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邓小平理论形成中的作用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邓小平理论形成中的作用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邓小平理论形成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实事求是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在邓小平理论形成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这是一个学术界尚未加以深入研究的问题。尽管人们通常都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称之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但是由于“精髓”只是个比喻的说法,它的确切含义至今未见有科学的界定。因此,我们认为,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邓小平理论形成中的作用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回答,对于正确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刻内涵,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括回答为什么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称之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打算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此纪念邓小平这位世纪伟人的100周年诞辰。

我们认为,邓小平对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涵,有三个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一是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看成一种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二是把它看作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三是把它看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这三个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分别构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邓小平理论形成中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中,坚持恢复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历史起点。把解放思想引入思想路线,突显思想路线对于创新的要求,实现对思想路线的既唯物又辩证的理解,则为邓小平理论的探索和创造提供了思想原则和思想前提。而对于思想路线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理解,使思想路线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这一意义上的思想路线为邓小平理论的建构提供了逻辑起点。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论述。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新确立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历史起点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首先创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依靠这样一条思想路线,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从而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也进行了许多可贵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毛泽东同志在晚年偏离了自己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对待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党的基本路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上,脱离了实际,结果导致20多年“左”的错误,特别是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失误。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时候,我们党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彻底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是,当时党中央主要负责人提出并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严重地阻碍了对文化大革命错误和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反思和纠正,影响拨乱反正的深入。因为按照“两个凡是”,实质上就是继续坚持毛泽东晚年错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摆到了全党的面前,究竟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坚持“两个凡是”,坚持一切从毛主席的指示出发?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坚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还是坚持唯心主义思想路线的问题。邓小平敏锐地感觉到,“两个凡是”与实事求是是根本对立的。“两个凡是”是当前推进党的事业的主要的思想障碍。尽管当时邓小平尚未恢复工作,但是他还是勇敢地对“两个凡是”提出批评。1977年4月,他给华国锋、叶剑英和中共中央写信,针对“两个凡是”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1]1977年5月,在中办两位负责同志去看望他时,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2]在后来恢复工作以后,他更是与“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进行坚决的斗争。当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时,邓小平对这篇文章给予了坚定的支持。他对胡耀邦同志说;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不可避免,争得好,根源就是“两个凡是”。[3]在1978年6月2号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在视察东北三省时,他多次发表谈话,指出,现在对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个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根本问题是违反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4]在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党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讨论的结果是在全党全国的范围内,冲破了“两个凡是”的阻碍,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进行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对真理标准大讨论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这篇讲话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开辟新时期,开创新道路、新理论的宣言书。

可见,邓小平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处于关键时刻,抓住实事求是这一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与“两个凡是”这一唯心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本对立,通过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所以我们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新确立,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历史起点。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提供了思想前提

虽然,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毛泽东同志第一个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是把解放思想引入思想路线,并把它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使党的思想路线由实事求是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则是邓小平的重要贡献。

应该指出,邓小平提倡解放思想首先是因为冲破“两个凡是”的现实需要,但是,邓小平对于解放思想并不局限在这种特定含义的理解上,而是注意把握它的一般意义,注意把它提升到哲学思想路线的高度来认识。他对解放思想作了科学的界定,指出“什么是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一致,使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就是实事求是。”这样的界定就深刻地揭示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性。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要前提和内在要求,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又以实事求是为目的和准绳。这样,就使得解放思想开始进入思想路线范畴,成为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把解放思想引入思想路线,突显了认识的过程性特征。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的认识也不断地向前发展。解放思想的引入就告诉我们,实事求是的贯彻是一个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才能逐步地实现对客体的认识和把握。

其次,把解放思想引入思想路线,突显了认识的主体性特征。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不是被动的反映过程,而是主体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或曰思维结构)去主动地捕捉信息、建构客体的过程。在这里存在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思维方式往往成为人们认识新事物的障碍。解放思想的引入就告诉我们,一定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地破除头脑中的陈旧的过时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自己能够真正地面对现实,真正地达到实事求是。

最后,把解放思想引入思想路线,归根结底是突显了思想路线的创造性特征。虽然在实事求是的含义中,已经隐含着要不断解放思想的要求。但是,隐含的东西不一定能够成为现实的指导。很明显,当我们强调实事求是时,重点是在强调主观要符合客观,强调唯物论的一面,而只有加上了解放思想,才把原先隐含着的“主观认识要不断地适应变化了的实际”这样辩证发展的要求给揭示和突显出来了。也就是说,强调实事求是,重在突出“求实”,强调解放思想,才突出了“创新”的要求。因此,邓小平通过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把思想路线内在规定中“求实”的一面和“创新”的一面完整地揭示出来,从而实现了思想路线中求实与创新两个方面的统一,使实事求是的贯彻成为一个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正因为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辩证地统一起来,实现了思想路线规定性中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求实与创新的统一,因此,使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整个新时期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基本的思想前提。邓小平所反复强调的一系列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邓小平不断号召我们要敢试敢创,要总结经验,要尊重群众,尊重基层,强调不搞争论,坚持实践第一,让事实说话,用事实来教育干部和群众等。这些都成为新时期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理论创新的基本的思想原则。在邓小平理论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思想上的解放与超越的创新精神,就是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基础和前提的。贯穿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想原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因此,我们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提供了思想前提。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邓小平理论的建构提供了逻辑起点

所谓逻辑起点,指的是这样一个概念或范畴,这个概念或范畴对于某个理论的形成来讲,是其理论思维的起始点和原点,同时,在这个概念或范畴里面,已经潜在地包含了该理论的全部矛盾的胚胎和萌芽,该理论的整个内容体系都是对这一概念或范畴的逻辑的展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于邓小平理论,就具有这样一种地位。下面我们分三层对此进行具体的说明。

首先,从逻辑与历史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与逻辑是统一的。逻辑的东西实际上是对历史过程内在联系的一种把握。因此,“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5]既然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这条思想路线重新成为我们党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本身构成了邓小平理论创立的历史起点,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就必然地应该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其次,从思想路线被赋予的丰富内涵看。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在理解和把握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不象一般人理解的那样,仅仅把思想路线理解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而是理解成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和要求。他多次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的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6]而一旦对思想路线的理解深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层次,那么,作为思想路线的基础性范畴的“实践”、“实际”就不再停留在一般认识论意义上,而是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成为一个唯物史观的范畴。这里的实践不再是一般的抽象的实践,而主要是指人类基本的生产活动的实践。这里的实际也不再是一般的抽象的实际,而是与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紧密相联的实际。于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就必须首先坚持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这样,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思想路线便取得了价值论意义。它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论范畴、真理论范畴,同时也是一个价值论范畴。作为这样意义上范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最后,从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建构上看。邓小平理论是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主题的。整个邓小平理论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的,都是对这一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作出的回答。那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邓小平理论对这一基本的理论问题的回答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第一,邓小平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是以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为基础和起点的。邓小平说,“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7]“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8]因此,邓小平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时,首先是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开始进行思考的。由于邓小平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所当然地就成为他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理论思维的逻辑起点。

第二,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其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本身就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邓小平理论的其他所有的理论观点也都无不包含这两个方面的统一。而作为概括这两个方面统一的理论范畴不可能是别的什么,而只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从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层思考看,如何使社会主义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这是在解决社会主义所有问题中都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可以说,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矛盾,是贯穿全部社会主义实践的必须首先面对的矛盾。上面已经说到,邓小平坚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党的思想路线,这种理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果就是对思想路线作了真理论与价值论相统一的理解。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们进行成功实践的基本要求。所谓真理问题,是合规律性的问题,价值问题,是合目的性问题。任何一个成功的实践都必须是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空想社会主义只强调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却找不到实现这一价值的现实的途径。马克思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但同时又通过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找到了实现这一价值的现实的途径,因此,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但是,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真理和价值经常出现背离。“左”的思想就是只看到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而不顾客观的条件和人民群众现实的利益,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结果使得社会主义失去了活力。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所作的思考,就是从纠正社会主义实践中价值与真理相分离的错误开始的,他在1962年回答“生产关系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这一问题时,就是把真理观与价值观统一起来进行思考的。进入新时期,他更是始终注意联系社会主义价值来认识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他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意愿和态度,把这些看成社会主义能不能成功的根本因素和条件。他把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与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确立实践标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确立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并使这三个标准实现有机的统一。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内在地统一起来。就是说,要使社会主义顺利地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它的纲领、路线就必须因为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合乎民心、顺乎民意。反之,如果不能做到合乎民心、顺乎民意,那么,它就一定是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这样,邓小平就把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引入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判断标准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了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新社会主义观。因此,当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社会主义既合乎规律性,又合乎目的性,就成了他整个思维的基本出发点。可以说,邓小平理论的全部内容都是对这一矛盾的展开。可见,从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建构上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实是其进行理论思考、进行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

综上所述,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被邓小平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成为马克思主义全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概括和体现,所以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正因为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集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思想路线作为思想基础,才使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实践性基础上的融科学性、革命性、群众性、创造性为一体的理论品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邓小平理论全部内容的最根本的观点和最精粹的思想。所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标签:;  ;  ;  ;  ;  ;  ;  ;  ;  ;  

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邓小平理论形成中的作用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