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学生为本突出主体教育论文_张再平

浅析以学生为本突出主体教育论文_张再平

湖北省广水市第三高级中学 432700 

教好一门课不容易,带好一个班级更不简单。尤其是对新世纪的中学生,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时代,他们的思想意识、个性心理品质、知识与能力结构等都具备不同于以往任何年代的中学生。这不得不引起每一个班主任老师的深思:如何才能管好班,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自我教育发展的主体。在班级管理中,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提高,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志趣。

一、自觉性教育

学生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人,他们对所接受的知识、社会经验等能进行自觉的分析加工,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也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自觉运动的过程。学生的自觉性受正确的信念和世界观调节支配,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保证学生的思想行为自觉地、健康地、顺利地发展和提高。

1.思想品德。当别人有困难时,学生是否主动提出帮助,一个集体是否具有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2.学习状况。课前,学生能否主动预习新课;在课堂上,学生能否主动学习;课后,学生能否积极复习、认真做作业。

3.文体活动。学生会不会自发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对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会不会积极主动地参加。

4.社会实践。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是不是自觉地从事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要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锻炼,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具体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教会学生做到:第一,要善于掌握自己的愿望;第二,要树立自我效仿的学习榜样;第三,制定切实可行的自我锻炼计划;第四,养成自我检查、自我判断、自我批评的习惯;第五,搜集警句、格言当作座右铭自勉,以促进意志的自我锻炼。

二、独立性教育

有一位校长说过:“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就是要学生做主人,从每一课做起,从每一次活动开始,加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展示主体人格。学生是独立的人,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个性特征,他们对自己的前途理想、择业目标等都有自己的考虑和选择的独立倾向。教师在从事班级管理工作中,必须注意对学生独立性的教育和培养。日本曾有位教师组织学生一人或几人到原始森林或弧岛上独立生活一星期,以此训练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

有一位教育人士多年这样管理班组:在明确几个主管纪律、卫生、学生、文体班干部的职责的前提下,突出小组长的管理作用。他把整个班集体分成八个小组,由本组学生选举并经过班主任认真考核研究挑选出一名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学生担任组长,几个主管班干部每周对各组的学习、纪律、卫生、文体等活动情况进行考评,评选出优秀组长。同时全班学生对几个主管班干部的业务成绩给予打分考核,评选出优秀班干部。班主任从导演的角度及时调控、指导,以确保班级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这样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才能,激发他们参与竞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而以学生为本的潜能开发,最有效的方式是创造精神的培养。在基础教育领域,有关人士认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以及强烈的动机、不懈的追求。自主性、主动性、挑战性、坚韧性,即创新人格。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独创性,即创新思维。发展学生作为创造基础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获取和利用新知识信息的能力、操作应用能力和一般创造技能等,即创新技能。如今的老师及家长对学生的分数极为看重,比较多地认同求同思维,这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遇到孩子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想法和做法,习惯持否定的态度,怕耽误时间,影响学习成绩。而矛盾的是,教师和家长又都希望学生能有创新,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今天与明天,每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从幼时起培养的探索精神与创新素质,很难在将来竞争的环境中立足,很难发展自身、贡献社会。

为此,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要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珍惜并肯定学生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让学生善于发挥自身优势。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与动机,培养他们具有敢想、肯想、能想和敢做、能做的创新能力。从小培养创新欲望,使他们能以发现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创造的心态对待一切发现。要让学生相信发现的起点很平凡,相信发现是多样的、发现是无穷尽的,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2.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可利用课余时间以及一些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尽可能地经常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巩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了必要挫折后取得成功,才会真切地感觉到创造的乐趣和价值,同时也将进一步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创造欲望,使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进入良性循环。

3.启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学会创造。通过一些伟大人物、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教导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创造,时时有创造,人人有创造,生活是创造的源头,尽可能培养他们养成珍惜生活、热爱生活、积极主动参与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让他们在生活中产生创造思维的动机,尝到创造的乐趣。

论文作者:张再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7

标签:;  ;  ;  ;  ;  ;  ;  ;  

浅析以学生为本突出主体教育论文_张再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