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学到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论文

从生态学到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论文

·文学与语言学·

从生态学到生态语言学的研究

赵丽梅

(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21)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对生态学与生态语言学的联系进行交叉对比,围绕生态学渊源、传统语言学流派里的生态意识、生态语言学概念的提出、生态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主要研究领域进行论述,旨在对生态语言学的内涵和研究意义做出较为详细的解读。

【关 键 词】 生态学 生态语言学 生态意识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语言产生于生活的需要,形成于特定的环境,探讨语言问题不可能脱离环境。正如生态学探究生物及其环境的彼此联系,语言学研究同样存在于语言与所在族群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之中,因此,“生态语言学”的形成绝非偶然。

其一,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郑琼罗》。小说叙丹徒女子郑琼罗遭市吏子逼辱,绞项自杀,冤气四十年未散。她夜闻段生抚琴,便前来攀谈,倾诉冤情,并作诗云:“痛填心兮不能语,寸断肠兮诉何处。春生万物妾不生,更恨香魂不相遇。”末句被汤显祖移入《牡丹亭》第50出《圆驾》下场的集唐诗中。另,《牡丹亭》第27出《魂游》写夜间阴风萧飒的气氛,以及杜丽娘鬼魂闻声徘徊的情态,极可能也受到《郑琼罗》的影响。

一、生态学的渊源

(一)生态学的内涵思想

根据词源学,“生态学(ecology)”是德语词“o..-kologie”的英语形式,可被拆分为表示“房屋、家”的希腊词“oikos”和表示“研究”的词根“-logos”,合起来即为“关于住所的研究”。1866 年,德国博物学家恩斯特在论著《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创“o..-kologie”一词,并把它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揭开生态学研究的序幕。

沿着恩斯特的科学思想,更多生态学家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食物链、生态位与生态系统等核心概念和相关论点,发展至今,其内涵和外延得以持续拓展,生态学所强调的研究整体观、综合观、进化观、层次观和系统观既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也为其他领域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入而全面的动态研究范式。

(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融合

正如自然界各有机体之间,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和社会过程之间始终处于相互联系与动态发展之中,它们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正如对自然界各有机体的研究是为了使其和谐共存,社会科学的意义是对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有效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所以,无论是从研究对象还是从研究意义分析,生态学对整体性把握和层次性实证分析的强调,都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具体而言,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

一是,20 世纪中期以来,由于人们长期对自然规律的忽视和对生态因素的淡漠,由此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这一危机促使人们深刻反省,为了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和全面的发展,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越来越重视生态意识的培养。二是,在经济高度发展和社会化大大加速的今天,地方经济、文化观念和政治活动等众多因素构成推进或制约着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只有从生态学视角,把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来对待并考察这些因素的层次、结构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才能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二、生态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传统语言学流派里的生态意识

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奥古斯特认为语言学理论符合进化论观点,他指出:语言发展规律与生物进化过程类似,同样要经历生、长、老、死的生命历程。通过语言与生物形式的类比,奥古斯特还借用生物学对植物分类的方法研究语言的历史亲属关系,揭示语言体系中的生态规律。

结构语言学家萨丕尔被视为生态语言学领域的开拓者。他最早建立起语言与自然的关系,在对“语言与环境”的反思中,他把词汇与环境、语言与文化的共生关系推演到多种语言、文化与它们的环境中,他还强调:语言环境不仅包括自然因素,还包括人类生活的经济基础等,这些正是生态语言学的雏形思想。

第一,语言的物种属性。首先,语言是人类专有的认知、思维与交际工具,萌发于原始的自然状态,决定着思维力量的功能,具有生物属性;同时,只有在作为文化和社会物种时,人类才有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驱动力,所以,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语言的社会性。生存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人类这一物种的多样性,所以,正是因为人种的不同,语言也具有不同的类型。

纵观语言学发展,传统研究成果为生态语言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生态语言学研究主要围绕豪根的隐喻范式和韩礼德的生物学范式。前者以“生态”隐喻“环境中的语言”,主要研究强化或弱化语言功能的环境因素,研究对象指向语言多样性、濒危语言保护和语言政策等问题。后者着重从生物学视角诠释“生态”含义,主要研究语言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研究对象多指向语言系统生态学分析。这里,着重讨论语言多样性与濒危语言研究两个方面。

1990 年,韩礼德在“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世界大会上宣读论文《意义的新途径:挑战应用语言学》,指出:生态学里的生长、性别和物种等术语在语言词汇和语法结构中同样存在自我表现形式,所以,语言研究是生态考察的一部分,生态语言学应成为语言生态研究的等同术语。1993 年,麦凯在专著《生态语言学:迈向语言科学的新范式》中正式使用术语“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至此,一个年轻的交叉学科正式进入人们视野。

(二)生态语言学概念的提出

受传统语言生态意识的影响,1972 年,美籍挪威裔语言学家豪根发表论文“语言的生态(the Ecology of Language)”,通过把语言环境隐喻类比为生物生态环境,论文指出:语言本身就是环境的一部分,对语言的研究离不开语言生存与使用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习得的语言和他们对语言的态度是不同的。豪根的语言生态隐喻奠定了语言生态学的主流研究范式,他的概念性描述被公认为生态语言学的基本定义。

20 世纪语言学者的研究进一步强化了语言的生态意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揭示了人类语言能力生成的生理原因。弗斯、韩礼德的“典型语言环境”语义理论深入探讨了语言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60 年代形成的社会语言学,例如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概念,认知心理学的“互动派”从语言及各地方言的产生、变异、发展与消亡等不同角度审视了语言与环境的关系。

三、生态语言学的基础理论

正如生物生态学里有个体、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语言学里也有子系统、语种、语族与语言体系,它们都是从微观到宏观的综合研究。把生态学理念和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主要基于语言的五个特征,它们构成了生态语言学基础理论的梯级型框架:

新晋本科院校科研建设方法与途径探析……………………………………………………………………………李运庆(3.81)

第二,语言的全息态特征。语言系统象生物系统,具有全息性。首先,生物系统按照:门—纲—目—科—属—种进行分层;语言系统按照:语篇—句子—词—语素—音位进行分层,二者之间有鲜明的可比性;其次,所有生物都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呈现相似的周期变化,语言也经历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宇宙脉动总和的缩影。最后,生物系统是随机变异和无意义选择的结果,语言则具有能指与所指任意性,二者相通关连。

第三,语言的生态系特征。生物与环境构成统一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这种状态即为生态系。物种越丰富,生态系越平衡,反之亦然。所以,物种的减少必然导致生态的危机。同理,语言多样性是健全的语言生态系的重要特征,语言越丰富,物质与精神文化越多彩,反之亦然。所以,语言的消亡必然导致语言生态的失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城市,使得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青岛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同时作为美丽的海滨城市,其人口城市化率每年都在提高(见图1)。

综上所述,语言的物种属性、全息态特征、生态系特征和环境公平性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论述了语言的生态特性与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了生态语言学基础理论体系的框架,回答了生态学与语言学融合的主要机制。

第四,语言的环境公平性。在资源消费和生态健康方面,人类应优先考虑处于劣势的群体,使人人拥有健康环境,公平享受地球资源。与自然环境类似,受依存环境的制约,语言环境在代内与代际方面存在公平与否的问题。代内方面主要表现在因为权势、社会距离等造成的同一代语用者之间语言环境的差异;代际方面主要表现在因为发音、词语、语法等语言本体遭破坏后不同代语言使用者之间语言环境的差异。

四、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传统饲料与现代动物营养学技术的结合愈加明显,在鸡饲粮中使用NSP酶已经非常普遍,但NSP酶在肉鸭饲粮中应用很少,主要关于肉鸭的NSP酶在我国的相关研究较少。NSP酶的作用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动物种类、饲养水平、酶的种类与水平等不同,效果差异较大。因此,针对饲粮的抗营养特性筛选与之适应的NSP酶对最大限度地利用饲料潜在还原糖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6]。

(一)语言多样性研究

语言多样性转化于“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这一生态学术语。“生物多样性”是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概念,在学界有多重理解:可以是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地球生命的所有变异,还可以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生物多样性”概念的提出缘于对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等五大危机的担忧和对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诉求。

在盾构到达下穿铁路段前,设置100m试验掘进段,通过试验段的盾构掘进调整各项技术参数,对地面变形、深层土体位移等数据进行详细的监测和分析总结,总结最佳盾构施工技术参数,为盾构穿越高速铁路桥提供数据依据[1]。

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引发了对语言多样性的思考。第一,正如生物体基因储存着各种遗传信息,语言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种认知与信息。生物体基因的多态促成了生命的进化和物种的分化,环境的多态则造就了的语言的多样性。据统计,现今世界上有5561 种语言。第二,据推测,学界平均每年发现1.5 万个新的生物物种,目前,已命名并分类出130 万个物种。仿照生物学,语言学界假设若干语种演化自特定祖语,按照各个语种的亲属关系就分为若干语系,语系下分语族,语族下分语支,语支下是语种,语种下是方言。目前,世界上共有7099 个语种和141 个语系。第三,生态系统的组成元素、生物群落的构成与整个生态过程等的能动性使生态系统保持了一定的持续性和突出的多样性。与此类似,语言系统的组成成分、语系的划分与语言结构的形成等是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它们使语言既有自身持续性,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又使语言不断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语言的相互交流、借鉴与学习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在传统与变革中,语言多样性得到进一步深化。

正如生物多样性赋予人类丰富的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语言多样性赋予人类无穷的智慧,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语言多样性是社会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载体,对它的研究正是对人类在认知、适应和发展世界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全面考察,是增强人类适应环境能力的保障。所以,保持语言多样性有利于促进自然多样化与人文生态多样化,基于这样的认识,语言多样性已成为越来越多生态语言学者关注的焦点。

1938年4月3日,熊式辉曾向蒋介石提出:“本党成立将近三十年,由革命党改为政党,现在却一不像美之共和民主等政党,二不像苏俄之共产革命专政党,三不像德意之纳粹党及法西斯党,实际并以上三种性质兼有而不俱全,以此来与民社等政党及凭借武力革命之共产党相周旋,一切政治施为,固难求其适应。”㉞蒋介石侍从室的高级幕僚唐纵在1944年4月28日的日记中也提到,“目今党何以不能在政治上起领导作用?党的上层干部,对于主义政策的认识,并不彻底。由革命到取得政权,思想和观念已为之大变,现在大家的观念是现实问题。上级干部在追求权位,下级同志在追求生活。主义、政治、革命,都已忘却了! 消失了!”㉟

(二)濒危语言研究

由于信息全球化、不恰当的语言政策、民族融合、社会转型、缺乏文字、语言功能难以满足社会交流等语言外部与内部因素,很多少数民族语言或区域语言逐渐失去国家形态,使用人数越来越少,达到行将灭绝的濒危状态。目前,世界上已有750 多种语言灭绝,还有很多语言行将灭绝。2000年2 月,濒危语言学会议在德国召开,根据使用该语言的人数和年龄人群,会议将语言濒危程度分为7 个等级,分别是:安全的语言、稳定但受威胁的语言、受侵蚀的语言、濒临危险的语言、严重危险的语言、濒临灭绝的语言和灭绝的语言。

源于语言与环境、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态语言学意识到一种语言的消失意味着一种文明的消失,意味着它所储存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的灭绝,这是人类不可挽回的损失。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和互联网等的冲击,面临濒危的危险,为此,国际语言学界和有关机构都在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把抢救即将消失的民族语言纳入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萨利科科·S·穆夫温著,郭嘉等译.语言演化生态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Brenzinger,M. (ed.).Language Diversity Endangered.Berlin Brenzinger,M. (ed.).Language Diversity Endangered.Berlin &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7.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7.

[3]Creese,A.,P.Martin & N.Hornberger. Ecology of Language.Berlin:Springer,2008.

[4]冯广义.语言生态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邵宜.语言与语言生态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J].民族语文,2006(2).

[7]文兰芳.语言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J].外语学刊,2016(1).

[8]梅德明.大数据时代语言生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1).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106(2019)06-0100-03

* 本文为2017 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麻栗坡布侬人语言生态环境调查与研究(Y B2017074)”成果之一,作者为项目负责人。

*作者简介: 赵丽梅,女,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博士。

(责任编辑:张美玉)

标签:;  ;  ;  ;  

从生态学到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