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王鼎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王鼎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41)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治疗的基础上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P<0.05),观察组神经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抗凝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黏附率和纤维蛋白原治疗后明显优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运动障碍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4-0047-01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 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1]。抗凝治疗对预防新的血栓形成和阻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发展,临床应用低分子量肝素较安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治疗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7.5±5.2)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54.5±5.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加入血塞通0.4g或者金纳多70mg,每日一次,静脉滴注,应用甘露醇等药作为基础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速碧林(低分子量肝素钙)4200IU和法安明(低分子量肝素钠)5000IU,1~2次/d,共7d;腹壁皮下注射。注意事项:除出血外,还可出现以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血清氨基转移酶增高和骨质疏松。应用超过5d则应监测血小板。

1.3 观察及判定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功能缺损评分,血小板黏附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进行观察测定。疗效判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90%以上,病残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45~60%,病残程度1~3组;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8~45%[2];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8%[3],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增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分别采用χ2和t进行检验,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组30例,基本痊愈12例(40.0%),显效11例(36.67%),进步4例(13.33%),无变化2例(6.67%),无恶化,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基本痊愈6例(20.0%),显效9例(30.0%),进步7例(23.33%),无变化7例(23.33%),恶化1例(3.33%),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两组患者神经缺损评分比较,观察组30例,治疗前(21.55±7.60)分,治疗10天后(14.15±7.80)分,治疗15天后(8.14±8.56)分;对照组30例,治疗前(18.42±8.06)分,治疗10天后(16.85±7.92)分,治疗15天后(12.12±11.86)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两组患者抗凝功能进行比较,观察组30例,血小板黏附率治疗前(55.04±4.08)%,治疗后(51.05±4.10)%;纤维蛋白原治疗前(3.45±0.35)g/L,治疗后(3.28±0.41)g/L;凝血酶原时间治疗前(12.43±1.40)s,治疗后(15.90±2.59)s;对照组30例,血小板黏附率治疗前(55.34±4.52)%,治疗后(55.08±3.7)%;纤维蛋白原治疗前(3.35±0.55)g/L,治疗后(3.29±0.45)g/L;凝血酶原时间治疗前(12.31±1.31)s,治疗后(13.20±1.51)s。

对照组治疗前后抗凝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黏附率和纤维蛋白原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抗凝治疗对有明确栓子来源,经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仍有频繁发作TIA,程度严重,发作症状逐渐加重者,在排除颅内出血、溃疡病、严重高血压、严重肝肾疾病等后,可及早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高血压未控制者[>23.9/16.0kPa(180/120mmHg)]禁用。低分子量肝素由普通肝素衍生而来,经化学和酶促降解后,分子量为4000~5000。与抗凝血酶Ⅲ亲和力强,通过抗凝血酶增强其对凝血因子Xa和凝血酶的抑制,发挥抗血栓形成作用,促进t-PA释放,加强纤溶作用;与血管内皮结合,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对血小板功能和血小板黏附性的影响比肝素小[4]。短期内频繁发作者可立即静脉注射肝素50mg,然后将肝素5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每分钟20滴左右,维持24~48h;如发作次数较少者,开始静脉滴注即可。肝素用量以凝血时间(试管法)判断,凝血时间延长到未用肝素前的250%左右为完全抗凝标准,一般静脉滴注24~48h后改用口服抗凝剂新双香豆素等药物。但其疗效尚难以肯定,对发作较频者可以试用。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观察组神经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黏附率和纤维蛋白原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总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运动障碍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克家,潘怀富.低分子肝素钠合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3,25(9):654-655.

[2]杨秀芹,杨运栩,杨守芳.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07,14(3):4-5.

[3]宋波,姚淑琴.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36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4):22-22.

[4]滕瑞红,范丽娟.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0):2342-2342.

论文作者:王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  ;  ;  ;  ;  ;  ;  ;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王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