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林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研究论文_张荣明

生态林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研究论文_张荣明

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兰州北山生态建设局 甘肃省兰州市 730046

摘要:目前,影响生态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病虫害,病虫害一旦大面积蔓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病虫害进行防治需要严格遵循病虫害防治规则,分析病虫害出现的原因,对生态林加强病虫害监控预测。一旦发现有病虫害发生的迹象,要立即采取防治措施。

关键词:生态林病虫害;发生原因;防治策略

1生态林业建设及生态林建设的基本原则

生态林建设是指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在生态学和经济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新的林业生产方式,其涉及面众多、内涵深刻而丰富,是一项复杂而全面的系统工程。生态林业建设是指在尊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林业的物质、能量交换,实现生态林业系统极高的生产力和能量的转换。

我国在进行生态林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4个原则:首先是注重资源的优化组合。在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利用不同种类林业之间物种的组合,促进林业系统内部的合理搭配,多种多样的物种在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互相支持、合理促进的原则。其次是要注重因地制宜的原则构建种群。生态林业建设要尊重生物的多样性,要实现生物、生态、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有序发展,因实际情况而合理规划生物的种群,合理布局物种的生产生活环境,在种植生态林时遵循物种的多样性、生产结构的多样化的原则。再次是要注重效益为先的原则。在建设生态林的时候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协调资源、环境、人力、物力、森林等的可持续发展,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最后是要兼顾综合发展生态林的原则。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注重各种林种、树种的优化组合,实现构建复合型林业机构和生态系统的目标。

2生态林病虫害产生的原因

当前,造成我国生态林病虫害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指由于一些自然因素导致了某个地方的生物繁殖过多,树木分泌的物质吸引了大量的昆虫,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因为昆虫数量过多而产生病害;人为原因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发生态林,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导致大量的昆虫没有栖息地而迁移,或者是从境外引进了新物种,但由于没有天敌而产生了病虫害。

3生态林病虫害的防治现状

3.1缺乏重视和认识

生态林病虫害的发展和蔓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由于前期不是很明显,导致人们忽视了治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相关林业部门没有做好防治工作和管理工作,从而导致了生态林病虫害的大面积暴发。

3.2防治手段比较落后

虽然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在不断飞速发展,但是对于生态林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还是停留在比较原始和初级的阶段。不少地区的防治工作还仅以喷洒农药为主,但是这样治标不治本,更会极大地增强病虫害对于农药的抗药性。与此同时,喷洒农药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病虫害的天敌大量死亡,加剧病虫害的繁殖和扩张。另外,病虫害的防治不能只靠后期治理,前期的预警机制也非常重要,相关部门对于前期的预警机制不重视,会导致后期治理比较困难。

3.3没有完善有效的预警机制

当下我国的林业管理部门,由于缺乏对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在病虫害的发生初期没有做好相关的预警机制,没有设置专门的检测人员进行检查。再加上林业部门缺乏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导致工作人员因为能力水平问题对于灾情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4防治技术

4.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具有对环境影响小、成本低、效果好、持续时间长等优势,因而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来促进林木的健康生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员根据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引进相应病虫的天敌,实现害虫的杀灭曰与此同时,随着害虫数量的减少,降低了病害的传播,提高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效果。除此之外,通过微生物防治,利用昆虫身上的真菌也可以有效杀灭害虫,但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及时回收昆虫,避免其在苗木中繁殖,影响林木生长。

4.2化学防治

现阶段,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依然是以化学防治技术为主,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杀灭效果好等优势,因而被广泛使用。如2019年7月17日中国甘肃网报道,甘州区党寨镇全面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引进60余箱针对天牛的特效药剂以及8套专业林木除虫喷药设施。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适量地喷洒化学药剂,降低残留量,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所以在喷施过程中,工作人员经常会采用低容量喷雾技术、超低容量喷雾技术、静电喷雾技术、静电粉喷雾技术等。在节约药物、水资源的同时,使药物喷洒更均匀,进一步保障了杀灭的效果。

4.3物理防治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中,物理防治操作简单,效果也很好,而且对环境友好,因而物理防治技术是一种主要的病虫害治理措施。工作人员可以采取人工方式来进行害虫捕杀、区域隔离、害虫诱杀等,但此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工作周期也较长,因而可以以预防为主,在苗木的根系处覆盖塑料膜,并定期对树木进行高温杀毒处理,从而减少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物理防治技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实现病虫害的防治,提高林业建设水平。

5生态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5.1强化植物检疫

为了对生态林中出现的病虫害现象进行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检疫工作。一旦发现生态林中有病虫害发生的迹象,工作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将周围的树林全部封闭,划分阻隔区和疫病区,并对树木及运输工具进行严格检查,设置合理的免疫关卡,这样才可以对生态林中的病虫害大面积进行预防。另外,当地生态林区需要建立科学的病虫害预防系统,对病虫害实时进行监测,对病虫害实施全面的评估,全面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采取合适的手段科学进行治理。

5.2不断提高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意识

现阶段,我国人民群众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问题重视程度普遍比较低,要想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就必须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宣传,给他们普及森林病虫害的危害,不断提高有关人员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意识[2]。对于森林病虫害治理还是应该从源头解决问题,重在防御,做到不肆意砍伐森林树木、不将境外物种带入森林环境,同时对于森林的异常情况要做到积极上报有关部门。

5.3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

对于在一线从事病虫害治理的技术人员,上岗前需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有效掌握病虫害治理的相关知识后才可以上岗工作,从源头上杜绝那些因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延误灾情的情况发生。对于有经验的老员工,林业部门也应该定期组织技能培训,讲解一些新型的病虫害案例,不断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水平,处理好不同类型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结束语

生态林一旦出现病虫害,就会对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不仅会对林业资源造成破坏,还会损坏生态环境。只有掌握具体的病虫害发生原因,针对原因采取必要的病虫害防范措施,才能减轻病虫害带来的损失。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生态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汶.生态林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研究[J].乡村科技,2018(14):43-44.

[2]孙笑飞.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作用研究[J].乡村科技,2018(06):79+81.

[3]姜宏印.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管理的相关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03):187.

[4]凌传军.分析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效果[J].农民致富之友,2018(01):163.

论文作者:张荣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5

标签:;  ;  ;  ;  ;  ;  ;  ;  

生态林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研究论文_张荣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