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探讨论文_刘辉

桃源县妇幼保健院(妇科) 湖南常德 415700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并针对其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产科收治的60例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导致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有效治疗措施。结果:因宫缩乏力而导致出血性休克的患者40例,占比66.67%。是导致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因素,且与其他因素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 5);采取必要治疗后,出血性患者休克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且无死亡病例。结论:产科出血性休克主要包括宫缩乏力、胎盘因素、产妇凝血功能异常、软产道损伤等临床原因。针对患者情况采取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子宫切除术等方法可有效减少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产科;出血性休克;原因;治疗措施

出血性休克是产科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具有发病急、进展快、后果严重等特点。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与出血量、出血速度以及产妇机体耐受力存在密切关系。因此临床抢救时应先明确引发产妇出血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1]。因此,本文总结分析了我院产科60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产科收治的60例出血性休克患者,其中产前出血24例,产后出血30例,异位妊娠4例,流产2例;经产妇32例,初产妇28例;21例有流产史,13例有引产史,6例二者兼有,20例为二次剖宫产;年龄21~36岁,平均(27.4±3.6)岁。出血量在750~1150ml之间的有28例,出血量在1150~1800ml之间的有18例,出血量在1800~3500ml之间的有1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出血性休克相关诊疗标准,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疲惫感强烈、反应迟钝、四肢冰冷等临床症状;血压<90mmHg且脉压差<20mmHg,脉搏频率≥110次/min。

1.2出血原因

本组60例患者中40例患者主要因宫缩乏力而产生出血性休克,占比66.67%;其它患者主要因产妇自身精神紧张过度、镇静剂使用及合并症影响机体状况而导致出血性休克的;子宫局部因素:子宫过度膨胀、子宫腔壁水肿、子宫畸形等;生殖道损伤实际是指阴道、会阴及宫颈裂伤等;胎盘因素:胎盘剥离不彻底、胎盘粘连及胎膜残留、胎盘植入等;凝血功能障碍是指产妇生产时受血小板疾病、重症肝炎等疾病影响而出现凝血障碍。瘢痕子宫因素:二胎瘢痕子宫是因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子宫畸形矫治术后等留下大的瘢痕,当再次怀孕,到了孕晚期或分娩期,因宫腔内的压力增高,导致原有的疤痕发生破裂,从而对母婴安全造成威胁。

1.3方法

产妇出血后取平卧位,给予其采用保暖护理,氧气吸入等基础处理措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使用宫缩剂药物、子宫结扎术、宫腔填塞术、血管介入栓塞术、血管压迫术等止血处理措施,对于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给予补充凝血酶以及新鲜冰冻血浆。并对出血性休克患者及时进行血容量扩充,止血时需为其建立静脉通道。考虑患者休克状况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体液补充,确保患者具有充足循环血量的情况下,补充患者丢失的细胞外液。对尿少或无尿者采用利尿剂进行治疗。对并有心血管疾病的出血患者采用心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治疗,对心肌重度缺氧、心功能不全并陷入深度休克的患者可采用速效西地兰、洋地黄等药物进行治疗,并以血管收缩剂维持患者中心静脉压正常。对四肢冰冷的患者采用多巴胺等血管扩张药物进行治疗,增加患者心脏排出量,减少外周阻力,从而避免出现肾脏损伤情况。出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期间应采取感染防控措施,可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按压子宫、药物治疗等无效的患者可使用子宫布丁改良背带式缝合进行治疗,安全性较高且容易掌握,在剖宫产术中药物治疗无效的子宫弛缓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避免切除子宫,进而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 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如下:因宫缩乏力而导致出血性休克的患者40例,占比66.67%。因生殖道损伤而导致出血性休克的患者有9例,占比15.0%。因胎盘因素而导致出血性休克的患者有6例,占比10.0%。因凝血功能障碍而导致出血性休克的患者5例,占比8.33%。详情可见表1。所有患者经体征监测与抢救护理后均脱离危险,无死亡病例。

表1 本组60例产妇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n(%)]

3讨论

产后出血性休克与其机体血容量较低有关。产妇出血后将迅速丢失大量血液,从而引发机体血容量减少导致循环衰竭的发生。出血性休克患者往往会伴有中心静脉压降低、心律异常及外周阻力增加等并发症,病情严重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心肌缺氧及机体酸中毒等症状,临床抢救与护理的及时有效性对于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至关重要,可防止脏器衰竭的情况。本次通过对出血性休克患者实施体征监测、建立静脉通道、对症药物治疗等措施后,临床抢救效果显著提高。无死亡病例。(1)医务人员应对高度警惕产科大出血情况的发生。大多数产科大出血患者的年龄较低,患者主要表现为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等临床症状。正常孕产妇一旦发生大出血将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甚至导致孕妇出现短时间休克或死亡的不良后果。因此,应提倡孕妇住院分娩来预防孕妇产后大出血的发生;叮嘱孕妇必须做好孕期检查,尤其是胎盘前置者应定期去医院进行产检,通过确定胎盘位置可有效规避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的情况;医护人员应对孕产妇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高度警惕大出血情况的发生。(2)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抢救措施。如发现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医护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首先应探寻出血性休克的发生原因,明确原因后制定相对的止血措施;其次对孕妇的血容量及时进行补充;最后,应对孕妇的临床症状进行密切观察,并预防DIC、羊水栓塞的发生。如患者出血量过多将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医生应对其采用子宫切除术进行止血。尽可能地保留患者的子宫。(3)临床抢救中的注意事项。①临床抢救时注意正确估计患者的出血量才能对其休克程度进行有效判断;②针对患者出血根本原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治疗措施,对休克患者及时采取抢救措施;③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对患者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测,通过补充冷冻血浆和晶体平衡液对患者低血压症状进行纠正;④给予患者氧气,纠正酸中毒,合理使用升压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来改善患者的心、肾功能;⑤注意运用抗生素可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综上,产科出血性休克会对孕妇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中出血与产科本身具有密切的关联,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严重程度往往与患者出血量、机体自身耐受能力和出血速度存在相关性[2-3]。由此可见,及时的诊断和抢救措施可有效降低出血性休克孕产妇的死亡率。因此,医护人员应对产妇的状况进行密切观察,不断提升自身的手术水平,可有效减少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发生,从而为产妇和胎儿的安全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乔文艳.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112-113.

[2]丁小莉;陈兰;赵会.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0):2601-2603.

[3]刘佳.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0):109-110.

论文作者:刘辉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9

标签:;  ;  ;  ;  ;  ;  ;  ;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探讨论文_刘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