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制度对企业的作用_银行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制度对企业的作用_银行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体制对企业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体制论文,作用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转轨中国家大多面临资金匮乏的挑战,完全有必要开发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体制。根据二战后日本的业绩,其方式与内部控制有些相似。尽管日本的历史和战后的国际环境与今天转轨中国家是不相同的,但世界银行专家认为,要加快发展“控制导向”的银行体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却是相似的:①强大的内部控制;②对外部融资需求增大;③资本市场不够发达。这些问题是亟待解决而又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导向体制的选择

在最初阶段,转轨中国家几经努力,试图发展能为企业提供外部融资及企业管理的股票市场,但这种努力都失败了。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不够发达,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可能反映出投票的真实价值;而且由于新出现的内部控制,它们不能通过接管企业来提供有效的企业管理。因此,建立银行导向体制,强化银行体系,就成为转轨中国家的最佳选择。不过,除非银行对企业有相当强大的控制权,否则,它们是不可提供企业重组必需的中长期资金的,更何况转轨中国家的大多数银行机构本身也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困难。银行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并且要为企业提供长期资金,就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监管功能,包括:①批准企业和项目;②日常业务监督管理;③在财务困难时重组企业并改组管理层。尽管在技术上和财务上可行时,企业管理导会维持其内部控制,但如果银行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那么企业在困难时就不会不接受银行的控制。

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分析家认为,银行体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①若即若离型(arm's-lengty type);②控制导向型(control-orientedtype)。若即若离型银行体系以美国和英国为典型代表,即“根据目标对企业进行管理”。只要企业根据合同归所欠贷款,银行可不直接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银行不必对企业实施监管,因为它们的贷款是有抵押和担保的,其中包括企业物质财产抵押。这种银行体系在转轨中国家面临着两个主要障碍:①它们的产权不明确,同时也缺乏执行合同的法律机制,因而企业物质财产的市场是不可能存在的;②对银行来说更重要的一点是“道德危害”的问题,企业也许不提供有关风险的可靠信息,或者根本不愿意偿还贷款,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此外,企业重组所需资金数额巨大,企业要在资本市场筹集如此巨额资金已非力所能及。

基于上述分析,仅仅领先抵押或担保来保证偿还所有贷款是不可能的,那么银行只能在企业更加严格的条件时才能提供投资融资。这些条件应包括对管理的某些控制,尤其是在企业业绩不佳时的控制。银行为了保证自身应有的活力,不得不实行必要的监管职能:即包括企业和项目批准在内的事前监管;包括对实际运转进行监督的事中监管;以及包括在业绩不佳时重组或改变管理层的事后监管。这样一来,银行体制也就转化成为了一种控制导向型体制,这种体制,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分析家认为是一种“通过干预实现的企业管理”,它与德国和日本的模式基本上是相似的。本文的分析,主要是根据日本银行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来展开的。

对企业而言,对银行控制导向型体制很可能持合作态度,因为企业没有进行重组的其他资金来源,而资金来源对企业提高盈利率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只要企业在财务上具有活力,那么内部控制就不会有人干预,因为只有在发生财务困难时,银行才会干预。除此之外,还有两上原因使银行和企业互相信任,加强合作:一是如果企业与银行建立起长期关系,银行在企业发生临时性财务困难时或者在发生资产变现困难时,就会准备为企业分担风险,那么企业就会愿意提供可靠的信息;二是如果银行保证向企业提供足够的融资,那么就必然激励企业不至欺骗银行或者对银行进行误导。

所有的银行都希望能扩大业务范围,尤其是扩大对可靠借款者的业务。如果银行确信企业管理是诚实可信的,那么就会同意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关系。如果银行在必要时能确保参与企业管理,有权改变企业管理层,或者进行财务上技术上的重组,那么银行就会愿意与企业一道分担风险。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取得的强劲经济业绩,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为转轨中的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二战刚刚结束时,日本作为战败国,国内狼烟四起,一片瓦砾,从长崎和广岛的废墟中,残存着核污染的痕迹,国民经济完全崩溃,人均GNP不足65美元, 但不到半个世纪,到1990年,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占世界GDP 的份额为13.20%,仅次于美国的24.18%,高于德国的6.67%;日本人均GNP为25,430美元,居世界之冠,高于美国的21,790 美元和德国的 22,320美元;日本的国际贸易居世界第三位,日本的出口占世纪出口总额的份额为9%,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额的份额为6.89%; 日本的进出口额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同年,美国和德国的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分别为11.65%和12.48%;美国和德国的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额的份额分别为15.37%和10.17%。日本的经济发展要受两个条件的制约:一是日本资源匮乏;二是日本人口众多。但是,日本奉行了正确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强劲的经济业绩,这是与日本银行业绩的改善分不开的。因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条件。而日本银行业绩改善的经验,不仅对转轨中国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在二战中,日本实行的是指令性的经济,银行在政府担保下向军火工业提供巨额贷款。战后日本政府拒绝承认这些担保,从而给银行造成了严重的坏帐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银行把资产负债表分为两种帐户:旧帐户和新帐户。新帐户中资产包括现金和政府债券,负债包括税收负债和储蓄,它们不能被注销。旧帐户中的资产包括所有由政府担保的贷款,负债包括不受保护的储蓄和资本。政府允许银行利用新帐户继续开展业务,而由于政府拒绝履行担保义务导致的损失,则通过抵销负债与减少旧帐户的资本来弥补。后来又通过发行新股来增加资本,这些新股大部分是由企业购买的。

通过上述方式进行银行资本重组,使银行根据稳健的原则开展业务,并且能够积极参与亏损企业的财务、技术重组。而这种参与又提高了银行的实际监管技能,使其有可能根据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管来为企业提供中长期融资——其中包括企业业绩不佳时通过干预来实现企业管理。那时日本资本市场还不发达,管理人员控制企业,这与转轨中国家相类似,因而银行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转轨中国家银行体制的改善

转轨中国家还必须致力于企业金融人才和监管能力的开发,才有可有在银团贷款中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转轨中国家的资本—资产比率现在还很低。而且现在呆帐问题虽有改善,但如果银行直接信贷制度得不到有效的监管,那么匈牙利和俄罗斯仍有产生呆帐问题的可能。不过,诸如捷克共和国、波兰和俄罗斯的指标表明,转轨中国家的银行体制正在改善。1993年世界银行的调查报告表明: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和波兰银行的商业环境以及银行行为的变化速度比人们想象的要快;银行在贷款时更加谨慎,高度重视以利润为导向。1994年《俄罗斯经济态势》所作的调查表明了类似的趋势;同时还表明银行之间为储蓄和具有高利润的贷款展开竞争,而直接配置的中央信贷兴趣不大。

截至1994年,波兰的银行通过重组其潜在的有活力的企业债务,清除了80%的呆滞贷款。对另外20%的呆滞贷款,弥补的方法是:通过破产法,对亏损企业的资产进行拍卖。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增强了评估企业是否稳健和监督企业业绩的能力。波兰三家大银行已经实现了股份化,在世界银行计划的指导下,波兰中央银行的法规和监督能力日益增强;此外,波兰通过与欧洲商业银行签订的两个协议,使银行的管理能力与技术也得到了培养。

捷克共和国五家最大的银行已经实现了股份化,银行的所有权是交叉型的。通过银行拥有的基金,它们还获得了股份化之后的国有企业中的大量控制权。

俄罗斯一些大银行,包括国际莫斯科银行等,在严格的条件下为企业提供硬货币长期贷款。银行代表参与借贷企业董事会中。这些大银行有可能行使企业管理的职能,同时还能安排银团贷款。如果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取进口设备和技术所必需的融资和外汇,那么企业对银行这种管理就会持合作态度。俄负斯有700 家前国有银行的所有权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银行实行了股份化,新的股份制银行超过1300家,其中65%的股份为股份制企业拥有,据《俄负斯经济态势》统计,俄罗斯银行所有权结构的改变从持股者的不同类型股份资本的百分比中反映出来:前国有银行,国有企业及其他国有机构股份资本的百分之比为24%,股份化企业为25%,新股份企业为26%,个人为19%,其他为6%; 而在新银行中股份资本的百分比就不同了,国有企业及其他国有机构股份资本的百分比为11%,股份化企业为14%,新股份制企业为65%,个人为5%,其他为5%。基于上述分析, 建立银行导向体制有助于企业股份化和企业重组的成功进行。银行体制的改善能为所有企业所供外部融资及管理结构,而不论其所有权如何。这与资本市场不同,资本市场只能监管一些股票上市交易的大型公有企业。

当转轨中国家的经济逐步成熟起来后,它们就有可能发展有效的证券市场。转轨中国家稳键的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同时发展,可以增加股份制企业获得资本的机会。资本市场还可以受到保护的银行利益。与此同时,必须首先建立稳健的银行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供保持支付体系的充分信心与促进贸易所需的流动性;银行还可以提供证券市场运转所必需的认购、担保与保管服务等功能。通过银行与资本市场互相竞争来提供融资,就必然促进两者混合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标签:;  ;  ;  ;  ;  ;  ;  ;  ;  

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制度对企业的作用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