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环境论文,需要什么样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与幼儿健康话题——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与幼儿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幼儿保教工作者首先关心的是——
幼儿的健康发展受生活环境因素的制约。传统上认为,生活环境是指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动植物生态系统。根据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又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故称自然环境;次生环境是指工业和人群生活对自然环境添加了污染物和毒物,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又称人为环境。有人将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还有的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幼儿生活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包含着人与物,自然与社会,家庭、幼儿园和社会,营养与保教过程,时间与空间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氛围等因素,大体上可理解为生理、心理、社会三大类,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动态变化和发展。幼儿在与生活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可获得的必要的体验,促进身心健康发育。
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生活环境,就必须了解幼儿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一、幼儿需要符合卫生标准的生理环境
生理环境是指影响幼儿生理状态的各种环境因素,如生活空间的大小、布局、营养、生活制度、活动负荷以及活动材料等。当然,生理环境材料也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社会功能。生理环境的卫生标准和要求比较明确,如幼儿园的建筑和设备要遵循国家规定的有关卫生标准,环境的布局与物品摆设要简单和谐,注意功能分区,强调集体隔离和个人隔离的预防疾病原则,要提供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建立科学的生活制度和防病制度,掌握合理的活动负荷量,预防疲劳等。活动材料是幼儿环境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水、沙、石、泥、玩具、运动器械以及文具等,其样式、数量、配置和陈列方式都会影响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要提供丰富适宜的活动材料,提高幼儿认识环境、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幼儿需要和谐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身体以外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和变化。心理环境主要反映在人际关系上,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亲子关系对婴幼儿早期的发展最为重要,调查表明,早期母子依恋不能形成,会导致孩子终生的社会性退缩和人格障碍;破裂家庭子女会出现较多的身心问题。因此,家庭中的情感联系是良好心理环境所要求的。在幼儿园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教师起关键作用。教师要有父母般的爱心,教养态度和方法要民主,对幼儿的评价要公正,要能体谅和容忍孩子的所作所为,善于运用表扬的方法,鼓励幼儿生活自理,发挥创造性,增强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并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三、幼儿需要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家庭、幼儿园、社区以及政治、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因素的集合。幼儿生活环境受到大社会环境的左右,其中家庭环境尤为重要,家庭的经济和营养状况、家庭结构大小及子女人数、家庭的教养方式、家长的身心素质等都会对幼儿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家庭要稳定,家人之间要和睦,教养方式要一致,要有合理的家庭营养。幼儿园是个小社会,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搞好幼儿园的综合管理,加强卫生教育,要有良好的园风园貌,使之成为幼儿喜爱的乐园。家庭和幼儿园都处在社会大系统之中,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会影响到教师和家长,从而对幼儿施加影响。传播媒介电视的影响不能忽视,幼儿看电视太多,会减少与他人情感交流的时间,还会影响幼儿视力发育。目前电视节目由于存在太多的打斗内容或成人影视镜头,导致孩子们不良模仿行为时有发生,有的学会“拳打脚踢”,有的学会“拥抱亲嘴”,正确引导幼儿看好电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幼儿保健工作者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家长也要积极参与。要宣传正确的道德风尚,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幼儿需要富有情趣、熟悉的自然环境
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喜爱带有明显的选择性,他们喜爱熟悉的环境,有助于克服怯生心理。因此,应尽量提供与幼儿生活体验相符合的熟悉环境。幼儿还喜欢富有情趣和想象力的环境,他们总想看看、摸摸,他们喜爱动态环境,常常通过不停地活动以了解和参与环境,通过想象把握环境的特点。要为他们创设独特和富有情趣的环境,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提供动态的教育情景、教具和材料,增加具有想象因素的画面。自然色彩的环境也为幼儿所喜爱,利用自然物质设置沙坑、水池和植物角,可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五、幼儿需要能够参与和探索的环境
幼儿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而是需要参与、探索和改变环境。他们常常把自然物体赋以生命,以满足自己与周围环境相互交流的需要;常常通过模仿来探索环境,以获得成功的体验,认识自身的价值,表现出探索环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幼儿的环境不宜成人化,应为之提供有情感倾向和拟人化的活动环境,并积极为他们创设模仿活动的环境和游戏材料,使他们从小学习把握各种角色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幼儿探索环境没有明确目的,只是体验参与过程,如喜欢走凸凹不平的小路,把新玩具拆掉,这些行为常常与成人的要求相悖,如果粗暴禁止,会削弱孩子探索环境的积极性。要让孩子多参与和改变环境,有意创设一些不完善、不平衡的环境,提供一些半成品,让他们去尝试错误和失败,独自解决疑难,以满足其探索环境的好奇心,培养他们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