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背景下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背景下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背景下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化建设论文,跨越式发展论文,农村教育论文,农村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农村学校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

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其主要内容:一是要求我们在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上跨越,由小农经济的农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的信息化社会转变,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二是时间上的跨越,缩短农村教育发展的进程,产生飞跃和突变,由服务小农经济转变为服务农村产业经济;三是质量上的跨越,优化农村教育,大幅度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扭转城乡教育差距扩大化的趋势,从而使农村学校能够承担起培养学生、向广大农民宣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责任,更好地服务于三农。这就意味着跨越式发展是要超越一个阶段。而在知识与信息的时代,信息化建设是具有先导性和牵引作用的助推器。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学校相比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显性问题。首先表现在严重缺乏信息化人才上。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具备信息化建设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课教师严重缺乏。条件稍差点的地区,因没有教师普遍无法开设信息技术课,少数学校有教师也是由其他学科改行的且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有的学校因没人能够使用卫星地面站及其附属设备,导致其设备设施锈迹斑斑的摊在那里。其次表现在硬件和资源建设上。目前多数农村学校不具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一些地区乡以下有计算机室的学校还不到10%,其中包括乡镇高中和仅有两三台计算机的学校。有的学校甚至不具备传统电化教育的视、音媒体的条件,有的村小师生没见过真实的计算机。因硬件投入不到位,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软件资源基本是传统的书刊,多媒体资源建设还处于十分薄弱状态。再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落后,许多地方各种网络(不包括电话)的延伸还没有到位,具备卫星地面站条件的学校还不到8%(省级统计)。(2)隐性问题。农村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信息素养低下,信息意识淡薄。笔者曾调查过五所农村学校的领导,其中只有一人对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英特网等问题有些认识。仅有不到5%的教师对上述问题有些认识(包括信息技术课教师)。他们普遍缺乏对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时代的感知。信息技术对一些教师来说还是天方夜潭。许多教师患有信息神秘症或信息技术恐惧症,对信息化建设缺乏起码的认知。

农村学校现状与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甚至可以说许多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处在零起点状态。其主要原因,一是信息闭塞、交流渠道狭窄,导致观念意识落后;二是投入不足,硬件带动的途径被阻断,导致没人能够认识和掌握信息技术,进而缺乏对信息化的认识。可以说,人才问题是制约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问题;硬件和资源的投入问题是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巨大障碍。就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各级政府财力以及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看,硬件和基础设施短期内还不可能有明显的改变。城市学校硬件带动的经验已无法借鉴。这就使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更具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困难很大。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但我们不能错过一个时代。全面理解信息化的内涵,用全新思维选择适合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抓住机遇赶上去,是农村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应走人才先行、意识超前、全面建设之路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是目的,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信息化不是信息技术的集成化,更不是硬件集成化。而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环境,形成崭新的农村教育教学模式。因此,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超越一个阶段,这就意味着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要高起点。但高起点不等于高投入。高起点是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正确理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内涵,考虑农村学校现状和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用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人力资源、学校体制、多媒体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系统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统整,逐步形成一个手段先进、信息氛围浓厚、方便教育教学的环境。这样的学校信息化建设对理念、资金和技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城市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看,必须走出信息技术集成就是信息化、硬件建设就是信息化等误区,在认识、人才和总体设计上下工夫。虽然困难很大,但只要把它和农村教育整体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多方筹措资金,信息化建设不是一座不可跨越的大山。具体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1.把握农村教育改革方向,以本校整体改革为前提,处理好先进教育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当代最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不会自然而然的创造教育奇迹,它既可以支持教育变革也可以强化落后的传统教育。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使教师与学生、知识与知识之间能够更加有效地沟通和协作,它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教育模式的有机结合。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与本校教育改革紧密结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牵引器作用带动教育改革,从而达到支持教育改革的目的。

2.全面认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处理好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硬件建设的关系

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系统分析基础上的全面应用,不是硬件配套和信息技术集成的简单应用,而是具有综合效应的应用。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信息、信息技术、信息化等问题有相当高的认识。因此,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认识信息和信息化,熟悉并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而逐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意识,这对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性,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积极筹措资金并能根据需要积极自觉地分析、统整和设计,根据技术特点设计教学和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管理和教学需要引入技术和设备,有计划地合理配备硬件和软件,使资金和硬件的利用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3.培养信息化人才,处理好管理者、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与其他科任教师的关系

农村学校管理者必须对现代教育技术,起码对信息、信息化等有一定认识,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现代教育理论,正确引导学校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骨干,肩负着总体设计的任务,更肩负着普及信息技术、提高科任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的任务,他们应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科任教师也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念和意识,用信息观点对所教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目前,培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是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

4.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合理的资金投入,处理好硬件配置与软件配备的关系

在资金投入上要充分考虑硬件与软件协调发展的问题,防止重硬轻软。硬件配置要充分考虑需要,不要盲目跟风、单纯追求高配置,如学生用机只要能满足教学需要即可。整体配置能够满足本校信息化建设需要即可,要体现个性,不要相信个别硬件供应商的所谓标准和配套的宣传。要加强软件的投入,软件配备要为教育教学提供有效服务,要配足各类系统的操作和开发性工具软件、管理软件,这些都是必备的工具类软件,是保证硬件有效应用的基础条件。要有足够适合教育者和学习者需要的教学资源类教育教学软件,这是保证硬件和工具性软件有效应用的基本条件,从而真正地使信息系统有效运转起来。

5.把握时代脉搏,处理好学校现状与发展的关系

对农村学校来说,信息化建设是一种复杂且投资巨大的工作。许多学校资金筹措十分困难,且无法在短期内达到信息化要求的基本水平。这种现状非常容易导致畏难情绪或无序发展的问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农村学校应从本校现状出发,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这项工程。本着总体设计、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不求一次到位,但求规范有序发展。总体设计要体现农村教育改革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的思想,使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形成信息化建设体系,目的是建设具有适合本校个性的、有信息化氛围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的系统,同时为本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是要根据资金等客观情况从总体设计中选择实用且见效快的项目(如卫星地面接收站、录放像等投资小见效快项目)率先实施,逐步实现总体设计,从而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平稳地运行在良性轨道上。

目前许多农村学校都面临着人才和资金的困难,靠常规的思路和办法是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须创新和超常。因此,除多方筹集资金争取投入外,农村学校还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依靠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特别是乡镇政府,创造性地解决人才和资金问题。

标签:;  ;  ;  ;  ;  ;  ;  ;  

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背景下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