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看中日文化的差异论文

从语言看中日文化的差异论文

从语言看中日文化的差异

李 芹*

(齐鲁理工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摘 要: 中日交往密切,双方在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交流,语言现象很好地反应了中日文化的差异,以及中日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本文主要透过语言现象来考察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 暧昧表达;寒暄语;习用语

谈到两种语言,就不能回避语言的差异问题。中日语言中虽然有许多相同的汉字和同形词,但是语法结构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此外,日语中大量使用敬语表达方式,日语避免使用直接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等方面都体现着中日语言的不同之处。

一、引言

在国际交往中,日本人模凌两可的回答让许多国家的人都很头疼。在人际交往中,日本人善于察言观色,通常采用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会直接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答复,他们相信“心知肚明”,希望对方能够从他们的眼神、语气的变化等方面知道他们的想法。日本人拒绝别人也大多采用委婉的方式,不正面拒绝,经常只说半句话,诱导对方猜测自己的答案。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如果直接拒绝对方,会使对方没有面子,他们时刻考虑到他人的想法,尽量避免给他人带来不愉快的感觉。这与日本人的“和意识”是分不开的。日本人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集团意识和合作精神,时时刻刻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担心自己的说法或者做法会给对方带来不悦,宁愿模凌两可的让对方去猜测自己的心理,也不愿直接拒绝对方。这体现了日本人的“暧昧文化”。

而我们中国人一直提倡实话实说,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会说出模凌两可的答案为难对方。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可能在日本人看来有点冷淡,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这也提醒我们在和日本人交往时应该注意这点,尽量避免使用直白的表达方式,以免使双方不悦。

二、从寒暄语看中日文化的差异

众所周知,日语寒暄语形式化程度比较高,例如,日本人无论对家人还是外人,早上都会用“早上好”来打招呼,而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打招呼时虽然也会使用“你早,您早”这样的正式的社交词汇,但是相比之下更多的是使用“爸爸”、“妈妈”这样的称呼语,或者是“起来了”、“早饭好了”、“洗脸了吗”、“睡得可好”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

根据以上对发现,我国图书、报纸、期刊的出口数量大于进口数量,图书出口的总额是小于进口总额,但是和前几年相比之下,出口数量和金额有着明显的增长。

导致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与日本近代化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明治维新以来,为了成为近代文明国家,学校教育制定了作为礼仪规范的饭前饭后使用的寒暄语,而且还把这些寒暄语写进了教科书。由此可以看出日语寒暄语形式固定是事出有因的。日本人推崇集体主义、集团意识,强调个人是集体的一部分,推崇大家统一的行为方式,而排斥表现个人思想、体现个人性格、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行为。无论是饭前饭后,还是出门回家,日常寒暄用语都被明确规定下来,即使在家庭中,对待亲属大家也都使用形式化的寒暄语,很少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

紫杉醇可通过抑制微管蛋白解聚,促进微管蛋白聚合等作用来保持微管蛋白的稳定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此外,紫杉醇还具有显著的放射增敏作用,可能与该药物使肿瘤细胞中止于对放射较为敏感的G2及M期密切相关[12]。国内外的临床试验显示,紫杉醇联合铂类用于中晚期鼻咽癌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且药物毒副作用较小,已逐渐发展为鼻咽癌化疗的常用治疗方案[13]。奈达铂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与顺铂基本一致,与顺铂相比较,该药物的恶心及呕吐的胃肠道反应、肾毒性均显著减轻[14]。为此,我们探讨了紫杉醇+奈达铂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

不仅如此,日本人在许多场合下使用的寒暄语都具有很强的形式性。如吃饭前的“我开动了”和吃饭后的“多谢款待”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吃饭也会这样说,而且几乎这是饭前饭后固定的寒暄语,可以说这两句话本来所具有的感谢事物的意识已经淡化了,单纯地作为形式化的语言而使用。与此相比,中国人在饭前说“吃饭了”更多意义上是召集家人坐到一起吃饭,或者是劝客人多吃饭等许多语义,是含有积极的、实际的意义的。而且中国人在吃饭前也会采用“吃饭了快来”、“我先吃了”等其他的表达方式。与日语相比,汉语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从习用语看中日文化的差异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体现,语言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思想的不同之处。中日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习用语,这些习用语尽管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却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在形容年长者有丰富的经验时,汉语使用“姜还是老的辣”这样的俗语,而日语却使用的是“龟甲”来形容。汉语表达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喜好是用“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而日语使用的是“就像虫子喜食辣蓼那样,人的爱好各种各样”。像这样汉语喜欢用“姜、青菜、萝卜”这些蔬菜名称,而日语则喜欢用“乌龟、蓼草”这些与水有关的词汇。由此可见,语言表达还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国以农耕文化为主,而在日本海洋文化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四、结语

中国与日本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史,自古以来,中日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进行着广泛的交流,本文主要透过语言现象考察了中日文化的差异。由于时间和资料有限,考察不全面,可能论文还存在疏漏与不足之处,今后会涉猎更多的领域,来深入考察中日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相关问题。

学生完成表格填写并思考:从众心理可能带来什么影响(积极、消极方面)?求异就是不好吗?你在消费时有没有跟别人攀比过?攀比消费好不好?

[ 参 考 文 献 ]

[1]皮细庚.日语概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曹瑞明.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3]高丽,刘慧云.中日语言表达方式差异及跨文化交际[J].长沙大学学报,2008(3).

[4]李建辉.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过程及特征 以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为中心[J].理论前沿,2013(9).

[5]聂渔樵.中日语言的交流与发展[J].成功(教育),2008(10).

[6]孙丽娟.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外文化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2009(1).

*作者简介: 李芹(1989-),女,汉族,山东莱州人,研究生,齐鲁理工学院,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07-0143-01

标签:;  ;  ;  ;  

从语言看中日文化的差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