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祛瘀法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的运用论文_张康宁1,董晓斐2

活血祛瘀法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的运用论文_张康宁1,董晓斐2

(1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7) (2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教研室 湖南 长沙 410007)

【摘要】通过对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文献分析,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指出婴儿肝炎综合征以气滞血瘀为主,而致肝失疏泄,胆汁不寻常道,外溢肌肤。探讨活血祛瘀法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的灵活运用。

【关键词】婴儿肝炎综合征;活血祛瘀法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315-02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肝细胞和(或)胆道对正常胆汁的分泌和(或)排泄障碍或缺损,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以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为主的综合征,可见目黄、身黄、小便黄,大便色泽变浅、肝功能损害,部分重症者可有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腹水,甚至发展到肝性脑病,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败血症等而死亡,为儿科疑难杂症之一。其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中医学中尚无婴儿肝炎综合征这一概念,大多数学者将本病归属于胎黄,气滞血瘀证范畴,若部分患儿28天后黄疸仍缠绵不退,则考虑为本病范畴,或称“婴儿黄疸”。目前,中医界对本病的治疗常见的治法有活血化瘀、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温中健脾等治法,但以活血祛瘀治法为主要方法。

1.瘀为本病主要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对本病并无论述,仅见于胎黄病中,以湿热论治,如《幼科发挥》认为本病或因天地湿热或因水谷湿热;《幼幼集成》 也说全非湿热,总由气血败坏。《小儿药证直诀》考虑到诸疸皆热,但也可出现胃怯,胃不合也之征;但从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病情变化发展来看,本病多因小儿禀赋虚弱,气机升降失常,湿热郁蒸于里,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久而久之,肝损及脾,而致脾阳不振,寒湿阻遏,血脉瘀阻,则见皮肤、面目发黄,胁下痞块,腹壁青筋暴露,而表现出淤积阻滞之象,《张氏医通》也指出“静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代学者有的[1]认为部分患儿可因先天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或因感受孕母胎毒(如肝炎病毒、梅毒、巨细胞等),而导致的中焦气机阻滞,气不通,则血无以行,胆汁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以致皮肤黄疸消退延迟,黄色晦暗等。

2.从瘀论治本病的灵活运用

本病治疗中,西医主要以降酶、利胆为主,部分降酶药物可引起水钠潴留,故可引起患儿内环境紊乱,因此高钠血症、低钾血症、高血压、心衰、肾功能衰竭患儿禁用;部分药物新生儿及婴幼儿禁用;部分利肝药在重症肝炎和胆道闭锁患儿属于禁用药物,故治疗上较为棘手。巨细胞感染时予更昔洛韦治疗,毒副作用大;肝炎病毒感染予干扰素治疗不良反应多,有较多禁忌症;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中存在治疗时间较长,且易产生耐药株,停药后复发率高;另外,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诊治目前在我国仍未得到广泛运用,且针对遗传代谢性疾病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在治疗本病的作用则显得尤为突出且至关重要。莫氏[2]根据患儿的瘀阻的轻重程度,加减运用下瘀血汤(大黄、桃仁、鳖虫为主)、枳实导滞丸(大黄、神曲、枳实、黄芩、黄连、白术等为主)等治疗本病,疗效较好。裴氏[3]用茵陈汤合膈下逐瘀汤辨治(茵陈、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柴胡、黄芩、枳壳等),疗效显著。倪氏[4]用茵陈汤合膈下逐瘀汤辨治本病(茵陈、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柴胡、黄芩、枳壳、广木香等),其治疗的28例患儿中,27患儿均痊愈。杨氏[5]以化瘀疏利法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较好。周氏[6]认为本病由湿热郁结血分所致,故在清热燥湿的基础上加用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的药物,其改良而成的清胆退黄汤(茵陈,栀子,黄柏,茜草,紫草,泽兰,青黛)取得良效。邓氏[7]在运用熊脱氧胆酸利胆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虎蛇茵陈蒿汤(茵陈、虎杖、栀子、大黄、白花蛇舌草、郁金、柴胡、丹参、桃仁、红花、陈皮、五味 子、木香、厚朴、甘草、)治疗,取得明显疗效,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方中的茵陈、栀子、大黄、丹参、虎杖、郁金等药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抑制肝细胞坏死和炎症反应,能达到改善肝脏微循环,扩张肝内血管,抗肝纤维化,加速肝细胞的再生,促进病变的肝细胞的修复。申静采用中西医对照的方法治疗本病,其西药组治愈率为52.72%,好转率36.36%,中药组的治愈率61.0l%,好转33.89%,中药组疗效显著,而其中药药方组成以赤芍、茵陈、丹参、桃仁、郁金、炙内金、炙土鳖虫等活血化淤药为主。其另外的研究中亦采用清热凉血化瘀方治疗本病,发现此治疗方案在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较常规的西药治疗较好。许瑞[8]在运用和肝利胆颗粒(香附、三棱、莪术、茵陈、金钱草、炙鳖甲等)治疗本病,4周后复查肝功能各项指针均降至正常,肝脏B超提示肝脏缩小,提示此法治疗有效。裴胜以金黄利胆汤治疗婴肝,在其配伍中加用了泽兰、丹参、血竭等活血之品,明显缩短了治疗疗程。支晓艳[9]用加味退黄汤(茵陈、白术、丹参、赤芍、川芎、虎杖、柴胡治疗婴肝60例患儿,20例治愈,35例好转,有效率达91.7%,而同比较的西医治疗治愈仅为9例,其有效率仅为66.7%。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更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为多为肝失疏泄,气机则不畅,而出现郁结之候,久则累及血分,血行不畅,出现血瘀,故可见胁肋部肿块等、全身发黄等表现。

综上所述,婴儿肝炎综合征目前虽仍归属胎黄范畴,但其病因病机相差甚远,婴儿肝炎综合征多以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血分淤滞为本病的关键环节,故在本病的治疗更多应考虑从活血化瘀、疏利肝胆着手,胆道梗阻得以解除,胆汁方能循常道,黄疸才能得以消除。早期鉴别胎黄与婴儿肝炎综合征对本病的预后至关重要,延误治疗时机,患儿肝脏可逐渐增大,质地变硬,可出现肝硬化等不良转归,预后往往不良,所以临床医生应能灵活运用活血祛瘀法论治本病。

【参考文献】

[1]裴学义.治疗婴儿肝炎综合症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2).

[2]莫锦明.婴幼儿巨细胞包涵体的辨证施治[J].北京中医,1991.1:30.

[3]裴学义,卢燕,吴小琦,等.中医治疗婴儿黄疸150例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4:31.

[4]倪菊秀.28例要儿肝炎综合征中医药辨证治疗[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29(2):116.

[5]杨文义,郭占霞.疏利化瘀法治疗新生儿肝炎综合征46例临床报导[J].中医杂志,1996.37(12):378.

[6]周跃庭,温骥媛.改良清胆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J].北京中医,1991.6:37.

[7]邓玉萍,彭兆麟.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辽林中医杂志,2006.33(1):22-23.

[8]徐瑞,宋桂华.和肝退黄颗粒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18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1.43(9):11-12.

[9]支晓艳,陈玲.加味退黄汤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35(8).

论文作者:张康宁1,董晓斐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8

标签:;  ;  ;  ;  ;  ;  ;  ;  

活血祛瘀法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的运用论文_张康宁1,董晓斐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