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权结构变化趋势分析_所有制论文

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变动论文,趋势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15年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也深刻变革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基础。90年代后期至2010年,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影响将更为重要,对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做出正确的战略抉择。

一、1978-1993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调整了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格局,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份发展。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工业领域,国有经济比重迅速下降,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份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在商业领域,国有商业、集体商业比重明显降低,个体商业、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销售明显上升,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格局。1978-1993年,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比重由77.63%下降为43.13%,集体经济比重由22.37%上升为38.36%,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类型从无到有,1993年分别达到8.35%和10.16%。在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商业所占比重由54.6%下降为39.7%,集体商业比重由43.3%下降为26.3%,个体商业比重由0.13%上升到22.6%,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销售比重由2%上升为10.6%,合资商业从无到有,1993年其比重为0.86%。

分析15年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如下方面:

1、积累格局和投资结构变化。1978年以来,我国积累格局从以政府为唯一主要的积累主体向积累主体多元化转化,特别是居民个人成为最主要的积累主体,由此大大降低了国有资本的形成能力,为非国有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资金来源。这一变化虽然没有带来国有单位投资比重的相应下降(因为国家直接控制银行投资贷款),但也使投资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约占80%以上,1981年下降为69.5%,1989年下降为61.3%。这是影响所有制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2、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乡镇企业崛起。在农业改革取得成功和农业生产超常增长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在8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由此带来了工业化高潮的出现和乡镇企业的崛起,从而大大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增长。1984-1988年5年间,乡镇企业产值按现价计算增长4.98倍,乡镇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1.7%提高到24.9%。

3、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自1979年我国允许外商直接投资以来,三资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实行沿海开放政策、对外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以来,我国三资企业发展在1985年、1988年和1992-1993年出现了3次高潮,其中1992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8764个,协议金额达587.36亿美元,分别是前13年总和的116%和111%,1993年又比1992年分别增长了70.8%和89.7%。1994年由于前两年外商协议投资到位,实际金额仍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外商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大大促进了以三资企业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比重的提高。

4、鼓励和允许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发展。80年代初,为了调整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国家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1984年以来在全面改革的推动下,个体经济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大大促进了个体经济在工商领域地位的上升。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要鼓励发展私人经济,1988年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始办理私人企业注册登记,由此推动了私人经济在近几年的发展。

5、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存在严重缺陷。(1)国有企业缺少应有的经营自主权;(2)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行为短期化;(3)企业预算约束软化,缺乏改进管理、提高技术水平的动力和压力;(4)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僵化,优秀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5)国有资产无人负责,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6、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平衡,国有企业负担过重。(1)国有企业税负重;(2)国有企业社会负担过重,如职工养老、各种福利、补贴等等;(3)国家宏观管理对国有企业过严,对非国有企业过松,如在会计、财务、审计等方面国有企业被卡得很死,而许多非国有企业连起码的会计制度都没有,以至非国有企业可以利用许多不合理手段同国有企业进行不平等竞争。

另外,还有统计口径方面的原因。按照目前的统计方法,国有企业仅指国有全资企业,国有资产与其他所有制形式合资,无论国有成分占多少,均计入其他经济类型中,由此夸大了国有经济的下降趋势。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有正常合理的因素,也有一些不正常因素。从根本上说,改革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是我国经济最重要、最深刻的变化之一。这一变动总的看是我国改革开放、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政策的结果,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总的方向的,实际上这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既定目标之一,它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加快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效益下降,设备老化,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能力低下;国有企业资产大量流失,资本金严重不足,许多企业亏损严重,资不抵债;非国有经济企业规模小型化、资金分散化,技术水平低下,难以进入现代工业;非国有经济发展受到不合理的限制,许多政府部门对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相应地对其控制和限制就较多较严,如控制银行贷款、限制经营范围等,政策变化随意性较大;非国有经济经营活动不规范,偷税漏税和不正当竞争等现象严重。

二、“九五”到2010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

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发展方面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重化工业化发展为主的高速增长时期,整个经济增长方式将从80年代的“轻型化”转为“重型化”发展。今后15年,我国的重化工业特别是现代技术装备工业能否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升级,将是决定90年代到2010年我国工业化发展成败的关键。

从改革方面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新体制全面确立的攻坚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与完善,到200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到2010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将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随着新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格局和一系列社会经济基本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第一,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将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性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第二,随着财政体制和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国民收入不断向个人倾斜的分配机制将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积累格局将趋于稳定,而且企业和政府的积累能力可能会有所上升。第三,国家对非国有经济(包括外资企业)的过度优惠政策将取消,同时也将减少以至取消对非国有经济发展的过度限制,国家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将实行一视同仁的宏观管理。第四,随着企业逐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产权的市场化流动与转让将大大加强,各种所有制形式将越来越趋于融合。第五,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将大大减轻,以全社会为对象的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建立与完善。

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今后对外开放的领域将不断扩大。对外资企业过度优惠政策将取消,国家对外资企业的管理也将加强,外资企业资金不到位、偷漏税收等行为将受到严格限制。今后我国将在坚持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原则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不会再不计成本、不考虑效益而盲目地吸引外资。

随着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和体制格局的变化,导致我国改革以来所有制结构急剧变动的影响因素将发生较大变化,同时还将出现一些新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今后15年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动趋势,其中有些因素在90年代就将发挥重要影响作用,有些则到2000-2010年才能显示出来。

在具体分析到2000年及2010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趋势之前,需要对所有制形式在理论上做出更规范的划分。目前,我国在所有制形式划分中,把比重越来越大的不同所有制合资、联营、入股等形成的混合经济算作一种独立的所有制形式,划为其他经济类型。而实际上,混合经济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所有制形式,应根据不同所有权的比例相应划归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方法有两个:一是按不同经济成份出资的比例,即资本金构成进行划分。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不同经济成份的比例构成情况,但统计起来比较复杂,特别是由于产权流动、资本金构成不断变化,统计上就更困难了。二是按不同经济成份控股情况进行划分。目前在国际上,关于国有企业的划分,有不同的比例规定。英国把国有资本占整个企业股本金50%以上的企业看作是国有企业,德国规定国有资本占25%以上为国有企业,法国规定国有股占5%以上即为国有企业。我们建议目前应把国有资本占企业总资本额50%以上即国家绝对控股的合资企业、股份企业、合作企业、联营企业划为国有企业。今后根据实际情况,这一比例还可以调整。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对90年代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判断如下:

1、外资企业在90年代后半期仍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2000-2010年其增长速度将有所下降。80年代以来我国三资企业超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1)三资企业从无到有,基数较低;(2)政策优惠过度,特别是许多地方政府竞相对三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3)国家宏观管理不严,使外商获得暴利;(4)其他所有制形式或者体制不合理,或者受到过多的限制,而三资企业则比较有活力;(5)统计口径过宽。进入90年代后半期,尽管从总的看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将好于80年代,但上述导致外资企业超常增长的因素都将发生变化。随着对三资企业过度优惠政策的取消、宏观管理的加强和其他经济成份活力的增强,今后外商直接投资不会在1992-1993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再有过快的增长。今年15年,外商直接投资年均保持在150-200亿美元,就已比较可观了。这一水平将大大低于1993年和1994年的水平。因此可以说,到2000年或2010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将明显趋缓。考虑到1992-1994年外商大规模直接投资的滞后影响以及三资企业实际经济效益较高,外资企业在90年代后期仍将会有较快的增长,但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外资企业的产值增长率不会太高,到2000-2010年,可能与整个工业速度持平或略高。

2、乡镇企业发展受农村工业化、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影响。90年代后半期至2010年,我国工业化发展面临着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缓解二元经济矛盾的任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选择是坚持就地分散转移,走小城镇化的道路,这将使乡镇企业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其比重也将明显上升。我们认为,走以小城镇为主的就地分散转移道路,由于其城市功能低下,无力承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80年代末农业劳动力转移势头衰减,90年代初民工潮的出现,充分证明就地分散转移的局限性。因此我们主张,今后15年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走以中等城市和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如果这样,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将大大减慢,到2000年其比重可能略有上升,2000年以后其比重将趋于下降。

3、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将有较快增长,其比重也将明显上升。尽管80年代我国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但迄今为止,这两种经济成份发展还不够。今后15年居民个人作为最主要的积累主体这一格局不会改变,与此同时,增加就业机会、发展第三产业、动员社会资金等,都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个体经济的内在要求,由此将推动个体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对私营经济政策限制的减少,会有一批个体经济发展成为私人企业。另外,越来越多的有着雄厚资金积累的个人,也会以独资或合伙的形式,直接进入私营经济。因此私营经济也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4、国有经济比重将继续下降。今后15年,我国国有经济比重变化的不确定性较大,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1995-2000年是我国国有企业走向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即使改革比较顺利,也大体到2000年才能初步取得成功。在这一期间内,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的矛盾仍将存在,其增长速度也将低于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2000-2010年,随着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和企业活力的增强,其增长速度将有所提高。第二,积累格局或资本结构决定的投资结构变化,将对国有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今后15年我国的积累格局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由此决定了资本结构中国有资本比例较低的格局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将使投资结构中的国有投资比重下降。第三,国有企业资本金和社会保障基金严重不足,实际上等于长期以来被国家抽走搞了新的国有企业,这意味着当前国有经济存在着虚假膨胀问题。随着国有企业走向现代企业制度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卖掉一部分国有企业,以充实保留下来的国有企业的资本金,并相应充实一部分社会保障基金。另外,国有亏损企业有一部分要破产。这些因素会使国有经济比重有一个明显的下降。第四,国有资产与其他经济成份不断融合,形成混合经济,在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情况下,会扩大国有经济的比重,现在划归其他经济类型中的企业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划为国有企业。上述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消长,每一种因素的作用程度也有不同的变化。总的看,在90年代后半期对国有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因素比较多,而对国有经济发展比例有利的因素要到2000年以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说,从目前到2000年,国有经济比重将有比较明显的下降,2000-2010年国有经济比重将保持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

5、一种新的产权形式——养老金、保险金、各种基金持股比重将大大上升。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我国将形成资金占有量庞大的养老金、保险金,由各种形式的社团机构法人执掌,这些基金在我国所有权投资即资本金投资中将占越来越大的比例。例如,目前美国各种养老金机构持有的股本金占全部公司企业股本金的50%,占最大的1000个大公司股本金的70%,对此有人称美国正出现“养老金社会主义”。这种产权形式的所有制性质还不好确定,如果把它算作国有资本金投资的话(因为今后对经营性领域那部分国有资产,也要采取类似基金的形式进行管理),那会大大缓解90年代国有经济比重下降的矛盾,在2000-2010年有可能使国有经济比重出现上升势头。

按照上述分析判断,我们对到2000年及2010年我国工业领域的所有制结构变动趋势及其比例构成进行了预测。具体测算数字详见下表:

1992-2010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预测

注:其他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外资企业。随着统计口径的调整,这部分产值将分别划归国有、集体、个体与私营及外资经济,而不再独立成为一种所有制形式。

关于所有制行业结构,特别是国有经济行业范围的界定问题,我们认为应把国有资产分为两类:一是非经营性领域、自然垄断性行业以及战略性产业的国有资产;二是一般竞争性或经营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对后一类国有资产,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实行产权市场化流动,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企业根据市场效益原则自主决定进入或退出哪些行业,国家不应做出行政规定,国有经济在这些行业中的比例大小也不是至关重要的。而对前一类国有资产进入的行业领域,国家一般要进行控制,在这些行业中国有经济一般要居主导地位。

国家控制的国有资产主要是指财政预算内投资和政策性金融体系投资,其进入的行业领域通常是因为存在着“市场失效”问题而使国有经济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在我国90年代后半期至2010年的经济发展中,这些产业领域除了通常所包括的非经营性(即存在明显的外部经济性)部门、自然垄断部门和新兴的幼稚产业外,还应包括非国有经济一时还难以有效进入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和资源性产业。具体说,这些产业领域主要有:(1)非经营性领域,如环保、教育、基础科研、气象、城市交通、新闻广播、国防等,这些部门通常是其他所有制主体不愿进入的,国有经济必须进入;(2)自然垄断部门,如电力、供水和煤气、邮电、铁路、航空、机场、远洋、港口、烟草、保险等,这些部门其他所有制主体进入后,容易导致垄断,一般应主要由国有企业进入,其他经济成份在国家特许、价格控制和其他必要管理的前提下,也可以进入;(3)信息严重不对称行业,如医药工业、部分金融等,这些产业容易出现欺诈问题,一般应由国家较严格地控制,主要由国有企业进入;(4)资金密集型产业,如石油加工、化纤、黑色压延、有色压延、汽车等,这些产业资金密集度和企业规模经济要求较高,在近一个时期内,非国有企业还难以有效进入,国有经济应保持一定的比例;(5)资源性产业,如采油、采煤、采盐、木材采运等,这些产业一方面资金规模大,另一方面属于严重短缺的自然资源,也应主要由国有企业进入;(6)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部门,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基础机械、大型成套设备工业等。这些产业部门从资金规模、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看,都是非国有经济一时难以进入的,而这些产业部门能否有效地发展是决定今后15年我国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因此国有经济应加快进入这些产业。

我们说上述产业部门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应主要由国有经济进入,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所有制经济进入。上述产业部门之所以要由国有经济为主进入,除少数部门如垄断性行业和信息严重不对称行业国家要适当加以限制(如特许、价格控制等)外,主要原因是非国有经济不愿进入和难以进入。如果非国有经济愿意或有条件进入,那应该允许并鼓励其进入。因此,在国家控制的国有资产投资的行业中,应积极吸引非国有经济成份的进入,如通过股份制、联营、合作、合资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如果非国有经济愿意以控股或其他非国有的方式进入这些产业,也应允许并给予鼓励。今后随着非国有经济不断走向成熟,特别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国有的大企业集团,国家直接控制国有资产进入的范围应相应收缩。

以上我们分析了90年代到2010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其前提是我国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都按照我们已经明确的目标合理地转换。在这一前提下出现的所有制结构变动是合理的。新的所有制结构可以保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从而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也不会削弱。我们认为,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解决“市场失效”问题上,一方面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事情,另一方面克服市场机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范围与国家控制国有资产进入的范围基本一致。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一范围的国有经济比重约占10%,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约为15%。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非国有经济也不十分完善,今后15年我国这部分国有经济比重应占到25%。根据我们测算,到2000和2010年,我国国有经济比重都明显超过这一界限,因此说,今后15年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不会影响我国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90年代到2010年我国所有制结构能否按照上述趋势演变,还取决于改革、发展、开放战略以及所有制结构政策选择是否合理,为此我们必须要制定出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政策。

三、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政策

1、制定正确的国有资产投资政策。今后应把国有资产投资分为两部分:一是经过公司化改革,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自我积累、自筹资金进行的投资,这部分投资主要由企业及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按照市场效益原则自主配置;二是国家掌握的国有资产投资,主要是财政预算内投资和政策性金融体系投资,应由国家控制投到国有经济应起主导作用的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上,改变目前国家控制的国有投资配置中存在的该进入的进入不充分、不该进入的却大量进入的“错位”现象。

2、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的投融资机制,克服国有资本形成能力低下问题。一是财政预算投资应主要以资本金的形式进行投资,而不是通过“拨改贷”以债务融资方式进行投资。二是适当提高政府积累在整个积累中的比重,增加国有资本来源,以解决一些以财政性投资为主的产业部门长期发展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快发育政策性金融体系,政策性金融体系的资金,一部分以政策性贷款形式进行投资,另一部分以国有资本的形式进行投资。四是尽快建立全社会成员为对象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资金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各种养老金和保险,纳入政策性金融体系,相应地要建立和健全社会化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机构。五是加大国有资产的存量调整,实行产权的市场化流动,通过产权转让盘活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一般行业中严重亏损、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可实行破产,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发挥效益。六是加快国有房地产以及其他国有资产的商品化改革,一方面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增加国有资本的来源。

3、搞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对此应做出战略安排。到2000年,基本上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它们真正成为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集团,发挥国有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及规模优势,使国有企业面貌得到根本改观。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件工作:一是多渠道补充国有企业资本金,可考虑将一部分国家“拨改贷”的投资转为企业资本金,逐年提高企业的自有流动资金的比重;二是建立合理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解决国有企业不合理的历史债务负担,冲掉一部分银行呆帐;四是建立并完善破产机制;五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破产企业职工失业救济和国有企业医疗保险及养老金等问题,减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

4、加快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特别要促进国有、集体、个人共同参股的股份制企业的发展。通过国有经济在这些企业中的控股支配地位,使国有资产带动一大批非国有资产,既壮大了国有经济实力,又把握了国民经济发展方向。

5、加强对非国有经济的宏观管理,取消对非国有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的政策限制。(1)建立对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三资企业财务、会计的审计监督制度。(2)加强税务系统建设,充实税务队伍力量,按规定严格对非国有企业的税收征管。(3)加强对非国有企业的工商行政管理,防止和及时处理它们的不正当生产经营活动。(4)逐渐取消对三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国民待遇原则为基础,主要通过国内市场、劳动力等优势,在相互有利的前提下吸引外资。(5)取消对非国有经济的各种歧视作法和政策限制,国家的扶持与限制政策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各种行业标准进行,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要一视同仁。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今后必须加快一些基础性的立法工作,特别要做好法律执行工作,加强法律的严肃性,以此打击各种经济欺诈、犯罪行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和促进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执笔:荀大志、余东、方向东)

标签:;  ;  ;  ;  ;  ;  ;  ;  ;  ;  ;  ;  ;  ;  ;  

我国股权结构变化趋势分析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