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期比较中拓展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发达国家早期发展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发达国家论文,研究领域论文,经济学论文,当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5)01-0032-05
一、问题的提出
发展中国家自二战结束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表明,对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并非一劳永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存在不同的选择问题。即使那些摆脱了“贫困恶性循环”、冲出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经济发展处于较高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被认为是已经“毕业”的次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道路上仍然会面临新的挑战、新的选择,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政策上的失误极有可能使几十年奋斗得来的成果付诸东流。
然而,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的道路选择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因而也就无法解释“拉美现象”和东亚金融危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把经济发展模式看成是单一的,把经济发展道路看成是线性的。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增长阶段》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传统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在传统发展经济学解释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原因、确定经济发展目标以及选择经济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有关经济发展重大问题上的理论观点中,都可以看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的影子。罗斯托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准备、起飞、走向成熟、高水平大规模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他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其经济发展都会依次经历这样一个由低级向高级跃进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六个阶段中,他尤其强调“起飞”阶段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1]不可否认,的确有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某个时期或某个阶段,由于历史机遇和种种具体原因,通过经济“起飞”迅速摆脱贫困并开始向发达状态过渡,因此创造了经济奇迹,这似乎应验了罗斯托的经济发展理论。按照这种理论,“起飞”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水岭”,一旦经历了关键性的“起飞”阶段,一国经济便步入了经济发展的正常轨道,因而会自然而然地依次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因此,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经济“起飞”创造条件,全力以赴地摆脱低水平均衡陷阱。但是,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却向世人警示,一个经历了数十年艰苦创业、奋斗发展并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的经济体,也可以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出现结构性崩溃。东亚金融危机对传统发展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
实际上,罗斯托的线性式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并不仅仅在于它不符合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它同样不能对所有发达国家早期发展做出切合实际的理论解释。瑞典经济史学家克里斯特·冈纳森指出,“罗斯托模式仅仅是从英国这一个例子总结出来的,……罗斯托对增长的障碍和条件的认识非常公式化”。这个模式假设只存在一种类型的工业化,不仅欧洲的工业化都遵循着相同的模式,而且,第三世界的工业化也只是各种导致现代发达国家变化的因素的再现。不论历史背景如何,一切社会都会走相同的经济发展道路。“罗斯托曲解了欧洲国家走向工业社会的变化过程。因此,把这个模式一成不变地套用于欧洲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是不妥当的。”克里斯特·冈纳森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过程是沿着不同道路进行的,“并不存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单一模式。19世纪的欧洲和现代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没有单一的发展模式”。[2]
经济发展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由此,一个必然的逻辑推论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发展经济学必须历史地研究发达国家的早期发展历程,必须从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中寻求可以为当今发展中国家借鉴的发展经验和教训。
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对“拉美现象”和东亚金融危机问题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那么,为了应对这种现实,当代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众所周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及西方发展经济学界,在分析和总结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曾于20世纪80年代达成了发展理论及发展政策上的共识——华盛顿共识。但是,以自由竞争为基调的华盛顿共识很快便遭遇到90年代频繁发生于发展中国家主权层面的金融危机的挑战。针对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以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98)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后华盛顿共识”,试图在微观层面上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3]。他们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为市场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认为一定程度和一定形式的政府干预是必须的。他们指出,经济自由化不是达成和实现有效的经济体系的目的,而只是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创立相应的经济政策体系也是必要的。
在我们看来,虽然斯蒂格利茨等人的理论分析颇为别致,其政策建议也富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当我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类经济发展历史背景中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时,很难用“创新性”来评价他们的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因为,在发达国家的早期发展过程中,与市场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相应的政府干预是司空见惯的:18世纪的德国如此,19世纪的美国如此,甚至被誉为“自由市场经济先驱”的英国,当它在16、17世纪鼓励工场手工业发展、实行“航海条例”等重商主义政策时也曾经如此。
由此看来,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己任的发展经济学,的确需要扩大研究领域,把分析的触角延伸到发达国家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在历史地分析传统农业社会转型为现代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道路基础上,丰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思想,从而为当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二、跨期比较研究:理论视野与思维视角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系统中,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进入发达状态的分支学科。由于种种原因,发展经济学并非诞生于发展中国家,而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萌发、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发展经济学诞生的这种理论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理论研究的基本取向:以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为参照系,在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失衡、市场发育不完善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殊性的基础上,把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来分析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障碍,研究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表明,这两类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的确存在巨大差异,以至于以新古典主义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合理性并不在于它在理论方法上的特殊性,相反,它需要借助主流经济学及其理论体系中其他分支学科的理论成果和方法;发展经济学独立的理论地位是其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着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所赋予的。只要发展中国家存在,只要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些基本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就需要有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对其做出理论解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发展中国家存在,发展经济学就不会消亡。
当我们反对发展经济学“消亡”,反对以主流经济学作为标准的“单一经济学”来消解发展经济学的时候,我们一般是从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的现实性中,从发展中国家区别于发达国家经济的特殊性中,去寻找发展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分支独立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当我们强调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经济的特殊性,从而为发展经济学存在的台理性辩护前,我们还必须注意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层面的特殊性,甚至把当今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看成是完全不同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历史现象。
以历史的眼光看,今天的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不发达时期,发展中国家的今天也显现着发达国家昨天的痕迹。我国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先生认为,迄今为止,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过渡出现了三次大浪潮:世界现代化的第一次浪潮始于18世纪后期而止于19世纪中叶,是由英国工业革命开端,向西欧扩散的早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第二次现代化浪潮发生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工业化向整个欧洲、北美扩散并取得胜利的过程,同时在非西方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冲击;第三次大浪潮出现在20世纪下半叶,表现为发达国家向高度工业化升级及大批发展中国家卷入工业化进程。[4]当我们在这样一种更广阔的理论视野中重新审视发展经济学,把发展经济学视为探求一个经济体由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转型为现代工业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时,发展经济学分析的触角就应该深入到发达国家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从发达国家在第一、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中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早期发展历史事实中寻找发展的一般逻辑。这样,发展经济学就可以建立在“双重经验事实”之上,使其理论拥有更广阔的客观基础,得到更充分的经验支持和更严格的经验检验。在这种理论视野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因此而拓宽了,其理论体系也就具有更大的普适性,理论逻辑更为缜密,理论解释力也更强。
总之,每个经济体,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都要经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经济发展过程,这既是发展经济学拓展研究领域的客观前提,又是我们将当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早期发展进行比较研究的客观基础。
正像生物进化过程中既有遗传又有变异,从而才有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一样,人类社会中不同经济体的发展道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发展经济学把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从发展中国家区别于发达国家的不同经济结构特征出发,发现和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的原因,在研究各种经济变量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努力寻求摆脱贫困状态、实现经济起飞的道路和途径。发展经济学的这种努力构建了这样一个分析框架:以当今发达国家经济为参照系,在历史轴线的“现期时点”上,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其思维视角是,立足于经济已经取得巨大成效的当今发达国家,而俯视经济发展滞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认为,这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但远远不是充分的。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固然要遵循人类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其发展道路的具体选择,离不开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社会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发达国家所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选择的结果。当发展经济学仅仅以当今发达国家为参照系建构经济发展理论,而不具体分析究竟是哪些因素和条件决定了不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不同选择及其实际走向,不考虑当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早期发展的不同历史背景,不考虑这两类国家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处历史条件的差异,那么,发展经济学为发展中国家提出的经济政策建议在实践中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经济绩效,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还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使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雪上加霜。20世纪90年代,那些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绩效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奉行经济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政策而频繁发生金融危机的事实就是明证。
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将发展中国家与当今发达国家进行“同时点”的比较,而且更需要转换思维视角,立足于当今发展中国家,反思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的历程,将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早期发展进行“不同时点”的跨期历史比较。
一方面,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并无统一的模式,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选择。通过跨期比较研究,把发展经济学的分析触角延伸到发达国家早期发展过程之中,可以具体分析究竟是哪些因素和条件决定了不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的不同选择及其实际走向,可以重新讨论或重新检验西方发展经济学界和经济史学界从发达国家早期发展历程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公认的“程式化事实”、有关理论命题及相关政策措施,并为发展经济学理论提供更为丰富的经验素材;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今天正处于第三次现代化浪潮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已经明显不同于发达国家当初在第一、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通过跨地域国别、跨历史时期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哪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值得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借鉴,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到底有哪些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以及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何以可能,从而为当今发展中国家选择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一个历史性的参照系。
三、跨期比较研究的任务与方法
大体而言,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可以分为三类:
(1)纯经济史研究。如《剑桥欧洲经济史》、《方塔纳欧洲经济史》以及《剑桥美国经济史》、《剑桥英国经济史》、《日本经济史》等等。
(2)以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或从某一特定领域来考察主要国家经济增长的历史。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增长研究中心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丛书;麦迪森的《世界经济200年回顾》;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W·A·刘易斯所著《增长与波动:1870-1913》;诺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等。
(3)经济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如,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I·阿德尔和C·T·莫里斯合著的《1850-1914年经济发展的比较模式》,等等;国内学者罗荣渠主编的《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等。
在我们所见到的绝大多数文献中,鲜有以当今发展中国家为轴心,在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中反思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历程,并将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早期发展进行“不同时点”跨期历史比较的研究文献。经验层面的跨期比较研究尚不多见;而思想理论层面的跨期比较研究,即将发达国家早期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发展理论、蕴涵于经济政策之中的经济发展思想同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则几乎是理论空白。
由此可见,把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进程纳入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视野,在经验事实和理论思想两个层面上,沿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两个时间序列,对发达国家早期发展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进行跨期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认为,这种跨期比较至少应该完成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任务,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第一,发达国家早期发展特征研究。亦即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过程的断代分析,这是跨期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我们把经济发展视为一个经济体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市场经济从酝酿、基本确立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国民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那么,在这个意义上,17世纪及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18世纪的德国以及19世纪的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与当今发展中国家基本相同的发展特征,因而其经济发展历程也是发展经济学研究课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特征研究主要包括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人口及劳动力分布、自然资源条件、社会分配状况以及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等等。
第二,在经验事实层面上,分别以三个历史过程(工业化过程、市场化过程和走向发达过程)为主线,将上述五个典型的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与当今发展中国家进行跨期比较研究。在工业化过程方面,比较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原始积累、工业化过程、工业化优先顺序、工业化与城市化、农业剩余劳动与人口流动、工业化与人力资本的形成,等等;在市场化过程方面,比较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的一般演进、金融市场的演进(金融浅化与金融深化)、市场制度及其机制的完善过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连接(对外开放程度)、国际贸易与市场化进程的关系、市场法规的完善过程、政府干预同市场演进的关系、缓解贫困的措施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等等;在由不发达走向发达过程方面,比较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判断各国工业化基本完成的时间与标志、人均GDP水平、城市化规模与水平、三大产业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判断市场经济是否成熟,等等。
第三,在理论思想层面上,一方面,研究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思想及其对当时经济实践的影响;另一方面,将发达国家早期的经济发展思想与当代发展经济学作比较研究。前者如17、18世纪英国重商主义和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思想,17、18世纪法国以重农学派等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思想,19世纪德国以李斯特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围绕农业立国与工商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争,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经济发展思想等;后者如古典学派经济思想的现代意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经济学内涵,19世纪经济发展思想转型的发展经济学意义等。任何一个经济理论的提出,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实施,虽然都是发生在某个特定的具体领域、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它们的形成无不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都是针对某种具体的客观情况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必须把经济发展理论和政策放到各自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历史的考察,并由此揭示其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蕴涵,以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理论启示。
历史比较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研究历史发展的共性和特殊性,即从“同”中求“异”、从“异”中求“同”。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把各国经济发展作为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全球性的历史过程,从而能够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对先后在三次现代化浪潮中已经实现经济发达或正在经历经济结构转型、走向发达的不同经济体进行全方位的跨期比较研究。在研究中,应该努力将历史考察、现实研究与理论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发展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史研究以及经济发展思想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史”“论”结合、融“论”于“史”,以“史”立“论”。
把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进程纳入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视野,在经验事实和理论思想两个层面上,沿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两个时间序列对发达国家早期发展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进行跨期比较研究,是一项较为庞大的研究工程,其理论意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把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进程纳入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从而在理论上扩展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其二,在发展经济学统一的理论视野中,对发达国家早期发展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进行跨期比较研究,从而能够为发展经济学提供更丰富的经验素材,使其理论逻辑更为一致、更为严谨。
其三,将发达国家早期的经济发展思想同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能够从思想史中追索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源泉,吸取其思想营养。
其四,在反思传统发展经济学的线性发展模式基础上,能够为当今发展中国家选择发展道路提供更为丰富具体的历史参照系和更深入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