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论文_陈晨

陈晨

黑龙江省第三医院病理科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0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别给予胃镜检查与病理活检实验,观察两种检查的诊断效果,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胃镜诊断CAG倾向32例,病理诊断CAG96例,两者均符合的为24例,病理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胃镜诊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行胃镜检查的准确性偏差,采用病理诊断具有良好临床价值,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镜;病理;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征的慢性炎症[1]。1978年WHO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IM)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ATP),则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病变[2]。有报道显示,CAG伴IM及ATP者5~10a的癌变率为5.6%,因此,尽早、正确诊断CAG对防止胃癌的发生是很重要的举措,为提高胃镜下CAG的正确诊断率[3]。我们对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我中心胃镜下诊断CAG倾向和病理诊断CAG的病例资料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我中心胃镜下诊断CAG倾向和病理诊断CAG的所有资料共104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41例,年龄12~75岁,平均51岁。排除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胃癌、胃淋巴瘤、心肝肾功能衰竭及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者。

1.2 方法

1.2.1 CAG的胃镜下表现

黏膜呈颗粒状,皱襞变平、血管透见、可有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分级及其他胃炎表现见“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

1.2.2 活检

104例均于病变部位取胃黏膜组织3~4块,经10%甲醛溶液固定后送病理检查。

1.2.3 病理学方法及标准

常规石蜡制片,行HE及Giemsa染色。由固定病理医师诊断。按固有腺体萎缩程度分3级:固有腺减少1/3为轻度,减少1/3~2/3为中度,减少2/3以上为重度。根据肠上皮化生腺体的多少分3级:肠上皮化生细胞取代胃黏膜固有细胞的1/3为轻度,1/3~2/3为中度,2/3以上为重度。根据增生细胞的数量及其形成腺体的异型程度将异型增生分轻、中、重3级。

1.3 数据处理

计算内镜诊断CAG倾向和病理结果的符合率及病理诊断CAG和内镜诊断的符合率,CAG的漏诊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数据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结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镜诊断32例CAG倾向的病理结果,见表1。

2.3 胃镜下诊断CAG倾向和病理诊断CAG的所有资料共104例,胃镜诊断CAG倾向32例,病理诊断CAG96例,两者均符合的为24例,病理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胃镜诊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HP阳性102例,HP阴性2例。

3 讨论

CAG是消化科医生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胃黏膜萎缩不是一过性表现,如果不给予治疗,不易恢复正常,而且和胃癌关系密切[4]。根据CAG的定义,CAG实际上是对胃黏膜萎缩的的一个病理诊断,它的胃镜表现应有2种:其一是腺体减少造成黏膜变薄,血管网显露;其二是化生腺替代时黏膜厚度正常或增厚,形成粗糙、颗粒样外观而血管网不一定显现网[5]。但诸多资料表明CAG的胃镜与病理相关性较差。因此每个消化内镜医生都应为提高CAG的胃镜诊断率作出努力。作者通过分析胃镜诊断CAG倾向与病理诊断CAG的符合率、漏诊率,以提高今后在胃镜下CAG的诊断率,减少其漏诊。

本文的资料显示胃镜下诊断的CAG倾向与其病理结果的符合率达75%,但病理结果显示中、重度萎缩占75%,伴肠化者占50%,伴非典型增生者占37.5%。说明在胃镜下诊断的CAG倾向以中、重度CAG的为主。因为未对同期的所有胃炎患者取病理检查,所以无法测定其敏感度和特异性。

病理资料显示病理诊断为CAG者胃镜符合率为25%,糜烂性胃炎占33%,胃溃疡占25%,复合性溃疡占8%,幽门管溃疡占8%。可见CAG在胃镜下的诊断率低,漏诊率高达75%(72/96)。说明CAG常常与糜烂、溃疡等病变并存,其胃镜下黏膜萎缩的特征常常被后者所掩盖,所以在镜下看到糜烂、溃疡等病变时,应仔细观察其边缘及周围黏膜的情况,并多处取检。本组的资料还显示糜烂性胃炎伴萎缩者中同时伴肠化生的占56%,伴不典型增生的占50%,胃溃疡伴萎缩者中同时伴肠化生的占54%,伴不典型增生的占75%,复合性溃疡伴萎缩者中同时伴肠化生的占38%,伴不典型增生的占25%,幽门管溃疡伴萎缩者中同时伴肠化生的为0,伴不典型增生的占100%。说明糜烂、溃疡等病变伴有胃黏膜萎缩时伴发有较高的肠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的几率,癌变的几率亦随之增加,更说明对此类病变应重视并有取活检的必要性。

目前,研究人员提出的胃癌发病多阶段模式已被普遍接受,即从正常胃黏膜到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到胃癌[6]。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HP是CAG的重要原因,本组所选病例的HP感染率高达98%,明显高于本地区相关流性病学调查的HP感染率78.86%,进一步证明HP感染与CAG的形成有关。而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黏膜皱襞增生、结节状、无红色条纹的红斑、表面糜烂及渗出物等改变,影响CAG的特征性表现,给胃镜诊断CAG倾向增加困难。

总之,本文的资料显示CAG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差,主要是因为CAG常伴发糜烂、溃疡等病变,其胃镜下的特点常常受这些病变的影响而不典型;另外胃镜判断CAG倾向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内镜医生的视觉限制,主观判断的差异及胃腔充气量的多少等。所以笔者认为除重视CAG在胃镜下的特征性表现之外,对糜烂、溃疡等病变的边缘及周边黏膜(尤其对伴HP感染者)仔细观察并活检,有助于提高胃镜对CAG倾向的诊断率,同时加强内镜医生的培训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刘丽娜,狄建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分析[J].甘肃医药,2013,32(10):773-774.

[2]肖建萍,梁红亮.1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8):1662-1663.

[3]胡静,刘润,张莉,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性分析[J].河北医药,2014,36(14);2144-2146.

[4]杨立.浅谈用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5):128-129.

[5]赵伟.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性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22):28-29.

[6]张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对照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24):135-136.

论文作者:陈晨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2

标签:;  ;  ;  ;  ;  ;  ;  ;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论文_陈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