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与新城市化建设”新城市化与特色文化旅游研讨会综述_新型城镇化论文

“文化资源与新城市化建设”新城市化与特色文化旅游研讨会综述_新型城镇化论文

“文化资源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讨会观点摘要——新型城镇化与特色文化旅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化与论文,研讨会论文,城镇化论文,城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乡村旅游是城镇化的产物,正是因为对城市产生“审美疲劳”才会对乡村产生“审美”;但是,开发乡村旅游又可能会使乡村加速城镇化、使乡村旅游变身为“城市旅游”。因此,如何在开发乡村旅游、提高乡村旅游品质的同时避免乡村旅游过度城市化,平衡“乡村开发”与“乡土保持”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第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困境。久居“水泥森林”、工作繁忙的都市人常常乐于回归乡村、享受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人们对恬淡生活的向往带来了乡村旅游市场的繁荣。在过去的20年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赏山野风光、摘新鲜蔬果、尝农家美食、宿传统民居等亦成为乡村旅游的经典项目。乡村旅游丰富了城市人的闲暇时光,也极大地推动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增加了农民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在经历了20年的高速发展后,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放缓,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显现。首先,大多数乡村旅游都停留在“吃、住、游”的观光层面,这种单一的、低层次的旅游开发模式往往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使得乡村旅游的吸引力逐年下降、乡村旅游市场日渐萎缩;其次,为了迎合市场、追求商业利益,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大肆开发旅游资源,使一些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如民间风俗、手工艺品、土特产)失去了乡土本色;最后,城镇化的扩张使乡村与城市日益同质化,乡村不仅在外观上与城市越来越相似、生活方式等也日趋城市化。“千村一面”让乡村不再成其为乡村,乡村旅游的“个性”与“卖点”全无。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原本陷入困境的乡村旅游再一次遭遇发展瓶颈。什么是“新型城镇化”?相较于优先发展城市的传统城镇化而言,新型城镇化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更加注重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城镇化并不意味着要让农民全部迁移至城市、把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也不意味着要将农村彻底改造为城市,将城市的景观、生活方式搬到农村来。不论是将农村从外观上“改造”为城市、继续“高污染、高消耗”,还是让农民强行“变身”为市民、游离于城市生活之外,都不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使“乡村开发”与“乡土保持”相协调。

很明显,传统乡村旅游的经营和开发模式很难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在固守还是转型的十字路口,一些乡村采取了自我调整、积极应对的策略,周庄的特色文化旅游便是其中一例。

第二,从乡村旅游到乡村特色文化游:以周庄古镇游为例。周庄有着“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样景致和古朴典雅的苏式建筑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古镇旅游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也是周庄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周庄的古镇游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它吸纳了多种旅游体验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质。

2013年4月26日,第十八届周庄国际旅游节开幕,本着“立足市场、面向大众”的宗旨,围绕“周庄之夜”主题,旅游节主办方推出了针对不同人群的多项活动项目。在旅游节上,游客们不仅可以看到踩高跷、舞龙、舞狮、挑花篮、荡湖船等民间文艺演出,在古戏台品茗观赏昆曲、江南丝竹、古筝古琴,还可以乘舟观赏沿河两岸的各种情景表演。不论是在船过双桥时欣赏“周庄水乡旗袍春季发布会”、在“四季周庄”舞台观看由FM101.1江苏交广网策划打造的实景音乐剧赈灾义演,还是在1086慢生活街区参与上海电视台ICS外语频道《city best》节目、感受特色酒吧文化,游客们都能够发现周庄独特的美。除此之外,象棋大师公开赛、驴友摄影比赛、《有一种生活叫周庄》微电影首映等活动的开展为游客们提供了深度体验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年龄层、爱好各异的游客更容易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找到兴趣点和兴奋点、享受自己的快乐旅程。周庄古镇游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吃、住、游”,而是和各种文化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将普通的乡村旅游打造成独特的乡村特色文化游。

第三,特色文化旅游:“乡村开发”与“乡土保持”的平衡之道。周庄的乡村旅游创新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直接相关。周庄地处苏州东南、东接上海,作为城市周边的乡镇,周庄既能够利用自身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来吸引游客,又能通过城乡合作的方式将原先只能在城市中才能欣赏或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引入乡村、让远离城市的游客依然可以与城市文化元素“亲密接触”,还能将本土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有机结合,使浮光掠影的乡村游升华为深度的文化游。这种深度文化游不仅可以强化乡村旅游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还能有效地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如历史遗迹、特色建筑、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品等)、为传统民间文化“走出去”搭建平台,从而有效地平衡“乡村开发”与“乡土保持”二者之间的关系。

以自然环境、文化资源为依托的乡村特色文化游不但可以在城市周边的乡村开展,还可以在景区周边的乡村以及边远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乡村推广,其“人文、生态、低碳”的特点与新型城镇化理念暗合。

作为从农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的典型,“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乡村特色文化游有着其他农业产业所没有的优势。但是,相对封闭的乡村文化也正在经受着来自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冲击,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并非易事。因此,在“乡村开发”和“乡土保持”夹缝中生存的乡村文化旅游必须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多多吸收城市文化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不断对已有的文化资源加以改造,使其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虽然周庄古镇游是一个极好的借鉴对象,但各地情况不同、条件不一,具体如何平衡、如何在平衡中求发展则是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以及当政者智慧的极大考验。

标签:;  ;  ;  ;  ;  ;  

“文化资源与新城市化建设”新城市化与特色文化旅游研讨会综述_新型城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