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旅游中的“观光”与“狩猎信息”_情报搜集论文

海外旅游中的“观光”与“狩猎信息”_情报搜集论文

出国考察中“观光”与“猎取情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国考察论文,情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企业秘密在外国人访问考察中流失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经济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正在展开以经济、科技为主的激烈竞争。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世界上日益增强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使各国把中国作为竞争对手之一。激烈的经济竞争,一方面导致了汹涌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另一方面使得业已存在的窃取经济科技情报的活动变得更加猖獗。世界各国、各公司企业情报机构活动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花样翻新,令人眼花瞭乱,既有秘密非法的窃密活动,又有公开合法的情报搜集活动。尤其是公开搜集情报具有广泛、安全、经济、可靠,便于综合的特点,因而为世界各国及各情报机构、经济集团所广泛使用。而他们常用的搜集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参观、访问、考察等经济往来的正常途径,公开索要资料。

改革开放方针的实施,加强了我国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许多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来中国观光、旅游,从事贸易、政治、科技、文化、体育等交流。与此同时,国外的情报机构和公司也加紧了对我国的情报窃密活动,他们以此为契机,派驻情报人员刺探我国秘密,这些情报人员多以各种合法身份,如外交官、记者、游客、商人、留学生等出现。他们名为开展正当的工作,实际上在挖空心思从事窃密活动。有的记者在华期间利用记者身份对有关人员进行采访,进而施以利诱手段,要求被采访对象提供秘密资料。有的外国商人以举办合资或合作企业为借口,对有关地区、企业进行考察论证,详细了解有关的经济、科技、政治信息,并要提供秘密资料,而我国有些人也投其所好,提供一些不该提供的秘密。有的国家曾以增强今后与我外贸交往为由,专门进行某省某地区外贸情况的调查,要了解有关公司的外汇额度、进口产品、设备意向,及有关工程项目情况。有的外国公司以帮助某些地方设计工程、码头、建筑物,索要大量资料,结果资料到手后便石沉大海,渺无音讯。1990年9月,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所接到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某教授的信函,提出由加拿大国际发展中心提供经费,对我国近十年来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为课题进行合作研究,要求考察长江流域,对江苏、湖北、南京、武汉、重庆进行实地搜集资料,据称是为国务院提供我国在这方面的决策依据。社科院对课题内容进行了保密论证分析,发现加方提出的6个研究专题,会涉及到6个方面的国家秘密事项,如果对外提供,那就意味着把我国四分之一的家底亮给对方,而得到的利益只是加拿大一个教授一年的工资,约7000加元。为了国家的利益,该研究所作出了不准立项的决定,后经双方协商,另立课题研究。

近年来,日本对我国的间谍情报活动一刻也未放松过,而且在不断升级。他们利用两国经贸和友好往来的机会,派出间谍以参观访问、经贸洽谈为借口,利用中国人的诚实和善良,大肆窃取和收集我国情报。这几年来,日本人窃取我国经济科技情报的事件经常发生,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每年日本派遣来我国参观访问的代表团最多,搜集我国各方面的情报也最广泛详细。人们常常发出慨叹:敦煌的研究在日本,景德镇陶瓷研究在日本,中医中药研究在日本,对中国经济了如指掌的研究也在日本。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有些人认为对外开放了就不用保密了,因而存在着种种错误观念,一是认为对外友好交往,无须保密,因而忘乎所以,忘记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看不到竞争的残酷性,把自己的家底和盘托出;二是把信息保密与改革开放对立起来,两者不能兼顾;三是一些人认为外国技术先进,什么都比我们好,迷信外国窃密技术,感到有密也难保;四是急功近利,为了与外商合作合资,千方百计博取外商的欢心,“对自己人留一手,对外国人露一手”,把最关键的情报显露给外国人。由于这些错误观念,导致屡屡发生企业秘密信息被窃事件。

到我国参观访问的外商最感兴趣的是有关企业的生产计划、引进设备及出口产品的底牌价格、先进设计、产品配方、名优土特产品的生产工艺诀窍等。国内有的企业对来参观访问的外国人不加限制,任由其拍照,对其有问必答,使其轻而易举地窃取企业的科研成果。

外商借参观考察之机,对生产设备、过程进行录相拍照,向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套问技术诀窍,甚至顺手牵羊拿走生产原料带回去分析,这是外商窃取我国情报常用的手法。一些外商把商贸洽谈、代销产品、合作投资作为窃取情报的掩护手段。如有的外商入境后,足迹遍及好几个省份,与我国许多企业接触洽谈,索要资料,签定一些意向书,但最终一份合同也没签,表面上看这些外商没有什么收获,实际上他们已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满载而归。

1985年,日本人从报刊上得知江苏省高安县华村垦殖场研制的“蜜蜂花粉脱粉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的消息后,立即专门组织了一个“参观团”到华村垦殖场,他们对脱粉器进行了详细拍照,索取了有关技术资料,白白捞走了这项技术。事隔不久,即对我国脱粉器进行仿制,并返销到我国,占领了国内市场。

我国西南一家大型军工企业意欲与国外合作开发某种新产品,外商闻讯后,纷纷前来考察,稍后法国一家企业捷足先登签订了意向书。考察结束前,法国人提出,为了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对新产品的详细情况作充分了解,以便回国后做好准备,尽快开始合作。我方总经理听到这一超出常规的要求后毫无戒备,满口答应,把该产品的所有资料数据统统拿出交给法国人,法国人得到全部资料后一去不复返,使该军工企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一外国朋友到南方某城市的几个企业参观,当他询问厂家的利润是多少时,厂方都毫不掩饰,一一作出回答。这位朋友惊诧不已,“在国外询问利润可是大忌,人家都会说无可奉告,在中国却一五一十回答,真是奇闻。”一位外商中肯地说:“中国国内漏洞太多。有的人认为美国技术高明,通过卫星拍照任何情报都可得到,却根本不懂得卫星拍摄的东西只是物象,要清楚意象还得靠人来核实。中国人太大方了,谈生意时,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也说。”

二、中国出国考察团重“观光”轻“情报”

外国人来中国参观访问时,能够利用一切机会为本国、本公司搜集所需的各种情报,我国的出国人员为什么就办不到?每年派出国外的考察团、代表团很多,我国各部门、各单位在国外设立的办事处也不少,国外在我国开办的独、合资企业、设立办事机构逐年增加,照理说,我国与外国的接触不少了,为什么没有获取足够的信息情报,为什么没有收到日本、西方国家所取得的收益?不值得我们的深思吗?

中国一国防工业代表团到美国访问时,把美国同行当朋友,什么都讲,正当他们提出要看美国的计算机系统时,却被美国同行拒绝,“对不起,我们是朋友,我可以招待你们吃饭,但涉及单位的事,我不能讲。”

我国派出国的考察团,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旅游观光”的性质(少数考察团不是如此),考察团人员大多是政府行政官员,很少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情报人员。即使有些名义上的专业技术考察团,也由于照顾关系或为领导出国而塞进了许多不相干的人员,颇为滑稽的是曾出现过只有一名专业人员而其他均是外行人员的“专业考察团”。在出国考察前,往往对考察国家和企业情况不太了解,商贸谈判时有时在出国前不知道和谁谈判,谈判对手个人的情况怎样均一无所知,却又不做任何准备(如拟定考察项目、步骤,熟悉考察材料,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情况,制定考察目标)。在出国考察过程中,热衷于旅游观光购物,收集情报却降为次要地位。以致于有些国家人员也看不过去,对我国众多的观光团亮起了红灯。巴西一著名水电站每年要接待大批来自中国的“学习取经”的公费观光团,代表团之多令巴西人觉得太过分,最终作出决定,凡是中国代表团来访,拒绝参观。我国的许多参观考察团回国后不重视对考察情况的宣传总结,考察资料也不统交单位资料室。

中国许多代表团到日本访问考察,往往头几个问题提的都一样,这说明我国同行之间并不重视情报交流。如南京机床厂访问了川崎重工厂,回国后就应把得到的情报交流国内同行,可是却没有这样做,以致于后来到川崎重工访问的哈尔滨机床厂、北京机床厂、乌鲁木齐机械厂和桂林的机械加工厂都提出同样的问题,令日本人大为吃惊。国内同行之间互不通气,搞技术封锁,即使我国出国参观访问时搜集情报的效率大为降低,白白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又会阻碍技术进步。80年代,我国先后从意大利引进了九条阿里斯顿公司冰箱的生产线,在发达国家绝不会出现这种荒唐的事情,而在我国上演的这一出出引进戏,造成了多么大的浪费啊!在电视机、空调、VCD等领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日本的农业代表团、化工代表团、机械制造代表团访华后,都在本行业定期交流会上交换情报。由于日本商社、大企业之间经常交换情报,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引进、建设,保证定向输出。

总投资18亿元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建造的中原制药厂,于90年代中期开始筹建,生产维生素装置的工艺技术是从瑞士ENCO公司引进的,这只是一个只有20多人的小型工程公司,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专利技术,拥有的仅是小试验成果,世界各国都没有采用他们的技术。可是中方赴瑞考察人员仅仅根据对方提供的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分段小试验结果,就莫明其妙地与对方签订了引进合同。如此重大的关键性问题,中方人员没有对对方的资质和技术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做认真的考核和检查,大笔一挥就成交了。由于工艺打不通,设备不配套,国家投巨资建成的现代化企业被迫于1996年10月关门停产,目前,企业已负债高达30亿元。后来进厂审计人员发现,该厂连最基本的技术考察报告、技术合同都无影无踪了。

1989年机械部的一位官员要到日本参加一个商贸谈判,他到日本驻华大使馆办出国手续时,遇到了一位在此工作的老同学,二人聊了起来。谈话中,该官员能精确地算出一条外国烟、一台电视机的海关税后价格,却不知去日本谈判时,日方公司人物的年龄、学历、经历、能力以及对方公司的经营状况。这位官员告诉他的老同学“知道那些与我的工资、住房毫无关系,我何必知道他们(谈判对手)的名字。”多么可悲!派这种人出国谈判怎么会取得胜利?

中国跳水队近一年多来成绩大滑坡,在1997年9 月的世界杯跳水赛上,4个奥运会项目中国“四大皆空”,跌入前所未有的深谷。 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是每次跳水队出国比赛时,代表团都要塞入不干活的外行领导出国观光,这样即使难以收集到国外最新的跳水信息,又使跳水队领导难以现场指挥,发挥出高水平。运动队的领队相当于部队的政委,既要做好后勤保障,又要做好思想工作,这些工作是中国跳水队王铁生的活儿。但跳水队比赛时,似乎总在不经意间忘记了领队的角色,从1996年5月出任领队以来, 王铁生还从来没有跟随跳水队参加过一次国际比赛。“出国领队”的名额并非没有,只是在这一年多里,大大小小的赛事中都给了与跳水队不相干的“领导”。干事的不叫出去,不理事的却堂而皇之地随队步出国门,这属于中国跳水的“领队特色”。

三、西方国家接待参观访问时的对策与搜集情报策略

我国一个企业代表团到日本一家企业考察,由一个负责人接待,介绍企业情况。他只是将企业的基本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对具体方面却避而不谈,当我方人员请他就某一方面问题作比较详细介绍时,这个日本职员认真地说,实在对不起,不能多讲了,讲多了要杀头的。当然杀头是不可能的,但这说明日本人的保密观念是何等之强。中国农业技术考察团拟赴蘑菇王国荷兰考察参观,被拒绝。经再三交涉,荷方勉强同意。中方提出参观蘑菇制种厂,他们竟说没有。中方提出购买菌种,他们说不能出售,中方请教有关配方问题,他们避而不答。至于蘑菇技术和蘑菇罐头加工过程根本不让看。

我国出国的科技人员,一般是到西方国家大学里去学习,得到一张文凭就回国了,可是生产技术还必须到他们企业里学习,而他们的企业一般不接受我们的科技人员。我国许多出国考察人员在北美、东欧、西欧等许多国家参观、实习和考察中,亲身感受到外国人在交往过程中十分注意保密,即使对最友好的国家也恪守不逾。国外许多公司为了控制外国人员在参观访问过程中猎取工业秘密,对参观人员、参观路线、可否拍照、录音及讲解内容都有严格规定。在去公司考察之前,都要事先联系好,去多少人,每个人是什么身份,以及什么时间到,都要求事先传给公司,以便做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接待人员都训练有素,基本功过硬,彬彬有礼,滴水不露,且比较固定,有的企业还规定企业发展部、技术部、产品部人员不能接待外宾,因为他们掌握着企业产品开发和研制,属于企业核心机密,这对企业技术秘密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西方国家企业在接待外国人参观访问时,接待场面极其热烈,而一涉及技术秘密问题,便守口如瓶,避而不谈。接待参观时,有时仅有半天时间,其中安排翻阅样品资料、看幻灯片和广告电影等就耗去数小时,参观具体项目的时间少之又少,(有时的参观只是开车拉你在厂里走马观花转一圈而已),只能匆匆掠上几眼,让你既无法思考,也无法询问。参观时,只能看非保密的生产线。更有趣的是,参观时,重要部分放在最后,安排内行人看外行项目,外行人看内行项目,叫你看不懂也看不明白。有的公司还对外国考察团的一举一动进行摄像,并存入电脑,若以后再去,电脑中又会增加新情况。

国外的企业一方面采取各种严密的措施,防止来访者窃取自己的秘密信息,另一方面又借种种名义窃取情报:外贸和实业联系,国际组织和代表会议,学者、专家和有关人员的会见,国际交易会和展览会,交换留学生和实习生,组织名目繁多的参观旅游团等。

利用考察进行渗透方面,日本是行家里手,派出国的各种考察团、访问团大都负有搜集情报的任务。日本“生产性本部”总管的出国考察工作,考察团一般10多人,团长和秘书是考察团的核心,团长是该行业有名望的人,秘书则是日本科技厅调查局的技术侦探。在出国考察前的几个月,日本考察团的全体成员要从事准备工作,包括文献调查、确定考察项目、精选考察单位,进行考察预演。在考察过程中,对每个代表团成员的任务进行分工,各个成员负有不同的使命,提不同的问题,拍不同的照片。有的复杂问题,如某产品的制作方法,有几个人分别向不同的接待者提出,那么一次参观下来,代表团成员将各路消息、各种资料、照片汇合,便将所需的情报核对出来。在考察中,代表团不断写出实况报告并随时向国内汇报。回国后,每个成员又根据专题进行巡回报告,或是把考察报告在全国同行交流。

美国情报活动的特点,同日本等国家一样如出一辙,利用当今名目繁多的国际交往,如经贸洽淡、科技合作、文化交流、劳务输出、观光旅游、各种形式的友好往来等,其中有些是经过事先策划并精心组织的特别情报活动。美国人惯于利用“旅游者”收集情报。一家美国报纸曾说“美国发明了一种新式武器,这不是核武器,也不是洲际弹道武器,而是美国旅游者前苏联曾逮捕了一大批从事间谍活动的旅游者。此外,这类武器也广泛应用于与我国的经贸来往中,在1989年北京“六·四”事件中曾有广泛的应用。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在经济来往中与我国企业打交道最多的是国外的资本家,不能因为他们是贸易合作伙伴,就毫无保留地把什么东西都暴露给他们。正如我国考察团到国外别人处处对我们一样,真正的保密东西,他们是不会轻易让我们看的,因此在与他们打交道时必须内外有别。在进行对外科技、学术交流中,在理论上可尽量发挥,以争得学术领先地位,对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一般性合作一带而过,对科研成果、技术产品的关键性数据、工艺、配方则引而不发,对性能价值等介绍可像做广告一样讲得引人入胜,又无法使其剽窃和仿效。对有些合作中需向对方提供的资料,也应根据合作项目的进展情况分期提供,对于重要的企业秘密应作一些技术性处理。这样既能保证对外合作的顺利进行,又能最大限度地保住企业秘密。

标签:;  ;  ;  ;  

海外旅游中的“观光”与“狩猎信息”_情报搜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