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处理教科书的结构性缺陷——以人教版《辛亥革命》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辛亥革命论文,结构性论文,为例论文,以人论文,教科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历史教科书部分内容的结构性缺陷,指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教材内容的调整与历史学科部分知识的原有特征不相符合,造成偏离历史学科知识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结构性缺陷。这种结构性缺陷可能通过教师的不当教学之后,使学生产生偏离历史学科知识的次级结构性认知和能力缺陷。
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一专题三第2课《辛亥革命》,关于其背景的介绍,教材显得非常单薄,社会、思想及经济背景几乎没有提及。对此,多数教师会选择按教材思路处理,以革命说革命,以偏概全。到教授必修三专题三《顺乎世界之潮流》的时候,再另起炉灶,重新解释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渊源流变。这样做,不仅失去了历史教学最关键的要素——真实,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历史认知,影响历史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最终影响中学历史课程价值的彰显。这个结构性缺陷是怎样产生的,又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试以《辛亥革命》为例进行分析。
一、教科书结构性缺陷及次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高中历史教科书部分内容的结构性缺陷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形成的。新课程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而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反而不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但是历史除去呈现过去之“事实”,还蕴含着人类过去发展和变迁的种种可能以及不同的观点和理解。没有“事实”的铺垫,怎么会有正确的历史理解,以及技能的锻炼和态度的培养的可能呢?但恰恰就是“事实”安排上,新课标、新教材有着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新课标的模块化安排
教科书对《辛亥革命》内容表述上的缺陷,笔者认为首先在于课程标准对辛亥革命的描述有问题。套用理科“模块化”概念,课标对《辛亥革命》的内容按照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明三角度进行分析,这就使辛亥革命这一知识内容放置在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教材中。一方面使辛亥革命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容量过大;另一方面,不同的专题从不同的侧面来看辛亥革命,使得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片面化、狭隘化,缺乏认识的深度和系统性,容易导致认知的空缺和混乱。
第二,编写者遵循的史观摇摆不定
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上,整体上遵循了文明史观,但局部内容采用了革命史观,两者不易调和。如教材从清政府的腐败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角度上来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因,就是典型的革命史观的视角。另外,教科书对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之间关系的论述也不充分:清末新政在经济上的举措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在思想文化上尤其是废科举、办新学、奖励游学等举措直接造就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军事上的改革也为革命派的发展创造了温床。总的来说,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跟戊戌变法后民族危机加深和辛亥革命存在历史的因果关系。教科书为了在现代化史观和革命史观之间达成衔接,就对这些背景进行大肆删减,然后将辛亥革命的成果限定在政治近代化层面进行讨论,由于背景铺垫的缺乏,仅用简单的成败观念就过渡到下一课《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导致辛亥革命史的教学不完整、不真实、不系统。
第三,以讹传讹危害大
教师对教科书知识结构性缺陷的漠视,以讹传讹,就会使学生产生偏离辛亥革命史实的次级结构性认知和能力缺陷。部分教师的知识储备还停留在自己读大学时期的积累,历史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涉猎;部分教师对历史教学的理解就是教教科书,尤其是近年来浙江高考对教材知识考查的过于重视,他们就名正言顺地提出没必要适当增补史料或史学研究成果来改善教材和教学。笔者认为,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如果忽视历史教师本体性知识的提高,那么再先进的教育理论也将失去实践的土壤,历史教学就依然不能摆脱粗放型状态,历史课就有可能被上成口号课、表演课、大杂烩课。
二、教科书结构性缺陷之教学处理初探
像《辛亥革命》这样教材表述有结构性缺陷的内容,如何来设计并实施教学,既能保证学生获得相对真实完整的知识,又能有效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笔者认为解决教科书结构性缺陷的捷径是加强历史阅读,包括教材的研读和史学研究成果的学习,通过充分利用教材和适当增加史料来优化教材结构,通过更新教师本体性知识来弥补教科书部分内容的结构性缺陷。
途径一:立足比较,通读各册课本,优化知识结构
新课标的历史教科书在通史意识和历史整体性认识上有偏颇,但专题的领域内还是有很多详尽和精彩的内容的。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各册内容相互印证补充使用,以解决单册教材所述知识之片面化、狭隘化问题。
以《辛亥革命》教学为例,必修一教材基本没涉及辛亥革命的经济、思想和阶级背景,教材漠视了戊戌维新以来,由于西方进化论和民权学说的引进和传播,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形成“爱国—救亡—维新—民权—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觉悟的心路历程。但是在必修二专题二第1课中,则提到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比如课文33页中有这样的表述:“初步发展的民族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虽然很小,但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重要意义”就是为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准备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再比如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中讲到:“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这里清楚表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受到维新运动的影响,此后一目内容“走向共和”,则大致介绍了从维新到革命的思想发展历程。
所以,在教授必修一《辛亥革命》的时候,教师就需要熟读几册历史课本的相关内容,并且有必要将相关内容提前来讲,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历史知识概念。必修一讲完,讲到必修二、三的时候,碰到重复的内容,就可以用简要的复习来处理相应的教材。
途径二:立足拓展,增强史学底蕴,完善教学内容
教师要努力通过历史阅读掌握较为全面的史料,并能把历史学术研究新成果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当今,关于辛亥革命的相关研究特别多,杨天石《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等大师级的学术著作迭出,人民日报、凤凰网、新浪网等媒体都辟有专栏进行纪念。特别像马国川的《告别皇帝的中国》一书,需要我们多遍精读。
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就更易于形成一个符合史实的教学设计思路。当我们通过阅读,进一步理清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明确重点难点之后,实际上就确立了辛亥革命史教学的逻辑链,也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课时中心。根据笔者的理解,《辛亥革命》的课时中心就是从来龙去脉中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其中,辛亥革命的背景分析透彻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历史归纳、分析和演绎等学科能力的培养。
阅读向教材外延伸,要有助于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完整认识,尽量减少历史认识的盲点,并能应对高考,有备无患。因此在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尤其是革命思想来源的时候,需要适当增加戊戌变法前后外来思想的引进传播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的相应史料。
途径三:立足探究,有效运用史料,弥补教科书缺陷
当历史知识存在偏离真实的结构性缺陷,也就意味着某方面史料在课堂上的缺席。随着历史教师本体性知识的更新,将史学研究成果以史料的形式在课堂上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呈现,成为弥补历史教科书结构性缺陷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还要努力探究史料运用的效度问题。
首先,有效增添史料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历史课堂多一些历史的味道,需要有意识地加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史料。比如为了说明《辛丑条约》签署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清政府的失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邹容的《革命军》中都有非常鲜活的历史素材可以选用。
其次,有效增添史料,让史料发挥作用还需要考虑到能否衔接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适应其认知特点。也就是说,选什么样的史料,怎么用,用多少,还有一个对史料的甄别、选择和处理的问题:要以“孤证不立”的态度来考证史料,要以“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态度来选择史料。史料选取坚持原汁原味,有根有据,并能引导学生通过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给学生看的史料,尽量用原始史料;电教课件上用的史料,字数不宜太多,字号不宜太小,背景底色不能影响学生阅读;西方人的著作或者文言文史料,最好能事先进行裁剪,材料的关键词句要凸显出来,以方便学生及时快捷地获取有效信息。
再次,延伸式阅读的过程中,史料的增添最好能与教材知识有所关联。比如教材为了说明黄花岗起义,附有革命烈士林觉民在起义前动员战士的一段史料。但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还可以适当增加一段林觉民脍炙人口的《与妻书》,帮助学生体会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的献身精神,感受其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增添史料,有时候为了突破重难点,有时候为了教学情境的自然过渡等等,不一而论。总之,教师通过“历史阅读”,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是解决历史教科书结构性缺陷的基本路径,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和高中历史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