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几种“读味”论文_王军

浅谈语文课堂的几种“读味”论文_王军

山东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山东 荣成 264300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也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孙权劝学》、《海燕》和《日出》中“读”在文言文教学、诗歌教学以及散文教学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读味”。故事性强的篇目要读出语气。文言短文《孙权劝学》故事性很强,老师通常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了解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教学的过程中可运用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由“读准字音”,到“读出节奏”,最后到“读出语气”,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衔接流畅。还可通过“改编课本剧”等环节,使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到人物的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重点放在人物语气的朗读上,如孙权的严厉、责备、生气、关爱等。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内涵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感悟:文言文教学有其特点,充分朗读是其精要之道,读懂、读透,方能顾及其它。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读出语气,读出味道,从而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散文类诗篇要读出节奏。读是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最佳途径,尤其是学习诗歌,“朗读”绝对是不二法门。《海燕》是高尔基的一篇散文诗,作者撷取自然界中的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等壮阔而美丽的自然风物,塑造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借以表达作者深沉而又热烈的思想感情。海燕形象是当时俄国社会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曾经激励过无数的革命群众。在今天,海燕形象可以赋予新的意义,即敢于挑战生活中的暴风雨、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强者,激励学生要做生活的强者,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所以,老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应将目标主要放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把握海燕形象,引导学生在充分感受海燕形象的基础上,读出新意,读出节奏,读出自己心中的海燕。教学过程以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听读、个性化朗读、齐读、个人读等多种方式,读出节奏,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品、品中读。特别是最后一段“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根据文本解读的程度反复品读,使学生充分理解象征手法的内涵,然后让学生倾情去读,读出节奏,“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主旨的升华、语言的精妙,自可谙熟于心。

感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对于诗歌教学,学生倾情而读,抑扬顿挫,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自然而然就可以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进入文学的殿堂,文如己出,心有戚戚。“三分文章七分读”,一语道出了语文学习的法宝,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就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回归。感情强烈的篇章要读出情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散文《日出》的课堂上,同样可通过聆听不同形式的读、不同层次的读、不同角度的读,让学生读得沉醉,从而感受到日出带来的震撼之深、影响之大。如果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日出》这节课上,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还要潜心会文地“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或别具声色地读,或静心潜思地悟。通过朗读日出的壮观、瑰丽、无与伦比,感受日出给自己带来的独特感受。“我深切……含义。”这段话是文章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的高潮,充满了激情,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富有巨大的生命力,祝愿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使“日出”有了独特的内涵。朗读成为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日出的魅力,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感悟:作者的情感总是洋溢于字里行间,也因为情感才使得一个个枯燥的文字富有生命力,那么只有通过反复地朗读、精细地品味,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妙处所在,才能看到作者的匠心独运。

阅读教学中加一些假设和想象,比如为故事想象另一个结局,想象故事中人物作另一个选择……在教授《散步》时,可以对以下几处进行想象和假设:其一,第二段中提到的“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假设“我”依从了“母亲”结局会怎样?想象一下文中的“母亲”在“点点头”的同时内心有怎样的活动。其二,在走大路还是小路的问题上一家人发生了分歧,最终“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文中并未对儿子的举动进行描写,想象一下,儿子会怎样表现?在整个散步的行程中,作者始终没有让妻子“说话”,想象一下,听了“我”的决定后,妻子又会怎样?假如,“我”最后决定走小路了,结局又会如何?经过这一系列的想象和假设,学生体会到了文中“我”的孝顺、妻子的贤惠,体会到“我”的一家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在为其他人着想,理解构建和谐幸福家庭的关键因素,理解真正关爱家人的含义,进而更深入地理解了《散步》一文的中心。

感悟: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创造性地建构起文本意义,这样,也就实现了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

诵读是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捷径。叶圣陶先生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探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而读出语味是朗读中语音修辞的最高境界,它对深刻解读文本和作家的创作主旨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在有语味的朗读中感悟、品味、鉴赏语文之美吧!

论文作者:王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1月总第16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  ;  ;  ;  ;  ;  ;  ;  

浅谈语文课堂的几种“读味”论文_王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