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林艺君 叶晓群

  林艺君 叶晓群 (厦门第一医院保健病房一科;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7 年 9 月到 2018 年 9 月期间就诊的 60 例老年慢阻肺患者,采用随机 数字表法的形式将 60 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 30 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护理模式,实验组以此为基础加行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 理前后 SAS 评分与 SDS 评分、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经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分析证实,实验组护理前后 SAS 评分与 SDS 评分、并发症发生几率均优于对 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具有较 高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慢阻肺;护理;临床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177-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见于老年群体,对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较大。近年来, 基于老龄化问题的逐渐突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影响程度 明显增加,很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威胁生命[1]。为此,有必要合理采 用临床护理措施,以不断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探讨心理护理在老 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以下展开临床护理观察与分析。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于 2017 年 9 月到 2018 年 9 月期间,我院共收治 60 例老年慢阻肺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成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 实验组:男性 18 例,女性 12 例,最大年龄为 90 岁,最小年龄为 60 岁, 平均年龄(73.34±3.21)岁。 对照组:男性 15 例,女性 15 例,最大年龄为 93 岁,最小年龄为 62 岁, 平均年龄(73.22±3.25)岁。 纳入依据:①年龄不低于 60 岁;②经过临床检查确诊病症;③患者家属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依据:①精神病;②肝肾功能障碍;③不同意本次研究。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性别与年龄了解到,组间不存在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护理模式,在健康宣传、用药指导与心理疏导等多个方 面开展护理工作。 实验组以此为基础,加行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①系统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对患者家属进行不断鼓励,使其能够尽量多地 陪伴患者,使患者治疗信心不断增强[2]。 ②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使其负面情绪得到缓解,对治疗环境产生 归属感,为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保障。 ③护理工作人员要与患者进行定期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由于老年 慢阻肺患者的心理与情绪波动幅度较大,所以需要对患者情绪的改变进行实时 关注,尽量多地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安抚,使其能够说 出个人想法,表达自身情感,将不良情绪排解出来[3]。

 1.3 评价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SAS 评分与 SDS 评分、并发症发生几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研究的老年慢阻肺患者所有数据均行 SPSS17.0 软件处理,两组患者 护理前后 SAS 评分对比、SDS 评分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 t 检验,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数 值判定标准为 p<0.05,对存在的统计学意义进行证明。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SAS 评分与 SDS 评分对比 根据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SAS 评分与 SDS 评分对比结果分析发现,护理前, 两组患者 SAS 评分与 SDS 评分组间差异不明显,统计学意义不存在,即 p>0.05。 护理后,实验组 SAS 评分与 SDS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临床对比存在统计学差 异(p<0.05)。 表 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SAS 评分与 SDS 评分对比

论文作者:林艺君 叶晓群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9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林艺君 叶晓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