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间歇调整的经济学分析_农产品论文

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经济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间歇性论文,经济学论文,结构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概念及数学模型的演绎

要理解什么叫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首先要考察农业生产的基本特性。农业是一门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农作物的生长期较长,一茬需要数月,有的甚至在半年以上。因此,农业结构调整要受到作物生长周期的限制,具有茬际自然间歇性的特点。同时,农业发展受市场的影响很大,一旦农产品供求失衡就要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因此又具有经济行为间歇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基本特性,给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所下的定义是:农业在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约束下,根据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对农业内部结构所作的阶段性调整。

下面用数学模型对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加以演绎。笔者提供的数学模型为:

P[,t]-P[,t-1]=kE(P[,t-1])……………(1)

用这个数学模型演绎,我们就比较清晰地看到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过程。P[,t]是t时期的农产品价格,P[,t-1]则是t-1时期的农产品价格。k为正常数。如果t-1时期存在正的需求E(P[,t-1]), 就会诱致农民在下一个时期对农产品的出厂价格为:

P[,t]=P[,t-1]+kE(P[,t-1])>P[,t-1]……………(2)

这说明,t时期农产品价格高于t-1时期的农产品价格。 高的原因是:t-1时期农产品价格走低,市场销路不畅,于是就改种新的市场走俏的农产品,从而获得了高于t-1时期的t时期的价格。 数学模型的演绎尽管不那么直观,但使我们得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

一是农业结构静态稳定期是短暂的。如果农产品实际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农业结构的静态稳定就会被打破。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对象、需求地域、需求时间等的不同,t-1时期的农产品价格P 不可能稳定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当农产品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陡跌时,t-1时期的农业结构就趋向不稳定。农民为了使农业获得更多的效益,必然在t 时期内改换新品种,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江苏省南通市是粮棉大市,这两年粮棉的市场价格下跌后,农民收入增长趋缓。该市农民大面积缩棉扩菜,蔬菜面积由1998年的90万亩发展到1999年的192万亩, 城郊型农业带初步形成,从而使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一事实就说明了农业结构静态稳定期是短暂的这一基本道理。

二是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是个过程性的调整。t-1时期也好,t 时期也好,并不是一天两天的时间概念,而是一茬接一茬、一季替一季的生产过程。假设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分别为:

D[,t]=aP[,1]+b……………(3)S[,t]=Ap[,t]+B……………(4)

t-1时期的农产品需求为:

E(P[,t-1])=(a-A)P[,t-1]+b-B

把它代入(1)式,得

P[,t]-P[,t-1]=K〔(a-A)P[,t-1]+b-B〕……………(5)

计算P[,t],得

P[,t]=〔1+k(a-A)〕P[,t-1]+k(b-B)……………(6)

一阶差分方程描述了数学模型所暗含的农产品价格变动时间的轨迹。这一时间轨迹,就决定了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是个过程性的调整。

三是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与市场周期波动密切相关。假设D[,t]=0.5P[,t]+100,S[,t]=-0.1P[,t]+50,k=6, 根据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代入,则为:

-0.5-(-0.1)=-0.4<0

动态分析法要求-1<1+k(a-A)<1,代入相应的值,得:

1+k(a-A)=-1.4

这表明,左边的不等式不成立,农产品市场要发生剧烈的波动。这种阵发性波动,在t-1时期会存在,在t时期也会存在。可见, 农产品市场的波动是有周期的,只是波幅与波长有所不同而已。显然,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是随着市场周期性波动而发生的,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价格是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决定因素

从数学模型推导看,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是由农产品价格不合理因素决定的。微观经济学认为,价格是买卖双方竞争的结果,买卖双方竞争的力量与对方的需求和竞争成正比,商品的最低价格等于生产该商品的报酬。价格方程是:

P=S+[BN/BN+bn)]L…………(7)

其中,P为农产品价格,S为生产单位农产品的报酬;B和N为买方的需求和竞争,BN即为卖方力量;b和n为卖方的需求和竞争,bn即为买方力量,L为卖方想得到的最高价与买方原出的最低价之差,[BN/( BN+bn)]L则为买方能够接受的高于最低价的加价额。

价格方程告诉我们,当农产品价格P与S+[BN/BN+bn)]L 之间等于0时,农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之间是相互适应的;当大于0时,如果流通组织或经纪人通过地区差价,从价格歧视中获得大于0的效益,农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也是相互适应的;当小于0时, 农业结构明显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对称,就必须作必要的调整。

下面,我们用价格方程对棉花和蔬菜作一比较,来看一下价格对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决定作用。先分析棉花生产。一亩田生产皮棉60公斤,按平均价格计算,1999年一公斤皮棉价格P为10元。这10 元的组成是:棉农生产一公斤皮棉的各种报酬S, 加上国家棉花收购部门或厂商能够接受高于最低价的加价值。据农产品成本资料分析,因棉花生产用工量大,棉农生产一公斤皮棉的各种报酬S 实际上已超过一公斤皮棉的价格P,所以,买方实际上并没有得到高于卖方最低价的加价值, 致使棉农想要的最高价与收购部门想出的最低价之间差数L呈负扩大, 导致1999年棉农的收入出现了负增长。由此可见, 购买方的需求和竞争(B和N)已超过了棉农的需求和竞争(b和n), 国家棉花收购部门和厂商的力量(bn)比棉农的力量(BN)要大得多。得出的结论是,棉农在一亩田上所种的棉花收入只有600元,价格方程的等式不成立,即P<S +〔BN/(BN+bn)〕L。再谈蔬菜生产。 一亩田生产蔬菜的情形与生产棉花则大不一样。在与棉花生产期相同的6—7个月内, 常规蔬菜要种5—6茬,综合计算,亩产蔬菜一般在1250公斤左右。1999年,上海、 南京等城市的蔬菜平均价格在1.5元一公斤。用价格方程加以推算, 我们就会看到农民生产每公斤蔬菜的各种报酬S要远大于棉花, 城乡居民的购买行为确保了菜农所需的高于蔬菜最低价的加价值,因而使菜农想要的最高价和城乡居民愿出的最低价之间的差L呈正扩大,导致1999 年菜农的收入大大超过棉农的收入。由此可以看出,菜农的需求和竞争( b和n)已超过了城乡居民的需求和竞争(B和N), 显示了菜农的力量(BN)强于城乡居民的力量(bn)。得出的结论是,菜农在一亩田上所种的蔬菜收入为1575元,价格方程为P≥S+〔BN/(BN+bn)〕L。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由于价格的因素,棉农不可能再种棉花,很有可能改种蔬菜。这就表明价格的诱致性,会使农民在充分利用生产经营自主权时,按照季节与市场的对应变化,不断寻求农业的最佳效益,对农业结构进行间歇性调整。

分析到此,我们还不能完全说明这个问题,因为价格是有地区性的,在甲地,农产品价格可能是P<S+〔BN/(BN+bn)〕L,在乙地,同一农产品价格可能是P≥S+〔BN/(BN+bn)〕L, 这里有个价格歧视问题。因此,我们分析价格是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决定因素时,不能不对价格歧视对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影响作一分析。价格歧视是指买方不可能在一个市场而到另外一个(或几个)市场上购买农产品,农民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价格而获得以高补低的差价的行为,或指经纪人从低价市场购买农产品到高价市场去出售套利获取差价的行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一些地方迅速扩种多个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并不断批发给经纪人,进行多方位销售,实际上就是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如果农民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市场实行价格歧视,其利润就不断增多,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频率就加大。实行价格歧视后的利润是多个市场上获得的总收益与其总成本之差,即π=R[,1](q[,1])+R[,2](q[,2])…+R[,n](q[,n])-C(q[,1]+q[,2]…+q[,n])。 q[,1]、q[,2]和q[,n]是指在多个市场上的农产品销售量,R[,1](q[,1])、R[,2](q[,2])和R[,n](q[,n])是其收益函数,C(q[,1]+q[,2]…+q[,n])是其成本函数。假设π=0,证明每个市场上的MR必定等于整个农产品产出MC,如果MR不等,农民就会通过把低MR市场上的农产品销售转移到高MR市场,在不影响总成本的前提下增加其总收益。理论上的模拟可以得到实践的印证。江苏省海门市原以种粮棉为主。由于粮棉价格走低,农民自觉地缩粮棉扩蔬菜,形成了若干个大的蔬菜专业生产基地,有些合作社批发给经纪人,直接销售到上海、南京、苏州、南通等大中城市,农民从城市菜价高于本地菜价的差价中得到了实惠。分析到此,我们就比较完整地了解了价格对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决定作用了。

三、不完全竞争下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规模报酬

现阶段,分散经营的农户由于组织程度比较低,尚未成为市场真正的主体,对农产品价格走势尚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在农产品贸易中往往乘机鲸吞农民的利益,导致整个农产品市场处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状态中。在这种情形下,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规模报酬可以使农民增强抵御自己利益被鲸吞的能力。

规模报酬可以用齐次生产函数来定义。假设:

q(tx[,1],tx[,2])=t[k]q(x[,1],x[,2])……(8)

其中,K是一个常数,t是任何一个实数(与前文t的概念不同),则这个生产函数就是k次齐次的。如果x[,1]和x[,2]两种投入随t增加,产出也会随t[k]增加。当k>1时,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规模报酬是递增的;当k=1时,规模报酬不变;当0<K<1时,规模报酬则递减。 因此,规模报酬的定义是,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过程中农产品产出对多项投入比例增加的规模形态的直接反映。

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时齐次生产函数如何表现K>1的?根据笔者对江苏南通市农村实践的调查研究,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产对偶性形成的规模报酬。农业结构调整经济行为的间歇性,表现为农民在调整过程中需要花时间寻求农产品产出与农产品成本之间的对应关系。从理论上讲,就是农民要在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对偶性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选择。请看:由生产函数q=f(x[,1],x[,2])规定的农产品的等产量线及成本最小化的一阶条件-dx[,2]/dx[,1]=r[,1]/r[,2],通过解方程得:

x[,1]=Φ[,1](r[,1]/r[,2],q)x[,2]=Φ[,2](r[,1]/r[,2],q)……………(9)

其中,x[,1]和x[,2]是成本最小值,表示农业投入价格比率和规定的农产品产出水平的函数。我们对成本方程C=r[,1]x[,1]+r[,2]x[,2]进行微分,根据r[,i]=λf[,i]的一阶条件,则:

其中,λ是有约束的成本最小化问题中的拉格朗日乘数,括号内的项沿等产量线等于

成本函数C=Φ(q,r[,1],r[,2])+b对于投入价格的偏导数,等于投入成本最小值,即:

可见,由于农产品可变成本函数在投入价格上是一次齐次的,所以它的偏导数在投入价格上是零次齐次的,且决定投入价格比率。这就启迪我们: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的对偶性,使农民在k>1的规定下,通过实现成本最小化(x[,1],x[,2]),达到农产品产出的最大化,从而取得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规模报酬。

二是合作形式实现的规模报酬。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规模报酬还可以在k>1的约束下,从农民合作中获取。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大量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和协会,在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中,农民通过加强合作,尝到了获得规模报酬的甜头。例如,江苏通州市恒兴乡农民组建了香葱生产合作社,1998年及时更换新品种,并扩大了种植面积,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大宾馆和高级饭店主动前来定货,使香葱在市场上一下子“香”了起来。用齐次生产函数给予评价,我们会发现合作的形式对实现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规模报酬的作用:①扩大了农产品生产量,达到了k>1的预期值;②提高了农民与购买者的谈判地位,保证了k>1的经济效益;③农民在整个市场利润矩阵中占有领导者而不是追随者的地位,促使k>1继续扩展。

三是调优品种获取的规模报酬。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如果农产品质量低,农民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更脆弱。因此,农产品品种的调优,可以改变不完全竞争环境对农民不利的状况,促使k>1,从而获得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规模报酬。江苏通州市二甲镇有一农民1996年种了10亩普通葡萄,在市场上销路不畅,经济效益不理想。1998年,该农民从美国引进新的葡萄品种,由于个儿大、水份足、糖份高,在市场上十分畅销,葡萄销售收入和葡萄苗销售收入分别比1996年、1997年增长74.1%和89.5%。1999年,该农民将美国葡萄面积扩大到25亩, 净收入达8万多元。劣质品种的低价到优质品种的高价,改变了k<1的状况,且使k>1不断得到扩展,形成了相当多的规模报酬。可见, 生产函数中k次齐次内涵不仅包含数量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包含质量的规模。农产品质量高,k>1才具有较高的“含金量”。

四、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动态均衡

既然价格是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决定因素,那以,由于价格的杠杆作用,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就具有动态均衡的特点。供给函数表明,农产品价格变化后,农业结构调整不可能立即完成,只有在一熟或一季后,市场上才反映出农产品供应结构的变化。亦即说,从原来的农产品受价格影响后,到新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亮相,需要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才完成了一个过程,达到了基本动态均衡。

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动态均衡大体是经过这样一个过程:D[,t-1]-S[,t-1]=0,此时,P[,t-1]与之适应,表现为基本均衡;由于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裕,导致D[,t-1]-S[,t-1]<0, 此时P[,t-1]呈明显下降趋势,出现了价格不均衡的状态。农民便把调整农产品结构付诸实施,于是就出现了Dt-St=0的现象,Pt 适应了此时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的对应格局,形成了新一轮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基本动态均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产品价格轨迹是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时间的函数。为了证明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如下的示意图:

假设开始农产品供给数量不等于均衡数量,令开始农产品供给为两图中的q[,0],对应的价格是P[,0],消费者需求为P[,0]M[,0]。价格P[,0]诱致农民在下一个时期的农产品供给数量扩大到P[,0]N[,1], 价格立即下跌到P[,1]。因而农产品需求量为P[,1]M[,1], 等于那个时期的农产品供应量P[,0]N[,1]。价格引起了农产品结构的调整, P[,1]诱致了P[,1]N[,2]的供给。这种过程会不断地继续,形成一个蛛网模型。农产品价格水平是波动的,但通过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可以看出,在图1中,农产品价格是趋向于均衡水平的,但在图2中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是趋向于越来越大,市场呈现出剧烈的波动。图1和图2表示农产品价格动态性稳定的变化过程,因此,由价格引起的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也是要经过从波动到动态均衡的基本过程。

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动态均衡是在不同的情形下有着不同的实现途径。一是农户分散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条件不同,对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能否日臻动态均衡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同一个t[,-1]时间内,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业成本低,而农户分散经营的农业成本高,农产品的价格P则在t[,-1]时期内是相等的,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可能因成本高赚不到多少钱,甚至赚不到钱。此时农户必然要转到t 时期内生产在市场上畅销价高的新农产品。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则能使t[,-1]时期延长,形成对某一农产品的垄断经营。尽管农户调整了农产品结构,但其始终不能保持一个价格相对均衡的经营环境,因而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动态均衡在农户分散经营过程中很难得到实现。由此可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确保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动态均衡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动态均衡不仅受国内农产品市场均衡机制的支配,而且还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均衡机制的支配。如果农产品价格国外比国内高,那么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动态均衡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得到实现,但现实是,我国的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如粮食、棉花等),就必然诱发国内一些地方和企业进口比国内价格低的必需的农产品,这对国内农产品市场冲击很大。所以,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仍处在一个不均衡的状态中,出现了一调就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的现象,造成了农产品供求矛盾——不是供不应求,就是供过于求,而主要是供过于求——的加剧。近年来我国市场物价指数不规则的下降,就说明了供应市场的农副产品超过了需求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我国加入WTO后,这一现实问题可能在短时期内不会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我们要实现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的动态均衡,必须建立在融入世界农业经济体系这个基础上。我们用下图说明这个问题:

图3

图3表示的是农产品价格趋向均衡的内涵。 如果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曲线和我国对农产品的供求曲线的斜率方向相同, 由Dt -St=0代入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后,Pt=A/a(Pt[,-1])+( B-b)/a中的A/a为正数,此时农产品价格水平比较平稳,不再波动。 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实经济生活中,农产品国际价格低,而国内价格高,农产品需求曲线的斜率与供给曲线的斜率在绝对值上相差很多,农产品的价格不断地偏离均衡值。这就要求我国的农民对国外农产品的价格必须迅速作出反应,自发地进行农业产品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应对入世对农业生产的冲击。据国家农业部门的调查分析,我国沿海地区对国外农产品价格信号反应敏捷,见事早,行动快,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初见成效。但我国中西部大部分地区行动迟缓,对国际农产品价格信号反应迟钝,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见效不明显。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农产品价格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差别因素,从战略的高度调整有关农业政策,积极推动农业结构间歇性调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尽快使农产品供给结构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结构实现动态均衡。

标签:;  ;  ;  ;  ;  ;  ;  

农业结构间歇调整的经济学分析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