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世界历史的生成——以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为视角

马克思论世界历史的生成——以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为视角

摘要: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一起构成马克思分析世界历史生成的双重视角,但这一重要视角却往往被人们无意识地忽视。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封建自然经济的矛盾运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封建专制政治的矛盾运动以及资产阶级文化和封建文化的矛盾运动等具体展开形式及其运行逻辑,经由个别国家内部的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继而是资本主义在越来越大的世界范围内战胜封建主义等诸多阶段的历史演进过程,渐次推动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生成,由此逐渐促成地域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即世界历史的生成。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生成;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矛盾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学界有过充分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多。但是,这并不等于马克思这一理论已经被人们研究得不再需要新的研究,恰恰相反,随着时代的推进,人们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的认识也与时俱进地有新发现、新认识。比如,世界历史的生成,就是一个还需要探讨的问题。一方面,西方学者对世界历史的生成提出了新判断,比如美国学者沃勒斯坦认为,世界历史缘起于欧洲资本主义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并且是伴随这一扩张而形成的,一句话,欧洲资本主义发展造就了世界历史;另一方面,传统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世界历史的生成”获得教科书化的解答,这类解答强调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可它忽视了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恰恰是世界历史兴起与形成的有力推手。实际上,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生成”的判断,不仅强调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全球化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而且探讨了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运动在世界历史生成中的作用。恰恰是后一方面,长期以来被学界轻视了,鲜有系统的研究。鉴于此,本文拟探讨一下马克思如何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运动角度揭示世界历史的生成。

一、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主义经济的矛盾运动出发,探讨资本主义经济的世界性扩张及其历史贡献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这种斗争又表现为市场化的商品经济与小农化的自然经济之间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商品经济战胜了自然经济,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占据历史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向世界扩张,从而造就了世界市场、世界贸易,发展起世界经济体系,由此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阶段、新水平,即世界历史的发展时期。

(一)资本主义工业战胜封建主义手工业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一般说来,资本主义工业与封建主义手工业的差异是:在动力上,资本主义工业借助机械力,封建主义手工业借助人力和蓄力;在规模上,资本主义工业规模越做越大,封建行会手工业是小作坊,多数属于家庭作坊,规模小,扩张慢;在产量上,资本主义工业批量产出,封建主义手工业产量小;在生产方式上,资本主义工业协作性强,封建主义手工业则是小而全的原子化作业。从人类需要的满足与被满足来看,资本主义工业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人们生活的需要,尤其满足遥远地区人们的生活需要,而封建主义手工业只能满足少数人的生活需要,而且主要是满足临近地区的人们生活的需要。这样的差异先天地决定了资本主义工业必然战胜封建主义手工业,同时也决定了资本主义工业必然推动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而正是这样的发展,最后导致了世界历史的形成。

马克思认为,最早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海滨城市出现的工场手工业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后来,在欧洲其他国家的海港城市也出现了工场手工业。再往后,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内陆地区也出现了工场手工业。这样一来,工场手工业成为遍布欧洲地区的新式工业,这种新式工业在欧洲各地到处排挤并战胜封建行会手工业,进一步瓦解了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的封建经济,与此同时也壮大了这一地区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对于行会手工业而言,工场手工业代表了一种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因而它战胜行会手工业是二者竞争的必然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行会一跟工场手工业接触,就衰落下去了。”[1]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工业的早期形态,尽管如此,它仍然具有封建主义手工业所没有的优势,因此它在斗争中最后战胜了封建行会手工业,这种斗争在织布业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马克思看来,“织布业是最早的工场手工业”,因此它最先具备战胜封建行会手工业的实力,而它在与封建行会手工织布业竞争中的胜出,使它保持了“一直是最主要的工场手工业”的地位。[2]工场手工织布业在城市的出现使得“在城市里产生了一个新的织工阶级,他们所生产的布匹被用来供应整个国内市场,通常还供应国外市场”。[3]工场手工织布业不但在城市获得了发展,而且“多半在没有行会组织的乡村和小市镇上经营,这些地方逐渐变为城市,而且很快就成为每个国家最繁荣的城市”。[4]由于工场手工织布业快速而普遍的发展大大增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实力,同时又由于它供应国外市场使其生产具有国际性,因而它有力地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工场手工织布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国际性的工业与商业互相促进的每一次发展循环都进一步增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世界历史性。

(二)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兴起及其在世界范围内摧毁封建自然经济

机器大工业是欧洲资本主义时期较高级形式的新式工业。由于它使用机器生产而比使用手工工具的工场手工业更为先进,因而它代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更为进步和高级的形式,于是它不但更为有力地消灭行会手工业,而且就连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也一起予以排挤和替代。

选择与3.3节中相同的条件,基于Lambert-Beer定律,计算三种辐射波在平流雾和辐射雾中的透过率TLB,并与Monte Carlo仿真的透过率TMC进行比较,结果如图8所示.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不但在一国范围内消灭行会手工业和替代工场手工业,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摧毁封建自然经济。机器大工业首先在英国产生后,迅速扩展到法国、德国、俄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和地区,这使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得到迅猛发展,并日益消灭欧洲大陆各国的封建行会手工业和小规模封建农业。不仅如此,机器大工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还造就了一批资本主义强国,这些列强纷纷把其廉价商品倾销到前资本主义国家,从而极大地破坏了后者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整体看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即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入侵封建主义势力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战争,往往不同程度地打击了被侵略国家的封建主义势力,并使这些被侵略国家都无一例外地被卷入欧美资本主义势力所主导的世界历史进程之中,由此进一步促成了各国政治互动的世界政治格局。马克思也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力量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由各国内部“被压迫的等级”,一步步地在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中胜出,并最终推翻封建统治阶级而坐上国家统治阶级的宝座,由此世界上出现了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等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一方面出于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要而不断发动对前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战争,打垮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封建统治阶级并迫使其签订不平等条约,一步步使越来越多的封建国家沦为殖民地附属国和半殖民地,另一方面这些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也往往由于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所引起的经济冲突无法化解而诉诸争霸战争,由此形成各国政治互动的世界政治格局。

2.实施伪装欺骗。建立海上民兵伪装设障分队,运用角反射器、假电波、假热源等,在海上和岛礁、漂浮物上,设置假舰艇、假导弹、假战机等假目标,采取变形伪装、电子伪装、迷彩伪装等方法手段,使敌作出错误判断,诱敌对假目标进行打击,达到欺敌、迷敌、惑敌的目的。

总之,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兴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经济效率,而且为资本主义商品向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性流通提供了投送的手段,随之兴起的是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繁荣,进而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民族、人民连在一起,形成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民族史走向世界史”景象。当然,资本主义商品向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性流通,不仅加快了世界历史进程,而且强化了西方殖民主义扩张的罪恶行径,从此以后,我们的世界不仅长期处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统治之下,而且遭受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深重苦难,比如世界贸易中的“不平等的交换”、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欠发达困境、经济帝国主义入侵和掠夺等,由此造成了世界的两极分化、饥饿、战争,使世界人民长期遭受资本主义的危害。

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封建专制政治的矛盾运动推动现代世界政治的生成

一般说来,西方学者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视为世界历史得以形成的现实基础和前提,至于资本主义政治(乃至文化)则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保障性力量,因之也是世界历史形成的保障性因素。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成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就不可能走向世界并造就世界历史,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得统治地位并控制国家政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其向世界扩张提供了最有力、最直接的推动力量。

丁小慧眼见着许诺从一个爱冲动的小伙子,一点点成长为有责任担当的好男人,有他在身边,她就感到心安。原本,丁小慧以为,许诺能对她好,她就很满足了,后来,他越来越无可挑剔,她却越来越贪心。

(一)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推翻封建贵族统治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马克思说过,“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是从“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等级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本身”不过“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8]。资产阶级随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在同等程度上得到不断发展,并且在自身“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当它成长为现代资产阶级时,就“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而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9]。资产阶级凭借其日益壮大的经济力量而在政治上取得的每一次进展都是具有或大或小的世界性政治意义的。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是“等级君主国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而且是大君主国的主要基础”。[10]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因为支持封建君主从而也得到了封建君主的支持,这种支持从下面马克思的一段话中可以被认识到:“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各国进入竞争的关系,展开了商业斗争,这种斗争是通过战争、保护关税和各种禁令来进行的,……从此以后商业便具有了政治意义。”[11]这段话表明,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到来之初,还没有取得统治权的资产阶级因为站在封建君主一边反对封建贵族,在自身与他国资产阶级的商业竞争中是得到了本国封建君主“通过战争、保护关税和各种禁令”所给予的政治支持的。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通过成功分化封建统治阶级所实现的局部政治变革而给自身带来的经济政治利益,获得这种现实经济政治利益的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自身在国际商业竞争中的政治自信,从而也相应地增强了其所在国家的国际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商业斗争更加激烈,这使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在竞争中进一步增强,同时也使它更加迫切地感到需要来自国家政权的政治支持。马克思指出,随着美洲和远东成为欧洲的市场并向欧洲输入新产品和大量金银,欧洲“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其阶级关系也完全改变了,并且“各国之间的商业斗争”也“变得更加广泛和更加残酷了”[1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由此引起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完全改变在政治上是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因为这种改变使阶级力量对比不利于封建统治阶级。16世纪荷兰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这次革命虽然规模不大,但它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资产阶级在更加广泛和更加残酷的国际商业斗争中得到国家政权力量的强有力支持,因而其世界历史意义是不容否定的。

进入17世纪,工场手工业开始进入繁荣阶段,随着经济实力的大大增强,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也更为强烈,并且越来越趋向于通过革命手段来实现其政治目标,这直接促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到18世纪末期,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发生数十年并已开始辐射和影响到法国,此时的法国处于工场手工业繁荣和工业革命开始的历史阶段,法国资产阶级已经强大到足以发动革命的程度,并异常勇敢地进行了推翻封建统治阶级的大革命。

看完信,阿强觉得好笑,以为是谁的恶作剧,但也没有掉以轻心,出门进门都小心翼翼。三天过去了,家里一样东西也没有少,阿强逐渐放松了警惕。第四天,阿强在家休息,忽然听到一个女子的惊叫声从门外传来:“来人呀,快抓流氓呀!”

应当说,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在17、18世纪代表了欧洲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进步行为,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历史地看,发生在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沉重地打击了这两个国家的封建主义经济,而且摧毁了这两个国家封建贵族阶级的政治优势和封建割据状态,由此使两大民族及其国家和社会生活走向民主、自由、开放,进而也促使整个世界改变了面貌,成为民主、自由、开放的世界。尤其是,在孕育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兴起的人权理论,成为新时代新世界的新口号、新旗帜,随着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和成为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捍卫人权成为具有现代世界历史意义的政治任务。

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伴随资产阶级向世界各地扩张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发展,客观上一方面拓展了世界市场、世界贸易,形成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打破了各民族文化的界限,促使它们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和封建文化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前者战胜后者,使前者成为世界性的主流文化,为现代世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思维成果,由此也使人类传统文明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新型文明。

(二)伴随资本主义发展而发动的战争促进了各国互动和新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对于近代历史上的战争,人们会想到西方国家发动的殖民主义战争。事实上,正是这类战争在世界各地不断摧毁被殖民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封建势力,砸碎其封建势力的锁链,迫使其打开长期封闭的门户,将其纳入欧美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一个世界级的“大家庭”,这是世界历史的新奇观。这种奇观缘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而到了机器大工业时期,则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参与到资本主义发展中来而日益变成普遍化的客观现实。[13]

参照丁溴东莨菪碱注射液说明书与国家药物警戒快讯2017年第4期“英国关于丁溴东莨菪碱注射液的用药建议”,将以下因素列为高风险因素:心动过速、基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前列腺肥大与增生、未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胃肠道机械性狭窄、巨结肠、重症肌无力、儿童(小于14岁)、孕期。主要危险因素例数见图2,总计1639例(占44.36%),其中基础性心脏病患者例数最多(1339例),占81.7%;前列腺肥大与增生患者267例,占16.29%;心动过速患者26例,占1.59%;儿童4例,占0.24%;孕期3例,占0.18%;其余危险因素未发现。

特别是,进入机器大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各国更加感到本国市场的狭小,也更加感到本国所开辟的国外市场已不能满足其大工业发展的需要,这促使它们不惜诉诸侵略战争来开辟新的海外市场。英国发动对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这场战争的结果不仅仅是使中国在经济上开始沦为英国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且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开始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从此开始使中英两国的政治事变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情。譬如中国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有可能导致欧洲的革命。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过,英国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更重更难负担,旧税之外又加新税”,使中国人民不堪重负而掀起了“连绵不断的起义”,起义逐渐“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这场具有革命性的太平天国运动所造成的中国社会动荡使英国所倚重的中国大市场“突然缩小”,而英国“自1850年以来空前发展”的工业则“需要开辟新市场或扩大旧市场”,因此,“目前中国的起义”将加速英国经济危机的来临[17]。换句话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英国“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进而“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18]

之后在印版实验室、喷墨测试实验室、应用展示厅里见到的,那些前沿技术及特殊效果的应用演示,更令我们眼界大开。在这里,一切定制化都可以实现。从一元硬币大小的纪念币到四五米高的巨幅广告,从电路板到玻璃、瓷砖,从纺织品到建筑物,完美展现了印刷的无所不能,诠释了何谓大印刷。

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由此“建立了现代的大工业城市”并“破坏了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5]大工业所创造的先进交通工具极大地便利了世界经济交往,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并由此建立了“现代的世界市场”,从而“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并迫使一切不想灭亡的民族都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6]世界贸易的发展和现代世界市场的建立对世界经济体系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方面,世界贸易的发展和现代世界市场的建立所引起的对商品的更多需求以及商业资本转变为工业资本,促进了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于是“现代的大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大量而迅速地涌现出来,在世界上形成一个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组成的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心区域;另一方面,世界贸易的发展和现代世界市场的建立把“那些或多或少是非工业性质的国家”逐渐“卷入普遍竞争的斗争中”,[7]破坏了这些国家“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即破坏了这些国家的封建手工业和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场手工业,使这些国家沦为大工业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譬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一时期印度和中国的家庭手工业在与英国大工业被迫进行的竞争中陷入破产的境地就属于这种情况。这样一来,大工业就通过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摧毁封建经济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一个由资本主义国家为一方和由前资本主义国家为另一方所构成的二元性的不平衡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个世界经济体系之所以是不平衡的体系,是因为它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资本主义国家和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关系。

显然,资本主义势力对封建主义势力所发动的战争,并不仅仅表现为资产阶级革命,这种战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还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其它民族和地区人民的殖民统治、压迫和奴役,因此,这种战争虽然打击了各地原有的封建贵族统治势力,客观上使各地人民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同时又使其掉进了资本主义殖民统治的深渊而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势力的“奴隶”,因而这种世界性政治格局在客观上又极大地限制了世界历史的进步。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战争,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进步意义,它在客观上推动人类历史迈进了民族史走向世界史的新时代,打破了各民族之间的封建主义樊篱,促使各民族更加频繁地相互交往。换言之,从世界历史生成角度来看,在世界各地发生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封建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竞争,它们归根到底“还是通过战争(特别是海战)来进行和解决的”地方性与世界性的发展矛盾[14]。因此,无论荷兰发动的战争还是英国发动的战争,以及它们之间的战争,本质上都涉及到对新世界的领导权的争夺。英荷海战的结果是荷兰战败而失去世界霸主地位,由英国取而代之,从而使“最强大的海上强国英国在商业和工场手工业方面都占据优势”[15],由此为后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发展成为“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坚实基础。17世纪中叶直至18世纪末这一百多年,是近代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马克思说,由于在这一时期到来之前,“商业和航运比那种起次要作用的工场手工业发展得更快;各殖民地开始成为巨大的消费者”,这使得“各国间的竞争尽可能通过关税率、禁令和各种条约来消除”,[16]然而当消除各国之间竞争的和平措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时,它们就不得不诉诸战争手段来化解冲突。

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在文化上的矛盾运动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文化

事实上,关于企业高管薪酬的研究长久以来一直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市场对于高管薪酬的质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认为不公平导致,高管给自己发放高薪酬被人们广为诟病。因此,国内企业必须根据市场供给情况建立一个“合理”的高管薪酬体系。这个体系使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在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同时,又能够将起到激励约束的作用,恰当地将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包括企业的业绩增长、风险管控等)与薪酬挂钩起来。

最初在意大利沿地中海的一些城市出现的工场手工业的初步繁荣开启了文艺复兴运动,这个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文化的诞生,在这种意义上,正是工场手工业的初步繁荣最早孕育了资产阶级文化。

工场手工业的运行机制是建立在市场交换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市场交换要求买卖双方在客观理性的基础上自由自主地进行交换活动,为此客观上要求交换行为不受市场主体以外的他人的干预,即要求参与交换的市场主体具有自由意志和彼此之间的平等,久而久之,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繁荣,人们的市场交换行为成为日常活动,于是市场交换对自由、自主、平等、理性的客观要求就逐渐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成为人们的寻常意识、观念,这些意识、观念又逐渐被资产阶级最早的思想家提升为概念、理念,自由、民主、平等、理性等现代性的资产阶级文化理念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从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后来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不仅如此,文艺复兴思想还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传播到美洲和亚洲地区。文艺复兴思想所到之处,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的封建文化思想理念形成了冲击,驱逐了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文化观念,起到了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空前地扩大了世界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航海业的快速发展,使资产阶级迅速成长起来,使文艺复兴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启发了人们尤其是资产者的理智和思想觉悟,于是更富有政治和思想觉悟的资产阶级进一步要求在政治上废除封建专制和各种封建特权,在思想上使人们摆脱封建宗教思想的钳制。在这种情况下,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敏锐地开始批判作为封建专制统治思想支柱的基督教专制思想,由此宗教改革运动开始兴起。宗教改革运动最先从德国兴起,而后逐渐蔓延到欧洲广大地区。流行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催生了现代性的资产阶级宗教文化思想,进一步发展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资产阶级文化,与此同时也进一步削弱了封建文化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随着欧洲新教徒大批移民到北美,资产阶级新教文化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从而使资产阶级文化更加具有世界性。

采用物理方法(黄板诱杀等)和化学方法(药土等)相结合无水防治,施用烟雾剂和粉尘剂,如果采用喷雾剂施药,要在晴天上午施用适当减少防治次数和喷液量,防止棚内湿度过高。

在工场手工业步入繁荣时期的17世纪,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的资产阶级对阻挠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统治秩序愈加不满,对封建文化思想继续束缚人们的头脑也愈加不能忍受,从而对政治统治权也更加渴求。为了唤醒人们的革命觉悟,资产阶级思想家发起了对人们进行思想启蒙的运动,这就是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在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理念是对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启蒙运动从荷兰、英国兴起后迅速扩展到其他欧洲各国,并于18世纪在法国达到其发展的高峰。启蒙运动扫荡了欧洲的封建文化思想,使资产阶级文化内化为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准则,直接促成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并飞越大洋对美国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入机器大工业时期后,随着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机器进行大工业生产,世界经济贸易空前地发展起来,对扩大市场的需求更为迫切,由此国家政权在更深程度上介入和支持开拓世界市场即通过军事侵略战争打开那些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门。机器大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国家遍及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政治扩张活动,把资产阶级文化也带到世界各地,加上资产阶级国家有意识地对完全被其征服的殖民地封建国家和未完全被其征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文化侵略,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摧毁了这些国家的封建文化,而代之以一种既非封建文化也非资产阶级文化但既有封建文化因素又有资产阶级文化因素的殖民地文化,这种殖民地文化和与之并存的封建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一起构成新的世界文化体系,在这新的世界文化体系中,各种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碰撞、互相融合,从而形成以资产阶级文化为主格调的世界文化。

简言之,资本主义在文化上战胜封建主义,推进了新文化的发展,创建了现代世界文明。一方面,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及其传播;另一方面,形成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自由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客观上能够有效地打击和防范封建主义势力的反扑,但也严重地制约了无产阶级的思想解放,不仅如此,这种意识形态还提炼出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舆论战略和策略,并且进一步发展成为为掩盖资产阶级压迫无产阶级的本质和客观事实而作辩护的“普世主义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成的历史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运动,或者说,正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生成即世界历史的生成。因此,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视角所揭示的世界历史生成的逻辑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运动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战胜封建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过程,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取代传统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扬弃传统封建主义文明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由孤立封闭发展到开放互动发展的历史过程即地域历史衰微和世界历史生成的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1]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3.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3]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1.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6.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7.

[8]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33.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

[11]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

[13] [14][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6.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7-610.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2.

Marx's View on the Generation of World Histo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apitalism and Feudalism

LI Xiang-jun1,2, GAO Hong-yan2

(1.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2.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Yulin Normal University,Yulin, Guangxi,537000)

Abstrac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apitalism and feudalism and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 of capitalism constitute the dual perspective of Marx's world history, but it is often ignored unconsciously. In Marx's view,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 between capitalism and feudalism takes the form of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 between capit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feudal natural economy, bourgeois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feudal autocratic politics, and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 between bourgeois culture and feudal culture, and its operational logic. Through capitalism in individual countries, feudalism is defeated, then it i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of capitalism in defeating feudalism and many other stages in a wider and wider world. It gradually promotes the gener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with the nature of capitalism, and gradually facilit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history to world history, that is, the generation of world history.

Key words: Marx;World History;generate;Capitalism;feudalism;contradiction

收稿日期:2019-01-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霍耐特‘承认理论’探究”(16FKS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相军(1974-),男,河南濮阳人,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玉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生活哲学。高红艳(1978-),女,宁夏盐池人,玉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2815(2019)02-0042-07

标签:;  ;  ;  ;  ;  ;  

马克思论世界历史的生成——以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为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