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资源的计算机控制与管理

农业水资源的计算机控制与管理

徐征和[1]2010年在《龙口市农业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文中提出龙口市为沿海经济发达缺水区,面对龙口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现状水资源问题日趋突出。为了揭示龙口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态势,分析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耦合协调关系。作者参考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充分搜集整理龙口市自然地理、气象、植被、土地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资料,通过系列资料整理、野外观测试验与理论计算,实施微观判断与宏观分析,预测龙口市的用水和需水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龙口市农业水资源进行了优化利用研究:(1)针对龙口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实际情况,在综合研究分析龙口市工业、农业、生活、生态需水的基础上,考虑区域不同水文频率年的供水能力,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进行了龙口市水资源合理调配,即50%年份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量2179万m3,工业用水量4971万m3,农业可供水量10423万m3;75%年份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量2132万m3,工业用水量4474万m3,农业可供水量8087万m3;95%年份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量1850万m3,工业用水量3485万m3,农业可供水量6438万m3。。(2)利用大系统理论对龙口市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进行重点研究,,以区域经济效益最优为目标函数,建立具有两层谱系的大系统分解协调模型,并分别采用动态规划和线性规划方法求解两层模型,确定该区域农作物的最优种植模式及配水过程,实现了研究区不同代表年农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3)研究分析龙口市应充分利用经济比较发达的优势,针对农业利用分散小水源灌溉的现实,采用多水源联网技术,将区域内可供农业用水的水源联网,建立起以多灌溉水源联网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业用水模式,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4)结合在研究区进行的相关基础性试验,分析适宜于现代农业高效用水工程的主要农作物(冬小麦、葡萄)的节水灌溉制度,即平水年冬小麦地面畦灌灌3水(越冬水、拔节水、抽穗期),每次灌水量675m3/hm2,全生育期灌溉定额2025 m3/hm2;平水年年份葡萄全生育期灌溉定额1200 m3/hm2,其中树液流动期、新梢生长期、幼果生长期、枝蔓成熟期分别灌水300 m3/hm2。(5)针对目前龙口市农业水资源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探究了保障农业高效用水的现代化运行管理机制、农业水资源水价计算方法与相应管理政策。本论文旨在通过上述研究为龙口市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等提供新的思路、理念和科学计算依据。因此,论文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重要实际应用价值,对龙口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杨进怀[2]2007年在《基于3S技术的流域农业水资源配置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组成要素。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优化配置,水资源是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流域为单元研究水资源在生活、生产和生态中的配置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北京是个严重缺水型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m3,远远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1 000m3的下限。为了实现“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目标,必须科学解决水资源短缺条件下的配置优化问题。潮白河流域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地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东部发展带上,北京境内面积5 521km2,密云水库、怀柔水库,水源八厂、怀柔应急水源地均在潮白河流域。减少农业用水,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城市供水水源安全是潮白河流域农业用水配置优化的目标和重点。本研究以北京市潮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地区自然地理特点,提出了潮白河流域土地分区的综合自动分类办法,并应用2005年Landsat的TM30m×30m的卫星影像图,对潮白河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类。根据近地面能量平衡理论,引用SEBAL模型,利用NOAA卫星影像图和地表气象观测资料对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地表粗糙度等参数进行修订,确定比较适合潮白河流域的蒸发散模型,并据此计算了2005年潮白河流域的蒸发散(ET)。通过调研潮白河流域2005年种植现状投入产出状况,分析ET与当年降水量的关系,确立潮白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即以投入最少、产出最多作为经济因子,以叶面积指数(LAI)最大作为生态因子,以种植作物ET值不大于潮白河流域当年降水量为社会因子,通过线性规划分析目前土地利用条件下,生态、经济、社会的最优方案。本研究在确定基于遥感自动分类、调查数据、专家知识、历史数据基础上的“3S分区综合自动分类方法”,SEBAL模型参数修订及在潮白河流域应用,利用线性规划方法确定潮白河流域农业水资源配置优化方案等方面具有集成和独特的创新特点。本研究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为综合管理潮白河流域,科学解决其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为流域水资源监测评价提供依据,也可为北京市乃至华北地区农业的生产与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刘占宝[3]2010年在《北方大型灌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文中提出北方大型灌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水资源是保障灌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也是维护灌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科学评价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处理好灌区内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北方大型灌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北方大型灌区农业水资源的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系统分析的观点研究了灌区农业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析了国内外区域、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进展,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北方大型灌区农业水资源的特点界定了灌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并深入探讨了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内涵、特点、理论和评价方法。(2)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依据生态经济理论与自然—人工二元模式下水文循环理论,分析了灌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结构,将灌区复杂的巨系统分为水资源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及应用软件Vensim PLE构建了灌区水资源供需预测SD模型。(3)依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构建了二级灌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分析讨论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集对分析方法应用于灌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4)以陕西省宝鸡峡灌区为例,以2005年为规划基准年,在两种方案(趋势型方案和节水型方案)下对灌区2006~2020年的水资源供需状况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在采用方案一(趋势型方案)时,规划水平年内灌区农业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突出;在采用方案二(节水型方案)时,灌区在规划水平年内能够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5)在方案二(节水型方案)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集对分析法分别进行了宝鸡峡灌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两种评价结果均表明灌区2006年~2020年间的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由弱等水平逐渐提升到中等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灌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仍需加大灌区水资源由广度开发向深度开发开发转变,并应大力加强灌区节水型经济结构建设。

谭周令[4]2016年在《产权管制放松视角下玛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玛纳斯河流域作为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经过多年的水土资源开发,农业用水份额不断增大,已经严重挤占了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特别是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流域水资源供给压力增加,生态问题也愈加突出。加之流域内多方利益主体共存,用水矛盾协调难度大,对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高效利用和科学管理造成了严重阻碍。在技术瓶颈约束下,如何通过管水模式创新、资源产权制度建设,保障各方经济利益同时不断提升农业水资源配置效率成为现阶段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利用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从流域水资源产权管制放松为切入点,对流域农业水资源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文章主要分为叁个部分:(1)第一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对研究的背景、意义、现状、方法及理论基础进行介绍。(2)第二部分:第叁章和第四章,在前文理论基础上以产权管制放松为视角对流域农业水权管理制度变迁和叁种农业水权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在流域农业水权管理制度变迁研究上对流域农业水权的政府管制放松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水权的市场化进入空间进行了研究;在流域农业水权管理模式研究上,对流域存在的团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及市场管理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并采用帕累托改进和纳什均衡两个新的评价标准对叁者进行了评价。(3)第叁部分: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在前文的分析结果基础上结合流域实际发展,对流域农业水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优化;最后根据论文研究情况进行了研究总结和反思并对文中建立的管理模式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玛河流域水权管理制度变迁路径朝着水资源产权管制放松的方向进行。(2)兵团体制下团场农业水资源团场管理模式不符合帕累托改进和纳什均衡,但由于第叁方外部强制力的介入和团场的规模优势,这种管理模式又具有稳定性;社区管理模式满足帕累托改进,短时期内符合纳什均衡条件,但是在长期内由于组织自身能力限制、资金缺乏等原因导致在长期内自我发展不可持续;市场管理模式符合帕累托改进,在短期内以水权交易为主的市场管理符合纳什均衡,但从长期来看该模式仍旧存在不稳定因素。(3)团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以及市场管理模式对于农业水权的管制放松程度逐渐加强。(4)水权市场从一级水权市场到四级水权市场的演变过程中,水权市场侧重面呈现阶梯型变化;并且农业剩余水权作为第四级水权市场的主要交易主体从理论上已经具备进行完全市场交易的特性。

王学渊[5]2008年在《基于前沿面理论的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目前无论在全国范围还是省区层面上,水资源短缺已经限制了我国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提高,这一情况在粮食主产区尤为突出。因此,提高农业水资源生产效率,已成为保持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然而,对于农业水资源的生产效率问题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尚缺乏明确的认识。本文从“生产资源配置”视角出发,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生产前沿面理论,分别针对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农业生产主体,综合运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产配置效率测算方法,并辅以趋同检验、回归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准确地衡量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实际状态与有效配置理想状态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对效率测算结果进行分解和深入分析,衡量各主体间的效率差异,探讨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低效或无效的主要原因,重点考察水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对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的影响,据此提出相应政策启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第一,中国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考虑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选择中国31个省区作为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的宏观决策单元,根据1997—2006年面板数据集,首先利用随机前沿分析(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评价宏观层面的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然后进行效率的聚类区划,并运用趋同检验方法深入考察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的地区间差异;另外,本章还将效率进一步分解为规模效率、可处置效率和技术效率,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探求各省区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及关键影响因素。第二,农户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根据西北地区432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利用SFA和DEA方法评价农户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进一步将测算结果分解为:规模效率、可处置效率和技术效率,并估计农户的水资源生产成本效率,最后利用Tobit回归模型考察水短缺条件下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的微观层面影响因素。第叁,水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对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的影响分析。基于产权和价格理论,分析水权制度、水价机制与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的关系,根据农户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测算与分解结果,对理论分析得出的研究假说进行实证检验,来具体考察水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对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省区和农户层面的农业用水均处于低效生产配置状态,水资源过度使用问题严重,在产出及其它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我国农业生产年均最大可能节约的用水量为1123.75亿m~3,综合来看,31个省区的单位面积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均值不足0.6,被调查农户的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均值约为0.3;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的地区差异随时间变化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转折点为2002年,其最终会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但不会无条件地缩小,区域性特定条件是影响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趋同与否的重要因素;较之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改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增强水投入的自由处置性可以更大程度地节约有限的水资源: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禀赋、种植结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水方式、水价和农民收入等因素会显着影响农业水资源的生产配置效率水平;水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推动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的提高,排他性较强的水权安排促进水市场的发育,使水价由行政控制逐步向市场调解转变,竞争性的水价机制通过成本的变化可有效地激励农户的节水行为。因此,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政府必须加强统筹调控,增加农业节水的制度与资金支持,促进农户参与灌溉管理,优化农业水资源管理体制,扩大市场在农业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而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共同实现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的提高。论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对生产领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给予明确定义,采用在系统描述水资源生产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生产配置效率”指标;(2)从省区和农户两个层面对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进行深入考察,并重点分析水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对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的影响,为政府宏观调控、节水激励措施选择与水市场的良好运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3)采用各具优劣势的SFA和DEA方法,并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相关检验比较分析两类方法的研究结果,得出的研究结论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

张秀琴[6]2013年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文中指出目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综合经济实力及人均收入均有显着提高。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过度开发水资源、以粗放方式发展经济的后果不断显现。而全球变暖的态势更加剧了上述问题的严重程度,增加了未来水资源利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面对严重的水资源形势,我国政府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调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最根本的战略举措,积极采取行动进行一系列相关政策改革。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种植业用水的效益最低,可恰恰使用了最多的水量,高开采成本的深层地下水被大量用于低价值的作物灌溉,这与水价值理念反差甚大。解决公共河流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管理和保护好水资源,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水资源的保护问题,从供给取向转向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取向,即在关注供给短缺的同时也要注意节制需求,建立水资源需求管理,建构节水型的社会;在运用工程技术解决问题时,要结合社会学和环境影响的评价。水环境的状况关系到气候的变化。自然的蒸发和气候的变化虽然可能影响河流的流量,但绝对不会在一个较短的历史阶段内直接导致河流的干涸和断流,因为如果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能根据降雨量和河流流量的大小来限制自己从河流中的取水量,如果没有人类行为的介入和影响,那么河流总可以保持有最低限度的或安全线内的流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所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环境保护成为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的公共事务。同样,环境保护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而在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和最重要的问题,可能是水资源危机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问题。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资源,水资源是否得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直接关系到水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利与害:清洁的水有利于人类生活,而污染的水则给人类带来灾难;水量过多或过少,就会相应地带来洪涝或干旱等灾害。因此,这就要求人类能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在以往关于水资源问题或水利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中,人们把较多的注意力停留在工程技术的层面上,这是受那种“人定胜天”或科学主义观念支配和影响的结果。在对待水利问题和水资源保护问题上,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中所包含的人文主义精神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具体表现就是对水问题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对滞后,对重大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供给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工程解决机制与社会解决机制存在不协调的现象。以往侧重以工程技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策略,某种意义上仍是通过再分配的机制来缓解资源稀缺问题,然而这一途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和生态的平衡问题,相反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生态的危机。由此表明,水环境问题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探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从技术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中寻找合适的路径和策略。中国的水资源危机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性制约因素。由于水资源观念落后,涉水行为失当,水资源管理效率低下,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加重了我国的水资源危机。制度因素是造成水资源危机的根本性原因,政府缺位造成水资源产权模糊,市场缺失造成水资源滥用,计划失效造成水资源配置混乱。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源并不是缺少工程技术措施,而是没有建立起促进节水和治污等先进、高效、优良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制度框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为人们在水资源利用与合作方面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以此规范人们的经济关系并对人们的用水行为进行监督,引导经济主体的外部利益内在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环境。设计水资源安全性制度的基本思路是要组成一个以水资源产权制度为核心,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为前提,水权交易与水资源市场制度为基础,水资源价格制度为手段,水资源法律监督制度为保障,水资源文化制度为条件的完整的水资源制度体系。

罗可欣[7]2016年在《贵阳市农业水资源信息化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建设》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水资源的信息化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贵阳市水资源信息化的程度不高,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大量空间地理信息处理难、管理成本高等问题。此外,贵阳市一些河流还面临着“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困难局面。这不仅制约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并建设农业水资源信息化服务平台,系统实现农业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及河流的洪涝预警,不仅解决大量空间数据的处理难问题,还降低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系统主要分为四个模块:农业水资源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地理基础信息管理模块、GIS功能模块以及河流的洪涝预警模块。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采用Google Earth和ArcGIS Desktop等工具,对贵阳市的河流、农田、森林等空间信息进行矢量化操作,采集矢量空间数据。搭建系统的空间数据库,实现复杂空间数据的管理。其次,在二维电子地图上,实现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以及管理,并实现灵活的电子地图显示、专题信息的查询以及农业水资源基础信息的增加、修改和删除等基础功能。最后,通过对贵阳市河流降雨量计算、结合洪水预报模型,一旦发生可能导致洪涝灾害的降雨,报警信息可以在本系统中显示。为相关部门的抢险救灾提供决策依据,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卢震林[8]2008年在《典型干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是敏感性因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农业用水又在用水比例中最大,所以农业水资源能否持续利用,将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且末灌区地处干旱区,经多年的运行,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管理技术落后、供水能力不足、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进行且末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对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保证灌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且末县水资源供需特点,对农业水资源供需预测及优化配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研究国内外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成果,认为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方向应注重随机因素对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并充分考虑灌区生态环境及生态需水。(2)分析且末县用水结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计算了且末县不同水平年的引水量和地下水提取量,科学地预测了且末县各部门的需水量,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各水平年的余缺水量。(3)根据且末县的供水特点、用水单元情况以及用水部门性质,针对且末县农业用水季节性短缺的问题,建立了农业水资源配置系统模型,并用动态规划逐次渐近法进行求解,计算得出且末灌区主要作物的配水量及相应水量的灌溉制度。(4)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表明,在季节性确水的情况下,根据作物生育阶段需水,适当调整作物种植面积及灌溉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水资源的短缺,从而使灌区在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获得较好的效益。

张颖[9]2014年在《简析地理信息系统下的农业水资源信息可视化高效管理》文中指出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是实现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一项必要举措,农业水资源信息的高效管理也是实现农业水资源高效管理的重要基础。在如今的信息高效管理中,信息可视化是其重要手段,农业水资源信息与地理信息的关联是较为密切的,随着近几年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农业水资源信息可视化管理也得到了技术支持。文章就地理系统农业水资源信息可视化管理的实现过程和特点进行阐述,为建立农业水资源信息可视化管理系统提供了参考。

包晓斌[10]2016年在《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在揭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涵义的基础上,选取农业用水量和有效灌溉面积,计算单位面积农业用水量。以单位面积农业用水量作为指标,设定2000年为基期年份,以2000-2013年为时段,进行各省区和东中西部地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的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较低,农业用水对水资源可持续性造成较大压力。这就需要以政府、社区及农户等利益相关者为主体,实行农业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强化农业节水,提高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龙口市农业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D]. 徐征和.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2]. 基于3S技术的流域农业水资源配置优化研究[D]. 杨进怀.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3]. 北方大型灌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 刘占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4]. 产权管制放松视角下玛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 谭周令. 石河子大学. 2016

[5]. 基于前沿面理论的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研究[D]. 王学渊. 浙江大学. 2008

[6].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适应对策[D]. 张秀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7]. 贵阳市农业水资源信息化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建设[D]. 罗可欣. 贵州大学. 2016

[8]. 典型干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卢震林. 新疆大学. 2008

[9]. 简析地理信息系统下的农业水资源信息可视化高效管理[J]. 张颖.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4

[10]. 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研究[J]. 包晓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农业水资源的计算机控制与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