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道教对中国教育的积极影响初探_道家论文

道教与道教对中国教育的积极影响初探_道家论文

道家和道教对中国教育的正面效应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教论文,道家论文,中国教育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往学术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多看重儒家的作用,忽视佛、道两教的作用。这种看法有片面性。它不能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不能深刻地认识中国教育的根柢。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①任继愈先生也说:“我们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来看,佛道两教与儒家传统文化同样重要……佛教、道教的影响,其深远程度当不在儒家经史四部之下。”②因此,要揭示中国教育的源和流,就决不能忽视道家和道教。道家和道教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正面影响,有的是负面影响,下面着重就道家与道教对中国教育的正面效应作些探讨。

一、道家和道教从“道”这一范畴和“天人一体”的思想出发,对中医药学和养生学等进行了许多研究,丰富了科学教育的内容。

道教常用“道”和“气”来论证中医学原理。产生于东汉的道教其宗旨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道士们在修炼内、外丹的过程中,积累了医学、药物学、养生学、化学、冶金等方面的许多知识,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作出了贡献。最突出的是道教对中医药学和养生学的贡献。道家学说与中医学原理有许多联系,略述几点:一是“气”与人的生理运动。道教典籍引入阴阳五行之说,用阴阳之气来解释“道”并说明人的生理变化。《太平经》中说:“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阴阳中和论是道教的重要理论,它认为阴阳运行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的生理运动。“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成”(《元气论》),“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太平经圣君秘旨》)。二是精、气、神与气功导引。道教从形神合一,形神不离观点出发提出精气神问题。《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也,身中之药者,神、炁、精也。”张景岳在《类经》中说:“人生之本,精与气耳。精能生气,气亦生精,气聚精盈则神旺,气散精衰则神去。”③内丹学谈的练功锻炼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调养精气神。道教就用精气神理论探讨了气功的原理机制,促进了人体生理学的发展。三是“自然无为”与养生学。道教用老庄“自然无为”、清静寡欲的观点来研究养生学,把“啬神”作为养生之首,要求养生先养性。在他们看来不纵欲,保持情绪安定、乐观,就可长寿。《太平经》中说:“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喜怒也。人无忧,故自寿也”其实说的就是心理与生理的关系,是心理卫生问题。四是认为天人一体,人的起居饮食要同自然季节的变化相适应。陶宏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提出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的饮食宜忌。道教对中医药学的研究是在修炼内、外丹的过程中进行的。外丹术最后被人们所抛弃,但它却是近代实验化学的前身。内丹术较多地探讨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气功锻炼中的心理、生理变化。除此以外道教还研究了内观、胎息、存息、守一、扼气、行气、导引、辟谷、按摩、房中术等等。

道家和道教文化对我国古代的教育内容有较大的影响。唐宋的许多统治者都大力提倡对道书的研究,规定贡举人需兼通道经,把《老子》、《庄子》定为“真经”,作为科举考试内容之一。唐朝还设崇玄学和玄学博士。明朝朱元璋还颁布御制《道德经》。从唐宋开始各代的中央官学都设医学科。如唐朝医学设四个专业:医学、鍼(针)学、按摩学、咒禁学。相传唐太宗和唐高宗几次请名医孙思邈(道士)出任为官,他辞而不就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是历代医家必读的典籍。葛洪(道士)的《肘后备急方》和陶宏景(道士)的《养性延命录》都是中国古代中医学和养生学的重要著作。道教文化不但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教育内容,而且对于研究现代气功学和卫生保健理论,丰富现代中医药教育的教学内容都有它的价值。研究气功和气功史必须研究道教全集——《道藏》。道教武术在中华武术中独树一帜,它是体育院校武术科必须研究的。医科院校和《老年大学》研究养生学,普通学校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也可借鉴道教文化遗产中的有关材料。

二、道家主张自然无为,尊重个性,影响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教育目的和美育思想。

老庄的教育思想同其哲学观是相联系的。老子的教育目的观来自于“道”,把认识、追求、实现“道”作为教育活动的总目标。老子的“道”有两个重要的规定性:一个是柔弱,一个是无为。《老子》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的行为取法于天地,天地的运行取法于大道,大道则纯任自然。“自然”的特性就是无为,“道”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无为”。这里的“无为”包含着无事、无欲、不干预等的涵义。

魏晋玄学又称新道家是从“道”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他们强调自然主义,主张教育是循道、执道,应充分发展人的自然性。向秀、郭象这样解释“自然无为”;“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庄子·在宥》注)。玄学家认为:“自行”、“自为”符合自然之道。王弼认为,教育应“顺自然而行,不造不施”,主张“不以形制物”。阮籍、嵇康进一步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两汉儒学倡导“尊名教”,用仁义、礼制规范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而玄学主张“任自然”,不要人为地去“造”“设”“施”,即是在培养目标上提倡个性发展,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教育目的观的这一变化导致魏晋教育内容崇尚“三玄”(“老”“庄”“列”),使儒家经典的教育内容受到一定冲击。这一状况还波及隋唐。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虽然是儒家“学而优则士”的教育目的观占主导地位,但魏晋玄学的顺任自然,尊重个性的教育目的观仍不失为光彩夺目的火花。

当然“道法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一面。道家既然主张自然无为,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就提倡不争,知足,绝学弃智,要求人们保持得过且过,不求进取,固步自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准则。

自然无为的思想也直接影响了道家的审美观和美育思想。老庄学说对中国的美学和美育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这里略述两点:第一、在审美观上,道家重视内在美、人格美,以质朴为美。道家提出以自然无为之道为内容的审美教育思想。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他认为天地本身是美的,天地之道具有自然之美,无需人为去造作。从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看,道家是重视内在美,强调美的质朴性。道家贵自然尚朴素的观点很大影响了中国古代艺术追求淡雅天真之美的传统。李白的诗句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陶渊明称自己的诗文“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与推崇自然为美相联系,道家又强调人格美、精神美。庄子说:“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后人注:“使形者,才德也”,“才德者,精神也”。这表明庄子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之美。道家强调“逸”的品格,提倡超凡脱俗,这就促使文艺中“逸”的风格的形成。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道家审美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如它过分强调“自然”美而无神审美教育的社会性。

第二、在审美内容上,道家从“道法自然”出发,很重视自然美的教育。由于道家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热衷于从大自然寻求新的审美境界。南朝形成了以山水为咏赞对象的山水诗,唐朝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这种倾向甚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音乐和绘画。道家重视自然美的教育对于我们今天用“自然美”去培养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道家把人与自然看为一个整体,这对现代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也有一定意义。道家关于师法自然的观点包含了承认社会与自然有统一性的思想。创立耗散结构理论的普里戈金说:“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为了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应当从道家的“知和曰常”、“去甚、去奢、去泰”的格言中得到启示,重视对青少年和全体人民进行环保意识教育,把“环境学”、“生态学”列为学校必修课程。

三、道家重视抽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研究,推动了我们民族思维方式的发展。

先秦道家精于辩证思维。老庄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们对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的整体性、相关性、变易性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老子认为,道是有与无的统一,道体为无,道用为有,把道体与道用的辩证关系概括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里,老子提出了逆向思维模式。道家关于辩证思维的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启发人们注意事物的变化、转化,重视逆向思维。今天要使青少年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但要使其学会收敛式思维,而且要使其学会发散式思维。在发散式思维中,要学会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这可以从道家的朴素辩证法中吸取到有价值的东西。当然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又有保守性。它揭露矛盾又企图泯灭矛盾,强调变化的方向是“归根返元”,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缺少开拓创新精神。

道家还研究了直觉思维问题。他们主张从直观的具象出发,经过冥思苦想,达到顿悟。老子认为,把握“道”的特殊方法是“玄览”。他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览可读为玄鉴。高亨云:“玄鉴者,内心之光明,为形而上之镜,能照察事物。”(《老子正诂》)指的就是一种直觉作用。

庄子体道的方法是“心斋”、“坐忘”和“见独”,谈的就是直觉体验。“坐忘”是指“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大宗师》)。这里所说的“同于大道”即与道为一,要与道为一就必须抛弃感觉和思虑。“见独”是指忘怀一切以后对道的直接体验。

直觉体验在汉代《淮南子》和严君平的《老子指归》中有详细的描述。《淮南子》是汉代道家的高水平作品。《淮南子》提出“真人”的观念。所谓“真人”主要是善于运用直觉思维的人,这样的人处于一种无所虑无所思的空虚宁静状态中,从而在幽冥深邃的意识中获得与万物共生存共运化的感受。严君平提出“道德”这一范畴。他指的“道德”不具有伦理学的意义,而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据。他认为对“道德”这种宇宙整体的把握必须处于这样的精神境界:“无形无容,简情易性,化为童蒙,无为无事,若痴若聋,身体居一,神明千之,变化不可见,喜欲不可闻,若闭若塞,独与道存。”(《道德真经指归》)即指在疑神专注之中,精神随宇宙遨游,达到心灵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不论是《庄子》还是《淮南子》中指的直觉体验都强调:一是直觉时人需处于虚静的心境,二是直觉是超乎感性、理性的过程,三是在直觉中可获得精神的自由,直觉是主体与客体的交融。他们对直觉体验的描述具有神秘的色彩,不能等同于现代科学对直觉的理解,但是他们却是相当出色地形象地描述了直觉体验这样一种不等同于感性经验和逻辑抽象思维的思维方式。道家关于直觉体验的观点和禅宗的顿悟说以后都被吸收到宋明理学的理论体系中。这里道家是通过对儒家学说的影响而间接地作用于中国古代教育。

道家和道教对教育也存在负面效应。道教是以神仙信仰为基础的。在道教典籍中科学与神学是相混杂的。道教关于中医学的理论既有科学的一面,也有非科学甚至神学的一面。道家提倡个性发展,更多的是追求一种保身、全生、自然无为的精神状态,而否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在道家看来,接受教育、学习自然是为了回归原始的自然状态,否认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不能因为道家和道教存在消极的一面就否认它还有合理的因素。马克思说:“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同样可以说,道家和道教通过虚幻的形式表现了许多合理的思想,提出了发人深思,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道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道家和道教是中国古代文化很重要的一环。

道家与儒家在教育理论上是互补的。在培养目标上儒家主张培养实行“仁”道的君子,否认人的个性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强调伦理道德教育,忽视自然科学知识教育。而道家和道教与儒家恰恰不同,在培养目标上提倡“道法自然”,重视个性发展;在教育内容上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正是儒道佛三家对教育的不同影响,才使中国古代教育显示出异彩纷呈的特色,才表现出中国古代教育的丰富性和发展的曲折性。

注释:

①见《鲁迅书信集》上卷,第18页。

②见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页。

③转引自牟钟鉴等著:《道教通伦——兼论道家学说》第641页,645页。

④参阅高时良著:《中国教育史纲》(古代之部),陶愚川著:《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古代部分)。

标签:;  ;  ;  ;  ;  

道教与道教对中国教育的积极影响初探_道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