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亲子园课程模式的思考论文_盖雪岩

0-3岁亲子园课程模式的思考论文_盖雪岩

盖雪岩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幼儿园 137200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4-137-02

课程是教育内容和进度的总和。课程一词概括了多种含义:教学内容(学科以及活动)、安排、进程、时限、,也包括了大纲和教材。学科仅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而内容、计划、大纲、教材也难以表达课程的含义,课程的本质就是教育内容和进度的总和。(注:“教学计划”是国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的项目和范围的文件;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科目、学科的顺序、各学科的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与时间以及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要求等都有规定在教学大纲中。“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要求,系统而简明扼要地叙述各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用的主要材料。)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整体教育或某一科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等。幼儿园的课程包括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科目,涉及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八方面的内容。在不同年龄班,这八个方面有不同要求,各科知识之间的时间比例和内容的搭配也有不同。幼儿园课程包括游戏、体育活动、作业、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多种教学途径和形式,幼儿在园的一切生活经验都可以作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自身的教育材料,从广义上讲,幼儿园课程应包括幼儿在幼儿园所获得的各种经验。

一、课程模式评析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在儿童生活经验中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及其影响,因此,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经过选择、过滤、设计)应是课程的主要内容。教材应是生活的联系中心;儿童在生活中改造和改组经验是教育和学习的主要途径。教材不应是外加的,而应使教材与儿童经验相一致,能满足其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因此,他们认为学校课程应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把课程编排得同生活经验的发展相一致,并且应该偏重于使儿童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活动课程论者力图克服知识的孤立性,为儿童提供完整的客观世界的景象。他们批判分科课程割裂和肢解了儿童的生活,而且把一堆死知识分别孤立地教给学生,却忽视了各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得课程和儿童经验之间产生了明显的脱节。

活动课程论的主要特点:

1.主张完全按照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2.以儿童为中心,从心理顺序出发来编排课程;

3.反对分科教学,主张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懂得学习过程,而较少考虑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目前,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实行的基本是分科课程,它的优点是重视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对客观世界的完整的认识。其突出的缺点则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轻视活动。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则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往往把儿童日常生活中个别经验的作用绝对化,不重视系统知识的学习,结果只能让学生学到一些零碎的片断的知识。这种理论在当代科技革命、现代生产极端复杂化,脑力劳动的比重日益增长的社会中,日益明显暴露出严重的缺陷。但是,对于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也不应全盘否定,对其重视学生主体,重视活动,着眼于教儿童而不是教知识的积极意义应充分肯定。

我们主张在课程设计时,应以实现教育目标为中心,各学科的具体安排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兼采各派之长。每门课程既有自己的独立系统,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在教材组织上,既要求遵循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又要适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到在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开发其智力,培养其能力,发展其个性,使课程设计力求达到科学化标准、现代化内容、实用化程度、综合化方向、多样化形式。

二、活动教育课程模式

1. 概述

活动教育课程,是指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幼儿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幼儿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

活动教育课程,有时也称生活课程,或经验课程,或设计课程或随机课程。从它以幼儿为中心来说,叫活动课程;从它以幼儿生活为中心来说,叫生活课程;从它以改造幼儿经验为目的来说,叫经验课程;从它以设计教学为方法来说,叫设计课程;从它无固定的教材来说,叫随机课程。

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John Dewey , 1859—1952)。他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提倡采用“儿童为本位课程”,教学要以儿童为中心,他在1896年~1903年举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里实验和研究这种课程。其特征为:①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内容局限于儿童日常的生活经验,要求儿童从“做中学”,即从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中学习;②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习计划由师生共同设计。不同学生的学习内容因兴趣不同而有很大差别;③变分科的组织形式,为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

活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他试图用儿童的某些基本动机作为教学组织的中心,以代替以学科作为课程的基础。这些基本动机公认的有四种:①社会动机,即跟其他儿童一起活动的欲望;②建设动机,即建设东西和加工原料的欲望;③探索动机,即好奇的倾向以及实验的愿望;④表演动机,即欣赏和创作各种文艺作品的愿望。

活动课程多采取活动的形式,因此,容易调动儿童的主动性;把相关的知识作为一个单元,容易使幼儿获得一些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经验;活动课程一般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幼儿比较感兴趣,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此课程不能给学习者以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不利于传递人类文化遗产,不利于实现教育目标,因为不易做到既符合儿童兴趣,又符合教育目标;同时各主题相对独立,较少相关,以致幼儿获得的仅仅是些零散的知识;再者,这种课程的教材难编难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

2. 活动教育特点

目前幼儿园活动教育模式,即是以活动区教育为主,并以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为辅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特点:

①活动教育取消上课形式,让幼儿到活动中去学习。教师没有事先准备好的一套教学内容,一切取决于当时当地幼儿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情况,以幼儿概念的形成,技能学习的发展表现,来决定教育内容方法。为此,教师必须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才能和幼儿相互作用,这样教师的注意力也就自然转到活动中去,关注幼儿在干什么和怎么干,从而达到对幼儿现状的了解,找到教育的契机。

②活动教育中,基本取消了以往千篇一律的做法,没有针对全班幼儿的统一教育内容要求,而是面向某一具体幼儿,设置一定的环境、材料或提出一定的要求,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使幼儿表现出最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活动教育为幼儿创设了很多活动区,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材料。通过幼儿和材料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纲要》所涉及的大部分经验,教师可以在原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发展,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

由此可见,活动是以幼儿与具体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使幼儿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及教师针对幼儿的个别特点为基本特色,所进行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

3. 活动教育要旨

①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各种新出现的能力得以充分运用和发挥。

②尊重幼儿的自发活动,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育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针对幼儿的个别特点进行教育,促进他们发展。

④强调环境、材料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学习和发展。

⑤教师应在对幼儿观察、了解的基础上相互作用来帮助幼儿成长和发展。

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教师主要是发挥潜在影响,应遵循“幼儿在先,教师在后”的原则。

⑦要使教育大纲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

⑧给幼儿以更多的相互作用的机会。

⑨着眼于幼儿认识发展的过程。

⑩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富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4. 活动教育方法

活动教育方法包括基本方法和各种活动区工作的方法。

① 基本方法:指的是教师通过设置环境促进幼儿发展和在活动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方法。

②各种活动区工作的方法,包括:认识区、美工区、积木区、阅读区、娃娃家区、音乐区、运动区、玩沙玩水区等活动区的具体指导方法和多种领域(数学、自然、社会、艺术、认识、身体等领域)的具体指导方法等。

论文作者:盖雪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4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  ;  ;  ;  ;  ;  ;  ;  

0-3岁亲子园课程模式的思考论文_盖雪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