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研究性学习方法引入地理课程的实践与思考_研究性学习论文

将研究性学习方法引入地理课程的实践与思考_研究性学习论文

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地理课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地理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在地理教学改革中,通过不断探索,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课堂,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变学为思,学思结合,收到了显著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深化改革,勇于探究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曾试用过多种教学方法,有个曲折过程。如,讲授地球的公转这一知识点,最早是一枝粉笔两片嘴皮子“满堂灌”,教师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艺术性。但因高一新生尚未学过椭圆和开普勒三大定律,学生听得似懂非懂,但也似乎津津有味。期中测验表明,他们对此知识点的得分率仅为40%。1997年高中新课改试验,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再讲这个知识点时,教师边讲授边在黑板上画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然后让学生读课本中的“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表,并简化后填入课本“地球公转的轨道”图中。读书的过程,强化了学生的理解,力图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逐步地学会学习。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但期中检测表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得分率也不过60%。究其原因,学生仍然是在教师划定的圈子里活动,不是主动学习探索。看来只在教上做文章不行,必须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下功夫。那么,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终身受益呢?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提出,笔者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试图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关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

再讲这个知识点时,我先布置两个探究任务:从数学课本中了解什么是椭圆,了解地球与太阳的相互位置;从物理课本中了解开普勒第一、第二两大定律,分析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课上,让学生讲地球怎样公转,为什么,然后订正。由于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又是他们自己表达出来,不仅教学进行得很顺利,而且检测时得分率达到90%。从此,笔者更坚定了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地理课的信心。

二、师生互动,四步研学

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课堂,因课堂时间、条件所限,必须改革教学模式方可进行。于是,我从改革教学模式入手,试着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进课堂,并扩展到学生课余学习生活中。让学生主动研究探索课文内容,并选取当地与其密切相关的地理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效果很好。

按照“师生互动四步研学法”的教学试验模式,一改教师先在前面讲,学生后在下边做的传统教学方法。先在上节课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课上自学、课下探究,当堂课上检测答疑,精讲训练,然后再布置下节学习任务。即把课“倒过来上”,课堂教学分成四步进行:检测——议论(答疑解疑)——定位——自学。

第一步:检测。每堂课的第一步是检测学生对上节布置的学习任务的自学情况。对检测试卷,马上处理。答卷上交后,让学生用一两分钟时间看书自查,然后再用两分钟时间互议,最后师生共同订正答案。检测时学生精神最为集中,自查互议时最活跃,效率最高。

第二步:议论(答疑解疑)。教师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或者让学生自己提出来,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对某些知识的理解,甚至是错误认识展示给大家,共同讨论。如,在讲“交通运输网中的线”一节时,在自学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在印发的底图上自己选择京九铁路的走向,再结合课本中的实际走向图,比较评价同学们的“作品”,进而分析同学们的选线在哪里选对了,为什么,在哪里选错了,为什么。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则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只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重点讲解、点拨,帮助学生解决思维的障碍。最后再把学生忽视的问题提出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少讲精讲,变教为诱,变教为导。

第三步:定位。即教师布置下一步的学习任务,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教师按照大纲要求,明确知识要点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的角度及其发散程度等等。比如,让学生说出地球为什么如此公转,教师必须事先提出要求,让学生作好椭圆和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等知识准备,自己去探究,然后再认知课本内容。

第四步:自学、探究。学生按教师所布置的导学提纲,反复研读课本,查找有关资料,理解有关知识,并做练习题。课上在教师的督促下,学生必须看书思考,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课下学生可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完成自学任务。

三、联系实际,深入导思

提高自学质量,是实行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要使学生主动自学,必须提高导学提纲所提问题的质量。只有提出切合学生实际,符合他们知识和能力储备的特点,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能够通过探究解决且让学生感兴趣的思考题,学生才看得进去,自学才有成效。我们所出的导学提纲一般都是开放式的,多为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而提出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凡是能够联系实际的,尽量结合实际提出。所提问题还要注意规律的总结,要注意教方法。诸如:滑坡与泥石流有何不同?水循环有哪几个环节?天津地区缺水是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有问题?应怎样解决?干旱和洪涝的共同防御措施有哪些?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除了教科书中提到的还有哪些?欣赏“中国民居”一套邮票,分析“民居”与地理环境的联系。从行人、车辆、客货流等方面谈谈你在某大城市或蓟县县城出行的体会,从而总结城市交通特点。

在自学过程中,学生逐字逐句研读课本,思考教师所提问题,完成作业,搜集资料,讨论探索,正是变学为思、学思结合的过程。

在学习有关水资源知识点时,学生对“天津地区为什么缺水,怎样解决”这一思考题非常感兴趣。因为近年本地区连续干旱,有些耕地竟颗粒无收,有的地方连吃水都成了问题。但要回答这个问题光看教科书显然是不够的。学生就利用课下时间到图书馆找资料,到有关部门去调查。由于学校每个学期都安排一周的专题研究学习时间,学生利用这段时间走出去,搜集资料,然后大家讨论,最后终于找出了答案。张震、李娟等同学在研究中发现,蓟运河有两大湖泊(青甸洼、太河洼)分布在本县,历史上起着天然调节蓟运河水量的作用,后来开发成耕地,这种作用消失了。他们还发现,本县储水量近年明显减少,原先“一脚就能踩出水来”的青甸洼,现在打井50米还不能出水。水分条件的变化又引起了气候、生物、土壤、人类活动等多方面的变化,造成了很大损失。于是,他们写出了《青、太两洼退耕还水势在必行》的小论文,呼吁社会对水要重新认识,水是不可替代资源,不要只看到水的害,更要看到水的利,提醒人们调整农业结构。文章不仅反映出了同学们对水资源的深刻理解,而且有新意,有创见。

四、总结经验,理性思考

由于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了课堂,学生学习主动性普遍提高,以自学为主,体现了主体地位。课下在图书馆、信息中心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的身影。教师少讲精讲,变教为诱,变教为思,体现了主导地位。从检测情况看,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比以前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尤其是建立起了地理思维意识。在这样的教改实践中,笔者有如下思考。

1.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是很有成效的教学模式。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着眼点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正是这样一种学习方式。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并对所学知识、技能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强调学生参与、探究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华。

2.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学生能否主动学习,确实与教师的观念、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关。也就是说看你用怎样的方法调动学生了。我们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注意学习,以新观念武装头脑,使教育思想与时俱进,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成具体行动。

3.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始终诱导学生看书、思考、探究,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充分备课。教师要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表、资料,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一系列“问题”。所提问题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问有疑之处,要难易适度,要有启发性,当然也可让学生发问。订正时也要尽量让给学生发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也只有“学了有用”学生才会真心想学。教学时必须充分联系实际,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实践的总结,是他们实际生活感受的提炼和升华,学生才会有一种亲切感,愿意学。研究性学习,除了学生自己研究,更需要同学间合作,互相帮助,共同研究。既然是研究性学习,就应该搞开放式。不仅研究内容、方式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确定,过程、结论也不整齐划一。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研究探索是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不要把研究性学习方式与其它教学方式对立起来,而应相互配合,灵活运用,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标签:;  ;  ;  ;  

将研究性学习方法引入地理课程的实践与思考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