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真正把基层党建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优势。实施“乡村振兴党旗红”行动。推行基层党建标准化,选优配强乡村组织班子,探索了在两新组织、网格、小区、楼院等建立党组织或者党代表工作室,发动网格内的党员在“干好本职事、完成组织事、做好身边事、管好家庭事、参与公益事”等五个方面创先争优,形成“头雁领飞、雁阵领跑”效应,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实行“一线工作法”,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和“村霸”问题专项治理,探索了不合格党组织书记召回制度、党员分类管理制度、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等。

而“一约”方面,余庆指导村因情制规、因民定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摈除陋习、文明祭祀”等内容和传统的廉洁之风、孝悌之风、节俭之风等纳入村规民约之中,采取村支部定原则、村委会提框架、党员群众提建议、民政司法把关、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家庭签订承诺书、发布实施等流程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保障了村级党组织行使审议权、村民代表会议行使表决权、村委员会行使执行权、监委会行使监督权、村民组行使提案权、社会组织行使协同参与权,达到组织、党员、群众、社会之间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典型带动、示范引领,着力增强了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提高了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2018年,余庆共整顿了6个软弱涣散党支部,对583名村干部进行了背景联合审查,辞退了13名不合格或者问题村干部。

红渡村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等相关管理制度,实现按章办事、制度管人,把禁止滥办酒席写进了《村规民约》,设立了举报箱、举报电话,由群众共同监督,自禁止滥办酒席写进《村规民约》以后,红渡村3年多没有发生一起滥办酒席现象。

余庆县红渡村支监“三委”按照念好“三治经”、实现“苦变红”工作思路,着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图为红渡村法治景区中的法治文化墙。(余庆县委宣传部供图)

“三会”“三团” 调动群众内生动力

“三会”是余庆“三治融合”的支撑。余庆县组建群众议事会,推选有议事能力的群众组成议事会,作为村级事务的“管家”,每月固定一天为“群众议事日”开展群众议事,让群众在重大问题上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形成“大事大家议”“有事一起干”的良性机制;组建乡贤参事会,群众民主推荐由老党员、老干部、商界精英、复退军人等组成的乡贤议事会,作为村级组织的“智囊”,每季度明确一天作为“乡贤参事日”,让乡贤成为政府和村民之间的桥梁、增进乡村和谐的重要力量,从而起到“乡贤爱乡”的“示范效应”;组建村务监事会,由群众民主选举产生监事会,监督村级落实“三务”和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公开制度,参与村级事务的重大决策,从而理顺了干群关系,更使得农村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除了“一核”“一约”,余庆县的“三会”(群众议事会、乡贤参事会、村务监事会)和“三团”(法律服务团、便民服务团、道德评议团)制度建设也是健全“三治融合”的重要手段,强调了以“三治”中的“自治”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同时,“三团”建设是余庆县实行“三治融合”的保障。

血小板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定向分化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5]。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血小板在凝血过程、血栓形成及机体免疫反应中扮演重要的角色[6-8]。

余庆在村级组建由“一村一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志愿者、家庭法律“明白人”等组成的法律服务团,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供法律咨询、进行释法解疑,帮助修订完善村规、合同、协议,帮助困难群众依法获得法律援助等,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建立道德评议团,优选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等组建道德评议团,打造“夕阳红调解室”“党代表工作室”“律师工作室”“检察官工作室”等品牌,用活矛盾纠纷“三三分流”“司法确认”“民主评议”三大机制,并创作童谣、快板、小品等文艺节目,广泛宣传普及“一约”内容,宣扬好家风、树立好社风、淳化好民风,起到了法律“硬治理”没有的作用。

近年来,余庆全县的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化解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推进了乡村协同治理;建立便民服务团,打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整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各支队伍,组建全方位的便民服务团,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的互助局面。仅大乌江镇红渡村的便民服务团,今年就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147人次。

余庆通过实施以“1133”为载体的“三治融合”模式,推进了“示范效应”向“社会效应”的转变,“融”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治”出了文明和谐、社会平安。

(责任编辑 / 李坤 )

标签:;  ;  ;  ;  ;  ;  ;  

健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