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区域品牌“公地悲剧”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农产品区域品牌“公地悲剧”分析及对策研究

文/于永娟 周云

【摘 要】 品牌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特征。品牌兴农、品牌助农的实践,亦是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区域公用品牌因其结合本地地理特征、挖掘区域文化、提炼区域文脉等特征成为具有无形价值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用”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亦成为推动地方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本论文从“品牌既具有降低选择成本的功能,又具有溢价功能”分析入手,详细阐述品牌信用是区域公用品牌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其间,重点分析区域公用品牌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的特征,公用品牌的“公地悲剧”的机理问题。区域公用品牌信用建设任重道远,不能仅仅依靠平台本身,政府的监管、制度的健全都是区域品牌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本文从产权归属、1+N 服务体系、产品追溯等方面提出防止农产品区域品牌“公地悲剧”的政策建议。

【关 键 词】 区域品牌;公地悲剧;对策

区域品牌是农产品品牌的基石,农产品品牌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没有强大而广泛的农产品品牌,就没有强大的现代农业。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品牌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品牌兴农、品牌助农的实践,亦是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同时,农业部将2017年确认为农业品牌推进年,从完善顶层设计到加强农业品牌培训与宣传成为2017 年的重要任务。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质量兴农之路,农业农村部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强调要以品牌建设贯穿农业全产业链,深入推进农业品牌化。

在农业品牌建设的历程中,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作用显露端倪,以区域品牌整合区域内所有农产品品牌形成“母子或主副”品牌结构已成为立足区域特质、符合品牌创建规律的有效选择,可以解决农产品品牌规模小、标准化程度落后、品牌创建成本过高等系列问题。但区域品牌因其公益性和共享性特征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亟需高度关注。

一、区域品牌的界定

胡晓云(2019)提炼出区域品牌的内涵,认为区域品牌指的是人们对一个区域整体、区域产业、区域产品等的印象、认知及其评价。也即是人们或消费者与一个区域整体、区域产业、区域产品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品牌与普通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之间最关键的差异,是区域品牌具有‘准公共品’特征,对区域整体、区域产业、区域产品形成直接的品牌影响,能够使区域产业、区域产品与区域整体达到共同发展。从这个概念可见,区域品牌并不是当年单纯的产品竞争时代指的产品在某区域销售,也并不像有的学者所理解的,仅仅是指城市品牌。

课程概念根脉 任何一个科学概念都是伴随人类生产活动实践而产生的。有教育现象就有课程,课程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学者提出各自的课程主张。“课程”一词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跑道(raceourse)”,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1]。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课程”定义为“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课”则定义为“有计划地分段教学”“教学的科目”“教学的时间单位”“教学的段落”[2]。课与课程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区域品牌通过品牌命名与品牌logo及其消费体验,让一个区域整体、区域产业、区域产品等与消费者建立关系,让消费者对其产生印象、认知、评价,这就是区域品牌。如果没有和消费者建立起关系从而产生印象、认知、评价,那么这些就不是品牌,也不是区域品牌,只是一个产品、一个产业、一个城市而已。

根据是否具有公共性、具有何种程度的公共性为标准,区域品牌可以分为两大类:区域公共品牌、区域公用品牌。

假设品牌产品的生产函数为:

第二种是区域公用品牌,公用,指共同分享、共同使用。在英文有关葡萄酒产业、区域产业品牌、强调产品共性与品牌个性等相关文献中可见,行文强调的重点不在“public”,而在使用“public use/share”同时,部分文献且使用“commonality”一词。因此,区域公用品牌是基于特定地理区域范畴,由产业集群、产品类别等形成的,由行业协会组织拥有并运营品牌,由区域范畴之内的产业相关机构与个人多主体共同创建、共同使用、共同享受品牌带来的利益,由多主体在行业协会组织等主导下实现共同的品牌建设的品牌。此类品牌的商标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分离,对区域公共性的影响,是通过产业发展、产品形象等形成的,而非直接的区域公共性政务服务,因此,不能与区域公共品牌相提并论。

由此可见区域公共品牌不仅公共且公用,公共拥有品牌权益,公共创造品牌价值,公共使用品牌,公共分享品牌利益,并强调政府或官方机构对品牌的控制性,具有多主体创建品牌、多主体分享品牌、多主体呈现品牌的特征。区域公共品牌针对的是公共区域、公共服务领域,同时是区域内所有组织与个人公有、公用的品牌。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一阶偏导等于0,得到一阶最优条件:

区域公用品牌,其品牌所有权与品牌使用权分离,品牌所有权属行业协会等运营组织所有,品牌使用权由行业协会等组织授权符合标准的产业、产品生产经营者使用。区域公用品牌针对的更多是产业品牌、产品品牌等生产经营领域,只有区域内相关的行业协会等组织拥有品牌所有权,只有区域内获准授权者才能共用、共建、共享的品牌。

带着三个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之间进行交流和探索,一起钻研,一起分析,最后达到充分理解的地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都畅谈一下自己对父亲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们都说说自己父亲的背影的样子。有的学生说:“我的爸爸是一个公交司机,他的背影总是那么专注,挺直,小心谨慎。”有的学生说:“我的爸爸是公务员,他每天总是夹着一个皮包走到单位,一手插着兜,低着头,什么时候看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还有很多学生说出了自己父亲的背影,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父亲的背影再次阅读课文,从而进一步体验经典文章对人类心灵的哺育价值。

二、区域品牌的溢价功能

(一)区域品牌的溢价逻辑

根据斯宾塞的信号传递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极高,企业向消费者发出的有效“信号”就变得尤其必要且重要。这个“信号”我们归结为品牌。因此,经济学意义上的品牌是一种专有符号,通过有效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从而实现潜在顾客到忠实顾客的转变,使消费者实现物质利益和情感利益的双重满足,进而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市场收益。品牌信用指的是对该“符号”承诺的兑现。在市场经济中只有信用的品牌才能能为消费者不假思索购买的依据和“符号”,所以品牌信用是一个品牌的生命所在。

区域品牌在某一区域内由相关企业、农户和机构等所共有,是农产品品牌的一种重要类型。区域品牌建立在特定区域内独特的自然资源或产业资源基础之上,具有区域的表征性意义和价值,通过对生产地域范围、产品品质管理、品牌使用许可、品牌行销和传播等方面共同诉求与行动,将区域产品和区域形象联系起来促进区域和产业共同发展。

区域品牌是沟通区域经济和消费者的桥梁,品牌传递出的信号对消费者来讲意味着是安全和独特的价值,是物质和情感的双重满足。区域品牌信用意味着低的选择成本、高品质的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以及消费者较高的价值认可。消费者的价值认可来源于物质和情感两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从物质逐渐向情感转移,消费者在关注物质的满足同时,更在意的是该商品带来的安全感,或符合其独特的生活方式、符合其心理需求,或对该商品的消费意味着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较好的物质满足和情感满足意味着消费者较高的价值认可。

涪陵地区有着数百家的榨菜生产企业以及二万多家的榨菜加工户,它们与“涪陵榨菜”公共品牌之间形成的“个体和平台关系”恰如“企业+区域品牌结构”。在“平台+个体”的新经济模式下,平台的品牌信用的“溢价”功能成为其吸引众多平台参与者的最大优势,个体纷纷加入,该平台成为众多参与者的聚集地,参与者的聚集扩大了平台的规模,促进了平台产品或服务模式的优化发展,促进了平台企业文化的形成,而服务模式和企业文化又会进一步提高了平台的品牌信用,平台的溢价功能进一步提升,吸引更多的个体加入。这时,平台就可以制定进入门槛,对进入平台的参与者有了条件和要求,这是平台发展的关键一步。优质参与者的信用状况较之前有了可观的提高,信用度高的参与者促进平台品牌信用的进一步提高,形成良性循环。这一例证,体现了“平台和个体”之间是“企业+区域品牌”的品牌信用共生的关系。

SNE直接使用条件概率来映射数据间的相似度。但由于pi|j≠pj|i,SNE的代价函数是不对称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SNE使用联合概率分布来映射相似度,这样可以保证任取i和j,都有pij=pji。在高维空间中,t-SNE根据条件概率pi|j和pj|i计算出pij:

(二)品牌溢价机理

于是得到帕累托最优条件,将预算约束条件xPx+sPs ≤K 代入并整理,得到每个参与者的贡献为:,参与者的贡献之和为:

经权之辨或可转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实践中,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根据具体语境作出灵活权变,充分再现原文文意及原文风格。

品牌商品由于消费者的价值认可较高,假设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支付高价,则该产品能够卖出更高的价格,从而获得溢价,假设其他同类产品的价格为则该品牌产品的价格为

市场主体认可度和接受度显著提高。截至6月末,云南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已从试点初期的边境贸易拓展到全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投融资领域,结算主体从企业延伸至普通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已覆盖全省16个州市和23个省级以上口岸,提供结算服务的银行25家,参与结算企业近3000家,较好满足实体经济跨境结算需要。鼓励云南省边境地区金融机构与周边国家金融机构加强联系,共同促进区域性跨境金融合作与交流。文山州与越南河江省将金融合作纳入双边合作规划,德宏州瑞丽与缅甸木姐建立了“中国瑞丽—缅甸木姐”双边商业银行定期会晤机制,版纳州与缅甸开展联合反假货币合作与跨境警务协作,确保人民币在毗邻国家地区的正常使用。

我们可以理解为品牌提供了特殊要素提高了消费者物质满足和情感满足。

公共,指公有的、公用的,即共同拥有,共同使用。在英文相关文献可见,学者在探讨如国家品牌、城市品牌等区域品牌时,一般都与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 相 关, 行文中多强调官方(official)、政府(government)、控制(govern)的主导性,认为此类品牌需要考虑多主体利益(take into account),由多主体共同呈现(present/make)。因此,区域公共品牌是基于特定地理区域范畴,由官方或政府控制、主导的品牌,此类品牌由区域内多主体共同拥有品牌,并共同创造、共同使用、享受品牌带来的利益,由多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实现共同的品牌建设。 区域公共品牌是区域内多主体共同使用的品牌,因此也属于区域公用品牌。

其生产成本仍与其他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同:

可得品牌产品的利润函数为:

其他同类产品的利润函数为:

以“涪陵榨菜”为例,“涪陵榨菜”公共品牌下参与的企业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但品牌及品牌信用又把各参与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种紧密却相对隐性的联系往往容易被忽略。所有参与者共用“涪陵榨菜”这一公共品牌,共同受益于这个品牌的品牌信用,共享品牌优势。与此同时,每个参与者的自身品牌信用状况也会影响公共品牌的信用,进而影响到其他参与者的品牌信用。所以从区域品牌信用的共享性角度分析,区域品牌与参与者之间以及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每个参与者作为区域品牌平台中的一员,和其他参与者之间相互影响,每个参与者的收益与其他参与者的品牌信用息息相关,所有参与者形成品牌上的共生关系。

三、区域品牌与各农业主体的共生关系

(一)共享与共生的概念

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Marcus Felson(1978)提出,强调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建立在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之上。个人借助该平台,通过分享知识经验、交换闲置物品或其它等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获得经济报酬。共享经济强调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突出“使用权”而非“拥有权”,强调开放、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共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商业模式和思维的颠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把精英与草根、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融合起来,把数量众多的微行为通过平台凝聚成众力量。

在作者李舍的笔下,子墨是最先出场的人物,且一出场就先声夺人,占据了所有“追光”。他获悉伊一身患尿毒症后,从外地赶来。这次来,他已做好为爱付出的准备。早些时日,他去医院偷偷做过检查,意欲为伊一捐肾,可惜配型不成功。为了让心爱的人活下去,他上网寻找肾源,不慎卷入非法的人体器官买卖活动。并以自己的智慧和决断,为伊一赢得了肾源和120万元的费用。当他见到了躺在病床上伊一,并向她表明了心迹。伊一没有接受他的赠予。他从昏睡中的伊一口里,听到她“讷讷地喊一个人的名字”,才知道自己并非伊一的情人。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履行爱的义务,将120万元支票塞给了伊一闺蜜。然后,坦然地去投案自首了,接受了7年的牢狱之苦。

则:

每单位品牌产品的溢价为值越大,意味着该品牌带给消费者的价值认可更高,品牌的信用度更高,产品的溢价更显著。

(二)品牌共生关系的逻辑与数理分析

用加权几何平均数来描述区域品牌与参与者品牌的关系,即:区域品牌信用度是以交易额为加权项的各参与者品牌信用度的加权几何平均数。可给出各平台参与者品牌信用对平台企业品牌信用的影响权重集, 且 有:,在此处为产值份额,即各参与者的产值占平台总产值的比例,可用数学式表示为:。令表示区域品牌信用度,表示参与者的品牌信用度,表示参与者的产值份额,表示参与者按产值份额计算出的加权几何平均项,可构建平台-参与者共生关系的品牌信用函数如下:

其中,表示参与者的年交易额,表示区域品牌的产值之和。

区域品牌参与者自身的品牌信用的提升直接提升了整个区域品牌的品牌信用,具有巨大的溢出效应。同样,各区域品牌参与者品牌信用的下降也会使区域品牌信用受损。假设参与者的品牌信用对区域品牌的影响程度与其交易额有关,即:交易额越大的个体参与者对区域品牌的影响越大,当区域品牌上只有一个参与者时,参与者的交易份额为1,参与者品牌信用度即为区域品牌信用度。随着区域品牌参与者数量的增多,区域品牌受到个体参与者的品牌信用的影响越大,不确定性增大,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比如共享经济下区域品牌活动应不以破坏现有城市理性管理制度为前提,区域品牌和参与者都应遵守公共管理秩序,任何一个区域品牌参与者出现问题都容易导致“破窗效应”。

四、区域品牌的“公地悲剧”

(一)必然性分析

区域品牌不是一个企业品牌,它是一个地区所通用拥有的资产,是一个辖区内各个农业主体、各类农业生产主体、各个农业生产环节都能使用的,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从产权主体看一般没有明确的主体,与品牌相关的一切经济权利的归属也不是很清晰,产权的模糊性决定了企业或农户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缺乏必要的动力。相反,更多的企业或个体更倾向于利用品牌的正外部影响,而不愿意投入成本去维护区域品牌的形象,更有甚者,为了降低成本利用劣质产品去冲击市场,损害区域品牌形象。农产品区域品牌带来的机会和利益具有共享性特征,区域内的相关农户或企业都能共享到区域品牌带来的“溢价”和“增值”,但又没有机构或组织能够“有力”且“有效”地对这些个体参与者的行为进行监管,在没有自律机制的情况下,“搭便车”行为大量存在,“公地悲剧”不可避免。

(二)成因的数理分析

根据博弈理论,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和“Free Rider”行为下会导致企业品牌信用的自愿性供给不足,每个人都希望他人负责品牌信用的形成和维护,而自己不必付出努力却能坐收其成。假设某共享区域品牌有n 个参与者,设第i 个参与者为品牌信用的贡献为Si,则参与者自愿为区域品牌信用做出的贡献为,假设区域品牌参与者的效用函数为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即,其中,是第个参与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可以视为私人物品。假设,并且之间的边际替代率递减。另为私人物品的价格,为品牌信用建立和维护的价格,为参与者的总预算收入,则最大化预算为

假定其他参与者选择不变,那么每个参与者品牌信用建立和维护的最优决策可以记为最优解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求各偏导等于0,得到一阶最优化的条件:

将预算约束条件xPx+sPs ≤K 带入并整理,则每个参与者为区域品牌信用提供的贡献为:

从上式可知,每个参与者在效用均衡条件下都倾向于由其他参与者积极为区域品牌的品牌信用做出努力和贡献,那么自己就可以少做一些努力多获得收益。现假设所有区域品牌参与者同质,在纳什均衡条件下,每个参与者提供的贡献为:

纳什均衡下的区域品牌参与者提供的品牌信用贡献为:

假设社会福利函数满足:,根据预算约束条件,则帕累托最优时的品牌信用贡献总供给:

把可能泄露用户隐私的名词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专有名词,比如,名字、地点等,一类是普通名词,比如,一些隐私敏感的疾病、职业等。 ICTCLAS 2016[15]可以自动的对消息中的名词进行标注,然后利用CN-Dbpedia[16](提供开放API)的资源,把标注的名词的概念跟 CN-Dbpedia中的资源进行关联,借助SPARQL查询语言[17]和语义Web[18]来实现标注名词的语义分析。

李阿姨家今年6月新添了个小孙子,本来是件喜事,但因其不想带小宝最后闹了个不痛快。“我今年67岁了,看完大孙女,现在再看小孙子,身体吃不消。此外,我同学经常出去旅行,辛苦半辈子了,我也想出去走走,可这让儿媳儿子对我极为不满。”

式中:ηsload为斯特林发动机部分负载热效率;ηreduction为由于部分负载引起的能量损失系数。

引入消费者价值认可指数,时表示没有溢价,代表消费者价值认可较低,低于成本值。品牌存在的经济意义就是使得消费者的价值认可指数

实践中,公共品牌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的特征,具有共享经济特性,排他性不足是导致公共品牌的信用供给不足,公共品牌信用及其品牌信用共建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公共品牌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此问题在农业区域品牌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由此可知,参与者在个人效用最大化下的贡献总和小于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帕累托最优总供给,并且区域品牌参与者数量越大,二者之间的差距越大。即由于区域品牌的公共物品性质,会导致品牌信用的自愿性供给不足,并且随着区域品牌规模的扩大,品牌信用自愿供给不足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资源供给不足的部分就需要通过外部激励来实现。

综上所述,农产品区域品牌带来的机会和利益具有共享性特征,区域内的相关农户或企业都能共享到区域品牌带来的“溢价”和“增值”,但又没有机构或组织能够“有力”且“有效”地对这些个体参与者的行为进行监管,在没有自律机制的情况下,“搭便车”行为大量存在,“公地悲剧”不可避免。

五、农产品区域品牌共建的实例与解决方案设计

区域品牌不是一个简单的包装设计,也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或口号。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认可和总体印象,是产品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品牌涉及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也涉及各个支撑体系。区域品牌信用的“公共”属性使得区域品牌信用的自愿性供给不足,区域品牌维护品牌信用的难度相对较大。

农产品品牌又有其特殊性,品牌信用的维护更是难上加难。首先是农产品之间差异化程度低,品牌的功能之一便是区别产品,将产品“品类”的信号发出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品牌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而同种农产品之间的同质化使得建立品牌的必要性减弱,如A 农户的土豆和B 农户的土豆“品类”相同,这和不同厂商工业品之间的差别无法相提并论。与此同时品牌产品要求产品具有稳定性、一致性或符合相应标准的,农产品种植过程受到天气特别多的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很难保证每季收获的品质一致,这就需要建立以现代化种植技术为依托的标准化、现代化生产模式。另外农产品季节性强、市场需求变化快、附加值低且保质期较短,这些特点都不利于其品牌信用的建立。

因此,农产品品牌信用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国家的政策法律环境、行业的监督、区域品牌的战略规划和制度设计等这几个方面要齐头并进,加强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保护和监管,区域品牌的建设才能突破瓶颈。

路易斯 · 弗兰克,1963年生于阿根廷,是一名工程师和摄影爱好者。自1988年来,一直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南部旅行,在那里拍摄了有关该地区农村建设的若干照片。他的摄影展示了自然风光、人文,特别是广阔的南方农场的乡村生活。他是布宜诺斯艾利斯重要的摄影俱乐部GrupoFotografico Parque的会员,也是斯科普里(马其顿)的摄影俱乐部EelMA的荣誉会员。他多次参加了国内外摄影沙龙比赛,在60多个国家获得了超过130000次入选并获得2400个奖项,经常受邀作为国家及国际展览会的评委。

(一)清晰区域品牌的“三权”归属

品牌的归属决定着谁来维护品牌权益,谁来推动品牌发展。从商标法来看,如果是公益属性的,只能注册两种: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这两种商标形式都必须是“公有”,即不能为企业所有,只能由行政部门或协会等民间组织注册。而品牌最终是市场经济规律的产物,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所以品牌的经营应该是市场化的经营,市场化的经营就需要经营管理的主体。如何既让品牌有经营管理的主体,又确保品牌的公益属性,这是区域品牌发展的核心所在。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及日常生活,也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变化。在电工培训中,这种影响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浙江省丽水市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他们的做法是:成立生态农业协会和国有企业性质的“农发公司”,由协会出面注册商标,再由协会委托给“农发公司”经营管理品牌,所有权归协会,经营权归“农发公司”,加盟农户或企业共享使用权,这就清晰了权属问题,确定了所有权的归属,并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的有效分离。浙江省生态农业协会在确保区域品牌公益性的同时承担着“三颗种子”的职能:一是当好会员帮手的种子,二是当好产业推手的种子,三是当好政府助手的种子。

(二)构建“1+N”服务体系

“1”为起引领作用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N”择优标准化、金融化、电商化等部分组成。品牌是“1”,离开品牌,其他所有的电商化、标准化、金融化都失去了意义;反过来,也只有构建起电商化、标准化、金融化等强有力的支撑,区域公共品牌这个“1”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农业部门“就事论事”,单纯为标准化而标准化、为电商化而电商化都是事倍功半,无法持续抓住品牌是现代化农业的核心特征,就是掌握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1+N”服务体系以品牌为纽带,以生态精品农产品为基础,以科研合作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线下物流为保障,推动农业、金融、科技、文化、互联网、旅游的跨界融合,实现生态精品农业的全产业链升级发展。

因子表法可用于快速地求解系数矩阵A不变、仅常数项列矩阵F变化的方程组AX=F。对方程组AX=F进行n-1次含规格化的高斯消元后可得A(n-1)′X=F(n-1)′。此时,可直接将A(n-1)′阵作为因子表[2],也可将A(n-1)′阵中的对角元素取倒数后的系数矩阵A(n-1)″作为因子表[1]。由于后者可减少后续对F阵前代计算中的除法计算,其计算速度可提高约1%,因此计算效率更高。A、A(n-1)′、A(n-1)″阵展开后分别如下。

在西盟县,当地人已经把云岭牛称作“扶贫牛”,当地农户通过种饲草、代养牛、养牛场打工三个途径参与项目推广。打工工资100元一天,种植饲草一年收入好几万,代养牛的收入就更加可观。

(三)实现产品可追溯

区域品牌作为“母”品牌,和各参与主体之间形成了母子关系,要为加盟区域公共品牌的个体企业设计有效的加入条件。要使得所有参与的产品品质有保证,有效的制度设计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取得第三方检测,二是实现产品可追溯。

第三方检测既包括体系认证也包括产品认证,通过第三方强大的现场审核经验和专业的科学分析能力,对产品进行鉴定和确认,协助企业在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的不同环节控制产品质量,优化企业生产流程,保护品牌形象,并通过商品查询平台与产品溯源服务建立起有效的衔接。有效的第三方认证既可以实现消费者明白消费,又能做到帮助有责任的企业透明管理,满足法律法规对特定产品追溯的要求。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追溯难度大,诸多农业主体避之唯恐不及,但农产品质量追溯是区域品牌信用建设的必备条件。运用信息技术,实行信息化管理,用信息化改造农业,是有效途径。在浙江“丽水山耕”品牌的建设过程中,为实现产品可追溯,成立了自己的信息化企业“浙江丽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行信息录入,将平台上所有产品的源代码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借助“丽水山耕”的体系化建设,实现自己开发的溯源体系和其他体系的对接,取得了较好的溯源成效。

六、结语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个地区的金名片,地方发展得益于其“公共属性”,但其“公共属性”导致的“公司悲剧”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保护刻不容缓。实践证明“政府主导、协会运作、主体参与”是行之有效的一种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围绕标准化管理、基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应尽快制定出台相应的品牌认定和管理办法,借助第三方认证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控制,将技术和管理贯穿于各个环节,实现产品可追溯。同时要依法加强对农产品区域品牌运营和各参与主体的监管,对参与主体要配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同时依法查处侵权行为,对于区域内质量差的农产品或信誉不佳的企业,要采取强制措施,禁止使用区域品牌。

参考文献

[1]George Allen. Place Branding: New tool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Design Management Review,2007,1892:60-68.

[2]Holt D.Toward a sociology of branding[J].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2006,6(3):299-302.

[3]LuryC.Brands:the Logos of the Global Economy[M].London:Routledge,2004.

[4]Anholt,S.,The City Brand Index How the World See the World's Cities[J], Place Branding,Vol.2,No.1,2006,pp.18-31.

[5]品牌赋能-“丽水山耕”营造法式 [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6]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N].人民政协报,2016-1-23.

[7]王丽丽,严春晓,赵帮宏.国外农产品品牌培育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7(9):21-27.

[8]胡 晓 云.概念辨析: 区域公共品牌与区域共用品[EB](2019-02-15).http://www.brand.zju.edu.cn/Article/show.aspx?articleid=1164.

【作者单位】于永娟,长江师范学院;周云,北方工业大学

【通讯作者】 周云

【基金项目】 此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乡村振兴下重庆市特色农业品牌化路径研究(18SKGH137)”、2018年度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武陵山片区农业区域品牌化路径研究”和重庆市涪陵区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乡村振兴下涪陵区农产品区域品牌成长路径研究(SKGHZDL201902)”的研究成果。本论文由北方工业大学新引进教师科研启动费基金项目(110051360002)资助。

【中图分类号】 F762

【文献标识码】 A

标签:;  ;  ;  ;  ;  

农产品区域品牌“公地悲剧”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