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银行贷款风险的对策_银行论文

规避银行贷款风险的对策_银行论文

银行贷款的避险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贷款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总行已将风险呆帐贷款发生率作为考核基层行的一项主要内容,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优胜劣汰已成为客观现实与必然。一部分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经济中遭挫受损,往往又直接危及着信贷资金的安全,银行贷款风险问题日益突出,研究贷款避险对策已成为信贷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谨就贷款避险对策粗陈管见。

一、充分认识贷款风险增大的原因,是贷款避险的思想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刚刚起步、发育阶段,越来越多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已开始迈向了市场。城乡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令人瞩目。但是,由于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两种调节手段的结合还不成熟,宏观与微观、银行与企业诸多方面的关系还没有理顺,信贷风险有增大之趋势。主要原因是:

1、市场调节机制下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在市场调节机制下,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实行真正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一旦经营失败,就面临破产、淘汰的危险。过去,不少企业在计划配置的模式下,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现在把企业推向市场后,暴露出自担风险的许多弱点;有的缺乏市场意识,感到茫然,手足无措;有的不从实际出发,急于求成,盲目竞争;有的本身先天不足,想入非非,铤而走险。特别是有些企业,尽管技术设备落后,多年虚盈实亏资金相当欠缺,也千方百计拉资金、上项目、铺摊子。由于这些企业缺乏驾驭市场的实际本领,加之负债过多,大部分又拖欠银行的信贷资金,在不能自担风险时,最终只得转嫁银行。

2、沉重的包袱,使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形势。借款企业因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滞销、压库,致使企业资金营运出现梗阻,不但贷款逾期难还,而且欠息严重。这突出表现为“三高”:企业“三项资金”占用居高不下,逾期贷款比例居高不下,亏损挂帐占用贷款居高不下。这既不适应市场竞争形势,又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3、借转换经营机制之名,行“金蝉脱壳”之计。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逐步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有的企业借转换经营机制之名,行“金蝉脱壳”之计,将资金、资产转向新成立的实体,原来的企业、厂名、债务都已成空壳,致使银行债务“悬空”,无法偿还,形成风险贷款。

4、在新旧体制转换中,未建立起一套风险防范管理机制。从银行自身来看,一方面风险管理观念淡薄,甚至有些银行经营者错误地认为银行信贷资产是国家资产,损失应由国家来承担。另一方面,金融企业现有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还是在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中许多做法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该破的没有破,该立的还没有立起来。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又面临着自有资金缺乏、自担风险能力较差的实际,更谈不上防范风险。由于银企之间对新形势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没有完全形成防范措施,没有尽快接轨,信贷投入的安全保障就成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通过配套改革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是贷款避险的关键

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银行贷款避险的关键是要通过配套改革强化信贷风险管理,主要出路在于:

1、把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推向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应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进入市场直接融资。其基本途径在于进行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改造,利用多种方式吸引外资,委托银行发行债券向社会筹资等,从而尽快从行政的“保护伞”下分离出来。

2、建立完整的金融市场,加速信贷资金商品化。银行信贷资金只有实行商品化经营,才能实现银行企业化和建立完整的金融市场,银行也才可以避免信贷资金财政化和排除地方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同时,通过建立完整的金融市场,促使企业在资金使用上变只找银行为要找市场。一方面让企业到资金市场上运用股票、债券、票据等金融工具直接融通资金;一方面,让银行把一部分经营资产投放在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项目上,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

3、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要落到实处。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只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才能使银行与企业处于平等、互利、合作的地位上,也才能使银行之间的竞争公平。因此,国有企业只有真正地转换经营机制,特别是在政企分离等问题上取得突破,让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成为独立的法人,才能增强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

三、落实贷款安全管理,是贷款避险的有效途径

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落实贷款安全管理是贷款避险的有效途径。

1、建立防范机制,实行科学决策。不难看出,银行现有的风险防范机制显然不能有效地防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风险,新的防范风险机制亟待构建。

(1)实行贷款风险度管理。贷款风险度是由企业信用等级系数和贷款方式风险系数决定。为此,首先要建立规范化、权威性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对于AA级以上的企业评级要有全省乃至全国的统一标准。通过定期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将企业划分为五种信用等级,设定相应的信用等级系数。其次,根据借款企业信用程度不同,选定抵押、担保、信用贷款等贷款方式,对不同的贷款方式一不同风险系数,然后计算出流动资金贷款风险度=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风险系数。并将贷款风险度指标作为信贷企业新增贷款贷与不贷、贷多贷少的主要依据。

(2)建立信息搜集与反馈制度,强化预防风险意识。银行信贷部门要掌握现有客户和未来客户的经营情况及客户同行业情况,以进行分析比较。要做到这一点,银行必须建立信息搜集与反馈制度,收集、储存、整理、加工企业产供销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联网。这样,银行信贷部门才能掌握企业产品的市场状况,才有可能减少贷款资产的风险。

(3)健全约束机制,实行信贷逆岗、双重审批、两查分离制度。银行县级行可设调查组,分别负责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由股长、行长负责审批,做到职责分明,相互制约,责权利统一。并定期实行信贷员逆岗,以避免调查不实、主观臆断、以贷谋私等情况发生,减少贷款风险。同时,健全约束机制,将贷款回收率与信贷员职称、工资、奖金挂钩,以保证贷款安全回归。

2、调整贷款方式结构,增加贷款归行的安全系数。贷款方式的选择是降低信贷风险的重要措施。现有的贷款方式有: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而这三种贷款中信用贷款风险大,目前在银行占有较大比重。因此调整贷款方式结构,减少信用贷款,扩大抵押和担保贷款,已成为降低贷款风险的有效选择。

3、实施有效清收,活化贷款存量。贷款存量僵化,是信贷资产质量低、风险大的主要表现,只有搞活数额庞大的呆滞资产,才能优化信贷资产质量,减少已形成和潜在的风险资产。为此,必须彻底摸清现有贷款资产结构状况,有计划,分层次,逐户盘活和消化。对一般逾期贷款,可通过协助企业压缩“三项资金”占用,疏通产销渠道,督促企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等办法解决。对风险、呆帐贷款,应知难而进,做好清收工作。笔者认为,不效的清收办法主要有:协议清收、协调清收、向担保单位扣收、依法清收、破产拍卖清收、兼并清收、目标责任制清收等七种。

4、建立贷款安全保证和补偿机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经营风险必将增大,建立风险基金势在必行。银行应配合和督促主管部门帮助企业建立风险基金。凡是建立风险基金的企业,贷款上可以优先,否则,从严掌握。此外,要逐步建立和推行贷款保险制度。即:企业得到银行贷款的同时,应在保险机构办理贷款保险。当贷款到期后企业不能偿还本金时,银行可以得到保险补偿。由此可见,这种方式比担保和抵押更能防御贷款风险。

标签:;  ;  ;  ;  ;  ;  ;  ;  ;  

规避银行贷款风险的对策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