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的风格与“探索”的习俗--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_中国习俗论文

慷慨的风格与“探索”的习俗--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_中国习俗论文

慷慨之风与“割勘”习俗——中日饮食文化比较谈之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三论文,之风论文,慷慨论文,习俗论文,中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吃,实在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和快慰;但有时又不免成为存活的一种烦恼和负担。特别是家庭之外与他人聚餐的场合,这种感觉和认识来得分外强烈和深刻的经历,人皆有之。其中,商业性的应酬自不待言;包括人际关系和感情范畴的逢迎,那结果也往往并不尽如人愿。

究其缘故,自然是多方面的,并非三言两语可以廓清。不过,饭店是服务行业,不是慈善机构;所以无论是哪块土地上,在外面吃饭总是要付钱的。而在一顿饭费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上,现代的中国人至今仍常常受到有苦难言的困扰,又尚未找到一种人们可以普遍接受的全新方式。这种事在现今的日本人那里,则已然由于交际习俗的一种质的变革的出现,成了昨天的故事。风靡列岛的“割勘”方式,不但使日本人于此坦然欣然,频仍出现于各种消费场所,而且断不会在彼此之间留下什么纠葛和麻烦。

中国的文化讲究待人以诚,处事慷慨大度。五花马、千金裘都可以拿去换酒喝,不要说为难得一聚的朋友花上些银两了。像这样的豪爽之举,被中国人视为一种仗义的人格而普遍受到尊重和称道。由是,中国式的聚餐活动,往往是由一个人来承担大家的一次全部花销。两个人之间是如此,四个人之间是如此,十个人之间也是如此。除去大型的同学、战友聚会等,殆无例外。中国人没有去寻找其他付款方式,也许是那样做与民族的文化性格不符。不愿意欠别人情份的人,最好的摆平办法就是这次你来、下次我来;如此而已,遂成规矩。习俗是一种未曾写进大典的、别一意义上的法条,任何人如果无视这种间接文化强制的无形的约束力,都将遭到非议、直至被孤立的惩处。一种文化传统氛围中的某些习惯性做法,只要你涉足其间,便很少有情愿与否的选择余地。

时下虽说是市场经济,商潮汹涌,但靠工资活着的人毕竟是多数。一种大家风度的人文文化和一个处于温饱状态的民族,这一现实本身便决定了中国人消费行为的两难之境。或者是死要面子活遭罪;或者是将这种消费行为控制在个人经济能力允许的范畴之内;中国人并没有第三种选择。然而,食文化奢侈的特点加上世风的助力,使许多人并不具备理智的调解能力。于是,这些人享受着吃喝的乐趣,也吞咽着付出的苦楚;得益于友情,却算计着得失;希冀平均,又厌恶那种厚颜的、捡便宜的友人;心里不能不揣着一本帐,并在此一页或彼一页上,写明是盈余还是短缺,以决定下一次是找回还是补上。可见,这种慷慨之风为中国的食文化与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并非都是光明正大的丈夫气和出手无悔的真热情;而是同样沾染着世俗的繁琐、龌龊和尘埃。人们一旦落入其中的误区,有时焉能活得不累不烦?

“割勘”是日语中用于消费场合的一个专有名词,说白了即花钱时大家均摊的意思。例如吃饭这种事情,如果两个日本人下班以后偶然在街头相遇,又恰是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很有可能相邀走进一家饭馆,一块点菜,一起举杯,叙叙旧情,谈谈人生。结帐时,则同时拿出自己的钱包,各自付出全部费用的一半,谁也不会多一分,谁也不会少一分。然后鞠躬话别,重逢待来日。

这种场面,在中国人看来,无疑是可笑的和不可思议的。既如此,又何必凑到一块儿?你花你的,我花我的,这样还叫什么朋友?再说,众目睽睽之下,他们日本人又怎么好意思?看起来,这个民族富裕归富裕,不过太小气,太虚伪;没人情,不开事儿;简直就是一群冷血动物。人哪,阔一点儿,脸就变,还不抵穷欢乐呢……凡此种种,大约都是符合中国人的思维逻辑的。然而,看取一种异质文化现象并做出评价和判断时,是不宜依据自己的文化准则与主观好恶的。说得通俗一点,人类需要理解。

日本人在按照“割勘”的方式行事时,没有谁会认为对方小家子气;也没有谁会觉得这样做不够哥们儿;更不会有谁觉得,这样做与友情会产生什么抵牾。相反,倘若有谁主动要支付全部酒钱,反倒容易遭到误解。弄不好,会被认为有意炫耀自己,花钱买个让人讨厌。随便地受人恩惠,也是日本人从来做人的禁忌;没有人会情愿轻易地背上这样的思想包袱。有道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金钱上分得清楚些,谁也不欠谁,也用不着老是想着去还给人家。况且,大家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工作起来常常是忙得顾头顾不了腚,哪里还有闲暇去记住那些陈糠烂谷?于是,那些传统的、固有的旧观念和习俗,在日本人眼里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人们崇尚“割勘”的洗练、公道和淡泊。应该说,这一选择还是颇具现代意识与品位的。

当今的日本社会,人们对“割勘”方式已驾轻就熟,尤以年轻人中最为流行。既然大家于此心照不宣,吃什么、花多少都利益攸关,不必要的浪费和摆场往往容易得到有效的抑制,这对于社会的俭朴务实的风气的形成,还是多少有些裨益的;也相当符合日本人的内向及精打细算的个性。不过,这种情形又并不是绝对的。老人们已曾经沧海,或功成名就、或生活不大可能再出现重大变化;他们之间,出于对人生的深湛的体味,是不大买“割勘”的帐的。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日本人对人际圈子里关系十分密切者,也是不取那种你拿一半我拿一半的尴尬的。如果是先生与学生、上级与下属、长官同士兵,或者是学者与发达国家的外国同行同席共饮的话,自然经济实力较弱的一方可以不必考虑掏钱的事情。此外,“割勘”在暴力团和黑社会中,也从未受到过青睐;那些“特殊市民”的侠情义骨,毕竟是不同于正经人的。

可见,“割勘”实施的前提条件,是消费对象之间的身份、地位与年龄等的大抵对等。这是接受了西方平等思想的日本人,将这种成果融入了食文化领域一种体现。与此同时,人均产值居世界之首的现实,也为大多数日本人的良好的自我感觉和“中产阶级”意识提供了有力的依凭。说起来,“割勘”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在日本,虽百余年的明治时代便已出现过,但真正的发端却是自战后始、至60年才盛行起来的。时至今日,已发展为吃喝玩乐及更为宽泛的领域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消费方式,自东京波及了几乎整个日本都市;唯有北海道和九州地区所见无多。究其文化源流,或可是受欧美影响所致;但欧美也有不取“割勘”的情况。这个问题既难于说明,又无从引证。

标签:;  ;  ;  

慷慨的风格与“探索”的习俗--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_中国习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