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讨论文_陈慕瑞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讨论文_陈慕瑞

陈慕瑞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中心小学 711403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现实社会生活以及所学的数学知识中需要辨析、探究、解决和研究的问题为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落实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阵地。只要充分利用了这个主阵地,研究性学习将成为落实《新课程标准》指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主体;研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6-102-01

一、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成为研究活动的主体

(一)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情景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取决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质量也高;主动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就好。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强烈需求。

(二)尊重学生的选择

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对什么样的问题存在疑惑,想去研究。其次,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上,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选择研究的内容,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自己实现学习目标。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提出很多需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什么有关?”“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什么地方要用到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要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不计算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然后讨论确定研究重点。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目标的导引下学生以主动的的姿态投入研究活动中,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得了研究问题的经验,在主动参与中酝酿了创造的契机。

(三)让学生享受参与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强烈。面对一个未知领域,孩子充满了强烈的好奇,非常希望去尝试一番。而对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的知识,会理解的更加深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品尝参与的乐趣,强化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班为了迎接学校举行的跳绳比赛,组织了18名男同学和10名女同学进行训练,可现在只有14根跳绳,应怎样分?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平均分,另一种是按男女同学的人数来分,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分法更合理,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研究”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去“研究”。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研究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和实质是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养成时时想发现、事事想探究的认知习惯。应该说小学生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本质上是相同的。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运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认识并理解教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中,当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在组织学生完成了课后的练习和《课堂练习》中的基础性的巩固练习后,再设计了几道实践性很强的练习题,以巩固提升探究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引人深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研究欲望,以唤起学生研究学习的热情和强大的内驱力。例如:我从观摩一位教师教学“圆的面积”。课一开始用动画播放一只羊用一根绳子牵住栓在一棵树下,羊以绳子之长绕着运动形成一个圆型场地吃草。这个动画的问题情境很吸引学生,学生很想知道,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一个什么样的办法?这个办法又是怎样总结出来的?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带着这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研究的问题一步一步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去发现、研究和探索得出结论。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灵活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对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新课程(教研版)》.

[2]以研究性学习创新小学数学教育《中华文化论坛》.

[3]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数学学习与研究》.

论文作者:陈慕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  ;  ;  ;  ;  ;  ;  ;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讨论文_陈慕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