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至隋唐洛阳市场的变迁_洛阳伽蓝记论文

西周至隋唐洛阳市场的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洛阳论文,西周论文,隋唐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00)06-0050-04

研究古代河洛地区的商品经济,不仅要探索当时该区整个市场网点的分布变迁,而且应当有重点地对洛阳市场的变迁进行探讨。因为洛阳是当时该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其市场变化无疑可折射出中国商业发展的盛衰起伏。

一、西周——洛阳市场的发轫期

洛阳市场是伴随着西周统治阶级对洛阳城市的修建而发轫的。周灭商之后,在洛邑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它们的经济意义也随之显示出来。在周王城有专门的市场,《河南志·周城阙古迹》:“王宫当中涂之经。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对于“面朝后市”,《周礼·天官下》内宰曰:“凡建国,佐后立市,设其次,置其叙,正其肆,陈其货贿,出其度量淳制,祭之以阴礼。”注云:“市朝者,君所以建国也,建国者必面朝后市,王立朝而后立市,阴阳相承之意。”这种设于王宫附近的市因受统治阶级的严格控制,故其商品种类和交易额都是有限的,但这毕竟奠定了洛阳市场的发展基础。

周王朝迁殷顽民于洛邑,也导致经济方面的后果。殷的祖先善于经商,史书多有记载。《竹书纪年》卷3载“相土作乘马。”《世本》云:“相土作乘马。亥作服牛。鍻作驾。”上述交通工具的发明自然便利了商业运输,有利于商品交流。当时商业活动多为行商。《竹书纪年》卷4载“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山海经·大荒东经》亦云:“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可见王亥是到有易氏地区贩牛而罹祸的。《逸周书·殷祝解》云:“士民闻汤在野,皆委货扶老携幼奔,国中虚。”这些士民所委弃的货物,自然是商品。这种经商习俗的代代相仍,在商民的素质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经商基因,故而当亡国被迁之后,他们能驾轻就熟地从事商业活动。据1990年3月27日《洛阳日报》载,洛阳北窑发现的西周铸铜遗址中,就有贝币的发现,从当地的墓葬习俗来看,可能是殷顽民所留下来的文化遗存。贝币的发现说明了迁洛之后的殷顽民经商地域之广,可能与沿海地区仍有贸易往来。至于说当时成周城是否有市场,因笔者未见具体史料,不敢妄断。不过就殷顽民善于经商来猜度,周统治者可能会在这方面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建立市场。

二、东周至西汉——洛阳市场的发展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了东周时期。《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云:“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可以“东贾齐、鲁,南贾梁、楚。”充分说明这一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洛阳居中的便利交通地位,对发展商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时期商业的发展表现为原始的贝币已逐渐为金属铸币所代替。

西汉初年洛阳经战火侵袭之后已残破不全,到西汉末年洛阳市场已渐具规模。《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下》云:“(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称师,东市称京,西市称畿,洛阳称中,馀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可知经历西汉二百余年的发展,洛阳的市场已成为仅次于长安的全国第二大市场。

三、东汉——洛阳市场的兴盛期

公元25年,东汉定都雒阳,标志着洛阳市场兴盛期的开始,具体表现为市场规模增大,数量增多。其中著名的有三大市场。《河南志·后汉城阙古迹》“三市”条引华延《洛阳记》曰:“大市名金市,在城中。南市在城南。马市在大城之东。”显然,在城中的大市是为皇室贵族和达官贵人服务的,而分布于城外的马市和南市则是供平民交易的场所,常被用作行刑的场所。《后汉书》卷21《天文志中》:“孝顺永建二年,……定远侯班始尚阴城公主坚得,斗争杀坚得,坐腰斩马市,同产皆弃市。”

除了上述规模较大的市场外,洛阳还有一些较小的市场,如粟市,《晋书》卷26《食货志》:“显宗即位,天下安宁,民无横徭,岁比登稔。永平五年(62年)作常满仓,立粟市于城东。”这是临时设立的市场,史书未见以后变化情况。洛阳还有西市,《后汉书》卷56《蔡茂传》载蔡茂对光武帝赦董宣之举备加赞赏,有“近湖阳公主奴杀人西市”云云。

四、魏晋南北朝——洛阳市场的徘徊期

董卓之乱使洛阳城市遭到了彻底毁灭,魏晋两朝对洛阳的重建,使市场再度繁荣。《晋书》卷14《地理志上》河南郡下洛阳县条云:“五部、三市。”可知这一时期洛阳仍设有三市,关于三市的名称,留存的史籍记载各不相同,计有金市、马市、洛阳县市、平乐市、羊市。此外,东西市、宫市也是市场形式的不同种类。

金市:关于金市的方位,陆机《洛阳记》(注:[清]徐松辑、高敏先生点校《河南志》第75-76页,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6月第1版。以下凡陆机《洛阳记》未注明出处者,均引于此。)云:“大市名曰金市,在临商观之西。”在介绍另一说时又云:“金市在凌云台西北,对洛阳垒。”《水经注》卷16《谷水注》引《洛阳记》:“陵云台西有金市,金市北对洛阳垒者也。”上述记载似乎有矛盾,实际上陵(凌)云台与临商观是南北并列的两个建筑,金市就位于两个建筑之西。就金市在魏晋洛阳城的具体方位而言,位于城墙内的西南角,故史书云:“金市在大城之西。”(注:《太平御览》卷191《居处部一九·市》引《洛阳记》。该记又云:“按金市在临商观西,兑为金,故曰金市。”有的学者将“兑为金”理解为黄金兑换,是错误的,此乃表示方位。详苏健著《洛阳古都史》第146页,博文书社,1988年第1版。)这一金市可能已经不是东汉金市的位置了,但仍同东汉一样,是供应达官显贵购买奢侈消费品的市场。

马市:陆机《洛阳记》曰:“马市在大城之东。”陆机在介绍另一说时补充云:“马市在大城东,前有石桥,悉用大石,下员以通水,可过大舫。”《洛阳故宫名》曰:“马市在城东,吴、蜀二主馆与相连。”《水经注》卷16《谷水注》云:“(谷水)自乐里道屈而东出阳渠,昔陆机为成都王颖入洛,败此而返,水南即马市也,旧洛阳有三市,斯其一也,嵇叔夜为司马昭所害处也。”关于嵇康被刑于马市,《洛阳伽蓝记》卷2《城东》云:“出建春门外一里余,至东石桥,南北而行,晋太康元年(280年)造。桥南有魏朝时马市,刑嵇康之所也。”马市也被称为东市,《晋书》卷49《嵇康传》称“康将刑东市。”马市(东市)杀人在当时多有记载,《三国志》卷9《魏书·夏侯玄传》云:“玄格量弘济,临斩东市,颜色不变。”同传注引《世语》曰:“王经刑于此。”到后来东市逐渐成为刑场的代名词。

东西市:《晋书》卷3《武帝纪》云:咸宁二年(276年)九月,“起太仓于城东,常平仓于东西市。”中华书局本《校勘记》云:“本书《食货志》及《御览》一九○引《晋阳秋》,谓泰始四年(258年)七月起常平仓”,则东西市的出现,至少在武帝泰始四年已经有之。至于东西市的具体方位则不得而知。

羊市:《水经注》卷16《谷水注》引陆机《洛阳记》云:“洛阳旧有三市,一曰金市,在宫西大城内;二曰马市,在城东;三曰羊市,在城南。”

南市:《全晋文》卷52傅咸《司隶校尉教》云:“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打破其器物,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妪,独何哉?”至于说此南市是否为位于城南的羊市,因笔者未见详细材料,未敢妄断。

洛阳县市与平乐市:《初学记》卷24《居住部·市第十五》引陆机《洛阳记》云:“洛阳县市在大城南。然此市,洛阳县也。一说三市谓平乐市、金市、马市也。”关于洛阳县市笔者未见更详细资料。平乐市的情况见于晋成伯阳的《平乐市赋》所描写:“惟市之由兴,自帝炎之所创。聚财货以利用,等厮事之莫尚。尔乃巷列千所,罗居百族,街衢相望,连栋接屋,则能目语额瞬,动额塞鼻,谈智于尺寸之间,窥窬于分毫之利。”可见平乐市内货物丰富,店铺林立,商人云集,经商繁忙。

宫市:洛阳最早宫市为汉灵帝时于宫中所设的宫市。《后汉书》卷8《灵帝纪》云:光和四年(181年)“帝作列肆于后宫,使诸采女贩卖,更相盗窃争斗。帝著商估服,饮宴为乐。”这种宫市带有娱乐性质,并非真正的商业买卖,但毕竟开了后世宫市的先河。西晋时,愍怀太子也曾于宫中设市,《晋书》卷53《愍怀太子传》:愍怀太子“于宫中为市,使人屠酤,手揣斤两,轻重不差。其母本屠家女也,故太子好之。又令西园卖葵菜、蓝子、鸡、面之属,而收其利。”可见愍怀太子所为的宫市已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其目的是为了盈利。

对于魏晋洛阳市场的繁荣景象,《初学记》卷24《居住部·市第十五》引王廙《洛都赋》云:“肇建三市,廛开疆理,列肆云曼,修层高峙。”而这种繁盛的市场仅仅存在了几十年,随着“八王之乱”的发生,继之而起的十六国大乱,洛阳城及市场又遭到彻底破坏,直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又焕发出蓬勃生机。兹介绍如下:

洛阳大市:《洛阳伽蓝记》卷4《城西》“法云寺”条云:“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延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ér④车为事。”“别有阜财、金肆二里,富人在焉。凡此十里,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洛阳小市:《洛阳伽蓝记》卷2《城东》云:“出青阳门外三里,御道北有孝义里,……孝义里东即是洛阳小市。”而在“孝义里东市北殖货里,里有太常民刘胡兄弟四人,以屠为业。”由洛阳小市附近居民来看,洛阳小市可能供一般平民出卖低级货物使用。

鱼鳖市:《洛阳伽蓝记》卷2《城东》载:“归正里,民间号为吴人坊,南来投化者多居其内。近伊洛二水,任其习御。里三千(《河南志》第91页“三千”作“三十”)余家,自立巷市,所卖口味,多是水族,时人谓为鱼鳖市也。”从北魏政府允许南方投靠之人另立市场,可以看出北魏对商业的控制,特别是对市场的管理已不像前代那样严格。当然,这其中可能也包含对南来归附之人的优待。

四通市:《洛阳伽蓝记》卷3《城南》云:“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别立市于洛水南,号曰四通市。民间谓为永桥市。伊洛之鱼,多于此卖,士庶须脍,皆诣取之。鱼味甚美。京师语曰:‘洛鲤伊鲂,贵于牛羊。’”可知四通市是供与外商贸易和出售水产的市场。

此外,前朝的金市、马市在北魏洛阳城中仍然存在,只是其位置已不在原来的地方,也不太有名。北魏洛阳市场的繁荣仅仅持续了30余年,随着534年的东西魏分裂,洛阳居民或死于战乱,或迁往邺城或流入关中,洛阳宫殿也被拆毁迁往邺城,昔日繁华的都市,由此变为一片瓦砾。

五、隋唐——洛阳市场的鼎盛期

当统一的曙光再次降临河洛大地时,重建洛阳城,恢复市场的经营,成为隋王朝迫在眉睫的任务。因为修建洛阳城,不仅有利于控制东方广大区域,而且重新确立河洛地区新的经济重心可以带动该区经济的发展。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命尚书令杨素为营建东都大监,在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人的辅佐下,用近一年时间,于汉魏城以西十几里的地方,重建了洛阳城,城内修建了三个大市场。

《隋书》卷30《地理志中》“河南郡”条下云:“里一百三,市三。”同书卷30《百官志下》云:“东都东市曰丰都,南市曰大同,北市曰通远。”现分别介绍如下:

丰都市:《河南志·京城门坊街隅古迹》“唐之南市”条云:“隋曰丰都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太平御览》卷191引韦述《两京新记》云:“东都丰都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四面各开三门,邸凡三百一十二区,资货一百行。”其方位据《太平广记》卷391《铭记一·丰都冢》引《两京新记》言:“东都丰都市,在长寿寺之东北。”《大业杂记》云:“跨洛水临寰桥,桥南二里有丰都市。三千余肆,甍宇齐平,遥望如一,榆柳交荫,通渠相注,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由上述诸条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丰都市位于洛水临寰桥南二里的长寿寺东北,占有二坊之地,周长八里。其内有120行,3000余肆,四墙各开3门,共有12门,临市墙有400余个店铺。市内榆柳成荫,商贸繁忙。在隋末的战争中,丰都市也遭到了战火的侵袭。《隋书》卷4《炀帝纪下》云:大业十年(617年)夏四月“己丑,贼帅孟让,夜入东都外廓,烧丰都市而去。”王世充盘踞洛阳期间,越王侗又“遣兵五千屯丰都市”。昔日的商业区又变为战场。

通远市:《河南志·京城门坊街隅古迹》“时泰坊”条下云:“隋有通远坊,跨漕渠。桥南通远市,周六里。市南临洛水,有临寰桥。”《唐两京城坊考》卷5《东京·漕渠》云:漕渠“又东流至景行坊之东南,有漕渠桥。”本注云:“大业初造,初曰通济桥,南抵能远市之北西偏门。自此桥之东,皆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大业杂记》所载更详细:“通远桥,桥跨漕渠,桥南即入通远市。有二十门分路入市。市东合漕渠,市周六里,其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市南临洛水,跨水有临寰桥。”由此可知,通远市位于漕渠和洛水之间,市周长六里,有20个市门,是供天下郡国客商交易的场所。

大同市:《河南志·京城门坊街隅古迹》“大同坊”条云:“本曰植业坊。隋大业六年(610年),徙大同市于此。凡周四里,市开四门,邸一百四十一区,资货六十六行,因乱废。唐显庆中,因旧市以名坊。”《大业杂记》云:“大同市在右掖门西南,周四里。”可知大同市在隋时三市中最小。

隋时洛阳诸市有的在唐时已不存在,有的改为其它名称,《旧唐书》卷38《地理志》河南道东都条云:“都内纵横各十街,街分一百三坊,二市。”《旧唐书》所载洛阳的二市只是唐末的情况,而在盛唐决非如此。现将唐时洛阳市场情况缕述如下:

南市:前揭《河南志》云为隋之丰都市,“唐贞观九年(635年)促半坊,其下通利坊居半坊。今不分市,通利直接嘉善。”《唐两京城坊考》卷5《东京》云:“唐人以其在水南,故曰南市。”这说明隋之丰都市在唐称为南市,其面积较隋时少半坊地,为一坊半之地。《校补记》引《续玄怪录》:“南阳张茂实,唐大中初游洛中,假仆于南市,得王敻。”大中为唐宣宗年号,属唐朝末年,说明南市终唐一代一直为商业贸易的场所。

北市:《唐会要》卷86《市》:“显庆二年(657年)十二月十九日,洛州置北市,隶太府寺。”《唐两京城坊考》卷5《东京》“北市”条云:“本临德坊,显庆中立为北市。《广异记》:张仁亶幼时贫乏,恒在东都北市寓居。”《校补记》云:“《云仙杂记》:‘洛阳振德坊皆贫民,贺知章目为糠市’。按:振德坊不见所在,《广异记》张仁亶贫居北市,与贺糠市言相应,又本临德坊也,疑振德是临德或名。”《河南志·京城门坊街隅古迹》“北市坊”条云:“本临德坊,唐显庆中立为北市。后废市,因以名坊。”由此可知,北市存在时间较短,是供平民交易的场所。

西市:《唐会要》卷86《市》:“天授三年(692年)四月十六日,神都置西市,寻废。至长安四年(704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又置。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六月二十三日,又废。其口马移入北市。”由此可以看出西市主要存在于长安四年至开元十三年之间20年,从“其口马移入北市”来分析,北市此时仍然存在。《河南志》引韦述《两京新记》云:“厚载门第一街街西,本固本坊,又改西市。”《唐两京城坊考》卷5《东京》:“《朝野佥载》:‘则天磔阎知微于西市。’”按唐以隋市之东市为南市,故不置东市,而于隋南市之西置西市。

收稿日期:2000-04-18

标签:;  ;  ;  ;  ;  ;  ;  ;  ;  ;  ;  

西周至隋唐洛阳市场的变迁_洛阳伽蓝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