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_王云1,李雪雪1,杨丹1,蒋雪娟1,赵劲松2

(1皖南医学院口腔医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2皖南医学院教务处 安徽 芜湖 241002)

【摘要】 目的:探索一般医学院校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法:在皖南医学院2013级口腔医学专业4个班级(每班30人)中随机选择1个班级作为“口腔卓越人才”培养实验班,再在其他3个班级中随机选择1个班级作为对照班。制定“口腔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两个班级实习末就理论知识及临床操作技能的掌握、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10个方面进行调查与比较;毕业前再比较两个班级毕业技能和理论考核成绩。数据运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习末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爱伤意识以及责任心方面实验班的评价均高于普通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毕业技能及理论考核成绩,实验班较普通班分数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皖南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专业课的理论和临床技能操作的掌握方面与传统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 口腔医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自主学习能力;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5-0235-02

皖南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1997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生,有着21年的口腔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历程。21年来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调整,一般局限于学科门类的增加和删减以及各学科门类理论和实验课时数的调整。我校本科生培养的整体架构遵循国内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1,2]: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程、口腔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口腔医学专业临床课程。这种三段式模式培养出的口腔医学生入学后近2年时间接触不到专业知识,同时在进入实习阶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带教老师反映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薄弱、临床操作能力较差以及不会提出问题等问题,与李洁仪[3]对重庆医科大学2012、2013级口腔医学专业220名本科生调查反映的问题基本一致。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在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的资助下,探索口腔卓越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皖南医学院2013级口腔医学专业4个班级(每班30人)中随机选择1个班级作为“口腔卓越人才”培养实验班,再在其他3个班级中随机选择1个班级作为对照班级。

1.2 研究方法

制定“口腔卓越人才”培养方案;项目实施前向实验班同学介绍项目情况、签订知情同意书;项目实施中定期检查各执行单位项目执行情况,并安排本部教师轮流在各单位进行教学示范;制定调查表,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掌握、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爱伤意识和责任心等方面。评价采用5分制:好(5分)、较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差(1分);实习末,运用调查表对项目执行单位或有实验班同学实习的单位共50名带教老师进行问卷调查;毕业前比较两个班级毕业技能和理论考核成绩。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

实验班30人中有7人在第5学期末退出到其他普通班学习,23人第6学期初随机分组进入临床实习单位进行口腔临床医学专业课的理论及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第8学期初23人中,2名同学转入非项目执行单位实习,其余21人均在原单位实习。在第9学期实习末调查分析表明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受伤意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实验班评价均高于普通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毕业技能及理论考试成绩,实验班较普通班分数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实习末专业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及人文素养等实验班和普通班比较 (x-±s)

3.讨论

3.1 制定“口腔卓越人才”培养方案

项目组成员经过反复论证,最后召开研讨会,邀请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等3位资深“双师型”教授(具备教学和医疗资格),以及皖南医学院五家口腔医学临床实习单位教学管理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本着采取五年制不间断口腔医学教育方式并遵循“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方法,以强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及提高临床运用能力的原则,确定了“口腔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从学生入学第1至第4学期借鉴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冯海兰教授口腔医学教改项目的一项成果---开设口腔医学导论课[4],期间每周六上午同学分批去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见习。第5学期开设口腔临床技能培训课程,同时继续开展临床见习工作。第6至第7学期,实验班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单位进行口腔临床医学专业课的理论及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授课形式有小班制(5~10人)理论讲解、自学及PBL模式等。第8至第9学期与普通班一起进入临床实习。第10学期返校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毕业前完成毕业技能和理论考试。

3.2 项目实施质量控制

3.2.1口腔导论课及临床见习的质量控制 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学期节点分别开设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及儿童口腔医学等导论课。授课教师均为讲师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根据导论课的内容安排在临床相关科室见习,指定临床指导教师。

3.2.2临床理论及实践相结合学习的质量控制 随机选择皖南医学院5家实习单位运行项目的第二阶段。参与项目的单位分别组建了教师团队,对实验班同学进行理论讲解、临床见习及PBL等模式指导学生进行口腔医学临床专业课的学习。项目实施中项目负责人带队定期检查各实施单位项目执行情况,召开临床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并安排学院高年资“双师型”教师轮流在各单位进行理论课教学示范。

3.3 项目实施结果分析

本着“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改革原则,学生从进校第1学期开始采取五年不间断的教学模式,了解口腔医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感知临床的诊疗工作,尤其是临床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下放到各个实习点,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同学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精神、爱伤意识以及责任心方面的提高。理论与临床技能毕业考核成绩的差异也提示实验班学生较普通班对知识点的掌握更有成效。实验班中有7人在第5学期末退出,咨询表明均不能接受在实习点进行临床专业理论课学习的方式,故选择退出。项目负责人带队中期检查通过教师和学生座谈会获悉相当一部分同学一开始相当依赖教师对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对自主获取知识的信心不足,随着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依赖感逐渐降低。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创新、语言表达及与患者沟通等能力两个班级无明显差异,提示学生某些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不是能够一撮而成的。

综上所述,条件成熟时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模式值得在一般医学院校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燕,蔡锋雷,李绍青,等.对我国口腔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2014,24(5):309-312.

[2]曹颖,周黎,李全利.香港大学牙医学院与中国内地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比较和思考[J].安徽医药,2016,20(4):811-813.

[3]李洁仪,蒋丹,江峰,等.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情况问卷调查与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20):3232-3234.

[4]王嘉德,刘宏伟,冯海兰,等.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口腔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J].医学教育,2000,(1):14-16.

项目基金: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口腔医学专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编号:2012zjjh029;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口腔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2014zy045

论文作者:王云1,李雪雪1,杨丹1,蒋雪娟1,赵劲松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8

标签:;  ;  ;  ;  ;  ;  ;  ;  

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_王云1,李雪雪1,杨丹1,蒋雪娟1,赵劲松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