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报告_中国青年报论文

1994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报告_中国青年报论文

中国城市青年评价1994——《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青年报论文,社会调查论文,调查报告论文,中国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夏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10个团省(市)委的大力配合下,实施了一项全国规模的青年发展状况调查。从今天起,本刊将陆续刊发此项调查的统计分析报告。

这项调查显示,1994年——

□中国城市青年对改革15年来国家综合实力、市场供应、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三方面的成就评价最高;对官员廉洁性、社会道德风尚、社会治安状况评价最低

□57.65%的城市青年认为“道德滑坡”确实存在,“道德重建”已为急需

□89.32%的城市青年认为社会的贪污腐败程度已相当严重,并认为打贪消腐的有效方法当首选加重刑罚

□60.49%的城市青年参加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

□毛泽东和曼德拉分别是中国城市青年最喜欢的中外政治家

本报社会调查中心主办

电话:4032233-244

调查·观察

Survey & observation

改革十五年

“不错不错。”

“国际地位 挣钱机会 市场供应 物质生活 国家实力 经济状况”

“还可以。”

“民族凝聚力 文化生活 成才机会”

“差点儿。”

“社会治安 政府效率 官员廉洁 道德风尚”

1994年以来,社会主流文化对改革开放十五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大力宣传。各种新闻媒体在评价、宣传十五年的改革时,均冠之以“辉煌十五年”的称号。那么,青年是如何评价十五年的改革呢?本次调查显示:

青年对改革十五年来社会各方面发展的评价肯定多于否定。评价最高的前三位是“国家综合实力”、“市场供应”、“中国的国际地位”;评价最低的后三位是“官员廉洁性”、“道德风尚”、“社会治安状况”。

在回答“您认为改革十五年来以下各方面的变化如何?”一题时,半数以上青年对“国家综合实力”、“市场供应”、“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经济状况”、“物质生活水平”、“挣钱机会”、“文化生活水平”、“成才机会”、“民族凝聚力”等9个方面的变动情况给予了肯定评价:

94.11%的青年认为国家综合实力“大大增强”(40.77%)或“有所增强”(53.34%),只有2.96%的青年认为“有所降低”(2.06%)或“大大降低”(0.90%)。

90.33%的青年认为市场供应“大有好转”(41.32%)或“有所好转”(49.01%),只有5.47%的青年认为“有所恶化”(4.09%)或“严重恶化”(1.38%)。

86.57%的青年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很大”(31.33%)或“提高较大”(55.24%),只有3.90%的青年认为“有所降低”(1.23%)或“大大降低”(2.67%)。

87.08%的青年认为国家经济状况“大有好转”(28.44%)或“有所好转”(58.64%),只有6.94%的青年认为“有所恶化”(5.72%)或“严重恶化”(1.22%)。

89.37%的青年认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很大”(21.96%)或“提高较大”(67.41%),只有4.41%的青年认为“有所降低”(3.35%)或“大大降低”(1.06%)。

85.27%的青年认为挣钱机会“增加很多”(24.74%)或“增加较多”(60.53%),只有6.66%的青年认为“有所减少”(5.01%)或“大大减少”(1.65%)。

78.68%的青年认为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很大”(17.39%)或“提高较大”(61.29%),认为“有所降低”(8.49%)或“大大降低”(1.60%)的只占10.09%;

73.77%的青年认为成才机会“增加很多”(15.01%)或“增加较多”(58.76%),认为“有所减少”(8.13%)或“大大减少”(3.18%)的只占11.31%。

51.44%的青年认为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12.92%)或“有所增强”(38.52%),认为“有所降低”(21.44%)或“大大降低”(5.14%)的占26.58%。

综合起来看,尽管青年对“官员廉洁性”、“道德风尚”、“社会治安状况”、“政府办事效率”等4个方面的变动评价比较低,但青年对上述13个方面的变动评价的得分均值为3.60分,即在总体上处于“基本肯定”(4分)与“模糊评价”(3分)的范围,趋于“基本肯定”(因为其均值超过3.50分)。

□青年对“政府办事效率”的变动评价较低,且评价相当分散。认为政府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提高(包括“提高很大”和“提高较大”)、没有变化、下降了(包括“有所下降”和“大大下降”)三者的比例几乎各占三分之一。具体情况为:认为“提高很大”的占4.87%,认为“提高较大”的占30.44%,认为没有变化的占30.93%,认为“有所下降”的占23.30%,认为“大大下降”的占10.45%。

■青年对改革十五年来社会发展评价最低的三个方面依次是“官员廉洁性”、“道德风尚”和“社会治安状况”,其评价的综合得分均值都低于3分。58.62%的青年认为政府廉洁性“有所降低”(33.12%)或“大大降低”(25.50%);57.65% 的青年认为道德风尚“有所恶化”(46.29%)或“严重恶化”(11.36%);54.70%的青年认为社会治安状况“有所恶化”(42.57%)或“严重恶化”(12.13%)。这说明中国城市青年对1994年社会中比较严重地存在着的社会腐败现象、道德滑坡现象、社会治安恶化现象等有着显著的不满。

从青年评价的总体趋势看,与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联系紧密的项目,青年的评价较高;而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联系紧密的项目,青年的评价较低

对表1反映的评价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发现青年对十五年来社会各方面的评价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即“社会整合因子”、“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因子”和“国家经济状况与综合实力因子”。其中,青年对十五年来“国家经济状况与综合实力因子”的变动评价最高,其均值为4.16。其次是对“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因子”的变动评价,其均值为4.00。而青年对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联系最紧密的因子,即“社会整合因子”的变动评价则最低,其均值为2.85。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城市青年在对改革十五年来社会发展进行评价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态度倾向:凡是与社会和物质文明建设联系紧密的项目,青年的评价就愈高;而凡是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联系紧密的项目,青年的评价就愈低。青年对社会发展评价的这种富有规则性的高低变化,反映出十五年来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手硬一手软的客观现实。

表1:您认为改革十五年来以下各方面的变化如何?

运行状态及其评价

评价项目

良性运行

中性运行

恶性运行 得分均

(肯定评价)(模糊评价)(否定评价) 值※1.国家综合实力

94.11%

2.93%

2.96%

4.302.市场供应

90.33%

4.21%

5.47%

4.253.中国的国际地位 86.35%

9.74%

3.90%

4.124.国家经济状况

87.03%

5.98%

6.94%

4.065.物质生活水平

89.37%

6.23%

4.41%

4.056.挣钱机会

85.27%

8.07%

6.66%

4.017.文化生活水平

78.68%

11.22%

10.09%

3.958.成才机会

73.77%

14.93%

11.31%

3.739.民族凝聚力

51.44%

21.97%

26.58%

3.3210.政府办事效率 35.31%

30.93%

33.75%

2.9611.社会治安状况 37.86%

7.44%

54.70%

2.7912.道德风尚

29.26%

13.10%

57.65%

2.6613.政府廉洁性

25.21%

16.17%

58.62%

2.43

※:在一个五量度表上,将青年对上述各项评价对象的非常肯定(如“大大增强”等)记为5分,基本肯定(如“有所增强”等)记为4分,模糊评价(“没有变化”)记为3分,基本否定(如“有所下降”等)记为2分,非常否定(如“大大降低”等)记为1分,由此计算出各项评价的得分均值。

■青年确认转型时期“道德滑坡”,实施“道德重建工程”的黄金时期已经来临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发生在人们心理与价值层面的变化,社会与知识界从正面给以肯定的居多,而对这种变化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的社会心态(物欲化、粗俗化、躁动化、功利化)与价值取向(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及其对社会整合的破坏作用缺乏足够的清醒认识。

本次调查中发现,青年中有近六成(57.65%)的人对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滑坡”现象给予了确认。这一事实证明实施“道德重建工程”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心理基础已经具备,实施“道德重建工程”的黄金时期已经来临。

■对青年的评价做历史地比较,青年对改革与社会现实的满意度比1988年和1991年要高

在评价市场供应的变动时,青年认为变好了的比例,1994年(90.33%)比1988年(52.4%)要高出37.93个百分点,比1991年(68.8%)要高出21.53个百分点。

在评价国家经济状况的变动时,认为好转了的比例,1994年(87.03%)比1988年(40.3%)要高出46.73个百分点,比1991年(51.5%)要高出35.53个百分点。

在评价挣钱机会的变动时,认为增多了的比例,1994年(85.27%)比1988年(64.1%)要高出21.17个百分点,比1991年(61.8%)要高出23.47个百分点。

在评价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变动时,认为提高了的比例,1994年(86.35%)比1988年(65.2%)要高出21.15个百分点,比1991年(65.2%)要高出21.15个百分点。

在评价社会治安状况的变动时,认为好转了的比例,1994年(37.86%)比1988年(27.1%)要高出10.76个百分点,比1991年(27.6%)要高出10个百分点。

如果将青年对上述5项社会变动评价的得分均值加以平均,则1988年的综合得分为3.39,1991年的综合得分为3.57,1994年的综合得分为3.85。即综合起来看,1988年青年对改革以来社会变动的评价在总体上处于没有变化(3分)与有所好转(4分)之间,但趋于没有变化(均值低于3.5)。而1991年和1994年青年对改革以来社会变动的评价虽然在总体上亦处于没有变化与有年好转之间,但却趋于有所好转(均值高于3.5)。其中,1994年(均值为3.85分)趋于有所好转的程度要高于1991年。

政治·参与——投身改革方今生无悔稳定是重要的,乱可不好跳槽?下海?让我好好想想

对改革多持积极支持态度,承受力增强,预期以乐观为主

这次调查中,绝大多数青年(82.83%)表示“青年应积极投身改革”这一说法与自己的想法“完全符合”(40.28%)或“基本符合”(42.55%),而明确表示“很不符合”(1.09%)和“不太符合”(4.16%)这两项的比例之和才占5.25%。相当多的青年(67.27%)认为改革前景“大有希望”(24.03%)或“比较乐观”(43.24%),而明确表示“不太乐观”(6.24%)和“很不乐观”(1.26%)的只占7.5%。还有25.23%的青年表示“说不清”。这一结果超出了有些专家的估计。

■渴求社会与政治稳定,对动乱十分反感

在青年最不喜欢的国家排名中,靠前的几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点,是社会与政局的不稳。在“您认为衡量一个国家搞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选两项)一题的回答中,青年选择“社会安定”的占42.3%,位居第二,比位居第一项(“经济实力强”)选择的百分比(51%)仅低8.7个百分点。

■对西方国家的向往与盲目崇拜倾向得到根本扭转,开始对西方霸权产生了抗拒心理,爱国主义情感上升

调查显示,在青年最崇拜的政治人物排名表上,西方政治领导人中排名最高的是美国总统克林顿,排名第六,得票率仅为1.9%。而纳尔逊·曼德拉则排名第四,得票率是克林顿总统的两倍多。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中国青年对克林顿不知晓(中国青年对克林顿的知晓率高达90.45%,比对纳尔逊·曼德拉的知晓率超出近18个百分点)。专家们认为这种调查结果只能从青年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态度转变角度来加以解释。

青年对西方国家这种态度的转变,在青年选择自己最不喜欢的国家和对中国最不友好的国家的回答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青年最不喜欢的国家排名表上,美国位居第一(31.3%,1923人),日本位居第二。在对中国最不友好的国家排名表上,还是美国位居第一(56.3%,3499人),日本第二。

■政治评价趋于务实,政治态度冷静而不冷漠

1994年青年在评价政治事实与政治现象时,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是物质与功利方面的因素。在回答“您认为衡量一个国家搞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选两项)一题时,青年中选择“经济实力强”(占51%,位居第一)和“人民生活水平高”(占36%,位居第二)这两项的比例高达87%。

青年对改革的态度趋于务实,态度冷静而不冷漠。青年中对电视报刊中有关政治的报道“始终关注”和“经常关注”的达51.39%,有39.37%的人是“有时关注”,很少关注和从不关注的仅为9.24%。与他人每天必谈政治、经常谈论政治、有时谈论政治的分别占1.71%、23.14%、54.88%,很少谈和从不谈的分别只有17.22%和2.55%。青年对国内外政治领袖人物的知晓率平均高达85.15%。

■经济参与过程中的躁动心态明显减弱,社会参与日趋协调、健康

与1993年尤其是与1992年相比,1994年青年中“炒股热”、“跳槽热”、“下海热”等明显降温。一部分已经“下海”的青年开始“上岸”,一部分已经“跳槽”或曾想过“跳槽”的青年开始静下来“积累能量”(进修、深造)。与此同时,在团中央“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引导下,高达60.49%的青年参加了“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精神文化参与经济参与之间的严重不协调状况得到了基本扭转。

但当问及“您曾有过当人民代表的想法吗?”时,青年中回答“从未想过”的高达58.96%,回答“一闪而过”的占26.77%,而回答“多次向往”的仅占14.26%。

当问及青年对单位/社区情况的关心程度及参与情况时,回答“非常关心,并经常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11.03%)与“比较关心,有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33.54%)这两项的比例之和还不到被调查青年总数的一半(44.57%)。此外,回答“比较留心,但一般不说”的占26.40%,“只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其他不想多管”的占25.92%,“对单位/社区的事毫无兴趣”的占3.11%。这反映出青年社会参与的水平及日常化、务实化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腐败——真叫人气愤也让人无奈

■青年最不满意的社会问题是腐败,89.32%的青年认为社会的贪污腐败程度已相当严重

在回答“您最厌恶的社会现象是什么?”一题时,城市青年中选择“贪污腐败”的位居第一,占38.55%,比选择“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排名第二,占20.56%)的高17.99个百分点,比选择“物价大幅度上涨”(排名第三,占10.52%)的高28.03个百分点(见表2)。

在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相当高的情况下,如此众多的青年选择最厌恶的社会现象时却并没有首选“物价大幅度上涨”,而相当集中(近40%)地选择了贪污腐败,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改革开放为青年创造了更多的挣钱机会(本次调查中,85.27%的青年认为改革十五年来挣钱机会增加很多和增加较多),青年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力增强了;二是相当多的青年认为当前社会的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在回答“您对社会的贪污腐败程度作何估计?”一题时,城市青年中回答“非常严重”的占39.76%,“比较严重”的占49.56%,“一般”的占9.01%,“不太严重”的占1.28%,“很轻”的占0.39%。

■政府在反贪污腐败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与青年的高期待之间尚存差距

在回答“您对政府反贪污腐败工作的成效是否满意?”一题时,青年中回答“很满意”(2.92%)与“比较满意”(11.73%)的仅占14.65%,回答“一般”的占31.62%,而回答“不太满意”(33.04%)与“很不满意”(20.68%)的比例之和则高达53.72%。这表明:青年对政府反贪污腐败工作的预期值,远远高于政府在反贪污腐败方面所做的努力。

■多数青年认为打击贪污腐败的最有效方法是“加重刑罚”与“完善管理体制”,对“新闻曝光”的看重远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高

在回答“您认为打击贪污腐败的最有效方法是什么?”一题时,中国城市青年中选择“加重刑罚”(40.45%)与“完善管理体制”(30.39%)这两者的比例之和高达70.84%。“新闻曝光”在青年心目中的地位并不很高,只占12.94%。把“加强检控”与“加强教育”视为最有效方法的青年则更少,分别只有10.64%和5.58%。

■青年中存在着潜在的行贿倾向。如果社会的贪污腐败得不到有效治理,青年对腐败在态度上的不满与在实际行为上的认同和接纳将长期并存

调查发现,与青年上面的态度(对腐败的强烈不满)完全相悖,青年在自己的行为取向上,对“贪污腐败”表现出相当的宽容与接纳。对“如果行贿能解决您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您是否会行贿?”这个问题,青年中回答“肯定不会”(12.59%)和“不会”(12.20%)的仅占24.79%,而回答“肯定会”(18.82%)和“依情况而定”(34.79%)这两项的比例之和则高达53.61%。此外,还有21.60%的青年对此持模糊态度,回答“说不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悖论呢?在我们与一部分青年的座谈与交谈中,一些青年谈到,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对社会腐败一直是十分厌恶的。但在这种表层的厌恶底下,其深层的东西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青年对腐败在最初出现时所表现的厌恶,主要是出于理想主义与道德的考虑,出于忧国忧民,即认为一个社会、一个政党应该保持廉洁。而随着社会腐败的扩散化、普遍化、持久化,以及青年价值取向上的功利化,青年对腐败的厌恶,在相当程度上转变为出于自身的考虑,即不少人之所以厌恶腐败,主要是因为自己不能腐败,而别人的腐败行为又在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了自己的利益。

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里,如果政府的反腐败成效不能达到青年的期望值,青年中卷入腐败(轻度腐败)的人数与频率都将增加。青年对腐败在态度上的厌恶与在行为上的实际认同与接纳将长期并存。

表2:您最厌恶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社会现象

百分比

排序1.贪污腐败

38.55%

12.假冒伪劣产品泛滥

20.56%

23.物价大幅度上涨

10.52%

34.卖淫嫖娼

9.01%

45.见死不救

8.09%

56.不公平竞争

6.37%

67.吸毒贩毒

5.49%

78.其他

1.41%

8

数风流人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居前三位曼德拉比克林顿招人喜欢

■毛泽东的地位大大提高,青年怀旧情绪亦有所抬头

1988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市青年最喜欢的政治人物排名榜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周恩来(49.7%)、毛泽东(10.9%)、邓小平(9.2%)。1994年的调查排在前三位的还是这三位政治家,显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青年中享有恒久不变的崇高地位。但这里出现了一个变化,就是毛泽东排名第一(40.1%),周恩来仍保持了较高的得票率(26.6%)。毛泽东与周恩来相加其得票66.7%,这比1988年两人相加得票也要高一些。

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两次调查中均名列第三(1988年为9.2%,1994年为9.6%)且有所上升则反映了中国青年在总体上对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贯支持。

■西方形象在青年心目中降低,对第三世界的认同加强,青年对西方霸权主义产生了抗拒心理

1988年的调查显示,排名最高的外国政治领导人为拿破仑(得票率为4.7%),排名最高的活着的西方领导人为撒切尔夫人(得票率为4.2%)。1994年调查结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是纳尔逊·曼德拉紧随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后,排名第四(得票率为4.5%)。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已故领袖金日成排名第九(得票率1.3%),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排名第十一(得票1.2%)。可以推测,选择他们的中国青年是把他们当做了第三世界弱小国家敢于反抗西方霸权主义的英雄。而在1988年处于这一角色位置的;三个外国领导人当时的得票率加起来,还不到1994年阿拉法特的得票率(0.33%,排名第十七)。无论是名次,还是从得票率看,1988年的中国青年对于敢于反抗西方霸权的政治领导人评价较低,而1994年则有了大幅度跃升(特别是在得票率方面竟翻了10倍)。

1994年的调查显示,西方政治领导人中排名最高的是美国总统(总排名第六),与1988年时的撒切尔夫人一样,但得票率仅为1.9%。从总体上说,在1994年的中国青年心目中,西方的形象降低,对第三世界的认同回升,对于敢于反抗西方霸权的弱国领导人普遍增添了敬意。

■青年对于权术、手腕、野心等非道德能力的崇拜程度下降

1988年的调查报告认为:“青年对政治人物所具有的权术、手腕、野心以及百折不挠的意志倾向的肯定程度很高,甚至超过对其业绩或事业成败的评价。”但在1994年的调查中,以上述特征见长的政治家排名和得票率均显著下降,拿破仑跌至第二十二位,得票率仅为0.27%。有专家分析,八十年代中国青年对于权术、手腕、野心的崇拜,似乎与当时的“文化热”中宣扬的尼采超人价值观有关,而90年代这股热已冷了下去,中国青年有向正常的、传统的价值观回归的倾向。

本次调查项目档案

■名称:《中国青年发展状况调查》(城市部分)

■策划、执行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年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组

■调查对象:北京、上海、广东、山东、辽宁、河南、四川、陕西、甘肃、贵州等10省(直辖市)14岁—34岁城市青年

■执行时间:1994年6月—10月

■执行方式:A.调查样本采用多阶段、不等比分层抽样方法抽取:(1)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从全国随机抽取10个省级行政区。分层时主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变量,同时兼顾地区分布;(2)在被抽中的省内,将各地区按人均产值分为上、中、下三类,每类各抽一个地区;(3)每类地区随机抽取1市;(4)每市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单位或街区;(5)在被抽中的单位(或街区)抽取一定数量青年。该调查样本容量为7000人。

B.调查用问卷进行,共回收有效问卷6150份,回收率90%,有效率97.6%。

■有效样本概况:

(1)性别构成:男性52.89%;女性47.11%

(2)年龄构成:14-19岁10.05%;20-24岁36.34%;25-29岁35.85%;30-34岁15.07%;35岁2.67%

(3)文化程度:文盲0.23%;小学0.79%;初中14.02%;高中47.65%;大专、大学及大学以上37.31%

(4)职业:管理人员20.97%;一般办事员14.71%;专业技术人员14.52%;商业服务人员3.50%;个体户3.16%;工人15.53%;农林牧渔劳动者10.40%;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4.34%;其他12.86%

标签:;  ;  ;  ;  ;  

1994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报告_中国青年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