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灵魂理论述评_哈耶克论文

哈耶克灵魂理论述评_哈耶克论文

哈耶克心灵学说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学说论文,心灵论文,哈耶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00)03-0039-06

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哈耶克(1899-1992)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方面的理论近些年已经在我国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作为他的上述思想的理论基础的心灵学说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至今尚未看到这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著,这不能不说是十分遗憾的事。在这篇文章里,笔者试图对之作一比较系统的、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评析,以弥补上述缺憾。哈耶克的心灵学说的论述分布在他的许多著作中,笔者将之概括为六个方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事物的意义来源于心灵的构造

哈耶克第一次实质性地论述心灵问题是从1920年写作《感觉的秩序》开始的。这部书的直接目的是批判维也纳心理学派的实证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尤其是马赫的“中立一元论”。哈耶克从马赫的感觉性质的宇宙出发,象马赫一样认为感觉特性本身是单一的,而组成事项的感觉束的性质却是复多的,也就是说对单一感觉性质可以有无限多种理解。马赫主张每一事项都可以还原为组成它的感觉特性,而哈耶克对这一点却不能苟同,他认为,感觉特性并不具有自明的意义,它们的意义来源于我们的心灵施加给无数混乱的感觉经验的秩序。[1](PP.4—5)

从这种观点出发,哈耶克开始着手他对人类知识的复杂结构的讨论。哈耶克从休谟的传统出发,认为知识并不是从当下的感觉事件开始的,毋宁说是在新的感觉信息(视觉的、听觉的和其它方式的)与先前的感觉经验的联系中稳步前进的。[2](P.229)因此理解先于个别感觉,它用一种模式把先前的感觉事件组织起来,这种模式成为感觉事件的精神意义的基础。心灵用记忆的方式把新的感觉与料同我们的知识储备组合起来。这种活动的结果就是连续的感觉经验的联结网络,哈耶克称之为“感觉秩序”,这种秩序使每一个体能够涉过感觉信息的活生生的海洋,而达成理解。(注:参见尼采《权力意志》。)

所以,哈耶克认为意义不是给予的,而是构成的。被理解的东西只不过是人的心灵的“联结”活动的副产品,而不是外在世界给予的客观实在。所谓外在世界的事件的分类,实际上是在我们意识的影响下完成的,不是“实在的”的分类,也就是说它不能使我们充分地描述这个世界中的规律。所以,我们归于那些事件的性质不是个体事件的客观性质,只不过是我们的思想对这些类别的性质的定义。[1](PP.4—5)

哈耶克还指出:“我们所知道的世界看起来完全是个有序的世界这一事实”也不是一种明晰的逻辑结论,而“只不过是我们感知它的方法的结果。”[2](P.235)哈耶克指出:事实上,知识不是逻辑上普遍有效的,而是某种通过对我们的感觉经验的驯化,达到的可理解之物。知识仅仅是我们的经验的驯化过程的结果。

与洛克的心灵理论不同,哈耶克强调心灵是通过感觉经验的活跃的“联结”构造知识对象的机械装置。确实对于哈耶克来说,我们通过把意义带给我们的环境而获得知识。但洛克主张一种知识的因果理论,认为对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产生感觉印象,感觉印象在我们的心灵中引起观念,进而使我们获得知识。哈耶克通过对洛克的批判,明晰了他的知识是认知联结的结果的观点。通过心灵的活动创造出来的一致性,把感觉事件的杂多组织到不同的形式之中。由此我们得到的不再是感觉经验的各个连续的瞬间,而是驯服了的感觉经验,并将之服务于我们实用的目的。

二、心灵与个体的自我关联

哈耶克认为心灵把旧的和新的感觉与料编织在一张被称为“感觉秩序”的联系的网络中。这张网络包括新的感觉信息与之相联的旧的感觉信息;只有当感觉与料表面上显示出与我们过去所经验过的东西的某种一致性,才能获得意义。每一感觉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的;它不仅与当下发生的个别事件,而且与那些存在于某人的先前经验之网中的经验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我们在某一刻所知道的关于外在世界的东西是被已经在我们先前的感觉联结中建立起来的分类标准的秩序(the apparatus of classification)所规定的。”[2](P.227)这意味着一种新感觉经验的联结是以先于它在某人的独特生活中存在的东西为前提的。因为每一“感觉秩序”被打上了传记的、或象征性的、历史的色彩,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这就彻底“排除了任一时刻两个个体的感觉秩序可以完全一致的可能性。”[1](P.110)因此,正如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一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关于雪花的感觉。尽管人们可以谈及同一个感觉经验、语言符号、或文化象征,但它既不意味着它们在“感觉秩序”中处于同样的位置或有同样的强度,也不意味着从它们中扩展出来的所有联系都是相同的。

基于每一心灵的独特性,哈耶克强调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仅仅是“建立在个体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解释”,换句话说,“每一感觉,甚至’最纯粹的感觉’都必须被看作是个体的过去经验洞照下的某一事件的解释。”[2](P.226)同样,对于历史和文本的理解也是这样:在历史学家和文本之间,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一为我们的经验所占据的领域,理解因此是被历史学家或观察者的特殊的经验所左右的。因此,知识不是什么独立、无条件、和普遍的东西,而是不可避免地与生活主题和个体所构造的世界的存在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不能解释与我们的经验毫无联系的那些东西,正如尼采曾经指出的:我们坐在我们的历史之网中,除了那些可以在我们的网中被捉到的以外,我们什么也不能得到。心灵与个体自我的关联性在哈耶克的心灵的联结理论中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这一理论,他断言:“许多我们确信是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实际上是关于我们自己的。”[1](PP.6—7)

三、心灵的不完善性

从古希腊始,人们就认为所谓知识就是用最简单的、易于理解的语言对世界进行描述,实质上就是用类去抽象和概括现象界纷繁复杂的事物,这也正是西方科学产生的前提。人们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实在事物本身的独特性,因此,哈耶克认为,我们的理解和我们的周围世界的关联是未完成的。我们的“感觉秩序”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经验陈述的目录,而只是相似性和类别的抽象的聚集,这种不完全的陈述不可能获得事物的所有细节,我们并不知道具体的事物,而只知道类。然而,我们的“感觉秩序”构造了特别的机械装置,通过它,我们解释新的经验,并且能够同我们的环境打交道。

我们理解的每件事情都经过了抽象和整理,所以哈耶克怀疑把握构造人类知识基础的纯粹感觉的可能性。既然我们的经验是抽象的,哈耶克强调我们必须破除“所有我们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必定是真的这样一种习惯性假设……知识完全建立在经验基础上也许根本是错误的。”[2](P.228)“我们通过人的头脑看事物, 我们不能把它从头脑中剥离出来。”(注:参见尼采《权力意志》。)把我们放逐到我们的存在之外去把握客观性是不可能的,相反积极地参与生活是我们通向世界的唯一窗口,知识必须始终依赖于抽象的要素,知识根本上是建立在这些要素是真实存在的假设之上的。因此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是推测的,对于这些知识,我们不能作任何武断的结论,而应该保持向批判敞开的态度。

显然,哈耶克的心灵既不是一个消极的容器,也不是一面毫无瑕疵的实在之镜。相反,在人的心灵的形成问题上,他承认历史的实践对于形而上学的确信来说具有优先的地位,并且承认我们的心灵对于周围世界的抽象有助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富有成效地活动。与狄尔泰、阿芬那留斯等人不同,哈耶克认为不完善性正是实践的人类活动的前提,我们的不完善的知识是一种实际生活的策略,离之人类有机体将不能幸存。

四、心灵是不断演进的

对我们的心灵的“联结”活动的依赖使哈耶克象康德一样拒绝承认认识自在之物的可能性。不同之处在于尽管他和康德都主张认知的对象是综合的,但康德主张主体构造的形式是不变的,哈耶克却主张一种心灵的进化理论。他认为认知的对象不仅是历史地构成的,而且它的性质还是不断变化的。哈耶克认为,现象的表象是我们的心灵在持续的运动中呈现给我们的。

哈耶克认为我们的“感觉秩序”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知道的事物是心灵的联结活动的结果,心灵整理经验并且在经验中不断地改变自己。换句话说,我们的“感觉秩序”随着每一次感觉经验的增加而进化;它的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每一片断的新的感觉信息的导入而持续更新的。当我们的联结之网不再为新的经验提供现成的连结点时,我们的“感觉秩序”被迫重组,以建立一种比以前的联结原则更为优越的联结原则接纳新的经验。我们的心灵就是这样进化的。

Robert deVries的语言学家的例子为这一进化过程提供了一个杰出的比喻。假设一个人只受过很少的正规教育,但却出于很强的好奇心去沉思句子的构成规则。我们热心的语言学家看到下列“规则”:通过交换句子中第一和第二个词的位置, 陈述句可以变成疑问句, 如:Johnhas called his sister.(约翰打过电话给他姐姐了。 )和Has Johncalled his sister?(约翰打过电话给他姐姐了吗?)

但是后来,我们的这位语言学家又遇到一些新的句子,发现这些“规则”不再适用,如:The big house is cheap.(这座大房子便宜。 )和Is the big house cheap?(这大房子便宜吗?)

如果套用上述的“规则”疑问句就应该是这样:Big the house is cheap?

但是,这个句子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语言学家的组织原则或“规则”对他的经验来说不再管用了;句子中的第一和第二个词并不是语法世界中的基本单位。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的语言学家被迫重组他的语言学世界,以便在他与世界的关系中更有效地行动。后来他注意到第二种规则模式,人们可以通过调换主语和助动词的位置把陈述句变成疑问句。第二个规则不仅对他的新经验,而且对他的旧经验都更为有效。这种确立具有选择性优势的原则的过程与哈耶克的在“感觉秩序”中发生的心灵演进过程相类似。然而,这种演进的过程对于意识本身来说并非完全可知的,这一点对哈耶克的心灵的理论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五、心灵是不可知的领地

哈耶克认为所谓有意识地做成的每一件事情背后都包含着无意识的因素,我们心灵的活动的一部分,即整理我们的意识内容的程序是隐藏在自我意识的反省之外的,因而是不可知的。因此,哈耶克不是把意识看作一个开端,而是看作潜在的联结活动的结果,看作联结链条的最后一环。这种联结活动并不是自觉设计的结果,而是杂多的感觉经验交互作用的产物。

简言之,在我们的意识和我们的有意识的知识之间存在一个“永久的分裂”。哈耶克认为,心灵被某种程序所规范,对这种程序只能通过因果推论或“摘要的判断”加以理解,而不能获得关于它的清楚的认识。哈耶克认为,联结程序是伴生的,在没有直接的命令和自我监督的情况下,联结活动本能地确定我们的有意识的心灵的内容的所有秩序。

哈耶克认为虽然所谓的联结程序是我们不能有意识地加以清楚说明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低级的,或“下意识”的,而毋宁说它是“超意识”的。这可能意味着我们自觉的经验仅是我们所不能意识到的程序的一个部分或结果。哈耶克试图指出,在过去和当下的感觉经验的复杂的联结中体现出来的秩序“看起来从不是有意识过程的产物,也不是某种我们能够自觉追求的目标,而始终是某种业已支配我们的有意识的活动的东西的发现。”[3](P.43 )我们不能去反思我们所有的自觉的思维以之为基础的活动。据此,哈耶克认为并不存在笛卡尔的自我实体观念,意识并不必然意味着一个统一体,一个监视着意识的“我”的在场,毋宁说,意识是没有自觉设计者的秩序,它本能地从基本的认识活动中产生。

六、心灵是不可预测的

概而言之,哈耶克的“感觉秩序”的观念类似于一种“自发生成”的系统,心灵的联结活动作为一种现象在包含过去、现在、未来的感觉经验的所有可能性的“状态空间”中运动。哈耶克认为在这种“自发生成的系统”中,心灵的联结活动具有反复性、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和不可化约性等特点,因而必然导致心灵的不可预测性。

反复性 是指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象完成并消灭它自身;对于“感觉秩序”而言,这个过程是指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哈耶克强调,人的心灵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我们感知的现象世界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不间断地变化的;所有我们知道和做的事情都不是事实的更替,而是一种永恒流动的东西。[2](P.234)由于新的感觉与料的加入,感觉秩序不断重组,作为这种反复过程的结果,每一次谋划都是独特的,或者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思想的河流。

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哈耶克认为甚至人的“感觉秩序”中哪怕是初始条件的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意味着你将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随后每一瞬间,你的理解都得在不同的情境下展开,并且每一新的感觉经验都把你带离你的预期。而且,大量的感觉经验可能产生表面上混乱的行为。因此,尽管人们可能发现一个复杂系统的一般的功能,但由于不可能收集到有助于详细描述它的活动的所有信息,就不可能对它作出详细解释。

不可化约性 哈耶克强调,心灵必须“永远停留在它自身的领域中,……我们根本不能对它作出充分的解释,或将它还原为别的东西。”[2](P.251)每一感觉事件的性质都是在与其它事件的关系中获得的,所以,描述它就必须描述它与其它一些信息的关系,其它信息又和另一些更多的信息相联系,这样就会产生无穷的循环。逻辑上讲,任何人如果想要描述一种感觉经验,就必须考虑一个人的先前的感觉经验中产生的所有感觉秩序,而感觉秩序作为结果也不能拆成组成它的感觉事件。

由于上述的三种性质,感觉秩序显然是不可预测的。在此哈耶克区分了“原则性解释”和“细节性解释”:前者意在解释事件或过程的性质,后者则企图解释具体事件或过程。[4](PP.6—7)我们可以对感觉的秩序作出定性的分析,但是,细节性的解释则必须放弃。哈耶克认为,由于我们的心灵有一未知的领域,所以,我们在预测心灵的未来活动的细节时并不比预测某一地点,某一特定时刻的海浪的运动形态做得更好。这暗示了由于我们知识的有限性,没有人能够制定控制我们行动的规则。

综上所述,哈耶克的心灵学说显然继承了从休谟直到波普尔的进化的理性主义的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并同当代解释学具有广泛的一致性。他强调知识的个体性特点,强调普遍性知识和人们之间的理解来源于个体感觉经验的交互作用,强调理性知识的有限性特点,否认所谓理性的自我(主体)对人类认识活动的控制和对知识的垄断,所有这一切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论上的价值,更重要的在于将这一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到其它许多领域,并使之成为它们的基础。

哈耶克指出,承认知识的个体化特征是个人自由的的哲学基础。因为知识与个体的感觉经验密切相连,所以,每一个体必然具有平等的知识权力,可以自由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指导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宣称自己是某一方面拥有绝对知识的权威,从而有资格控制别人的思想和行动。从国家制度来看,由于人类理性的总体局限性,所以只能实行自由立宪政体,国家只应确立少数极为抽象的原则,并从事有限的社会服务。试图进行社会的理性设计,是一种不幸的观念,必然导致走上通向奴役之路。社会秩序应是一个自组织的、不断扩展的秩序。

对于哈耶克的心灵学说来讲,最为具有创造性的还是他将其作为捍卫市场经济的最有力武器。如果说,完全计划经济理论体系是以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为隐含前提的话,那么,哈耶克的高明,便在于他紧紧抓住了人的“理性有限”的事实:“人并不具备高度理性和智慧,而不过是十分缺乏理性又容易犯错误的生物”[5](P.9)。这种理性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和弥补[6](PP.2—5)。因此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完全计划经济只能是空想,而市场经济却是必然的,不可替代的。根据哈耶克的心灵学说阐述的认识思想,活动在资源配置体系中的人们不必用相当大的支出去收集、传递、计算根本不能全面准确把握的经济信息,而只需根据在竞争中形成的价格来决定自己行为,便可在客观上通过社会力量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当然,强调哈耶克认识论思想的积极方面,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问题,应该说从哲学基本立场上讲,哈耶克的认识论思想仍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东西,只是这不是本文所能详加解释的内容。总之,对于哈耶克的认识论思想需要全面辩证地分析。作为哲学工作者,尤其应该注意学习的是我们的哲学研究必须紧扣实践的需要,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抽象的理性或逻辑的思辩。

收稿日期:2000-07-11

标签:;  

哈耶克灵魂理论述评_哈耶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