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刘少奇文艺思想探析_文艺论文

1956年刘少奇文艺思想探析_文艺论文

试析刘少奇1956年的文艺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艺论文,思想论文,刘少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333(2000)02-0028-03

1956年初正是社会大变动的关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揭露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此后波兰、匈牙利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动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滑入低谷;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刚刚结束,开始着手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工作,迎接党的八大的召开。当时的形势既鼓舞人心,又潜伏着危机,需要重新审视社会主义的经验,客观地评价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继续探求更好的前进道路。刘少奇作为当时党和政府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为准备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从1955年12月7日至1956年3月28日先后邀请中央和国务院30多个部门的负责同志汇报工作和座谈,对各条战线的实际情况作了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其间对文艺工作发表了两次重要讲话:《关于作家的修养问题》、《关于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讲话对于当时文艺界纠正“左”的倾向、贯彻落实“双百”方针、很快形成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从1956年至1957年下半年反右斗争前这一期间的大批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来看,当时萌动的创作思潮具有突破性的文学锐气。今天回顾这段历史,重温刘少奇1956年对文艺工作的重要思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文艺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将是十分有益的。

刘少奇1956年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强调作家的修养

作家是文艺创作的主体。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们多方面精神生活的需要。作家的文艺创作活动是一项十分艰苦、细致、具有个体性特点的精神劳动,因此作家的修养对于文艺作品的优劣和文艺事业的兴衰具有重要的作用。刘少奇同志在作家的修养方面着重谈了三个问题。

一要有社会主义热情。他说:“有些作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倒反而没有积极性,没有社会主义热情,哪怕是极个别的人,也该注意这个问题。”(注:《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88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刘少奇所说的社会主义热情,是指作家在思想感情上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不断创作出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给人以鼓舞和启迪,自觉地为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而努力。44年后的今天,重提社会主义热情作为作家修养的重要方面仍有现实意义。新时期理解社会主义热情的内涵,还要突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

二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扶植涌现出的一大批工农兵作家,刘少奇指出:“我们的许多作家是革命培养出来的,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群众也有联系,就是知识不够,是‘土作家’,只懂得关于老百姓的一点东西,不知道世界知识。只当一个‘土作家’是不行的。”(注:《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85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他认为作家应该懂得自学科学,也应该懂得历史知识和世界文学知识,至少应该懂得一种外国文,要像鲁迅一样具有丰富的知识,成为大作家。因为“文化水平决定作家的创作水平”。(注:《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85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这就是说,文化知识作为作家修养的一个方面必须重视。21世纪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作家提高文化知识修养更为重要。

三要体验实际生活。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之源泉,文艺创作要有生活积累。作家只有走到实际生活中去,熟悉、了解、研究、感受社会生活,才能发现创作的素材,产生创作的灵感,创作出真实反映社会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刘少奇针对当时作家对深入生活重视不够的倾向,指出:“一个没有到农村去领导过或办过合作社的人,自己一点经验也没有,要描写农业合作化,那总是困难的,写矛盾、冲突也没有办法写。”(注:《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86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他认为,作家必须重视深入实际生活。职业作家体验生活还是要参与实际工作,哪怕是很短的一个时期也可以;业余作家从事写作,仍需兼任一个副职,参加一项工作,千万不要脱离生活。青年作家要让他们在工作中锻炼,不应过早地调出来,要考虑调出来对创作事业是不是有好处。刘少奇强调作家下去最好参与实际工作,时间长短因人而异,这就给作家重视和继续深入生活指明了方向。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积累仍然是作家修养的重要方面。

二、改善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文艺工作的领导应该是从指导思想、方针政策上对文艺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服务、监督、管理。刘少奇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就改善文艺工作领导谈了两点意见。

一不要干涉过多。刘少奇说:“党与政府采取政治上的干涉,有的是应当的,这是干涉得对的;但是也有的干涉是粗暴的,或是干涉错了的。”(注:《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87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这就是说,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文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党和政府对作家、艺术家从政治上加以引导,是完全必要的,但采取行政命令式的粗暴干涉就容易出现错误。避免简单的粗暴的错误干涉,不能把领导或个人的好恶看成组织决定。他指出:“以后如果这种干涉是正式代表组织的意见,就应有一个正式决定,来一个正式文件。无论是代表党委或政府,都应有正式文件。”“不要口头讲,口头上发表议论不能算数。”(注:《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87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这就明确了领导者不论职位多高,也不能独断专行,把个人意见凌驾于组织之上,要通过民主讨论,集体做出决定。

二要用科学的文艺批评方法对待作家作品。刘少奇具体提出三点意见:第一,鼓励批评,发展批评。这是前提。第二,批评要力求正确、恰当。这是说文艺批评是一种科学认识活动,必须从文艺现象的实际出发,通过客观的分析研究,引申出符合事实的科学结论。则不能先入为主,主观主义地定框子定调子。第三,批评要看对象,要对人有所帮助。因为从事文学工作的同志,格外需要整个社会的鼓励、关心和帮助,需要更多的理解和爱护。刘少奇说,新创作出来的作品,“虽然它还有些公式主义,还很幼稚,不完全合乎群众的需要,落后于群众的要求,群众有意见,议论纷纷,但是我们要爱护他们,因为它们是新产品”。(注:《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89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也曾对“在嫩苗的地上驰马”的批评家表示过极大的愤慨。

刘少奇的改善文艺工作领导的思想,就是说文艺工作领导要真正理解作家创作之甘苦,给作家创作以阳光雨露和广阔的天地。今天,继续创造适宜作家健康生长的环境,为文艺创作的进一步出人才出精品提供良好的机遇,仍然需要加强和改善文艺工作领导。

三、文化艺术产业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建国以后我国的文艺体制奉行的是一切由国家统包统管的政策,长期以来的实践越来越表现出关系不顺,职能混乱,布局不合理,管理不善等弊端,对文艺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的“左”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党的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刘少奇1956年的文艺主张,就提出过文化艺术产业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观点。他主要有两点认识。

一是支持鼓励合作社性质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刘少奇认为,民间剧团是否改为国营,需要研究。未定之前,暂时不改。可先搞合作社性质的“共和班”。乐器制造尽可能搞些合作社,文化用品生产能搞合作社的就搞合作社。他指出:“几千个剧团都国营,会搞掉积极性。这不是促进,而是促退。该搞合作社,而搞了国营,这就是‘左’。”(注:《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89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刘少奇又提出,合作社性质的剧团的发展,要用物质利益去调动演员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劳动,让劳动者从自己的物质生活上去关心自己的劳动。分配上也要有差异,好演员工资要高些。

二是适当组织个体劳动。刘少奇认为,有些个体劳动是长期存在的,如修修补补等行业。文化用品生产不能搞合作社就个体劳动。还有流散艺人,代销经销业(如小书摊等),农村的货郎担。怎样组织好,可同他们商量,要适应他们的劳动情况,便于他们的精神劳动,不要老开会,每年可开一两次会,时间也可固定。开会时可采取民主形式,玩它一天,热闹一番,大家高兴。如会员遇到困难,就与有关部门交涉,帮助他们解决。还要帮助他们组织学习,听听报告,对他们多进行些政治思想工作。刘少奇说的个体劳动适当的组织,不仅是政治思想上的指导,而且要创造宽松的环境,为他们排忧解难,引导并帮助他们发展下去,不是管死。

刘少奇这一思想已被今天的文艺改革实践所证实,求大求纯急于过渡的做法不利于文艺生产力发展,今天我们丝毫不能动摇文艺体制改革的方向。

四、把握戏剧改革的方向

建国后的戏剧事业是以戏剧改革为突破口的。1951年5月7日《人民日报》发布了周总理签署的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阐明了戏剧改革的方向。1952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戏剧观摩大会,接着开展了一场戏剧改革的大讨论,这期间创作出一大批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同时存在反历史主义、公式化的创编倾向。刘少奇针对这一情况经过调查思考提出两点意见。

一是推陈出新不能勉强。刘少奇说,戏改不要大改,有害则改,无害不改;不要犯急性病,要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能过早地改,改得不要过分,不能改得不像了。这就是说,对待旧戏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简单地一概否定,而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于封建性的糟粕坚决剔除,没有害处的要保留,很有教育意义的要弘扬,要按文艺规律办事,改得要适时适度,不能头脑一热犯主观主义。

二是反映现实生活不能勉强。刘少奇说,外国歌剧就很难反映。即使能反映,也只有几个戏。不要以为不能演现代戏的,就不重视。观众口味是不同的,要让地方戏各尽所长,发挥作用。外国的戏剧、电影进步的无害的也可以进口,也都要吸收。比如《天鹅湖》可以提高兴致,《巴黎圣母院》艺术水平很高,也有教育作用。

刘少奇的戏剧改革思想是针对当时改编历史剧存在的曲解“古为今用”,强调配合政治出现的反历史主义的胡编滥造倾向提出来的。就是说,改编历史剧和神话剧,应该实事求是地研究历史和传统,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意义来,不能把现代的意识形态强加在历史剧里,应按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去写,使读者和观众得到对于他们的正确认识,得到本来可以从中得出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刘少奇1956年经过深思熟虑、周密思考、反复论证提出的文艺工作主张,是对文艺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正确指导。44个年头过去了,事实已经证明刘少奇1956年的文艺主张符合文艺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我们也看到了今天的文艺改革和刘少奇1956年的文艺主张的必然联系。刘少奇的文艺思想是一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的宝贵的精神遗产。

标签:;  ;  ;  ;  ;  

1956年刘少奇文艺思想探析_文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