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循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5/2013年_经济增长贡献率论文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5—2013,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入产出论文,经济增长论文,模型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尤其是欧美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短期内国内投资也不可能大幅增长,投资与净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贡献率开始下降。在此背景下,必须依靠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消费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流通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在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助推消费不断升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流通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耽搁”(宋则,2003)[1],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提高生产率,有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为消费增长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毛中根和洪涛,2011)[2];另一方面,流通的中介作用有效地节约了交易成本,促进了供给和需求的快速匹配(马强文和任保平,2010)[1],在降低交易风险的同时提高了交易的可实现性,有利于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行为(任保平,2010)[4]。因此,加强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有助于清晰认识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丰富流通业作为先导产业的理论内涵,促进流通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其促进消费、引导生产的能力。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围绕流通业(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Riddle(1986)[5]通过构造服务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作用的模型,指出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黏合剂和助推器。Fuchs(1968)[6]基于美国1947年—1958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发现农业和制造业以各主要服务行业作为中间投入占全部产值的比重均有所提高,其中金融服务、商业性服务等所占比例提高最为迅速。Chenery(1975)[7]通过对多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服务业的比重是不断上升的。Kravis等(1983)[8]则提出了不同观点,他们的实证分析表明,如果将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折算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并非上升,而是保持不变。Clemes和Gani(2002)[9]考察了1965年—1994年间服务业扩张对东南亚5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服务业中的生产者服务业、流通服务业和消费者服务业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Betancourt等(2001)[10]首次将关注的焦点从服务业转移到流通业,其采用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长期来看,以批发零售为主要内容的流通业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即在经济发展初期,流通业占GDP的比重不断升高,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该比重保持不变,随着经济继续改善,该比重趋于下降。进而他们以此提出“流通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来反映通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流通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冉净斐(2005)[11]运用菲德模型测算了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发现流通业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关系,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外溢作用显著。张学海(2007)[12]利用计量模型进行研究,发现农村商品流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持续增加。唐红涛(2009)[13]通过建立面板计量模型分析流通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弹性因地区经济总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中国流通业的发展应因地而异。张建民和刘振娥(2011)[14]利用VAR模型分析得出了湖北商品流通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平稳关系的结论。刘天祥(2012)[15]利用256个地级市数据分析了商品流通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对于各个分位数,东中部、东西部地区的GDP差异和制度性差异均大于零,在大部分分位数下,制度性差异是地区GDP差异的主要原因,特征差异则是次要原因。杨波和王章留(2011)[16]运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流通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发现我国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规律,并对这一规律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等等。

      纵观现有文献不难发现,国外对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明显重视不足,国内研究当中虽有学者定量分析了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但大多采用计量模型,人为设定了两者之间为线性关系,模型运用的准确性值得商榷。

      本文从统计学角度出发,基于产业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构建基本模型,利用最新的投入产出数据,定量测算我国流通业2005年—2013年间对三次产业以及各细分部门的经济增长贡献率,相关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揭示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为相关部门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模型、路径与数据来源

      借鉴司增绰(2011)[17]的研究,本文将流通业的外延界定为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①。

      (一)基本模型[18]

      第一步,将直接消耗系数引进分配方程组,建立如下投入产出行模型:

      AX+Y=X (1)

      

      基于增量,有:

      

      其中,A表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表示n阶单位矩阵,X为各部门的总产出列向量,Y为各部门最终使用列向量。式(2)和(3)建立了总产出与最终使用之间的联系,在已知最终使用列向量Y(最终使用列向量增量为ΔY)的条件下,可以求得总产出列向量X(总产出列向量增量为ΔX)。

      第二步,将直接消耗系数引进生产方程组,建立如下投入产出列模型:

      

      

      基于增量,有:

      

      第三步,在上述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计算流通业的产出贡献率(流通业引致的增加值占总增加值增量的比重):

      

      其中,r为流通业的产出贡献率,ΔN代表由流通业引致的各部门增加值增量,ΔGDP代表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增量。

      第四步,计算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

      l=r*t (8)

      其中,l代表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t代表各年各部门的环比增长率。

      (二)研究路径

      下面利用投入产出统计资料构建基本模型,以研究流通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具体从国民经济总体和各行业部门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部门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研究将《2010年投入产出表》中的17个部门归并为10个产业部门,分别是: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细分为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第三产业(细分为流通业、运输仓储邮政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及租赁商务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利用归并后的10*10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里昂惕夫逆矩阵

以及增加值矩阵(

)。

      根据2005年—2013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②的变化得出最终需求增量ΔY,利用式(3)计算由流通业增长引致的上述各部门总产出增量列向量ΔX;在已知总产出增量列向量ΔX的条件下,由式(6)计算由各部门总产出增量ΔX引致的各部门增加值增量列向量ΔN;最后,计算由流通业增长引致的各部门增加值增量占各部门总的增加值增量的比值即ΔN/ΔGDP,以反映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贡献率,并基于此计算流通业对各部门经济增长的拉动率l。

      (三)数据来源

      2010年投入产出表(17部门)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部门增加值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各指标增量的计算为后一期减前一期,为剔除价格影响,以2005年为基期价格分别对各指标进行平减,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用定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减。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中没有公布各年的GDP平减指数,本研究用以当年价格计算的GDP除以以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得出平减指数后,再对各部门增加值进行平减,从而得到以2005年不变价格表示的真实值。各年各行业GDP增长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

      

      三、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流通业对三次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整体分析

      1.流通业对三次产业的产出贡献率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2005年—2013年间流通业对三次产业的产出贡献率分别为38.39%、20.10%和30.58%,即第一、二、三产业产出增长的38.39%、20.10%、30.58%是由流通业最终产出增加引起的。比较而言,流通业对第一产业的产出贡献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产出贡献最小。从变化趋势来看,流通业对第一产业的产出贡献呈下降趋势,从2005的52.08%下降到2013年的31.66%,其中经历了2007年、2008年两年的下降后于2009年开始恢复性增长。与第一产业不同,流通对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出贡献表现出上升趋势,分别从2005年的10.13%和21.16%上升到2013年的33%和22.26%,对第二产业的产出贡献总体比较稳定,近两年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对第三产业的产出贡献除2008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外,其余年份波动不大。

      上述实证结果反映出当前我国农牧产品销售对以批发零售为主要内容的流通业具有高度依赖性,因此加强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开发市场需求是增加农产品产出的重要途径;流通业对第二产业的贡献度水平在三次产业中最低,仅为20.10%,先前已有实证研究指出我国流通业产出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比较小,流通业对第二产业的支撑作用较弱(赵霞,2012)[19],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因此,加强工业品流通市场建设,提高生产资料流通效率,对促进第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流通业对第三产业产出具有较高的贡献度,这应该源于流通业(其中的餐饮、住宿业)与第三产业中的其他生活服务业(如旅游、商务服务)的密切相关性,因此,流通业的发展能有效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

      

      

      

      2.流通业对三次产业增长的拉动率

      由表2和图2可知,2005年—2013年间流通业对三次产业增长的拉动率年均值分别为1.76%、2.05%和3.23%,即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1.76%、2.05%和3.23%是由流通业拉动所致。相比较而言,流通业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最小。由于流通业对三次产业增长的拉动率由流通业的三次产业贡献率和各产业的增长速度共同决定,表3给出了三次产业在2005年—2013的各年增长率,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增速最低,平均只有4.5%,远远低于第二产业的11.0%和第三产业的10.9%。因此,尽管流通业对第一产业的产出贡献较高,但是受限于其低迷的产业增长速度,流通业对其的增长拉动作用不明显;而第二产业则恰好相反,较高的产业增速使得流通业对第二产业的增长拉动率反而高于第一产业。

      从具体变动趋势来看,流通业对第一产业的增长拉动作用表现出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2.72%下降到2013年的1.27%,2006年对第一产业的增长拉动作用达到最大为3.09%,期间2007年出现大幅下降后,2008年开始恢复性增长,但仍没有超过2006年的最高值。对第二产业的增长拉动作用总体表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各年波动不大,近两年维持在2.5%左右,最高值出现在2009年,为2.93%。流通业对第三产业的增长拉动作用表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动趋势,以2008年为分界点,2008年以前增长拉动率逐年上升,2008年达到波峰为6.72%,此后开始下降,到2013年下降至1.84%。

      

      

      流通业对于三次产业经济增长拉动率的不同表现,是流通业的产出贡献率和各产业自身增长速度两种效应叠加的结果。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流通业对第一产业的经济增长拉动率呈下降态势,对第二产业的增长拉动率总体稳中有升,对第三产业的增长拉动率则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动趋势。此种情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库兹涅茨(1989)[20]指出,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会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会不断上升,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相对稳定甚至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会更快地增长。当前我国工业化尚处于中期阶段,第二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流通业对其增长拉动力稳中有增佐证了这一点。值得指出的是,流通业对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拉动率在2008年前后出现了反转,2008年之前持续增长,而这之后开始逐渐回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极有可能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所致。自2009年起我国第三产业增速明显放缓,在新的经济常态下,作为先导产业的流通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拉动率也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当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动力,因而发挥流通的产业引领、带动作用,尤其是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对扩大内需、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二)流通业对各部门经济增长的贡献:细分行业

      1.流通业对各细分产业部门的产出贡献率

      流通业对各细分产业部门的产出贡献率结果见表4、图3。

      由表4和图3可以看出,第二产业部门中,流通业对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产出贡献率最高,其年平均值达到了51.61%;其次是制造业和采矿业,2005年—2013年间平均产出贡献率分别达到23.97%和15.13%;对建筑业的产出贡献最低,年均值只有0.89%。从变动趋势看,2005年—2013年间流通业对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③的产出贡献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分别从2005年的15.05%和18.15%上升到2013年的35.39%和91.51%;对采矿业的产出贡献率各年波动起伏比较大,趋势不明显;而对建筑业的产出贡献率各年变化较为平稳,在1%左右浮动。实证结果表明,流通业产出的增加对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的影响最大,且上升趋势明显,充分反映了流通业与此两种行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这一方面是因为流通业发展需要依靠制造业的产品和原材料投入,流通业是制造业产品的重要需求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流通作为专业化交易的提供者,为制造业的产品销售拓宽了市场空间、节约了交易费用,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高(王俊,2011)[21]。

      

      

      第三产业部门中,流通业对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的产出贡献最高,年均产出贡献率为38.85%,其次为房地产及租赁商务服务业和金融业,最低为其他服务业。从变动趋势看,流通业对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的产出贡献率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2010年达到增长的波峰,指标值分别为63.93%和38.63%,此后开始下降;对房地产及租赁商务服务业的产出贡献则表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动趋势,2009年是其变化的波谷,但各年振幅不大;相比较而言,流通业对其他服务业的产出贡献度各年份波动较小,变化较为平稳。商品流通离不开运输物流的支撑,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宽了交易的范围,实现了流通商与生产商、消费者之间的实时数据交换,流通业与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的高依赖度导致流通业对其具有高产出贡献率;此外,以大型综合购物中心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态的兴起为商业地产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的流行使得商品交易结算越来越依赖于各类金融服务,因此,流通业产出的增加必然会带来上述行业产出的增长,较高的产出贡献率便印证了这一点。

      2.流通业对各部门经济增长的拉动率

      表5、图4给出了2005年—2013各年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数据和相应的折线图。

      由表5和图4可以看出,第二产业部门中,流通业对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经济增长拉动率最高,年均值为4.98%;其次为制造业和采矿业,年均值分别为2.36%和1.22%;对建筑业的经济增长拉动率最低,仅为0.12%。从变动趋势看,流通业对采矿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经济增长拉动率各年波动比较大,尤其是采矿业,2007年达到最高值11.2%,此后开始大幅度下降,2009和2012年出现负的经济增长拉动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年采矿业增加值大幅度下降。流通业对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增长促进作用则较为稳定,和较低的产出贡献率一致,流通业对建筑业的经济增长拉动率各年来也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绝大多数年份未超过0.15%),说明长期以来我国流通业以建筑业产品作为其中间投入的比例较少,换句话说,流通业对建筑业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不足。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当前商业地产蓬勃发展,流通对建筑产品的需求多为租用,而购买的比例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实证结果表明,流通业对制造业增长的拉动率长期以来保持在2.5%左右,尤其是近三年来呈持续上升态势,表明我国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较强,流通业更多地承担着工业生产部门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引导、集散、传输的职能,因而应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流通业。

      

      第三产业部门中,流通业对金融业的经济增长拉动率最高,年均值为3.24%;其次为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房地产及租赁商务服务业,年均水平分别达到3.42%和2.75%;最低为其他服务业,流通业对其的经济增长拉动率不足1%。从变动趋势看,流通业对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的增长拉动率除在个别年份有所提高外,多数年份维持在2.5%左右;流通业对金融业和房地产及租赁商务服务业的增长拉动作用整体呈下降趋势,分别由2005年的5.44%和4.33%,下降到2013年的2.05%和1.97%。流通业对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较大的经济增长拉动率反映出流通业与运输仓储业之间产业关联的密切性。实际上,批发零售贸易的商品配送需要借助运输物流得以实现,计算机及软件信息服务则为批发零售贸易提供了必须的货源及商品信息交流平台,因此,流通业作为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的需求者,必然会对其上游产业的发展发挥有力推动作用。房地产及租赁商务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发展,则满足了流通业所需必要的商业经营场所和资金融通需要,因而流通业的发展也有力地带动了上述两个产业的发展。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编制的2010年投入产出表,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5年—2013年间各部门由流通业所引致的增加值,并在此基础上分三次产业整体和各细分部门两个层次分别计算了流通业的产出贡献率和经济增长拉动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整体来看,流通业对第一产业的产出贡献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产出贡献最小;考虑到各产业增速后,流通业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拉动率最高,其次是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增长的拉动率最低。

      2.2005年—2013年间,流通业对第一产业的产出贡献和增长拉动作用呈下降趋势;对第二产业的产出贡献和增长拉动作用表现出上升趋势;对第三产业的产出贡献呈上升态势,而增长拉动作用则表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动趋势。

      3.第二产业部门中,流通业的产出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是: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采矿业和建筑业;考虑到各产业实际增速后,第二产业中流通业的增长拉动率与产出贡献率保持一致。第三产业部门中,流通业对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的产出贡献最高,其次为房地产及租赁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最低的为其他服务业;考虑到各产业实际增速后,第三产业中流通业的增长拉动率由大到小依次是:金融业、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房地产及租赁商务服务业、其他服务业。

      4.从各部门变化趋势看,2005年—2013年间,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流通业的产出贡献呈上升趋势,采矿业各年波动较大,建筑业变化平稳;第三产业中,流通对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的产出贡献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对房地产及租赁商务服务业的产出贡献则表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动趋势,流通业对其他服务业的产出贡献度各年份波动不大,变化较为平稳。流通业对各部门增长的拉动率指标则显示,对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经济增长拉动率各年波动比较大,对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增长促进作用则较为稳健;第三产业中,运输仓储邮政与信息服务业除在个别年份流通业的增长拉动作用有所提高外,多数年份较为稳定,而流通业对金融业和房地产及租赁商务服务业的增长拉动作用整体呈下降趋势。

      (二)政策建议

      1.加强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建设,提高流通业服务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能力。实证结果表明,流通业对第二产业整体的产出贡献偏低,对制造业的产出贡献和增长拉动率近年来虽稳步上升但仍有向上提升的空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制造业的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决定着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为此,首先要深化流通业内部分工体系,加强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批发业建设,为承接制造企业运输仓储、物流配送、采购批发等生产性服务外包提供支撑;其次,要加强流通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大力推广流通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流通服务供给能力。

      2.进一步加强流通业与其他服务业的产业互动性,通过流通业有效带动其他服务部门快速发展。实证结果表明,流通业的发展对各服务业部门产出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无论是商品交易种类的增加、交易方式的变革或是交易范围的扩大,都会不同程度地催生其他部门的服务创新和工具创新,都会增强流通业与运输仓储、金融、房地产及租赁商务服务业的产业互动性。因而,通过流通创新带动其他服务行业创新,是有效扩大内需、发挥服务业经济增长稳定器作用的重要途径。

      3.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农村市场建设落后是制约农民增收、影响扩大消费的重要原因。为此,一要加强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建立专项资金促进农产品的检验、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平台等设施的建设;二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规范交易行为,严惩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形成高效、有序的农村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市场化水平;三要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信贷种类、范围和规模,建立良好的资产评估和信贷担保制度,简化消费信贷审批手续,尽可能降低各种费用,提高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积极性。

      ①部分研究将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视为商品流通服务的行业,也将其纳入流通业范畴。本文限于当前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投入产出模型中构造的最终使用列向量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表征,为保证统计口径的一致,将流通业界定为只包含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的狭义流通。

      ②根据国家统计局对统计指标的解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个体户)通过交易直接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该指标与狭义流通业的外延基本一致,故采用其作为从需求(使用)角度衡量的流通业增量。

      ③2008年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出现负增长是该行业自身产值下降所致,由流通业引起的产出却是增加的。

标签:;  ;  ;  ;  ;  ;  ;  ;  ;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循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5/2013年_经济增长贡献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