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_高职高专论文

加入WTO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_高职高专论文

加入WTO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高职教育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国际化是信息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呈现出不同的重点和特色。我们把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国际化理解为:

1.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高职、高专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有国际视野和精神,面向世界,努力去了解和掌握本专业领域世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国际知识,能正确地运用外语和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具有良好的道德风貌,勇于参加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

2.从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讲,加强适应国际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外语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增加国际生产和商贸活动规则的知识(尤其在外贸、财务结算、税收等方面),把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装备和工艺)知识及时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并使学习者学会操作。

3.从教育制度体系的角度来讲,要与国际上多沟通,增加对话的基础。要在某些专业适时地实施4年的学制,以后还可逐步提高。要通过比较和谈判,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学习者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以及教育机构资格认证标准等。这样有利于毕业生进入国际教育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4.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活动范围的角度来说,国际化就意味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首先,我国政府要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充分利用其提供的各种条件。其次,积极开展高职的双边合作交流,如类似中职阶段的中德合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英国合作引进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VQ)等。再次,交换留学生,目前主要是派遣,但要努力创造吸引国外留学生的条件,去参与国际留学生市场的竞争。第四,积极开展高职、高专学校与境外的学校合作交流。

二、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动力

我国高职、高专发展必然要采取国际化的战略是由以下一些因素决定的:

1.我国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争取加入WTO的决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包括了实行开放的政策。当今我国要加入WTO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赢得更大更快的发展。我们意识到面临的严重挑战。其中,技术落后、人才缺乏是突出的矛盾。但无论我国各类专业所需要的能适应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高级技术、管理、服务人才,还是外企所需要的高级技术、管理、服务人才,都主要由我们的高职、高专来培养。

我们欢迎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但我们终究要同他们展开竞争,因此十分需要从意识和措施上增强在国内、国际教育和培训市场上的竞争力。

2.人类社会进入到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适应经济时代,知识的创造、生产、传递、掌握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现在可以极快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并且很大部分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广泛传播。所以,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再搞闭关自守的封闭政策,无异于丢失了一大笔应该是人类共享的财富。这样的时代特征客观上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化,使我们能共享他人的科技成果,也把我们的科技成果奉献于全人类。

3.我国高职、高专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

我们加入WTO,采取了国际化的策略,国内的教育和培训市场会更加开放,可能会使更多外国教育培训机构进入,促使我国高职、高专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是推动我国高职、高专加速改革的动力。

三、改进和完善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

1.提高对高职高专国际化的认识

加入WTO,我们要及时地去熟悉那些原来很不了解的条款,调查由此而发生的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主要是高职、高专供需关系变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供方有国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进入,如何竞争?需方有职业结构变化,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加剧,对员工素质要求的提高以及培训量的增加等等。因此,我们面临着严峻的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的任务。

2.加强高职高专的国际合作交流

①积极开展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将其纳入高等教育研究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有关规划。20世纪60年代前后,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起来,成为高等教育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经过几十年努力,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或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都比较轻视它。从有限的一些研究文章看来,我们今天高职、高专发展中碰到的不少问题,可以从对他们的研究中得到启示。这项研究的主要对象可以是美、英、德、法等国家,还有我国的台湾省,如果这种比较研究有对方参与合作,就会更好。

②把派遣高职高专留学生纳入我国留学生派遣工作规划中去,创造条件吸引外国留学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出国深造。在高等教育系统,从学科和人才类型分析,主要偏重在理科学术型和工程型的人才。企业派遣出国的,多数是技术人才,但从总体上看,送出去培养技术型人才较少。这里可能也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技术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技术人才何必送到国外去培养呢。殊不知,高新技术是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现代社会强大的生产力。掌握高新技术必须以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并且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训练。而且,我国的技术领域的落后或许更甚于在科学领域的落后。所以派一些高职高专的优秀学生(或毕业生)出去,培养成新兴和急需产业部门的高级技术人员是很必要的。

③鼓励开展国内外、境内外高职高专教育机构的校际合作交流。这是促进我国高职、高专国际化的有效组织形式。一般说来有两种基本方式:

一种是合作办学。即与国(境)外大学合作在国内办学,招收我国学生,双方负责教学和发证。这样可以较便捷地学习和国外的教材和教学经验。毕业生拿到的证书在我国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可,便于进入国际劳动力市场或在国内的外资企业就业。现在主要在一些著名大学之间合作办学,专业多限于工商管理之类。

另一种是校际建立姊妹学校这样的关系,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定期互访,交换资料,互派留学生和安排教师进修。这种方式已运用了多年,不单在大学生之间,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之间也有运用。

相对说来,高职高专在这方面落后一些。作为大学二级学院的高职,近几年才办,大学还来不及注意去建立这种关系;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多还缺乏建立这种关系的实力,所以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

3.创造高职、高专国际化的良好条件

高职高专国际化既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然趋势,却又是要人为推动的。

①在政策层面,以开放和改革促进高职高专的发展,进一步扩大院校在外联方面的自主权。同时每个省市需要形成若干所名牌高职、高专院校,像大学搞“211工程”,中职搞国家重点学校那样。有了这样一批学校,他们名声在外,有实力,外国人更愿意来合作交流。由他们起着核心骨干的作用,有利于推进高职、高专的国际化。建设名牌高职、高专院校当然要靠院校自己努力,但也必须有政府政策的扶持。

②处理好高职、高专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国际化不是照搬外国的,也不是完全与外国趋同。外国先进的,我们向他学,借鉴他们,但最终还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它本土化。国际化还包含着我们的高职、高专院校要走向世界,吸引外国人来办。那么,我们需要了解国际标准,但更需要有中国特色。外国人就是要学你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东西,所以越是本土化,恰恰更具国际化,这里是非常辩证的。

③努力提高高职、高专的教育质量。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吸引外国人来学,我们的毕业生才有实力到国际劳动力市场上去竞争就业。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确立在国际上为双边或多边国家所认可的教育质量标准、教育机构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这需要由政府组织行业和教育方面专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制定出来。院校以此为准,建设硬件、软件,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务求达到标准。

标签:;  

加入WTO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_高职高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