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危机_电子商务论文

中国互联网危机_电子商务论文

中国互联网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互联网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子

“我们只是现在不盈利,但到将来我们肯定是最大的赢家。”

可是“将来”有多远?生存在这样一个高低端极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公司和投资者的信心真的能挺到“将来”来临的那一天么?

最近,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 最迅速的反应莫过于忽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互联网广告。广播、电视、报纸、灯箱,大肆的广告轰炸仿佛在大声宣布:MONEY已经加上了.COM的后缀。但是, 在中国这片有着独特国情的古老土地上真的能开采出互联网经济神话中的金矿么?

问题1:上市期待——唯一的动力?

仿佛一夜之间,做网站忽然成为了中国大陆上一件最最时髦,最最有前途的事业,这样的交谈似乎充斥在有为青年的电话线两端:“哥们儿,忙什么呢?”“没什么,也就做一网站。”“你有钱么?”“嗨,找风险投资呗。”“那你这个东西挣钱么?”“嗨,做大了上市呗。”

尽管对金融领域所知甚浅,但我多少清楚:一个公司股票上市是为了获得大众的资金以便更好地发展,大众购买某一支股票,是看好它的发展,以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股票上市永远应是手段而非目的。但现在,却有了这样的前卫思路:我做一家公司,不是为了赚钱,(而且我深知我根本赚不了钱),而是为了上市,为了让我持有的股份疯狂地升值。但是然后呢?后来呢?故事会怎样发生?

象雅虎、亚马逊这样的神话故事我们已耳熟能详,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了我们全部的信心与支柱,这既因为他们发展的速度太快,也因为他们的帐面亏损并未影响其股票升值。但是我们有没有冷静地想过:美国股民的信心基础在哪里?是在美国庞大的计算机用户群身上,是在美国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身上,是在美国极具购买力的消费群身上。中国互联网拥有这样的信心基础么?不错,我们是有13亿人口,但其中可能成为计算机用户的有多少?其中可能支付上网费用的有多少?而其中懂得使用计算机而且认为上网真正有用,至少象手机一样有用,并能够成为网民的有多少?我始终认为我们对上网人数的未来估计过于乐观,因为任何新事物都有其初始发展的膨胀期,事实上,我们所处的位置很有可能已经到了膨胀期的中后期,而再往后决定网民数量增长的主要动力可能只是来源于社会强势人群的稳定增长,比如学生毕业。

当然,肯定会有人站出来说:“我办互联网可不仅仅为了上市。”确实,认为“企业第一,上市再说”的低调互联网公司肯定有,比如“网易”。但也有一些知名站点在并不缺钱的情况下却急于上市,这里的问题恐怕就一两句话说不清了。

话说到这里,可能会有许多人感到愤懑,他们也许想说:“谁说我的公司不盈利?我们只是现在不行,可是到未来我们可能是最大的赢家,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是最先进的商业模式,比如:电子商务。”

的确,理想的电子商务无库存,无店面投资,确实是非常有前途的经营模式,在美国发展得极为迅速。但是,在中国,舞台的背景变了,道具变了,演员也变了,剧情还会一成不变地上演么?

问题2:电子商务绝非“点子商务”

有人把1999年称之为中国的“电子商务年”,不错,在新世纪到来之际,电子商务几乎是狂奔着冲进了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这里,我们刚刚接受了连锁店的概念;在这里,几乎还没有人习惯电话定货,也还几乎还没有商品我们习惯通过电话订购;在这里,我们的信用制度落后于美国几十年,这个时间是电子商务发展过程的好几倍。

困难是显著的,归结于一句话就是:电子商务绝非只是凭借一个点子,一个创意和一种热情就能够开展起来并支撑下去的,它象任何商业活动一样要面对消费人群问题,货品经营方向问题,另外电子商务由于其特殊性还涉及到了物流与资金流的问题。

就电子商务,此处特指现今较为流行的B-C模式而言,消费人群即为有消费意向的上网人群。上面已经提到:上网人数的发展并不是我们能够凭主观臆测推导出来的,而是需要从经济状况到心理需求等各个方面的冷静分析。而第二点,一个人上网了,并不意味着他就要买东西,这里还有一个消费意向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细化为:我为什么要在网上买东西?什么东西我可以在网上买?网上能卖出去什么样的东西?这实际已和商品经营的分类方向挂上了钩。

亚马逊的路子还是最对的:图书、音像、软件应是目前电子商务的主流。众所周知,亚马逊在美国卖书卖出了庞大的规模和飙升的股价,但中国的市场状况又如何呢?在美国预付稿酬最高已达100 万美元(这仅是前年的数字)的今天,中国事实上还根本没有真正的畅销书市场。软件、音像同样如此,资源枯萎,盗版横行。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越大的企业风险越大,越大的企业获得盈利的可能性越小。别人是在一个成熟的市场推动下崛起,我们则是为了使自己膨胀而在沙滩上搭建一个纸糊的大厦。又是本末倒置。而即使是亚马逊,它的经营范围也受到商品性质,消费习惯的限制。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程度,为数众多的商品恐怕都并不适合在网上销售,尤其在经济尚在发展中的中国,这个问题就更为尖锐。

市场是新的经营形式的基础,市场的成熟与发展自然会推动经营方式的革命。比如:我们开一家比萨饼店,由于经营成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顾客,饼店就会越做越大,由于资金的充裕,也为了扩大营业规模,我们就会考虑电话送货的业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们就能够拥有比较成熟的配送系统,而当互联网服务开始普及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利用我们成型的配送体系开展网上订购比萨饼的电子商务服务。这个成功的比萨饼店就可以代表美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美国的电子商务是多年的经济,金融繁荣与互联网自然结合的结果。无论是戴尔还是亚马逊,他们首先都拥有大批“爱吃比萨饼”的顾客,其次也都能够从容地利用多年市场经济形成的配送体系为自己服务。而在中国,我们首先得招呼“食欲”有限的顾客来吃我们的“比萨饼”,其次还得自己花大量投资搭建配送体系。8848由于有连邦的连锁店托底,勉勉强强能把电子商务做起来,但如果要做大,其巨大的投资恐怕会吃掉很大一部分利润。国外有报道说,中国的电子商务公司有时甚至经常要靠自行车完成配送。我不知道大家对农民造飞机是什么看法,反正本人在看完上述文字后,感到的只是由衷的悲哀。小米加步枪的条件下,我们是该种大米,造机关枪呢,还是该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配送制度只是只是电子商务两条腿之一,另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支付系统。这些似乎都已是老生常谈,但我们似乎并没有看到谁有能力解决问题。不错,我们是有了专门提供在线支付的电子商务平台,但即使是这,也离美国的支付方式有着太大的差距。美国上百年的自由经济影响力是巨大的,并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信用卡付帐还是存折付帐的问题。它是无所不在而且没有密码的信用卡,它是可以先消费后结帐的制度,它是消费者随时可以拒付的帐单,它是半年内可以无条件退货的承诺,总而言之,它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社会供应体系。如果,存折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那么,美国为什么还要建立如此规模的信用卡机制呢?这个机制是由多项功能和允诺支撑着的,即使你的支付系统仅仅有着一两个问题无法解决,也会伤及消费者的信心和热情,从而使他放弃使用你的平台。而这个支付系统在美国是用了多年的市场经济基础积淀出来的,是无数家大小公司用成千上万亿的美元推动并催化出来的,凭什么在中国,靠几家公司“缝缝补补”就能够创立呢?

本节的最后想谈谈电子商务本身的问题。电子商务比起传统商务模式来讲确实成本低,但其程度也并不是象大家所想象的。它节省了店面成本,却付出了在线所必须的硬件成本和吸引关注成本,它节省了库存成本,却付出了从初始起点到最终终点更庞大和复杂的配送成本。这就有一个问题:你们都在喊着要赔上一亿,两亿,你们的钱赔到哪里去?如果赔到经营流程中,那只能说:电子商务,至少你的电子商务没必要做了;而一家著名电子商务站点的负责人说得似乎很好:“想赚钱很容易,我明天把所有广告停掉,这个月就会赚钱。”然而,他并不会真的这么做,因为他已经无法这么做了。互联网经济带给我们一堆新词,其中有一个叫做“注意力经济”。事实上,无论是亚马逊还是8848,他们选择了互联网,就是选择了做大,他们选择了作大,就是选择了把注意力当作了他们的原料。作为一个化工厂厂长,你每天要进火碱,然后生产成化肥卖。而我是搞电子商务的,我就得每天买一些注意力,当然卖不出去什么,但我手里的股票会升值。而这很有可能是一条下坡路,我只能越跑越快,不能慢下来,否则就全白干了,也就全完蛋了。等待我的有两个结果,一是:一步没跟上或遭遇经济危机,于是摔倒死去;二是:终于跑出了第一宇宙速度,摆脱了地球引力,真正地飞升了起来。这后一种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你们何时能够冲过瓶颈?谁能给我一个估计的数字?多少销售额?还是多大市场份额?在美国的亚马逊回答了么?那么,中国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呢?

可能有人会对我的说法嗤之以鼻:“你知不知道,某电子商务站点现在的每月销售额已经上若干若干万了?”对这一说法,我只能在下面表达另一种意见。

问题3:从众心理,盲目建设及其他怪现状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事实上,在我国互联网经济的若干分支中,电子商务这一经营模式已经算是最务实的了。因为,他们至少精心考虑过赢利的问题。而其他许多以提供内容服务为主的ICP, 做法就更为离谱。

首先,是一窝蜂地从众心理,都觉着自己看见矿脉了,于是,呼啦啦风起云涌地出现了无数投资巨大(多在数百万至千万以上)的网站。这情形不禁让我想起90年代初的北京。当时在北京呆过的人可能都会有印象:突然之间,一股经商狂潮席卷了这座天子脚下的古都。所有人几乎都在打电话:“有两百辆夏利车么?我一个朋友开了一出租公司,急着要车。”“有盘条、螺纹钢么,我要500吨。”有人因为倒车, 倒物资而一夜暴富的神话刺激了所有人的贪婪。当然,一场风潮过去,忙得最欢的人也依然两手空空,留下的也许只是人们对自己的愚蠢行为感到的惭愧,以及对什么是真正的商业的冷静思考。

而在今天,互联网经济的温度几乎又使我重温了八、九年前的场景,只不过舞台上的角色有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有一部分是和国外有着较为密切接触,有着较好知识技术背景的书生,他们既看到了互联网在美国股市上的成功,也看到了自己祖国近些年的巨变和潜在的资源,于是勇敢地站了出来。但非常可惜的是他们中,真正具有商业战略头脑的比例是多少,还是个未知数(有时我并不认为有一个MBA 的头衔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创业者,这两个概念有时还会呈现出反比的趋势),而除了文凭和热情之外,他们能对国情与市场作出冷静的分析么?也没人知道。另一部分热切的参与者是风险投资商。马克思说过,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家能干出不少出格的事(大意如此),如今互联网的股值利润高的大概早超过了百分之三千,难怪风险投资家们勇于一掷千金呢。尽管这些投资者有较强的商业意识和市场行为能力,但他们身上也有着先天的弱点,就是对中国国情了解不足。正是这知识(注意:不一定是智慧)与资金的碰撞掀起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热得过头的高潮。在这里,知识者似乎并没有留意贪婪有可能带来的愚蠢,财富者似乎也在放弃面对市场的理智。我想,这难道就是类似的投资为何冠名以“风险”的原因?!当然,这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赢得的遥遥无期似乎也令人忧虑。众所周知,门户网站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广告,而面对区区百万计的网民和数以万计的网站,你们的广告怎么可能卖得出去。一个业界的朋友和我讲,现在许多网站根本拉不来广告,于是就免费自己贴一些大企业的广告(主要是IT企业)放在页面上充充门面,显得自己也有广告的样子。生意做到这个地步是不是有些可悲?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人家雅虎也是一步一步做起来的,直至今天日浏览三、四亿次的业绩,我们就不行么?

在这里,必须搞清一个问题:雅虎为什么受欢迎?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极强的功能性。开始,它就是凭借着很好的功能性获得的投资,之后,它也是凭借着极强的功能性越做越大。说穿了,就是一句话:我们为什么上网?因为上网有用。再反过来看一看我们目前的网站建设:除了几家名声已经很响的大型网站有比较明确的定位之外,许多的网站都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你有搜索引擎?好,可我也得有。你有新闻?我也得有。你有求职?我也得有。你有聊天室BBS?我也得有。 如此一番发展,所有的人都在向“大而全”奋进,都搞所谓的“社区服务”,同时放弃了商业上最宝贵的“市场细分”的概念,放弃了互联网最需要的提供功能的功能。结果怎样?偌大的一堆网站都是面目相似,内容雷同(也难怪,都是互相抄袭,这也是中国互联网的一大特色吧)。进去看看,却没什么真正有用的东西。互联网是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提供服务是最需要创造性的,如果我们看到了并创造了一种模式使用户觉得需要它,我们就获得了成功,比如:雅虎。可惜,在最需要创造性的互联网行业,我们中国人除了模仿、抄袭之外,没有什么人试图拿出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方案。要知道,只有具备创造性,只有从“小而专”成长为“大而专”,我们才不会被试图“赢者通吃”的大鳄吃掉。

另外,业内许多极不正规的操作行为也在危害着中国互联网经济,最令人愤慨的就是:谎言。一位曾在几家比较大的网站干过的朋友说过,他所工作过的网站都不约而同地执行过一种“乘十”的制度。就是我网站的实际访问量(包括页面点击数、浏览次数、可能也许说不定也包括销售额)乘以十,即可得到向外界公布的数字。而在业内,把你听到的同行所报的数字除以十,大概就是他网站实际运作的情况。这使我可悲地想起了中国职业足球。一种畸形甚至是犯罪的行为居然能够成为一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未免太恶心了吧。前一阵盛传一个知名站点的知名负责人居然为了虚报盈利而涂改广告合同,尽管未经证实,但从业界总体的气氛而言,他即使真的这么做了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互联网,这样一个充满朝气,生机勃勃的产业,在我们这里却变得乌烟瘴气,怪事丛生,难道,这也是中国特色么?

那么,中国特色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个词?

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中国的经济究竟是什么样的水平?在中国现有的经济基础之下,我们到底应该,能够进行怎样的发展?这些问题都看似简单,但从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这就是中国特色。老板,下岗职工,官员,农民,大学生,个体劳动者,这些身份,角色迥然不同的每一个社会群体都会给“中国经济”这个命题一个鲜明而独特的回答。那么,谁是未来的主导者?掌握最先进技术和概念的知识分子?掌握庞大资金的工商管理者(且不说国有与私有的差异)?还是知识文化收入都不高但构成城市重要阶层的工薪人员?抑或干脆是文化经济水准最低,但却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

哪个答案似乎都不对。因为,中国的情况可能是全世界最为特殊的。打个比方:在城市,所有教育工作者几乎都被卷入到“素质教育”的改革讨论中,我们拿自己的孩子跟美国人比,跟日本人比,比完之后就认真地思考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同样清楚地知道,在山区,有多少孩子根本上不了学,认不了字。素质教育与希望工程并重,这种巨大的不均衡就是中国特色。

而根据发展的规律,一个社会单元的内部如果同时存在一高一低,一快一慢两个发展速度不同的部分,那么,整个单元的发展必然是被那个较低较慢的部分控制着,而且由于中国人口构成的独特性,越高的高端对低端的拉动作用越不能实现。也就是说:互联网在中国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对工人,农民,以及所有文化不高,劳动时间较长的社会成员毫无影响力。而比较不幸的是这样的群体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中国与美国的巨大区别。再考虑年龄习惯等因素,事实上,我们满意的网民只是具有如下特征的人:生活在城市, 文化高, 有钱(月收入应在2000以上,这样才不会对购买机器的费用和每月200 以上的电话费及网费有所顾忌),还要有时间(只是每天用OUTLOOK收发邮件或隔个3、 5天用搜索引擎查查资料的人恐怕不能算我们满意的网民)。这样算下来,全中国大概能有多少人?现在已经有了多少人?还会有多少人?

反过来看互联网业内。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员恐怕大学毕业的占大多数,这些人社会关系的外延(比如:朋友、同事、同学等)也必然多是具有相同文化,经济背景的人。这就有可能构成一种屏蔽,仿佛仅仅我认识的所有人就都对互联网了解,有兴趣,至少知道。那么,全中国有多少人会上网啊。这种通过小群体感知所作出的判断是极不准确的。但这种过热的判断却似乎充斥于业内。而对于互联网经济的另一方——风险投资商而言,这样的问题也十分显著。他们来到中国,看到的是大城市的高楼大厦,住的是星级酒店,参观的是洁净有序的写字楼,他们对中国经济的深层次能有多大的了解?我表示极大地怀疑。

问题4:如果——我们的旗帜倒下

最后的一个问题,但可能是最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如果,美国明天发生股灾,那么,今天我们如此火热的互联网经济将是什么样?

美国会发生股灾么?距上一次经济危机已有13年,美国经济越来越热,很多专家认为下一次即将发生。也许我们对“恐怖大十字”之类的预言已失去兴趣,但美国股市上的某些现象却耐人寻味。NASDAQ上亏损的网络公司股的飙升已不新鲜,但比较有趣的是:一些传统产业近些年的赢利非常好,但是股价却在阴跌。也就是说:当持有某支传统股时,年终的投资回报可能会很好,但这种股票却没人要,同时,一支亏损上亿的公司股票却在狂涨。这只能说明两个问题:1, 近年来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新增财富已满足不了支撑网络股上涨的需要,网络股就象一只年幼的巨兽一样开始挤压吸纳传统产业的资金充实自己,即使这家传统企业具有充足的有形资产和良好的业绩依然无法幸免。2, 这种挤压是通过股民的实际操作来完成的,股民为什么这么做?信心似乎已不能解释这种扔钱的狂热了,最大的可能是:投机。即使我花300 美元购买了一支互联网股票,但当它涨到600美元时,我的回报就是百分之一百了。

这两个问题很难说不是经济危机的前兆。

那么如果美国经济危机真的来了的话,我绝对相信美国互联网的神话会在一天内崩溃,那时,我们的互联网经济呢?我们的投资者呢?我们的投资呢?我们的上市梦想呢?

我从未想到过,如此一个热烈而火爆行业居然会是完全建立在外国人的信心上。

名词解释:泡沫——一种能够急速膨胀的东西,但由于膨胀速度过快,内部往往空虚,所以在受到外界约束或压缩的阻力时,它不是缩小,而是破灭。

也许有人觉得我变态,为什么对我国互联网有着如此的仇恨。其实不是,我很喜欢互联网,也很喜欢它带给我们的许多新东西,新现象。我一点不希望我文章里的预言成为现实。但我很不安,我看到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许多现象感到不安。我更希望我们的步子能稳一点,实一点,千万不要让互联网这个新生的,可爱的产业被我们的愚蠢与贪婪毁掉。

标签:;  ;  ;  

中国互联网危机_电子商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