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编辑系统难的原因_策划编辑论文

规划编辑系统难的原因_策划编辑论文

策划编辑制为何举步维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举步维艰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策划编辑制的探讨

主持人的话:

“策划编辑制”在我国出版业已经试行三四年了,但人们在认识上还是不一致的。比如:策划编辑制的内涵是什么?策划编辑的职、责、权、利如何规定?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有何区别?出版社的宏观策划(或曰规划)与选题的微观策划如何结合?策划编辑制与选题民主策划如何结合?推行策划编辑制要否同时改革现行整个编辑体制?等等,都有待于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本期发表了三篇观点不同的文章,旨在推进这种探讨。今后还拟就这个问题继续发表探讨性文章。来稿可以陈述不同观点,但要按照讨论问题的一贯原则,摆事实,讲道理。来稿请直接给本栏主持人若谷。由于人力的限制,只对决定采用的稿子复信通知,恕不一一作复。3个月内未接到采用通知的,请自行处理。

进入90年代后,随着我国出版界改革的深化,“策划编辑”这个在十几年前还鲜为人知的词汇开始在中国的出版界闪烁出光芒。一时间,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在谈论着策划编辑,而广东省率先在全省推行策划编辑制的举措无疑使其光芒更加耀眼。卞恩才、苏毅二先生的《编辑工作的重大改革》(见《中国出版》1995年第7期)一文, 曾详细地记录了1996年上半年以前中国出版界出现策划编辑及实行策划编辑制这一可喜的改革过程。尽管成果是初步的,有些地方还有待于完善,但有人预见:不久,策划编辑制将会由羊城走向全国。

但是,现实却给乐观的预言家们泼了一瓢冷水。策划编辑制不仅没能从南方走向北国,反而因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人们对中国能否实行策划编辑制产生了怀疑和担心。其结果,使有的已实行策划编辑制的出版社改弦更张,使还没有实行策划编辑制的出版社望而却步。

中国的出版界果真不需要策划编辑吗?中国的出版界果真不能实行策划编辑制吗?编辑策划可以替代策划编辑吗?

一、出现的问题与问题出现的原因

实行策划编辑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简单而集中的。那就是:放给策划编辑“权力”的大小不易把握。“权”放大了,容易出现已被否定的“一条龙”状况;“权”放小了,起不到作用。这个问题几乎困扰着所有出版社的决策者。于是有的决策者在要求策划编辑“参与”、“介入”图书经营的同时,又对策划编辑的“权力”进行了限制,建立了“相应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有的决策者干脆取消了策划编辑。无怪有人说:“策划编辑制在中国行不通。因为策划编辑须得有副总编辑一般大小的权力,工作才会有效率,而这个权力就很难有。”其实,策划编辑即使有了副总编辑一般大小的权力,也不会成为出版全过程的组织者,因为副总编辑仅有审核选题和组织部分编辑工作的权力。有人干脆说:“国外有些出版业实行的‘策划编辑制’我国很难普遍推行,因为体制不同。”

笔者认为,策划编辑在我国的出现,是出版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然。推行策划编辑制确实遇到了问题,但问题的原因不在权大权小,也不在出版业的体制,而在于对策划编辑(这里说的是中国的策划编辑)的内涵界定有误,对策划编辑的定位不准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不当的模式。

二、对策划编辑内涵界定的若干谬误

现举几种说法:

1.凡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就是策划编辑。因为作为编辑,都要具备选题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这是一名编辑的基本能力,是编辑职业的原本要求,不能策划选题,算什么编辑?

2.具备如下条件的编辑才称得上是策划编辑。这些条件是:①高度的政治敏感性;②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③敏锐的法律、法规意识;④突出的选题策划能力;⑤较强的组织能力;⑥较强的社交能力;⑦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⑧较强的经营能力;⑨在深谙一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广博知识;⑩有协调社内方方面面关系的能力。

3.策划编辑是负责选题的开发实施和运作的组织者。

以上三种对策划编辑内涵的界定尽管自言成理,但均未抓住其实质,犯了内涵过大或内涵过小的毛病。第一种界定,实际上没有界定。因为持此论者反对策划编辑的提法,不仅抽去了“策划编辑”的内涵,而且所谓“策划能力是作为一名编辑应当具备的条件,是一种职业的原本要求”的提法不够准确。在出版界激烈的竞争中社长、老总们叫苦不迭的第一件事,不正是缺少有真本事、真功夫的策划编辑吗?第二种界定,内涵过大。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以下问题:第一,混淆了策划编辑与出版社经营决策者的界限,或者说是两者内涵的混杂;第二,这种求全责备的标准在一个人身上也不易体现。策划编辑既要组织书稿,又要策划选题;既要参与营销,又要协调关系;既要有理论造诣,又要有实践经验……如此这般的人才哪里去找?第三种界定,脱离了出版界当前的实际(有人称之为“体制”)。什么是“选题的开发实施和运作的组织者”?策划编辑可以作选题开发的组织者,但作不了运作的组织者。因为一个出版社有编、印、发三大环节,这三大环节分别有总编辑、副总编辑和副社长把关、指挥、组织,上面还有一个全社的组织者——社长。策划编辑怎能去做“运作的组织者”!

不同的界定就会出现相应的模式。第一种界定就出现了所有编辑都是策划编辑的策划编辑制。第二种界定尚未见到模式,因为达此要求的策划编辑可望而不可求。第三种界定的模式,诸如:“设岗定位”、“专设策划编辑室”、“以书为中心”等等。但在实行过程中碰到了前述“放权大小不易把握”的难题。于是便出现了“相应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这样一来,第三种界定便未落到实处,与界定者的初衷相距甚远。

三、必须正确界定策划编辑的内涵

那么,什么是“策划编辑”呢?从语法上说,“策划编辑”是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编辑”,前面用“策划”予以限制。明白了这一点,策划编辑的内涵就清楚了。那就是:具有策划选题意识和能力而又专司策划选题工作的编辑就叫策划编辑。

对策划编辑的这种界定,并不等于把策划编辑混同于普通编辑。这样界定,只是把策划编辑放在了策划编辑的位置上,让其在策划编辑的位置上发挥作用。

有了策划编辑的名称,就会有文字编辑的名称。“策划”与“文字”就区别了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的不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在图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成为赢家,必须策划出好的选题,双效益的选题,能一版再版的选题。这样,策划编辑的任务就重了。而要完成这繁重的任务,就需要策划编辑具备相应的条件,这相应的条件就是政治素质和策划选题的能力。这里,政治素质是必备的,先决的。选题策划能力是真本事、真功夫。这真本事、真功夫的得来,又必须依靠创造的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对素材的分析综合能力,对众多选题的优化能力及为发现作者、组织作者、分析读者、了解读者的社交能力,认识市场需要、了解市场动态信息捕捉能力等。此外,还要掌握一些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便在组织、策划选题时能熟练计算成本,从而作到盈亏心中有数。

但策划编辑毕竟是编辑。对他们的要求要从编辑这个基点上出发,不能要求他们非具备出版家的素质不可;策划编辑,任务是选题策划,也大可不必要求他们“参与”、“介入”图书经营。总之,策划编辑就是策划编辑。

明确了策划编辑的内涵,相应的策划编辑制的模式便不难找到。笔者认为最好的形式应为成立策划编辑室。把策划编辑从案头解放出来,专门负责社内的重要选题策划。社内给予这些编辑选题确定的拍板权(当然要经过三审)、编校人员的选择权、出版日期的决定权、印装质量(包括封面设计、装帧、用料等)的监督权以及在印刷册数、发行折扣方面与发行部门协商确定权等,以调动他们的全部积极性,为策划出反映本社特色的高品位、高质量、双效益的优秀选题而努力。

标签:;  ;  ;  

规划编辑系统难的原因_策划编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