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实验比较_应试教育论文

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实验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物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物理教育中,如何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了广大物理教师研究的课题,尽管大家都从心底里赞成素质教育,教育舆论界主张素质教育的占明显优势,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试教育仍然占主体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心里没底,怕搞素质教育影响了教学质量,在高考中竞争不过人家,因而对素质教育不敢尝试。笔者认为,教育转轨,首先要转变观念,并实实在在地在课堂教育这一主渠道中转轨。如何在“主渠道”中实施素质教育,就物理学科而言,首先要从高难度、大运动量、低思维量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遵循认知规律、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素质教育。笔者在1994年刚接任高一年级开始,到1997年学生毕业,用了3年时间,做了一个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谁优谁劣的实验,以便帮助大家转变观念,消除疑虑,使素质教育真正扎根于课堂教学中。

1 实验的实施

1.1 样本的选择

我校共有八个平行班,我任三个班级的物理课,其中A、B两班的所有任课老师都完全一样,而且新生的物理摸底考试成绩也比较接近(A班为38.06分,B班为38.23分),我选择A班作为试验班,B班作为对照班,当时,其他学科的老师都没做有关的试验,因而基本上能消除其他学科对物理学科试验的影响。

1.2 实验的具体操作

我在对照班中以快速度、高难度、大运动量的应试教育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而在试验班中,则按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提高物理素质为目标,进行素质教育的试验。在教学课时数、学生实验开出率、课外辅导等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笔者在试验中实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转换“角色”

我们知道,尽管教学论中明确指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展开,但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赶进度,大都采用注入式教学法,教师是实际上的教学主体,以教师的理解包办代替学生的理解,因而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这次试验中,首先进行角色换位,使“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在制订教学目标、备课时,都能考虑和兼顾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基础状况,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全体学生都乐于参与教学过程,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教师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教学过程的“导演”。例如在万有引力新课教学中,我首先提出月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而树上的苹果在熟透之时,会从树上掉下来呢?以此激起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提出了各种原因之后,做一个用细线栓住的小球,做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实验。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月球所以没有掉下来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作圆周运动。接着再提出,是在什么力作用下使月球能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通过分析、类比,使他们发现是地球,而且只能是地球对它有一个吸引力,是这个吸引力提供了月球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一新课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思考和教师的引导、点拨来展开。

(2)转变“中心”

传统教学轻视概念的教学,不愿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效率上下功夫,而把主要的精力、时间花在高难度的、多次重复的训练之中,教学实质是以练习为中心。我在这次试验中,一改传统的做法,课堂教学从物理学科的特点出发,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分析为主,以思维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为此在试验班的教学中,首先做到丰富感性材料,凡是有演示实验的内容一定做实验,并且增加大量的补充实验,采用电视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感性认识,为概念、规律的建立打下基础;其次,还原物理学家的思维,通过找共性、对比、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第三,稚化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的思维“退化”到学生的水平。一般老师都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学生在认识物理问题时,总是那么慢,不如自己理解得快。其实我们自己在开始学习物理时,也感觉到物理是如此之难,为此老师必须考虑到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各种可能性,回忆自己和以前的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通过不断出错和纠错的过程中,逐渐把物理概念搞清,达到师生思维的共鸣。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新课教学中,为了纠正学生“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错误认识,先做铁片和纸片下落的实验,证实学生们的认识;再做质量比铁片大的报纸和铁片一起下落的实验,激起认识的矛盾;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得出空气阻力是造成矛盾、引起下落有快慢的原因;进而提出消除空气阻力时,轻重物体下落的情景将会怎样?鼓励学生想象和猜想,然后用抽气机把牛顿管中的空气抽去,再做实验,结果下落得一样快——证实了学生的猜想。教学过程牢牢抓住思维这一主线,做到了以实激思、以思促实的效果。

(3)落实学生实验

通常情况下,做学生实验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对付考试中的实验题,还得通过黑板上讲实验和课后做实验题来提高。在这次试验中,我一改过去的做法,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并探索实验设计的思想;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设计自己的实验。要求学生不能满足于书本上现成的实验和设计好的步骤,要求人人手脑并用。如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在试验班中先让学生思考,可以采用哪几种方法来测定重力加速度?通过思考、讨论、设计出用单摆周期公式法、重锤拖纸带法、滴水法、自由落体法、天平弹簧秤法等五种方法来测量,然后让相关学生列出器材,编排好实验步骤,然后到实验室根据所列的器材名单,领取器材,各自做实验并最后汇总进行分析、比较。

(4)还给学生时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有的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的密度,讲解时像打机关枪似的,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有关问题,像装知识的“口袋”,只需张口,不需思考;而课外则布置大量的作业,几乎占去学生的全部课余时间,使师生的负担达到了极限状态。为此我在试验班中,新课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问后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时间,把思维过程,分析过程还给学生;物理规律的教学中,让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探索发现物理规律,使学生领略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在例题的讲解中,不求量但求质,让学生在例题的讨论中发现问题,看到规律的运用特点。

2 实验后的比较和启示

2.1 学习兴趣的比较及启示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情况,学校对A班,B班的调查结果,列出表1:

表1显示,A班原来对物理课感兴趣人数不如B班多,但随着素质教育的继续,A班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对物理课感兴趣达到82%。而且读理科的人数也较B班多。更难能可贵的是,A班学生参加物理竞赛兴趣小组的人数,大大多于B班,且有5人次获省级奖励。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吸引优秀学生参加物理兴趣小组活动方面,明显优于应试教育。

2.2 学习成绩的比较及启示

(1)高一、高二年级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统计

(2)参加省证书会考成绩统计

表2显示,实施素质教育的A班,每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合格率均明显高于B班,说明素质教育在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优化知识结构,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方面,比应试教育有优势。在标准差方面,表2显示,高一、高二年级都有较大的变化,而实施素质教育的A班,在高一、高二年级中,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实施应试教育的B班则有跳跃式变化,但总趋势还是上升的。说明素质教育在控制两极分化,争取整体优化方面比应试教育要好得多。

表3显示,实施素质教育的A班比应试教育的B班,在会考等水平性考试中,也有优势。

2.3 学习后劲的比较及启示

我们学校到高三时进行了文理科分班,我继续对A、B两班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高考中的物理成绩、上重点大学分数线的人数统计如下:

表4显示,经过两年素质教育熏陶的A班,不论读理科还是文科,A班学生的后劲比B班学生足,原A班的理科生在高考中物理的平均分,比原B班的理科生高出6.4分,高分生也比原B班学生多得多。原A班的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为31人,占62%。原B班的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为28人,占56%。

3 实验后的结论与思考

从两年来的实验和高三一年的跟踪调查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在降低知识坡度,保护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方面比应试教育有优势;素质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方面也比应试教育有优势;素质教育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注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和推理,习题教学注重质量,讲究举一反三,对物理实验注重手脑并用等等。这些都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通过两年熏陶,试验班学生的物理素养明显比对照班学生高,同时,由于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习变得主动,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因而在高三年级时,不但物理成绩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其它各科的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不论是学习理科,还是学习文科的,最后在高考中都比实施应试教育两年的学生要优异。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效率要高,更有优越性。我们的教育应该向能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师生的素质教育转轨。大家应该行动起来,再也不要存观望、疑虑心理,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能,为祖国输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标签:;  ;  ;  ;  ;  

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实验比较_应试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