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应用型高校的定位_高等学校论文

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看论文,本科论文,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往大众化方向迅速发展。如果以1998年为参照,2007年高等教育学生数差不多增长了500%。大学数量也迅速增加。2007年全国有本科高等学校742所,高职高专1109所,两者合计1851所,还不包括317所技师学校和118所分校,从总数来说全国高校已经达到2200所。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那就是许多高等学校定位不明,发展方向不清。中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如果都是一个模式,一个方向,一种目标,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这种现象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许多高等学校定位不明、发展方向不清的问题发生了变化,以前当你去访问一所学校,或者上网检索这所学校的概况,很多学校在介绍时自称是综合型、研究型的大学,或者说要办成综合型、学术型的一流大学,要成为全国知名、世界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校。不仅老牌大学这么介绍,新办大学也这么介绍,甚至刚刚批准成立高职的学校也宣称要办成亚洲或者东亚有影响的大学。如果全国的高校办学方向都是这样,都挤上同一条道路,都奔清华、北大的方向发展,这显然是错误的。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原来定位于综合性、研究型(学术型)大学改变为多科性、应用型、职业性或技能型院校。这符合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结构,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结构。

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这个适应是多方面的,包括高等教育结构、现代化发展的结构、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结构。高等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结构必须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相同。为什么必须相同?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

十六大报告指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假如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那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谁来培养?精英高等教育阶段,传统大学对人才培养是单一化的,都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追求高深理论作为它的培养方向。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除少数精英型高校之外,大量高等学校,应当面向人才市场,培养应用型或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因此每所高等学校,都应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千校一面”,拥挤在一条通道上。

教育管理部门,对高等学校要做分类指导工作。分类指导必须是科学的指导、恰当的指导。因此,分类指导的前提是科学、恰当的分类。可是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很好地进行分类。不但没有很好地进行分类,而且许多措施本身类别不清。分类是好事情,应该鼓励。招生制度改革到现在也还是统一高考。分数高的是一本,然后是二本、三本,接下来是一专、二专,剩下的只能选择民办。这个是不是分类?我们的评估标准从清华北大套用到高职高专。742所本科院校,除了新办的还没有评估以外,500多所院校的评估标准都是相同的,这不太合理。分类与评估应该是一个发展方向。因此,应该分类。怎么分类好呢?我们现在实施的是美国分类标准,美国主要是实施卡内基的大学分类标准,它是模块式的。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有层次的区分,还有不同的性质,有的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的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我认为,相对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是在统计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基础上进行归类,它考虑到各个国家的特点,所以较为符合各国的国情,也比较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标准主要按培养人才的职能分类型,兼顾年限长短与学位高低。我们可以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简化成一个示意图。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三级教育的分类(中学后教育),相当于高等教育,主要部分是5。幼儿是0,小学是1,初中是2,高中是3,4相当于升学或就业预备班,主要是5,包括大专、本科、硕士。5分为A、B。5A是理论型,5B是实用性、技能型,适用于具体职业。5A相当于我们的大学本科教育,如同高等学校;5B相当于我们高职高专教育。5A中还有一类,但是它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专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按学科分类,为研究做准备,一种是按行业分类,从事科技工作。5A-1培养的是从事理论研究的,5A-2培养的是民法律师、教师、工程师等等。5B培养的是技术人才。

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实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主要以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类型是从本科(学士学位)→硕士(硕士学位)→博士(博士学位)。第二种类型是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型大学或学院。它可以是多科性的,也可以是单科性的。它主要以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这一类型从本科(学士学位或专业证书)→硕士(专业硕士学位或高级专业证书)→博士(专业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证书),也可进入研究型博士。现在实行双证制度,即学位证书和专业证书。有的国家单位专业证书比学位证书更加重要。因为人家就业承认的是单位专业证书。第三种类型是多科性或单科性职业技术型院校(高职高专),以各行各业实用性职业技术为主,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它从专科(毕业证书或岗位证书)→职业性本科(学士学位或岗位证书)→硕士(专业硕士学位或高级专业证书)。联合国教科文分类中的5B相当于我国的高职,它可以是两三年,也可以是三四年,甚至六年。世界各地职业性的时效仍然存在,比如我国台湾地区。一种是普通高等学校(如教学本科);还有一种是职业学校,它的起点是高中毕业,从高等教育来讲它是技职专科,我们称之为职业技术教育。技职专科上一级是技职学院,技职上去可以到硕士,叫做科技大学。现在这个制度大陆没有。大陆的职业技术教育只能两年到三年。两三年后怎么办?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职业教育两年不够,三年也不够。某些职业技术教育甚至要高于三年,比如IT行业、职业技术师。所以现在很多学校都要求专升本。专升本是一股潮流。这种做法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很不利。原来你是职业技术型,一升本,就变成理论型。很多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由于学生专升本,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的时候没有精力传授职业技术技能,赶紧去补一些理论课以便考进这所学校。学校也希望专升本,因为升本后学校的级别可以上去。现在国家确定要办一百所示范性高职,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选择的道路一条是争取成为示范型高职;一条是专升本成为本科学校。但只有个别学校坚持走高职道路。

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三种类型中,第一类型以传统大学模式为主,不过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造。现在很高兴地听到一些“211”工程大学,甚至是“985”大学都说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它也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造,从而争取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第三类型的定位,理论上已较为明确,重点说得也很清楚。比如教师要是双师型,要着重发展实训基地等等。但是实践上尚需解决办学者的认识,使之能更好地面向市场经济。这一类型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不是高深适度,而是“适销对路”。

第二类型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情况复杂,门类繁多,历史或长或短,水平高低不一:既有数十年老校,又有新建本科院校;既有全国性、行业性高校,更多的是地方院校;少数保留单科性,多数改为多科性。这类学校长期受第一类型的影响,重理论轻应用;新建校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很多学校刚建立不久,就想往学术型方向发展,轻视应用,定位不合理。

第二类型的学校(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应用型高等学校)正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这种类型高等学校具有这样的共同特点:

第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学科可培养专业研究生;第三,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研究。此外,还有以面向地方办学为主,某些专业可面向地区和全国等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不论从全国布局还是从高校自身来说,大多数应该定位于:立足地市,为地方服务。如广西大学曾获得全国性教学成果一等奖,后来又获得一个二等奖,都是为广西区域创新创业服务的结果。这些学校还要定位于职业本科(5B)或应用型本科(5A-2),有所侧重的多科性或单科性。同时应该是教学型或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因此,我认为每所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实事求是地研究:客观环境,比如经济、文化、高教、生源等因素;社会需要什么?比如类型、层次、专业等;还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尤其是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文化积淀与社会声誉,特别是师资力量与特长是什么?南京有两所财经院校。它们都是从原来的部属院校下放到江苏地方的,一所是南京财经学院。当时下放以后,粮食生产不太景气,粮食管理的人才比较少,因此,学校侧重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现在它的学科发展比较平均。它发展的目标是向上海财大看齐。另外一所是南京审计学院,它着重培养审计人才,着重审计研究,现在也办得很有特色。因此,高校要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中争创一流,切忌随大流与急功近利。每一类型都应有重点高校,都可以成为国内(省内)知名、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名校。解放前,大家都知道清华、北大,还有中央大学、中山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但是同样还有一所专科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全国知名,出了大量的艺术人才。虽然它只是专科,但并没有因为觉得层次太低而想方设法申请为本科。因此,每所学校能否办成功,在于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清华、北大、交大、复旦是有名气的大学,但是深圳有所地方性院校——深圳高职院,名气也相当大,连续两次取得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举个例子,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是文化落后、经济困难的山区,但是朱镕基总理来到这里的吉首大学参观以后,称它是“湖南的骄傲”。在湘西地区,许多中小学教师、医生、艺人都是吉首大学毕业的,他们把吉首大学称为“我们的大学”。一所大学能称为“我们的大学”,可见它的地位。吉首大学在成立初,没有和湖南大学攀比,而是定位准确,它的生命科学系利用当地优势研究开发项目,一年的产值达到一个亿,惠及十多万果农。吉首大学的特点是与湘西少数民族特点贴得很近。前年评估的时候,评审组在考察一个星期后投票,吉首大学得到十八个优、一个良。这对地处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性高等院校而言非常了不起。所以我认为校本特色的发展,问题在于:能否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制订具有校本特色的发展战略。

新建本科院校,是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中一支正在成长的生力军。新建本科院校,不论公办或民办,都是由水平较高、条件较好、规模较大、业绩较佳的专科层次院校提升的,拥有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文化积淀,可以增强本科教育力量。一所高校的定位,是从学校的总体来说,并不排除个别学科专业面向全省、全国;学校的总体是大众高等教育,但不排除个别学科领域在全国领先,甚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对个别学科专业、个别学科领域,可以给予特殊的支持、扶植,但不应互相攀比,一哄而上。

(根据作者在“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整理)

标签:;  ;  ;  ;  ;  ;  ;  

我认为应用型高校的定位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