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中内地金融企业海外投资流失分析_投资论文

金融海啸中内地金融企业海外投资的损失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海啸论文,海外投资论文,损失论文,内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2006年4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调整了3项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基金公司、保险机构采取各自方式,按照规定集合境内资金或购汇进行相关境外理财投资,正式放行金融投资“走出去”。2006年中国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5.8亿美元,而2007年中国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16.7亿美元,其中银行业15.95亿美元,占95.6%。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年报》显示,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5家中资银行控股、参股9家外资金融机构,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海外设立60家分支机构,海外总资产达2674亿美元,略大于外资银行在华资产。

然而,金融机构刚刚走出去,就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2007年8月,美国次级按揭问题引发信贷危机,股市遭遇重创,全球金融业陷入困局,并进一步影响到实体经济。中国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剧减,金融类企业海外投资损失惨重。究其根源,部分原因在于中国金融类企业对外投资过于仓促,准备不足,因此有必要对金融类企业海外投资的动因进行分析(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一系列有利的内外部环境促使了内地金融类企业仓促开展海外扩张。

部分学者和管理层也都分别从学术和政策上鼓励内地企业“走出去”。刘伟全、蒲章国(2008)从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五种理论入手,认为对外投资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模式和步伐,但是中国海外投资的实际发展基本上遵循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一般规律。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理论与政策跟踪”课题组认为“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推动效应日益明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十五”时期以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外投资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国企业正逐渐成为全球海外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

次贷危机爆发后,金融海外投资损失使得部分学者意识到了投资的风险,众多财经界的专家纷纷撰文强调完善的准备工作对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重要性。相蓝欣(2008)在《环球时报》撰文称,在当前美国面临“帝国货币”地位终结的时候,中国过早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有害无益;中国对百年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活动规律并不了解,因此这种贸然决策必然导致在海外金融投资中的屡屡失手。王健君(2008)在《瞭望》新闻周刊认为中国的金融机构应力戒浮躁心态,冷静识别“出海”时机才能保证资产安全。刘立福(2008)认为国内金融机构不计价钱地急于出海,过多强调战略意义,未必是对股东负责的审慎做法。面对境外市场风险,国内金融机构的境外收购战略仍然在继续推进。希望企业家在进行海外并购之前,能够多一分理智,少一分冲动,先想想自己是不是一个非常懂收购的专家,收购完成后是否有能力去整合和管理一个跨国企业。邱兆祥、秦泓波(2008)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海外金融投资的影响,认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应该树立一个长期战略的眼光,在对国际经济和海外资本市场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做好长期战略资产配置,立足于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才是应遵循的核心价值目标。

本文仅从金融投资损失的角度来评析次贷危机以来中国企业海外金融投资的风险,以期给决策者一定的启示。主要对内地主要金融机构投资海外的损失进行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投资的相关建议。

内地金融机构海外投资损失分析

2007年国内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市值提高,而次贷危机初期海外金融资产开始贬值,内地优质的金融公司因此去购买国外价格相对便宜、资产回报率又可能较高的金融资产。然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7家银行持有雷曼的股券共约7.22亿美元已如同废纸。这给内地金融机构投资海外敲响了警钟,然而损失远不止如此。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于去年以来用238.74亿元在二级市场陆续购买了富通集团4.99%的股权,然而富通的股价持续下跌(见图1),2008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三季报拟计提减值损失157亿元,富通股价最低为0.88欧元,平安保险买进的1.21亿股市值已不足10亿元人民币,缩水接近100%。而2007年年报平安保险的净资产为1072亿元。

2007年6月,在黑石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之前不久,中投公司以每股29.605美元的价格买入价值30亿美元的首批黑石股份(见表1),但随着美国金融环境的恶化,该笔投资价值迄今已缩水三分之二。《新京报》的资料显示中投曾在8~10美元的区间内将黑石的股份增持到12.5%。

2007年7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投资1千亿人民币收购英国巴克莱银行7.7%的股权。10月,中国工商银行投资423亿元人民币收购南非最大银行标准银行20%的股份,成为该银行最大的股东。与此同时,中国民生银行投资近3亿美元,购入美国联合银行9.9%的股权;招商银行收购香港中型银行永隆银行53.2%股权。除招商银行的投资没有产生损失之外,其余银行的资产均大幅缩水(见表2)。这与海外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投资内地商业银行的巨额收益形成鲜明的对比。

QDII海外投资的损失分析

2007年10月,四只基金系的QDII首次投资于海外股市,一年后这批出海的QDII中最少的亏了近一半,最多的已亏损61.9%(见表2)。据上海证券报统计,在全球经济正饱受金融海啸折磨之时,已公布三季报的6只QDII基金第三季度净亏损159亿元,剔除浮亏后,当期基金实亏105亿元。同时与份额大致稳定的老基金相比,新成立的两只QDII基金海富通海外和华宝海外均在三季度遭遇了大比例赎回。到2008年10月,基金系QDII合计损失13.44亿美元,其浮亏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见表3)。

普益财富对正在运行的231款银行系QDII产品进行了最新的统计,截至9月25日,在231款产品中,超过150款产品收益开始出现回暖,最高的涨幅达到14%,但是总体的产品收益亏损幅度仍然达到15%,近两周收益普遍回调。

海外金融投资的风险分析

次贷危机发生后,大多数国内金融企业都受到了影响,惟有招商银行在此危机出现前将次债投资全部获利平盘。因为招商银行认为美国房地产市场已出现疲弱态势,暗藏风险较大,应获利平盘之后并暂停介入任何相关投资。由此可以看出海外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析尤为重要。

内地金融机构在海外投资时,往往利用现代金融理论从微观上对证券等金融产品进行风险分析,但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微观风险分析需建立在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做出准确评估的基础上。比如,侯振海(2008)利用过去8年全球资本市场的历史数据和现代金融理论,从分散化风险的角度分析认为全球投资和资产配置可为内地投资者带来收益,海外证券投资可作为国内狭窄投资渠道的良好补充,投资目标应考虑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看,海外投资确实有助于分散非系统风险,但是由美国房地产市场引起的次贷危机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是不能用扩大投资面来进行分散的。相反,由于内地与海外存在双向的资本流动限制,次贷危机对内地金融市场的直接负面影响相对偏小,QFII投资于内地倒是可以分散非系统风险。内地金融机构和QDII在此时投资于海外市场无疑是从内地这个小系统的风险跳入了一个世界范围内这个大系统的风险之中。这个大的系统性风险仅通过指数的历史数据以及基于历史数据的风险评估方法(如Var等)来进行评估是不够的,因为大的系统性风险往往几十年才发生一次,如美国1987年的股灾,距今已有21年。侯振海(2008)仅用8年的历史数据无疑无法考察到系统性风险的变化。

那些率先出击的金融机构已大部分付出代价,他们正在提供越来越多的教训和失败经验。显然,勇气和冲动已不能成为一个重大决策成功的有利因素。学会规避和控制风险,应是企业家们“抄底”华尔街前应该想清楚的事情。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国际上热切盼望着借助我国资金的注入来帮助渡过难关。但资金海外投资并非坦途,国内投资者应对海外金融投资抱有警惕。

1.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背景资金的海外投资缺乏应有的国际化水准、治理经验,以及文化沟通,不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现在很多企业对海外投资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投资方面的国际经验很少,企业在投资之前,需要具备必要的技术条件及相关知识,而不仅仅是靠资金实力。

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不够。内地的金融机构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主要靠政策的支持、经营环境的改善、监管的不断改进,以及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但实际上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银行之间的差距很大。虽然上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已下降到5%左右,但与花旗、汇丰等国际先进银行的1%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何况在次贷危机中花旗和汇丰也出现了问题。

国际金融人才匮乏。缺乏顶尖级的金融分析人才,在海外股权投资过程中缺乏熟悉国际法律和谈判的专业人才。

2.投资对象的选择

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资产价格下挫,然而中资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投资海外市场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战略有选择性的进行投资或并购。就内地金融机构的特点而言,以下四类投资对象应为首选目标:(1)新兴市场管理良好的银行的少数股权,为下一步的扩张“铺路”;如招商银行购买的永隆银行的股权,在金融海啸的背景下其股价依然稳定;(2)控股某些大型银行专门的产品公司或者产品线,进行反向整合,确保其可以转移到中国来使用,比如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和专门融资产品等;(3)着眼于具有互补效应的小型商业银行,比如消费金融、私人银行等以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4)对被低估价值的全球性银行,进行财务投资以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

3.投资时机的选择

次贷危机不断恶化,海外金融资产大幅缩水,从图1~4可以看出,内地金融结构都是在被购买公司股价最高点下降约20%时开始购买,购买后股价依然持续下跌,对国际金融市场“底”的把握不够。同时也很庆幸中信与贝尔斯登互换股权未能实现,国开行以100亿美元竞购德累斯顿银行没有得到政府的批准,从这一点上看内地金融机构对国际金融市场走势的把握还存在较大问题,缺乏对海外金融市场的研究。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势取决于各国救市的力度和后续的金融监管措施,尤其是美国新一届政府未来经济政策。

就国际投资而言,中国的银行和保险机构正面临着历史的机会。目前美国金融行业面临困境,次级债危机削弱了很多金融机构的实力,而中国金融机构正处在兴盛时期,可以把握这个机会进行海外投资及相关合作。当然,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

标签:;  ;  ;  ;  ;  ;  ;  ;  

金融海啸中内地金融企业海外投资流失分析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