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林区林纸业综合经营规模与布局研究&松花江林区林纸业综合经营规模与布局研究_林业论文

松花江沿江林区林纸一体化经营规模与布局的研究——A study on the scale and alloca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forest and paper industry in Songhuajiang forest region,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松花江论文,林区论文,沿江论文,布局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造纸工业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造纸工业的现状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造纸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消费水平仍然很低,总量和品种结构都有缺口。中国是造纸术的发祥地。早在18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发明了造纸术,在创造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化的同时,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有人评说“纸是人类文明之母”。然而到了近代我国的造纸业却大大地落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造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基本上适应国内低水平的需求,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49年我国的造纸产量只有22.8万t,到1991年达到了1479.7万t,1993年总量达到1800万t(见表1),年均递增10.4%。纸及纸板的总产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序位置逐步跃居到第2位,发展速度之快是世界上少见的。然而按人均量计算只有12kg(1988年),只及同期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1/4多一点,与发达国家相比只相当其1/20(见表2)。

表1 我国历年纸及纸板产量 万t

年份 产量以1949年为100

1949 22.8100

1952 60.3264.5

1957 122.7

540.5

1960 203.7

893.4

1970 263.7

1156.6

1978 466.2

2044.7

1980 562.6

2267.5

1985 930.8

4082.4

1988 1270.0 5576.2

1991 1478.7 6485.5

1993 1800.0 7894.7

注:①中国造纸学会,《中国造纸年鉴》(1990年)

②包月阳,造纸:扩大企业规模解决环境污染,《经济参考报》1993年2月3日

我国的纸消费量不仅在人均量上低于上述国家和地区,而且在品种和质量上也满足不了需要。1988年我国进口木浆79.5万t,废纸38.8万t,纸与纸板85.1万t,进口总量已达200多万t,用外汇12.67亿美元。同年国产木浆只有150万t,已出现进口量大于国内供应量的局面,并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说明我国造纸业在总量上还满足不了需求,而且在造纸原料和纸种结构上均有短缺。

表2 1985-1988年人均纸消费量 kg/人年

1985198619871988

美国 284 290 291.1

317.8

瑞典 235 229 237.9

311.3

加拿大

202 211 213 246.7

日本 168 173 172.8

204

中国 9.3 10.310.112.1

香港 162 153 147 147

台湾 131 129 153

世界平均 41.1422 42 43.8

注:《中国造纸年鉴》(1990年)

由此可见,只有大力发展造纸工业才能适应今后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

2.从发展角度看,发展造纸工业在我国有广阔的市场。据造纸工业有关权威部门规划,1995年我国纸产量预计为1750万t,人均16.2kg;2000年为2200万t,人均18.1kg;到2020年预计纸产量为4400万t,按15亿人口计算人均将近30kg。这就是说从1991年算起用将近30年的时间,我国的造纸产量可以翻一番半,年均净增100万t的产量。可是,到那时按人均占有量只及现有世界平均数的68.5%,说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造纸业都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纸及纸产品的消费水平将出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同时由于植物纤维所具有的特性,纸及纸板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不可能被其它的工业产品所代替。因此,发展我国的造纸工业,既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产品结构的调整方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纤维原料结构中,木材纤维比重小,非木材纤维比重大,“长纤维贫乏症”日趋严重。1957年木浆在总浆量中比重为27.5%,1987年国产木浆仅为13.5%;连同进口木浆在内,目前只有17%-18%。而世界发达国家造纸企业95%以上是以木浆为原料。正因为木浆比重低,致使以木材为原料的一些纸品种供应不足,直接影响到产品结构及产品档次,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为了缓解国内木材供应紧张的局面国家不得不每年花大量的外汇进口木浆、废纸及纸板。

2.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程度日趋严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当前世界上造纸企业的规模日益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可是由于我国长期纸张供应矛盾突出,加上主要原料中草、秸秆等原料分布分散,以及资金短缺等特定的历史条件,我国造纸企业以小型化为主。特别是近年来乡镇发展的大量造纸企业更是如此。据1991年统计我国造纸企业共有5915家,纸及纸板总产量是1478.7万t,造纸企业平均规模年产为2500多t。年产10万t的企业数量甚微,5万t以上的不过10个,万t以上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4.5%,95%是万t以下小厂,而世界纸厂平均规模是5万t以上。

3.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陈旧落后。改革开放以来,除几个大型骨干企业结合技术改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个别企业具有80年代水平,少数企业具有六、七十年代水平外,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四、五十年代的水平,由于技术装备落后,造成产品质量难以提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过大。造纸工业是能源消耗重点行业之一,我国每吨纸综合能耗标准煤在1.8t以上,而国际能耗先进水平为1.2t。

4.生产用水大量浪费,废水污染环境严重,当前我国每t浆纸综合耗水一般都在300-500t之间。国外先进造纸企业每t纸耗水是80t,甚至更少,而且不污染环境。我国由于用水量大、废水排放量也大,既增加了治理难度,也加剧了环境污染,还减少了效益(水未循环使用,碱绝大多数未回收)。

5.建设资金不足,是导致我国造纸工业日益呈畸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造纸企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具有资金密集的特点,建一个万t的纸厂,t纸投资按现行价计算大约在万元左右,可是从“七五”以后,在造纸基建投资中,中央财政安排的贷款投资仅占总量的30%,其余安排要地方或企业自筹。由于企业和地方资金有限,这就造成企业规模过小或因陋就简地建一些低档产品的小厂。

概括地讲,我国造纸行业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木浆在造纸原料中的比重过小,造成必须以木浆为原料的纸种供不应求;第二,也由于草浆原料比重过大,加之资金短缺,造成企业规模过小,技术落后,消耗大,效益不高;第三,由于草浆比重大,在废水治理上增加了难度,有的技术至今尚未突破。所以水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

二、发展林纸一体化经营的意义

(一)林纸一体化经营的含义

多年来我国林纸是分离的,分属于林业和轻工两个行业部门分管。造纸工业依赖指令性计划获得廉价的木材原料,创造的利税全部流入财政。另一方面作为造纸工业基础的林业,植树造林、营林抚育的资金却严重不足,林业再生产十分困难,林业与造纸工业的生产资金形不成回流。纸不养林,林不保纸,这是阻碍林业与造纸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国外造纸和林业发达的国家,都是走了一条林纸一体化的路子(林纸联合体),新西兰、澳大利亚、巴西、智利、芬兰、瑞典、加拿大、美国等造纸工业公司大都拥有相当数量的造纸林基地。从营林、采伐、加工到制浆造纸形成系列生产流程,“一条龙”经营,一体化管理。美国的惠好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林纸集团公司,纸和纸板年产量是324万t,商品浆产量是132万t。所需造纸林基地,国内经营240万hm[2],国外拥有采伐权的基地400万hm[2]。造纸原料自给率达90%。

根据我国的情况借鉴国外经验,我们认为应当这样表述林纸一体化经营:就是纸业的生产与林业造纸林的培育和木材原料供给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紧密衔接打破长期以来林纸分家、条块分割的体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资金互补,责任明确的林纸一体化经营或组建有限责任公司。

(二)我国林纸结合的沿革

木材是制浆造纸最好的原料,商品林业是生产木材的重要产业部门。按说林纸业应当紧密结合。但是长期以来,造纸用材是靠计划调拨,通过行政措施实现造纸与林业之间的生产联系,由于木材调拨价较低,经济利益分配不合理,制约了营林部门的森林培育,以及生产造纸材的积极性,这是造纸原料中木浆比重过小的主要原因。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从60年代初,森工企业曾自办了上百个小型木浆纸厂,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林纸结合。这种林办纸的形式,较好地解决了造纸材供应问题。但是,由于设备不过关,规模过小,纸的质量差,消耗大,成本高,多数企业亏损,逐渐倒闭。当然,还有污染严重,管理不善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国只剩下20多家。

随着造纸用材计划分配连年有缺口,为了保证造纸用材的稳定供应,轻工部提出了造纸企业自办原料林基地的建议,从60年代中期以来,轻工、林业两部联合召开会议,发出文件推进造纸企业自办原料林基地的进程。但是,由于在征地、营林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造纸企业感到“操不起心、管不起林”。使很长一段时间造纸企业自办原料林基地的工作动作不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国家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对纸产品的消费出现了增长的势头,可是到80年代中期,造纸材计划内供应量只能保证需要量的一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林纸两业的专家,再次提出林纸结合的问题。在轻工、林业部的支持下,1987年中国林学会和中国造纸学会在北京召开了林纸联合论证会。专家们认为林纸联合是“振兴林业、发展造纸,两业共兴必由之路”。这次会议后,于1988年国务院确定在福建省南平造纸厂与附近的林区实行林纸联合的试点。成立了南平造纸营林联合公司。规划建设6.67hm[2]造纸用材林基地,要求4年完成,10年成材,20年基本做到原料自给。在同一时期,福建省青州,黑龙江省佳木斯,吉林省的石岘、吉林等一些大型造纸厂也相继建了一些合作、联营或股份制林场。截至1989年共营造林纸基地13.3万多hm[2],蓄积达30多万m[3],年伐造纸材3万m[3]。1989年以后这项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所以如此,关键是管理体制、利益分配、原料林基地建设资金等问题制约。

通过以上林纸联合发展沿革的回顾,从中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60年代初,森工企业建设的100个小型纸厂,其中绝大多数倒闭,为什么至今还有20多家生存下来?经分析,除了一些共性原因以外主要有两条:其一,30年来,这些小厂都进行了技术设备的改造,产品质量有所提高,消耗有所降低;其二,林办纸,体制上解决林纸一体化经营问题,利益分配做到互惠互利。纸厂收购林场的枝丫、造纸材,以及在造材、加工剩余物价格上照顾林场的利益。正是受此启发,近年森工企业已建和在建的一些造纸厂,如柴河造纸厂、金山屯造纸厂、十八站造纸厂、方正造纸厂、带岭造纸厂等都是林办纸的形式。管理体制上的一致性,有利于林纸一体化经营。这些厂从一开始就和造纸原料林的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这就为纸厂稳定地供应足量的造纸材提供了保障。

所以,有的专家呼吁当务之急是要打破长期以来林纸分家、条块分割的体制,走林纸一体化的路子,这是振兴林业和造纸工业的必由之路,是两业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实行林纸一体化经营的好处

在论述林纸一体化经营好处之前,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在林区选择林业与纸实行一体化经营?为什么不可以搞林业与人造板,或者家具一体化经营?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逐一分析一下森工各业的情况。就经营用材林而言,木材采运业是林业经营内容之一,二者早已实现了一体化经营。木材加工在国有林区现有森工企业中都有锯材和一部分三板工业,也已实现了一体化经营。更主要地是锯材和胶合板等对原料要求严格,一般需大径级高等级的原木。宏观上讲,我国天然林蓄积在减少,可采蓄积中成过熟林蓄积更在减少,这都意味着今后一定时期内大径级木材在下降,这必然制约锯材和胶合板工业发展。家具制造在林区发展中虽有原料优势,但由于远离消费地,信息闭塞,成品运输困难等原因,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林产化学产品种类繁多,每种产品都要求特定的原料。所有这些最终都反映在不如发展造纸效益高。

从表3中看出,五个行业的四项效益指标中造纸及纸制品业都是最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比其它四个行业高75.0%-162.5%,全员劳动生产率高78.0%-700%,资金利税率高67.0%-188.1%,结构效益系数高2.68-74.56倍。这就是我们选择造纸业与林业一体化经营的主要原因。

根据国外林纸发展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我们认为实行林纸一体化经营的好处是:

1.有利于林木资源的科学培育和充分合理的利用,促进林木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大大缩短林木利用周期。从长远来说,可以为造纸业向现代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从近期讲,可以缓解森工企业资源断档,对企业解脱经济危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有利于解除造纸企业木浆原料供给的后顾之忧。木浆纤维原料比重提高,可以提高纸品的质量,可以发展我国短缺的纸种,有利于扩大企业的规模,从而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3.可以做到林业、纸业的优势互补,纸是兴林的资金后备,林是纸旺的基础,林纸一体化经营有利于林纸两业的共兴共荣。

4.林纸一体化经营做到林纸两业利益上的一致,从而保证了生产经营中行动上的一致。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林纸分家而出现的利益分配上的摩擦和内耗。

5.林纸一体化经营为造纸业扩大木浆原料的供给提供了源泉,木浆比重扩大为造纸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扩大企业规模创造了条件。造纸企业规模扩大为治理污染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如此说来,林纸一体化经营,可以和可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6.林纸一体化经营如能将纸厂建在造纸原料林附近的林区,可以缩短纸浆材到厂的距离,节约原料成本费用,另外,林业企业由外运原木改为运纸类产品,因为生产1t纸需要5m[3]纸浆材,可以大大缓解我国运力紧张的困难,此外,纸厂与原料林毗邻建设,为林区经济活跃和区域产业布局合理化提供了条件。

表3 森工按行业划分效益指标

注:(1)资料摘自林业产业政策第二课题组“中国林业产业政策及区域比较研究”中,资料数字为1985年数字。

(2)比较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净产值)的相对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3)结构效益系数与加工深度和行业附加值呈正相关。

三、松花江林区发展林纸一体化经营的优势

(一)沿江林区可以为发展造纸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这里所讲的松花江沿江林区指的是西起黑龙江省的木兰县,东到依兰县,沿松花江两岸100km以内的区域。区内有兴隆、清河、方正、亚布力4个国有森工企业,以及方正、延寿、尚志、通河、木兰等市、县的地方国有林场。根据粗略统计该区内共有林业用地135万hm[2],其中有林地110万hm[2]。林分蓄积10219万m[3],每年采伐的木材132万m[3],特别是本区有20多万hm[2]Ⅰ、Ⅱ地位级林地,可实行高度集约化培育造纸原料林,提供纸浆材。因此在沿江林区建设规模为20-30万t造纸企业,提供造纸用材是绰绰有余的(见表4)。

表4 松花江沿江林区森林资源 万hm[2] 万m[3]

注:地方国有林场有林地蓄积为估计数

(二)水资源供给充足

制浆造纸企业是耗水大户。在我国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吨纸耗水设计量在300t左右(非封闭循环用水),一个年产12万t的制浆造纸厂,按一年300天工作日、三班作业,日生产纸是400t,一天耗水量是12万t,可见造纸行业耗水之巨。所以有许多地方万事具备,就是水资源不能连续稳定供给,而否定其选厂条件。由于松花江流经本区,这就给沿江两岸建设纸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据本区高椤水文站观测资料,一年之中松花江最大流量是1180m[3]/秒,最小流量是121m[3]/秒。按最小流量计算,一天的流量是1045万m[3](t)。建一个12-30万t纸厂,日用水量需要12-30万t,只耗用松花江最小流量1.15%-2.87%。可见本区的水资源完全具备建大型纸厂的条件。

(三)能源供应情况

本区周围有许多大煤矿。近处有达连河煤矿,年产145万t。远一点有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大煤矿。这些煤矿可以为纸厂提供燃料。通过陆运可达佳木斯,然后水运到纸厂。1990年方正的4万t纸厂已经上马,从方正至达连河煤矿窄轨铁路专线已修成。电力供应,现在江南江北已有网电线路通过,可以联网,也可以自行发电,这对电汽综合利用是有好处的。

(四)交通状况

本区连结外部的交通主要是公路和航运,几个森工企业均有公路连接省内外。松花江流经本区,航运较为发达。逆流向上可达哈尔滨市,顺流而下可以到佳木斯和俄罗斯的伯力市。公路和航运比较发达,这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本地区不通铁路,外运木材和林木产品,企业运进所需的物资主要靠公路和航运解决。与铁路运输比较,公路运量较小,航运受冬季封江影响长达5个多月,给木材外运带来一定的影响。加之木材是体积大、笨重的货物,占用运力较多,多次装运增加了运输费用。如果把外运木材改为运纸产品,可节省3/4的运力。一个产量30万t的纸厂,一年节省的费用就达1亿元之多。这就是说,本区的多数企业和地方不通火车,是为不足。正是因为如此,相对更应发展一些体积小、重量轻的产品,避短扬长缓解交通问题。从这方面讲,发展造纸业更具有特殊意义。

沿江4个局的内部交通情况,除清河林业局是单纯的公路运输处,其它3个局既有公路又有森林铁路。林道密度虽然不高,但基本尚可满足木材生产的需要。另外,方正和兴隆局分别有高楞和乌鸭泡码头,有自己的船队。方正林业局在佳木斯市(松花江边)还有可贮运15万m[3]的木材转运站,清河林业局在绥佳铁路线上还有香兰贮木场。4个局内部运输道路总长2676.9km,其中森铁796.3km,公路1880.6km;林道密度在1.9~3.2m/hm[2]之间,平均为2.6m/hm[2]。所有这些都为建立造纸企业提供了有利的运输条件。

(五)其它条件

劳动力资源充足,仅4个森工企业就有待业青年10812人。另外在现有职工中尚有富余劳动力万余人,因此劳动力完全可以满足建立林纸联合企业的需要。气候条件,这里地处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北麓、小兴安岭南缘,山势坡缓,沟谷开阔,土壤肥沃,年均积温2500℃,无霜期120天,全年降水600-700mm,是红松、云杉、落叶松、水曲柳、柞树、椴树等树种生长的理想林区。如果建立林纸联合企业,选择优等林地,实行集约化培育速生丰产林,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本区在林区之中,从近期看,现有森林可以满足大型纸厂所需的原料;远期讲,丰富的林地资源,可以进行林木集约经营,原料供给可以源源不断,沿江建厂水资源丰富,加之其它一些有利条件,可以讲本区建立林纸联合企业的基础条件是十分优越的。(待续)

*纸厂规模方案计算机运用部分由王介一、纪平、马虹完成。

来稿日期 1994年8月

标签:;  ;  ;  ;  ;  

松花江林区林纸业综合经营规模与布局研究&松花江林区林纸业综合经营规模与布局研究_林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