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与对策论文_钱颖

东莞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与对策论文_钱颖

东莞市城市综合管理局 523000

摘要:近年来,东莞按照“全市一盘棋、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工作取得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批“让市民满意”的垃圾处理设施,完成了多个具有示范意义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整治工作。文章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分析东莞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围绕 “如何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规范化处理体系,提升环境卫生水平” 这一主題,提出了规范化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生活垃圾;焚烧;填埋;垃圾分类

一、基本情况

东莞市进入环保热电厂、填埋场以及临时堆放的垃圾量达13772吨/日,四座环保热电厂垃圾接收量约11534吨/日;3座卫生填埋场处理能力约1500吨/日。另外,仍有约700吨/日进行简易填埋或临时堆放。目前,我市有39座亟需清理整治的填埋场,其中21座基本完成整治,这39个填埋场渗滤液估算量约3512吨/日,随着填埋场完成覆土、覆膜、雨污分流等系统建设,填埋场渗滤液产生量将大幅减少至1800吨/日。

二、存在问题

1.大量混入的一般工业垃圾对生活垃圾处理体系造成严重影响。由于大量一般工业垃圾混入生活垃圾,我市生活垃圾处理面临巨大压力。一方面,环保热电厂按处理生活垃圾进行设计,混入工业垃圾处理容易造成设备损坏,缩短设备维护时限,削弱环保热电厂的处理能力,还会降低烟气排放质量。另一方面,我市环保热电厂、卫生填埋场已满负荷运作,一般工业垃圾混入生活垃圾,占用了生活垃圾的处理指标,导致我市每天仍有2200多吨生活垃圾只能进行填埋或临时堆放,存在环境污染隐患,还会诱发镇街违规运输、倾倒。

2.在用填埋场基本已满容。目前,我市8座在用填埋场均已超负荷运作,根据有关安全操作规范,随时可能封场停用。一旦封场停用,接近2200吨/日的新增生活垃圾将无法妥善处置。

3.多座封场已超过10年、表面进行覆绿覆土、基本达到稳定状态的填埋场,整治工作推进缓慢;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大部分填埋场均未设置有效的防渗措施,尽管已组织实施综合整治,但无法彻底根除渗滤液污染。

三、原因分析

由于生活垃圾设施建设存在“邻避效应”,设施选址落地是“老大难”问题。往往因重视不足、规划滞后、群众意见等问题,造成处理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欠账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顶层设计滞后,主体责任不明

一是政府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文件,城市人民政府是生活垃圾废弃物处理的责任主体。但是,我市在规划布局、设施用地、统筹协调、政策指引等方面,市、镇两级政府没有有效落实主体责任,更多的依靠市场,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资金和土地资源保障,造成选址互相推诿、资金和土地难以为继等不利因素,历史欠账和设施缺口不断加大。

二是缺乏科学规划和资金后盾。由于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直接导致我市缺乏科学规划和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市、镇两级政府均不愿意拿出有限的土地和资金处理生活垃圾废弃物,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滞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设施选址落地难,建设进展缓慢

一是设施建设推进受阻。虽然近几年,我市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步伐,处理水平能力有大幅提高。但是,在市政府层面统筹协调仍不够,许多项目选址多年无法落地,地方保护行政壁垒仍比较突出,造成设施选址落实难、建设报批难、群众协调难。

二是历史欠账多,污染严重。2002年以前,我市生活垃圾全部依靠简易填埋,高峰期全市超过150个简易填埋场。全市统计在册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为124个,库存量超过2000万立方米,产生大量的渗沥液,直接对水源地、人居环境造成一定破坏。

四、思路和对策

生活垃圾处理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政策保障和土地资源保障。我市应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市政府切实担起主体责任、各镇(街、园区)和各部门落实属地属事管理责任,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各项工作。具体思路和对策如下:

(-)做好顶层设计,加大资金保障

1.市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

一要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刚性规划。由市、镇两级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统筹协调设施选址建设,提高我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能力。二要保障生活垃圾处理的资金来源。结合我市实际,采用政府投入、社会投资相结合,保障全市垃圾收运处理的资金,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参与设施建设和管理。

2.完善利益平衡机,规范生活垃圾处理的管理秩序。

一方面,按照“设施落地、周边收益”的原则,提高生活垃圾处理生态补偿标准,对项目选址的所在镇村给予扶持政策,对项目附近的镇村给予适当的生态利益补偿。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市场准入机制,并加强监督考核加以落实,加强源头管控。通过强有力的问责考核、群众监督等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加快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1.扩容挖潜增加无害化处理能力。一是力争2019年完成厚街环保热电厂一期技改增容工程建设,2020年中完成海心沙资源综合利用中心环保热电厂项目建设,实现全市生活垃圾 “全焚烧、零填埋”;二是通过扩容、分筛等方式,挖掘填埋场处理能力,尽量延长填埋场使用年限;三是重新统筹论证增建、扩建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的可行性,重点针对原规划建设的清溪环保热电厂重新选址建设进行科学论证,提高全市无害化焚烧处理能力。

2.推进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规划建设东部餐厨垃圾处理厂,在我市大型餐厨垃圾处理厂建成投产前,鼓励各镇(街、园区)通过堆肥或购置小型餐厨垃圾处理设备等方式解决属地餐厨垃圾处理问题。建立餐厨垃圾单独收运处理体系。

3.推进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及现有设施升级改造。指导各镇(街、园区)推进大型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建设,建立“垃圾不落地”收运管理模式。同时,大力升级改造残旧破损以及环境污染较大、市民投诉多的生活垃圾转运站,进一步完善升级我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

(三)推进存量垃圾治理,做好生态修复

1.逐步推进全市存量垃圾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思路,力争用5-15年时间分批分期对全市所有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整治,逐步推进生活垃圾埋场原有土地土壤修复,优先整治东江、沿海、石马河流域水库等水源地附近及污染重、投诉多、隐患大的填埋场,重点突出跨界河流如茅洲河流堿的填埋场整治。

2.分片区推进垃圾渗沥液处理厂建设。制定全市生活垃圾筒易填埋场滲沥液处理计划。一是分片区建设大型渗沥液处理厂采用BOT、PPP等模式,在全市分片区(城镇、水乡、丘陵、沿海、山区、埔田)各建设1座上规模的渗沥液处理设施,负责处理各片区内生活垃圾填埋场收集到的渗沥液,确保达标排放。二是引进流动式小型渗沥液处理设备.对于暂未列入整治计划的填埋场,指导各镇街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做好雨污分流,减少滲沥液产生量,并配套渗沥液收集池,在各片区渗沥液处理设施建成投产前,采用移动式渗沥液处理应急装置(如车载处理装置等)进行就地妥善处理。

(四)扩大垃圾分类试点,构建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

1.巩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成果并逐步向全市铺开。一是力争至2025年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生活垃圾处置量(焚烧和填理量)减少率达25%以上。二是进一步扩大生活垃圾分类的范围,启动智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加快智能分类垃圾箱、数据监控系统及互联网激励平合等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模式。

2.逐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大件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可回收物等的分类处理及资源回收。要求各镇(街、园区)分別设置至少1个大件垃圾和1个有害垃圾集中收集点,并向市民公布固定的收运日期和收运点。

论文作者:钱颖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

标签:;  ;  ;  ;  ;  ;  ;  ;  

东莞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与对策论文_钱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