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究论文

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究论文

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蔡晨晨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摘 要: 建设高职院校 学生科研创新团队是我国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科技研发、创新创造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提升学生自身的科研水平、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影响重大。本文从高职创新团队建设角度出发,客观分析了学生科创团队的现状及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探索加强高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科创团队;提升路径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强大动力。当代经济竞争,其核心在于“创新”。当代科技竞争,本质上是“创新”。高等职业院校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半资源,是服务社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除了具备有专业优势以外,高职院校还兼具了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势。

3.2 病虫害防治技术: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总方针。以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把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放在综合防治的首位。化学防治作为突破手段,建立良好的蔬菜生产小环境,充分发挥自然控制作用,用较少的投入把病虫害的危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取得无公害产品和更高的经济效益。

一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高职学生科创团队建设响应并贯彻了国家“双创”政策

随着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出台,高校作为推进国家科技创新的重镇,肩负了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重任。组织建设学生科创团队响应贯彻了国家的战略政策[1]

(二) 高职学生科创团队建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

高职院校的学生科创团队以其活跃的创新思维、敏锐的洞察力有别于教师科研团队具有独特的优势。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学生科创团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培养学生创新发明的能力,将所学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也有利于创业与就业。

从试评价结果的分析看,一是选用的8项评价指标还值得进一步斟酌和优化。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差异较大,有的指标可能对一些省区欠公平。二是对子系统(A)、(B)、(C)应赋予合适的权重,弱化子系统(A)得分对区域水资源综合评价得分的影响。

(三) 高职学生科创团队建设有利于强化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管理相对比较成熟,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经费配套等激励制度和保障体系,但是在学生创新研发方面的相应政策制度却依然空白。随着我国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加大,逐步出台了国家层面的法规条例,院校层面的体制构建却相对滞后。如不少院校还存在着学生无法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科研成果、专利等。调查发现,28.1%的学生认为目前最缺乏足够的物质层面的支持;16.5%的学生认为不愿意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原因之一是经费困难,12.5%的学生认为是缺少相应的奖励制度。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科创团队建设管理、经费、奖励制度等方面支持亟待完善。

二 学生科创团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 学生科创团队建设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制度

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院校的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学生科创团队的建设,以发明创造、创新创业、技术服务创新为内容载体,促进了学生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对接,加速了成果转化,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强化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美誉度[2]

(二) 学生科创团队多是“自下而上”,缺乏主动性

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组织通常隶属于职能部门,学生工作部或者团委,或者是由某课题组专家牵头成立,围绕课题、项目的开展、调研等工作提供劳动力。这种“自上而下”的学生科创团队虽然目的明确,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但由于师生之间的科研水平的差距,学生服务院校的科研项目难免侧重进行机械重复的简单劳动,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学生本身“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调查发现,23%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研究思维走,按部就班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自己没有太强的主动能动性[3]

(三) 学生科创团队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发展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院校应该为学生创新创造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首先须加强相关管理制度、激励政策的建设,规范学生团队的项目研发、管理、发表的一系列流程,出台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和扶持。其次为学生科创团队开展相关培训。如同教师申报课题项目时会有困惑,同样学生也需要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科研指导。开展相关培训可以促进学生规范化、科学化对待创新研究,培养学生采集、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有效推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5]

三 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路径探究

(一) 激发学生投入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激发和引导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至关重要。科技创新实践的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励措施的力度。高职院校职能部门、二级系部从校级至院级层面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在文化渲染、组织宣传、师资建设、教学服务、制度完善等方面通过具体的科技发明竞赛和创新园、挑战杯项目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建立科技创新团队进行自主创新。其次,学校要组建教师辅导团队对学生科创团队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 搭建服务学生科技创新的优良平台

高职院校学制周期较短,两年制的校内课程学习,一年的校外顶岗实习,学生科创团队通常至少三人及以上,以项目负责人为首进行项目策划—项目研发—项目结题在一到两年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求较高,许多学生团队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在科研项目的管理、运行、人员分工上存在缺陷,导致很多好的点子项目“虎头蛇尾”,甚至无疾而终,造成资源浪费。其次,不少教师由于本职工作束缚,且在管理学生团队上缺乏工作经验,未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科创团队建立长效发展。调查发现,68.6%的学生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科研活动周期不超过6个月,科研项目研究周期短,人员流动性大、研究深度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科创团队长效机制建立的重要因素[4]

(三) 学生科创团队走产教融合之路

高职院校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式培养人才。学生科创团队可以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研发成果,发现企业目前的发展需求和现实困境,不仅对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为学生研发成果的转化提供新思路。通过建立校企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开拓创新视野,迅速捕捉市场的需求,为研发实用型的发明、专利打下良好基础。此外,优秀的企业技能人员也能为辅导学生提供智力支撑。建设高职学生科技团队,培养学生创新研发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只有通过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努力,打造创新创造的优良环境,提升创新与适应市场能力,把握机遇和挑战,不断地在探索和实践中提升、完善。

2017年,广西新增城镇绿色建筑竣工面积约1760.012万平方米,竣工房建工程面积5497.54万平方米,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32.015%,较2016年绿色建筑面积比重15.49%同比增长了16.525%。2018上半年,全区城镇竣工民用建筑面积约2652.24万平方米,折合节能量46.89万吨标准煤;城镇新增报建绿色建筑面积约1720.85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27个。

四 结语

高职院校两年的在校学习加一年的社会实践经历是高职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培养一个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黄金阶段,我们要有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萌芽的敏锐眼睛,鼓励他们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刘卫锋.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问题与对策——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5(07):74-76.

[2] 徐啸涛.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27):48-49.

[3] 吴蓉蓉.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5,18(04):24-28.

[4] 吕静.科研实践中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提高途径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7(05):64-65+67.

[5] 王小刚,眭碧霞.高职品牌专业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探索与实践——以软件技术品牌专业团队建设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48):313-316.

本文引用格式: 蔡晨晨.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7):31-32.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7.016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大学生思政教育专项课题(项目编号:JYSZ201809)

作者简介: 蔡晨晨(1990-),女,汉族,浙江丽水,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标签:;  ;  ;  ;  

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