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三大现象之一_文学论文

通俗文学: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三大现象之一_文学论文

通俗文学:九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三种现象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种论文,文坛论文,中国论文,通俗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90年代中国文学“危机论”是由于没有领域意识。通俗文学的崛起乃文学审美愉悦功能的回归,且在90年代呈现出新的气象。但正确引导是通俗文学繁荣的保证。

关键词文学危机领域三分天下通俗文学

当时间进入20世纪最后十年,轰轰烈烈的中国新时期文学仿佛在一夜之间忽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文学危机”的呼声此伏彼起,颇让人惶惑不安。评论界除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叹息外,也爱莫能助。虽然时下尚有不少人或企图重振中国文学的雄风,或为下一世纪文学繁荣准备条件而在努力挽救文学的这种世纪末情调,提出所谓“新体验”、“新状态”、“文化关怀”等说,以便把零散的文学队伍纠集起来,终因理论阐述的片面、矛盾或模糊不清而反响平平。究其原因不外二个:一是中国整个新时期文学一直在追赶世界文学中近一个世纪的文学浪潮,因而在80年代掀起一股股欧洲文学旋风、拉美文学旋风,世界各地的文学流派在中国大陆风起云涌,都可直接或间接地找到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可进入90年代,中国文学经过十几年的疲于奔命,终于与世界文学并驾齐驱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造”与“借鉴移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二是在90年代的中国大陆再也找不到80年代那样一种文学思潮包揽天下的局面了,代之而起的是无主潮、“大杂烩”的局面,而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自有传统以来就习惯于整齐划一的,因而,这种“混乱”的局面一下子也真是让人难以接受。其实,我觉得没有理由为中国文学伤心欲绝或面红耳赤。因为文艺批评不是只有一把尺子,文学艺术不是只有一个领域。90年代的中国文学已经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即通俗文学、纯文学和介乎二者之间的中间文学。这三个文学领域是不能放在一起来评判的,就象中央电视台搞歌手大赛不得不分美声组、民歌组、通俗组一样。我们的作家应该要有领域意识,谁也别想包揽所有的读者。而且,一个健全的文学环境是三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明星,爱热闹的热闹,爱忧患的忧患,爱沉思的沉思。只有这样,中国文学才有希望达到更高雅更丰富的境界,文学的繁荣才有希望。于是,笔者试图用“三分天下”来分篇勾勒9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的轮廓。本文首先阐述通俗文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在90年代的新面貌。

通俗文学是一种广泛群众性的文学的总称,具有通俗性和大众性的特色。同时,通俗文学又与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商业运作也十分明显,常被文艺界称为“一次性消费”的文学。如商业广告型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大特写、影视及专题片脚本和感官刺激类的言情、色情、武打小说与有关领袖、名人、明星及宫帏密闻的隐私和黑幕小说、传记、传奇等,都可列入通俗文学的家族。

通俗文学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单就小说论,《汉语·艺文志》云:“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鲁迅先生也认为:小说起源于休息。人“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①由此可以看出,小说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供人消遗闲暇的,故李洁非说:“小说原本是通俗的,退及100年前,通俗小说这一说法没有什么意义。”②只是到后来,一部分小说创作开始与大众口味剥离开来,人们要求小说不再仅仅作为娱乐对象和方式,而应具有一种内在的严肃性,对社会的政治、道德、思想发挥积极作用。故在19世纪末,梁启超等发起“小说革命”,提出“欲新一国之民,先新一国之小说”的主张后,逐步为大多数作家评论家所接受。这是一种具有知识分子味或者说“精英”意识的要求,它试图将小说导向高层次的意识形态领域。不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曾出现过三次文学通俗化浪潮:首次是“五四”前后文人学者热心于民谣儿歌等的收集整理;二次是二、三十年代之交,文坛中关于大众语的争论;三次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通俗化与大众化。③这三次浪潮对于通俗文学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出现了一批很有影响的通俗作品,只可惜未能结出成熟的理论之果,这或许是历史的缺欠。

50年代开始,由于反对文学的娱乐性,又对“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加以提倡,使得文学创作呈现出雅俗不分的状况,而通俗文学实际上已销声匿迹了,且这一断裂竟长达30年之久。

直到80年代初,由于政治情势的改变使得通俗文学终于在中国大陆得以回归,并形成一股通俗文学热。这种回归现象启动于70年代末,成形于80年代,80年代中后期进入高潮,89年之后逐渐落潮。90年代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它的发展又转为迅猛,它仿佛蚕吃桑叶那样,“唰唰唰”把纯文学的地盘吞食。这个在80年代初还被一些正统文人或读者斥为“低级趣味”的东西,近年来竟反过来让这些纯文学的捍卫者们感到自己的阵地岌岌可危,由此可见,通俗文学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总观80年代中国大陆的通俗文学热,它始于日本的社会派推理小说,如《大众饭店》、《日本的沉没》等通俗小说的出版,从而率先形成了一股“推理小说热”。接着就出现古旧侠义小说热,象中国古代的《杨家将》、《济公传》、《包公案》等讲史公安小说,《好逑传》、《青楼梦》等才子佳人狎邪小说以及《啼笑姻缘》、《霍桑探案》、《秋海棠》等鸳鸯蝴蝶派小说,都是当时图书市场的抢手货。到80年代中期,又出现了“新武侠小说热”,主要是港台三大家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新派武侠小说,与此同时,琼瑶、亦舒、岑凯伦等港台作家的言情小说,也大量出版。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金庸的武打小说和琼瑶的言情作品,几乎热到了“洛阳纸贵”的地步,并持续到80年代末。由此可见,80年代中国大陆的通俗小说热,主要是港台、日本、西欧(《教父》、《福尔摩斯探案》)、北美(《飘》)的通俗畅销小说,以及古代通俗小说和民国时期的通俗小说。至于大陆作家创作的通俗作品虽有一定的数量,但质量上无论如何是远远不能让读者满意的,这也许是长期的空白造成的缺陷。不过,人们也欣喜地看到,80年代中国大陆已初步形成了一支通俗作家队伍,其中有老一辈的鸳鸯蝴蝶派作家秦瘦鸥、郑逸梅重操旧业,一些纯文学作家如王蒙、冯骥才、刘绍崇、彭荆风、马识途等趋时入俗,更有一批新兴作家如聂云岚、残墨、郭君祥等人崭露头角;同时也还出现了一批力作如《玉娇龙》、《津门大侠霍元甲》、《括苍山恩仇记》、《夜幕下的哈尔滨》、《便衣警察》、《黑猫旅社》、《民国风云》等在读者中也获得一定的知名度。这批通俗作家及作品的涌现,为通俗文学在中国大陆文坛与纯文学形成鼎足之势,为90年代大陆通俗文学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0年代的通俗文学是在整顿的基础上走向了平稳的道路的,整顿的直接结果就是合并和停办了部分重复出版的及犯禁的出版物,使全国通俗文学刊物由1988年190种下降到1990年的90种左右。且这些期刊一般由作协、文联等文化单位主办,受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监督,办刊方针较为端正,艺术上有所追求,因此,较之80年代,近年来的通俗文学在内容质量上不断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制造现代科技氛围,适应读者当代情绪。

从目前世界通俗文学的潮流来看,随着高科技快节奏的现代工业发展,通俗文学作品中情节更紧张,悬念更强烈,场面更复杂,手法更多样。以惊险样式的创作为例,就可以看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经使作品的故事背景扩大到国际范围,多种势力的介入使情节上线索纷繁、险象环生。现代科技的应用又使一些作品中争斗的各方采取出奇制胜的武器和手段,每每造成剑拔弩张、惊心动魄的处境。交通的发达、社交的频繁使得不少作品中场景转移多变,人物关系错综。而高度自由竞争的社会机制造成了许多作品中人物意志坚韧强悍、动机隐蔽强烈、行为出人意表。于是作品中正面人物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需要摆脱和克服的矛盾更大,结局也更难以预料,对读者产生了强大的阅读磁场。④而我国过去由于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局限和软化了个人及团体间的竞争,反映在现实通俗题材和创作中,表现为情节和矛盾的简单化,人物因缺乏强烈的个人动机也造成内容的平淡。进入90年代,广大通俗文学工作者已放眼世界,注意借鉴世界通俗文学题材与风格的变化,着意在作品中营造某种现代科技氛围,以满足读者当代情绪的需要。以警匪类为例,突出的作品有黄晖的《神探、靓女、走私船》(《文艺生活》1992年4期),这篇小说开首即扣人心弦,匪徒借拍摄《龙年大劫案》假戏真作,光天化日之下拦截运款车,引出一场激烈争夺,并由大陆、香港警员联手破案。其它有华胥写新加坡私人侦探的《新加坡神探》(《章回小说》1990年6期)、王均写美国辑毒工作的《宝剑出鞘》(《警坛风云》1991年8期),李时新写日本女间谍活动的《多情的超级间谍》(《大众小说》1990年3期),等等。这些作品的作者有意选择国际背景,集各种现代情景一炉,编织一篇篇扑朔迷离的惊险故事,节奏更明快,情绪更激烈,文体更流畅。另外,如上官云飞、青云子、鬼谷子、江上鸥等的武侠小说,其武侠人物的武功无不出神入化,令人瞠目结舌。如“旱地拔葱”凌空数丈,一掌劈倒五丈开外参天巨松(见还珠老人《魔山侠影》1994年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一缕指风任点人身36处生死大穴之点穴绝技“金刚梅花点”(见上官云飞《夜行侠》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出版)等,单凭血肉之躯是产生不了如此威力的。至于神火弹、夜光杯、情花、宝刀断钢切玉如泥、驱猛兽毒虫为兵、神奇毒药、武学秘笈等。则只能是作家幻想的产物。

通俗小说不仅在内容上有此倾向,在形式上也做出了大胆尝试。象94年《小说林》推出的“TV小说”就是通俗小说与现代科技结合在形式上进行变革的产物。TV小说策源于法国的电影小说,后逐步为美国、日本等接受,近年在国际上流行开来。其突出特点是运用蒙太奇,强化小说立体感,多侧面刻画人物,并使小说叙事简明,场景转换灵动迅速,无纯小说中的抽象议论或弥漫性描写。象阿成的《继续打捞》、何凯旋的《人间游戏》、鲍十的《归客杨涛》等就是这种小说样式的尝试之作。由于TV小说运用大众传播媒体,所以它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一种小说样式。

2、接触重大的社会矛盾,捕捉人们关心的热点。

除武侠小说多取材于历史外,通俗文学大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近年来,通俗作者们对当今社会上的金钱崇拜、道德堕落、贪赃枉法、封建迷信,攀附欺诈等各种社会问题多有揭露或批判,寄托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这或许也是通俗文学倍受青睐的原因之一。如草海的《黑色诱惑》(《中国故事》1991年6期)、蔡森荣的《马副市长吞钓钩》(《民间文学》1990年9期)等就反映了权力对人的腐蚀。它们或写权力在金钱、美女的驱使下,恶性膨胀;或写利用权力操纵官倒,中饱私囊。这类作品旨在揭露中国官场贪污腐败的方方面面,寄寓警世劝善的含意。

另一类如绍六的《世蠢》(《中国故事》1991年6期)、侯新伟的《商海洲涡》(《鹃花》1990年11-12期)等作品则从道德上谴责人们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拜金主义倾向。前者写巨大的社会蠢虫--江南大学科技开发公司韦一新,专门套购国家紧俏物资,转手倒卖,牟取暴利;后者则暴露流通领域里地下交易的种种黑幕,真是触目惊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1993:一个作家的断想》(《钟山》1-2期),也是一篇颇为典型的通俗文学作品。作者以纪实的笔调,通过自己亲历的几件事的叙述,充分揭示了当今社会种种人情世态,以及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的复杂心态。尤其是对政府机关中的腐败现象予以热切的观注和有力地批判,读来让人称心快意。

此外,留学生文学或称“域外题材文学”也是90年代通俗文学家族中的一位佼佼者。继《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之后,周励与曹桂林又分别推出《哦,还是我,周励》和《绿卡--北京姑娘在纽约》,从而掀起了一股留学生文学热。他们在文学上并不富有,却意外的发现自己在国内堪称精神贵族。因为他们小说中的异域生活正迎合了国内读者中出国潮的愿望。至于王刚的《梦巴黎》(《人民文学》1993年2期)、王周生的《陪读夫人》(《小说界》1993年1期),笔者则不敢匡定它们为通俗文学了,因为这两部作品已深刻地反映东西两种不同文化的隔阂、碰撞和冲突交流。这标志着域外题材文学已向纯文学靠拢。

总之,这类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的通俗文学作品,它们大胆捕捉人们关心的热点,以题材取胜,呈现出尖锐犀利的风格。

3、商业运作更加明显,竞争能力有所增强。

通俗文学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更为直接。正如陈平原说得好,通俗文学作品“并非作家写出来后才风行才获利,而是作家为了风行为了获利而写作。”⑤90年代,由于我国经济政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文学也被无情地抛向了市场。于是,历史给通俗文学的发展又提供了一个契机。显然,在商品经济大潮中,通俗文学较纯文学更为有利。象长篇通俗小说已初步形成了产、供、销托拉斯,显得更有竞争实力。如署名雪米莉的系列作品。影、视及专题片脚本与“广告”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象《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等就是例证。《渴望》所调用的是中国人对稳定家庭结构的渴望,“回返”了传统的价值,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商业性成功。而《编辑部的故事》则以尖刻的语言对当代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嘲弄,但又精心编码为一个个封闭性的、大团圆式的陈旧的“劝善”故事,最终使尖刻的语词被完美的幻觉所消解。这些文本并无多大深意,但它们与商品广告间的联系却十分引人注目。《渴望》在每集开播前都播出“代劳力”这种家庭卫生间的用品广告;《编》与广告间的缝合则更为巧妙。而《爱》的首播权则仿佛商品一样在拍卖;中央台最终以350万的价格买下了该剧的首播权。这样就使得电视文化运作更加商品化。

商品经济虽然刺激了通俗文学发展,但也带来了负面效应。象近年来商业广告型的报告文学就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之所以说它是虚假的繁荣而不是真正的繁荣是因为它严重违背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原则。报告文学这种“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作家们在挖空心思地到处寻找些冤种状头,诱骗他们登上报告文学的光荣榜,同时把手伸向他们的钱包。这种状况目前恐一时难以根绝。

最后,展望中国大陆通俗文学的未来,我们是充满乐观态度的。但是,通俗文学的园地里也并非一片阳光。近年来,由于受国外一些小说的影响,性和暴力的描写泛滥成灾,有的书名、封面和内容大都靠“性”来吸引读者,富于感官刺激的标题,配上裸女或大腿的插图照片,不堪入目。这已不是什么通俗文学,对此种借通俗文学之名而贩卖精神鸦片的色情文学,应坚决予以抵制,以保证通俗文学的健康发展。

收稿日期 1994-10-14 注释

①《鲁迅全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第302页。

②李洁非:《通俗文学艺术规范初探》,《通俗文学评论》1993年2期。

③程麻:《文学通俗化潮流再探讨》,《学习与探索》1993年5期。

④胡平:《通俗文学三年回顾》,《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4期。

⑤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63页。

标签:;  ;  ;  ;  ;  ;  

通俗文学: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三大现象之一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